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1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2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3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4页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专题: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真州之南,河阳

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寒,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劫海之尾,隐土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就,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

焉O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河?“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河南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B.投诸/渤海之尾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而/山不加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文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进行赏析。

(4)阅读链接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

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材料二)

又北二百里,日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毁。是炎帝之少女,

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埋于东海。

(《山海经》)

(任务一)选出与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夸父与日逐走()

A.走投无路B.不胫而走

②其状如乌,文首()

A.粗通文墨B.文身断发

(任务二)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请

结合文章和两则链接材料,说说愚公精神的具体内涵:

2.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啜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郦道元《三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春冬之时/已而之细柳营

B.有时朝发白帝/征于色,发于声

C.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D.故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把“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四段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正面描写了山的高耸。

C.第三段“怪柏”“悬泉”“瀑布”,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D.作者抓住三峡夏及春冬三个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

的美。

课内文言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味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孟子是时期家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空乏其身”中“空乏”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富贵不能淫C.委而去之D.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下列各项对选文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所写的六个人都具有“贫贱不能移”的优秀品质。

B.孟子认为一个人成才客观因素起的作用比主观因素大。

C.此文主旨就是告诉我们既要立足长远又要脚踏实地。

D.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就应该多树敌,给国家一个紧迫感。

6.天将降大任之前会从哪几个方面对人才给予磨砺?这样的

磨砺有什么好处?

7.“忧患”是每个人的成功的必要秘笈吗?结合选文谈谈你

对“忧患”和个人成功的关系的认识。

(古文阅读)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鱼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奥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旦清倒影。绝喉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遹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8.解释下列语句中画横线实词的含义:

(1)沿邂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出下列画横线虚词“之”与“春冬之时”中“之”用法

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A.何陋三有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是吾剑之所从坠D.鞭数十,驱之别院

10.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我国享有盛名的“三峡景观”的描绘,

其中搭配和衔接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人说,三峡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

B.也有人说,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

C.依我们看,三峡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

D.它由“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具有各自不同旋

律、节奏优美的画面组成。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

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

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左右,表示约数

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邈:远,此处用作动词

C.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喈”,鸟鸣,此处指蝉鸣

D.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叫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非亭午夜分

B.蝉则千转不穷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莺飞戾天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好鸟相鸣相委而去

14.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苍翠的树,透出

一派寒意。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是在飞奔。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

流连忘返。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臼天,也仍显得

昏暗。

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总说

富阳到桐庐的山水之美,天下独绝;后两段分写富春江的“异水”

“奇山”。

B.第二段写水之异。作者行舟观景,既有俯视,又有平视;

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

突出水之清,水之深,以及水之变换。

C.第三段写山之奇。分别写了山本身和山上的景物。在写山

本身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化动为静,把群山写活了;

在写山中景物时用各种声音来反衬山中的寂静。

D.“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是

作者观景的感受,也自述心志,表现出作者归隐林泉,享受美景

的愿望。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7.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8.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

哪些条件?

19.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

材料”,简要说明这样的认识在唐太宗,勾践身上分别是如何体

现的。

(链接材料一)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日:“草昧之初③,

与解雄并起角力④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

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亍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

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

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⑤,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

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日:“陛下

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已有的业绩。③草

昧之初: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④角力:用

武力争斗。⑤忽:不注意,不重视。

(链接材料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

食亦尝胆也。女忘会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句践: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

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放回国后,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胆囊,胆行。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寒,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齿匕,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2.文中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描写来

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3.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

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

24.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

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

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

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扩④也。”

(《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

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蚌(kuang):原野

25.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所恶勿施尔也()

(4)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26.翻译下列句子。

(1)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蚌也。

2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

文的中心观点是“得民者得天下”。

B.甲文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甲文最后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

必胜”(相当于乙文的“得天下”)。

D.甲文所论述的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与乙文的“其心(民心)”相同。

28.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

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

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雒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

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注释)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

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

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月牲畜,用羊、

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傩:仇敌。

29.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断一处)

3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2)曾益其所不能

(3)负而前驱

(4)朝政皆废

31.翻译下面的语句。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2.(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结合文章

内容说说是怎样的道理?

33.乙文运用对比写法来揭示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

述对比手法的运用。

34.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问题。

(甲)

赵将马服君赵奢①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②使括

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日:

,,何以③?”曰:“始妾事④其父,父时为将,身⑤所奉饭者以十数,

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

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

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

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

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⑥

乎?”王日:“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

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赵将括母》)

(注释)①马服君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大将。“马服君”

是他的封号。②孝成王:赵国的国君。③何以:即“以何”。为

什么。④事:侍奉。⑤身:亲自。⑥随坐:受到连株。

(乙)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其将军矣!曩者

霸上、棘门军,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故卒不加诛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②括既行

③介胄之士不拜

④改容式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毋置之,吾计已决矣。

②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4)阅读(甲)文,概括赵奢与赵括为人的不同之处。

(5)(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刻画了赵括母亲和周亚夫

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3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

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

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

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

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③,惟神女峰上有白

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

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宣

③谒妙用真人祠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水经注》。

B.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C.乙文写的是陆游登上巫山沿着山路欣赏巫山的奇异景象。

D.甲乙两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山的“高”。

(4)唐代诗人元稹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乙文中哪句话能表达这句诗的意思?请写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就,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口中,未成,弃

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

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

①年且九十()

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④甚矣,汝之不惠()

37.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8.(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

的是“”(用原文回答)

3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o李白勤学苦读,终成“

40.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

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41.文言文阅读。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寒,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部,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O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

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

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

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鄙二僧》)

注释:①鄙,边境。②顾,表转折的副词。

(1)请帮小鹏制作一张文言文知识积累卡片。

序号词例句词义

①惩惩山北之塞

②反始一反焉

③荷荷担者三夫

④之吾欲之南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

渤海之尾。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你和小鹏对两文进行了讨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邻居的小男孩“跳往助之”,是为了表明愚公

移山的行为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和支持。

B.甲乙两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

比,乙文段将贫僧和富僧进行对比。

C.乙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节奏划分应该是“吾数/年来欲/买舟

而下”。

D.甲乙两文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

强毅力。

(4)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贫僧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

生活实际,围绕其中一点谈谈你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

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

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②园疏③,取池鱼,酿秫

酒④,渝⑤脱粟⑥而食之曰:乐哉游乐!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日:“超

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葺(qi):修整。②撷(xi6):采摘。③疏:通“蔬”。

④秫(shU)酒:用粘高粱酿的酒。⑤渝(yue):这里是煮的意

思。⑥脱粟:糙米。

4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

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4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

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雨雪之朝B.渝脱粟而食之

C.文帝之后六年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时相与登览。

45.(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

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

袂①辑屣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

谢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④!其嗟也可去其谢

也可食。”

(注释)①蒙袂(m图):用衣袖蒙着脸。②袂:袖子。辑

(ji)屐(ju):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谢:道歉。④微与(y

u):非,不是,这里指无须的意思。

4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也冠:帽子

C.与民由之由:遵从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

4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A.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B.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C.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D.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8.下列对(甲)(乙)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大丈夫之道”的本质是对

内心“仁礼义”的坚守。

B.否定了景春之后,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

准。

C.曾子并不赞成“饿者”决绝的行为。

D.(乙)文中“饿者”不接受"嗟来之食”的行为应证了(甲)

文中说的“富贵不能淫”。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程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

屣②,贸贸然③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④!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亍斯也!“从而

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日:“微与!其嗟也,可去。其

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下》)

(注释)①黔敖:春秋时期齐国的贵族。②蒙袂辑屐:蒙袂,

用衣袖遮着脸。辑屣,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

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嗟:语气词,喂。

49.(甲)文选自《孟子》。孟子,名—(人名),战国

时期思想家,一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5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正者()

③黔敖左奉食()

④从而谢焉()

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52.(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

有何不同?

53.(乙)文中曾子“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个

观点,与(甲)文中孟子“贫贱不能移”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

要说明理由。

5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舞发于味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经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握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鱼,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缥组①。乃喟

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

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

伯拘爰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

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②以来,至于麟止③,

自黄帝始。

(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注)①缘细(leixie):监狱。②陶唐:即唐尧。③至于麟

止:汉武帝元特元年,猎获白麟一只,《史记》记事即止于此年。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吠亩之中有时朝嵬白帝

B.行拨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挑士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征于鱼,发于声,而后喻草鱼入帘青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能否将语段(一)中两个段落的内容互换位置?为什么?

(4)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排比在两语

段中的表达效果。

55.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以下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O

A.天时不如地利与时俱进

B.地利不如人和风和日丽

C.环而攻之而不胜出奇制胜

D.池非不深也池鱼堂燕

(2)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

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

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

行的。

(3)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

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

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

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

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妆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日: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诗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

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

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

⑦[没]古地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

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豫让①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

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

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何也?观其漆身吞炭③,谓其友曰:“凡

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

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④,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土待

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

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

旦"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

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

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

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

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

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

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

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