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模式研究_第1页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模式研究_第2页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模式研究_第3页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模式研究_第4页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文章采用案例爬犁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将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模式划分为学理型改革、协同型改革和应用型改革3种模式,并据此分析不同研究生群体的思政课供给逻辑。其中,学理型改革以思政课的学理内容为改革核心,协同型改革以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发展为改革重心,应用型改革以将思政课融入学校长远建设发展为改革方向。三者各有侧重且互有呼应,构成了当前研究生“大思政课”改革的有力支撑。关键词: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模式一、引言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即“10”方案发布以来,中国高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方针,不断探索研究生思政课的改革路径。经考察,在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实力、办学特色与办学方向各有不同,因此,改革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最终形成了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的学理型改革、以综合研究院校为基础的协同型改革和以特色行业院校为依托的应用型改革3种模式。二、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的学理型改革模式学理型改革通常围绕教学内容的学理深化展开,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完备、在全国有高度学科影响力和研究实力的高校,特别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其主要措施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设立独立的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教研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也是思政课教师深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的主要场域。对于学理型改革而言,“深学理”就必须“重教研”。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办学实力深厚、率先成为研究生思政课改革试点单位的吉林大学,早在2001年就设立了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设置独立的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是开展学理型改革的前期建设工作,有助于加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团队建设,强化课程之间的协同性,进一步激发集体智慧与学理活力。因此,在进行学理型改革之前,必然要着重打造独立的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二)坚守政治本位深化学理阐释能力研究生思政课必须讲政治,要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才能培养“又红又专”的研究生人才。在本科阶段,讲政治主要体现在对基本原理的把握上,而在研究生阶段,讲政治还体现在对新思想的迅速跟进上。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通过深度发掘团队效能,敏锐捕捉新思想、新理念,在全国高校率先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浪潮,做到了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对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说,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给本校研究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学理之锋芒夺取意识形态阵地战的胜利,更要坚守政治立场,对于国外的错误思潮,应积极组织研究团队加以分析批判,并及时将这些成果以专题讲座、会议交流的形式分享给全国思政课教师。如面对“贸易战”的专题讲座,面对“话语权霸凌”的专题讲座等,应引导思政课教师揭开虚假民主的伪善,厘清错误理论的危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三)打造博士研究生思政课精品课程博士研究生思政课是整个思政课体系的最高阶段,体现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研究、教学团队的至高水平,也是施教难度最大的阶段。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近成熟,且在本科、硕士阶段接受过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博士研究生思政课不仅要有“理论深度”,更要有“世界眼光”和“人类视野”。具有雄厚实力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主动承担标杆示范作用,打造博士研究生精品思政课以供全国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参详。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在内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均将博士研究生思政课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并通过“导学思政”“博士生宣讲团”“课程思政”“云端思政”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思政课在高层次人才中的影响力。同时,对于博士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可以灵活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通过多样化的专家库组合,实现思政课与各个学科的高层次连通,增强博士研究生思政课的学科传播力。此外,在聘请授课的专家、学者时,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审核制度与存档制度。严格考察专家、学者的立场与观点,考核其授课与宣讲大纲,以正本清源之努力,杜绝别有用心之扰动,从而进一步坚定博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学生固定、专家流动”的方式,能够充分激活顶尖专家的教学资源,提升博士研究生思政课的“含金量”。大学之道是问学之道,问学之道,就是学问之道。学理问题始终是各门课程问学的核心问题,是高校育人的核心要义。高等教育改革离不开学理革新。高等教育改革对应的“大思政课”改革也同样如此。对研究生而言,为其讲明思政课的学理,是研究生认同思政学理依据的首要步骤。因此,从学理方向进行研究生思政课改革是基础且必要的。未来,学理型改革将进一步贯穿“大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全学段,从而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彻底的学理贯通。三、以综合研究院校为基础的协同型改革模式协同型改革适用于综合办学实力较强、文理学科建设完善的综合研究院校。这些院校往往具有学科体系结构健全、教学资源丰富、体量规模较大、办学历史较长、社会影响力较高、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制度管理成熟等特征,因而能够更好地调度校内各学院、各专业、各职能部门的思政资源,构成思政育人的校园协同生态体系。其主要方式如下。(一)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本研协同性强化本研协同性,最终是要构建出一种“一体化”的育人模式。高校本研之间的一体化培养起始于各学院学科的专业课程,目前,多数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案。例如,南京大学自2009年起着手推动本科“三三制”、硕士“二三三”、博士“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各培养环节中嵌扣了思政育人的改革探索,形成了“本研一体化”的思政育人模式[1],增加了本研之间、课程之间、培养环节之间的协同性,大大提升了研究生思政课的育人成效,从而将思政课创新发展贯穿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进程之中;山东大学则以“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为指导理念,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研究生思政课“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2],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格局。(二)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协同性与学理型改革设立思政课教研室的改革方向不同,强化思政课的教学协同性是指增加各学科之间横向的教学协同性。前者属于内部优化、后者属于外部延展。从目前的改革经验来看,教学协同性主要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来实现。首先,教学协同的主要抓手是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协同中心,召开专题会议,从而增强统一领导的组织性,加强资源整合的系统性,增加教研工作的统筹性。其次,教学协同的核心驱动是建设专家团队。由各学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带队,设置校级思政课与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课题项目。集中打磨一批经典的课程思政案例,从而推动各学院的响应机制快速成熟完善。同时,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选优、育优的培训计划,确保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权威专家把关、专业课教师融入、思政课教师主导”的联合团队模式,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选备、课件制作等环节,采用多管齐下、全程跟进式流程设计,最终形成多学科团队协同优势。最后,建立协同考核制度。成立院校2级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研究督导团,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评估考核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各类成果表彰奖励工作中,应突出课程思政的必要条件,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激发教师间协同发展的积极性。(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文化协同性文化一直以来都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作用[3]。高校在以专业分类的育人模式主导下,长期存在“文化分流”现象,间接导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研究生育人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而鲜明的育人文化之间往往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冲突又有协同。这也导致研究生群体之间因互不理解、缺乏交流而出现“文科理科对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立”“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对立”等文化壁垒与心理冲突现象。研究生思政课是少有的全校研究生能够共上一节课,实现文化交流的课程。因而,研究生思政课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设置文化交流议题,以辩论赛、展示课、学生交叉组队、与研究生会共办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围绕科研精神与实验室精神、科学家素养与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与文明价值等设置议题,以议题的融通性带动研究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协同,实现“1+1>2”的育人效果。(四)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组织协同性首先是强化组织协同的接点。近年来,研究生思政课改革越来越重视对接点机制的建构。通过打通关键接点,加强组织协同的契合度来实现思政课的教学效能优化,因而,接点机制是实现一体协同的关键机制。越是系统工程,越是要建立完善、稳定、长效的接点机制。要注重教学队伍“主力军”与“预备队”的衔接配合,注重课程建设“主战场”与“后勤队”的紧密配合,注重教学课堂“主渠道”和“第二课堂”的呼应配合,从而使各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辟思政育人的新格局。其次是强化组织协同的系统韧性。研究生思政课归根结底是一个组织体系,需要不断应变、不断成长、不断适配新的育人形势和育人要求。因此,研究生思政课改革要适时进行动态优化和时代性重建,以适应高校改革发展和师生代际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形势需要[4]。最后是强化体系协同性。部分高校已经创新推出研究生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实施方案、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案等文件。如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开展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实施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通过导学思政协同体系,进一步向构建高校“大思政课”靠拢,落实研究生思政课的育人使命。四、以特色行业院校为依托的应用型改革模式如果说学理型、协同型改革模式主要聚焦于校内各学院、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那么,应用型改革模式则是通过延展外围边界,实现思政课的矩阵效应。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推动了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增强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5]。应用型教学改革模式具有形式方法多样、容易复制推广、契合度高、限制条件较少等优势,是适用范围最广的改革模式之一,特别适用于各类有着鲜明特色行业的院校,如医科大学、体育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应用型改革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注重学科引领,实现德智融合对于很多职业而言,立德树人不仅是思政课培养学生的核心任务,也是其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例如,师范类、医学类专业将立德树人放在育人首位,这与研究生思政课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遵义医科大学积极联系学校历史,将“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融入红色主题教育之中,构建了“学科引领+德智融合”的“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6]。红医精神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促进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转化和协同效应的发挥[7]。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激活研究生的“红医精神”,实现德智共培,相互融合。类似做法在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大量思政元素通过抗疫活动实现了鲜活的案例与理论知识学习相融合的发展,育人成效显著。同理,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围绕“中国航天精神”、工程机械类院校可以围绕“大国工匠精神”等建设学科特色思政行业案例库,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延伸教学广度,实现德智融合。这样不但增强了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而且提高了其社会责任感。(二)注重教学启发,实现利益融合以应用型教学为主导的特色行业院校,有着明确的实践培养目标。思政课教师需结合这一特征,发掘思政课对专业课教学的启发作用,以期实现利益融合。利益问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对利益的追求和实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立德树人总目标和思政课建设中不应回避利益问题,不应只强调“贡献”而不强调“收益”。相反,只有从激励的角度出发,为行业院校的研究生厘清利益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其认识到立德树人与行业精神的统一性,从而有效激发研究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对马克思与恩格斯“人的需要”基本立场的教学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群体更加关注发展利益。如果没有共同的发展利益、没有正向的激励导向,研究生思政课建设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共进。因而,特色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研究生思政课的问题上,不仅要将研究生个人利益与行业利益之间的张力关系厘清讲明,更要将行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联系起来,将研究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从正向角度说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积极作用,实现“个人利益—学校利益—行业利益—公共利益”的多维统一。此外,利益导向也比较容易引导研究生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有效激发他们的实践热情,从而促进行业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引导研究生结合各自专业背景设计选题。旅游管理类专业可关注乡村旅游路线设计;艺术设计类专业可关注文旅产品开发;文化传播类专业可深度挖掘特色乡村文化;经济管理类专业可关注农村电商经济发展;农林畜牧类专业可从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角度进行课堂探讨。通过采取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设定课题,共同进行教学指导评价,共同评选课程优秀作品的方式,实现专业、思政、地方、高校之间的“四维联动”和利益互通,从而使研究生通过思政课教学在专业技能、职业认同、行业认知、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升。(三)注重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