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视域下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_第1页
“慢就业”视域下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_第2页
“慢就业”视域下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_第3页
“慢就业”视域下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_第4页
“慢就业”视域下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就业环境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文章以Z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聚焦“慢就业”现象,从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等方面分析“慢就业”现象出现的多方面原因,讨论高校就业工作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并基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高校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创新模式。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党建;高质量就业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及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79万,同比增加21万[1]。尽管我国已在不断制定并调整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慢就业”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慢就业”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目前公众和社会对其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概念界定。王以梁认为,“慢就业”是指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难以迅速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职业发展机会,从而暂缓就业的现象[2]。从个人角度来看,“慢就业”现象会导致学生职业能力的积累缓慢、职业成就的延迟获得等,在个人职业生涯的起步初期产生不良影响。从社会角度来看,“慢就业”现象会对人才资源和经济稳定产生一定的危害,易引发劳动力市场的分配不均衡等各类问题。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做进一步探析,了解其成因并寻求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势在必行。党建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龙头”,往往发挥着举旗定向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就业适应力,更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为自身和社会发展创造价值,并为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文章从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入手,分析高校就业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亟须解决的新问题,进而构建“党建+就业”融合发展路径,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端”建立起党建引领、出口导向的人才培养环节,以期为破解“慢就业”提供建议与思路。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解析目前,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慢就业”现象展开了充分研究和讨论。王静珊发现,在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近半数高校毕业生已倾向或接受“慢就业”[3]。贺良和杨柳认为,“慢就业”现象体现出来的是毕业生求职择业不迫切的“躺平”心理状态[4]。禤欣等人认为,大多数毕业生属于被动选择“慢就业”,该部分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5]。总体来说,学者普遍认为,“慢就业”现象是由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原因所共同导致的,其给传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就业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而其中最为显著的因素就是行业结构的演变。随着信息技术、元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兴起和传统制造行业的式微,就业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新时代,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显得尤为关键。2021年,中国青年网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自己专业满意度为“一般”及“不满意”的占比已高达50.80%,其中,有近七成的学生将“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视为首要原因[6]。2023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约为74%,其中,农学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排名最低,仅为61%[7]。同时,经济环境的波动也是导致“慢就业”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经济的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而经济的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招聘计划和雇佣意愿。教育部公开的数据显示,近10年间,高校毕业生已从2015年的749万增长到2024年预计的1179万,总涨幅达57.41%[1]。其中,2022届毕业生数量增长最为明显,与2021届毕业生数量相比,增长近200万,涨幅达18.37%,但因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提供的岗位并未有大幅度增加。例如,《Z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1—2022年度,不同用人单位在Z大学开展招聘的需求人数比去年仅增长12.12%。尽管就业市场提供的岗位数量呈增长趋势,但不及毕业生数量的涨幅,造成岗位数量的“相对缩小”。(二)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固化“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也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龙头作用,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存在“滞后性”,导致高校与就业市场之间供需“错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过度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对实际职场需求的关注不足,使得毕业生过于依赖书本知识。而仅有理论知识会造成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和应用经验的匮乏,不足以应对多变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固化也受到就业指导部门存在未能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未及时主动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变化趋势、未深入了解行业内部细节等问题的影响,进而导致了就业指导部门难以精准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从培养方案制定来看,基于人才培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教务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增补,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深入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导致部分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难以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与不同职业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三)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问题“慢就业”视域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成为值得深入讨论的重要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学历贬值”现象正日益凸显[8],更多的学生开始认为本科学历在职场中已不具备充足的竞争力,选择通过考研的方式提升自己。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分析,在报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考生是因为当下就业困难而选择考研,且近半成的考生为“二战”“三战”及以上的往届生[9]。新时代,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也在逐渐提高。在做出职业选择前,毕业生往往会对职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量。这虽然使得毕业生能在职场中找到更有满足感的工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慢就业”现象的发生。同时,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更注重灵活性,对就业时机的看法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传统观念中,毕业生倾向于在毕业后迅速找到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但现今更多的毕业生能通过家庭得到一定的经济支持,不需要在毕业后立刻通过工作谋生。由于职场需求趋向多元化,在多样的人生追求中,毕业生更愿意通过升学、实习等方式积累更广泛的技能和经验,以适应多样的人生轨迹和个性发展。三、“慢就业”视域下高校就业工作要解决的新问题(一)毕业生生涯意识觉醒过慢“慢就业”视域下,高校就业工作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促进毕业生生涯意识的觉醒。当前,许多毕业生缺乏对自身兴趣和职业方向的深刻认知。由于学生在入学初期对职业的认知较为模糊,因此,在完成课程教学后,高校应帮助学生尽早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以便毕业后及时做出职业选择。另外,随着社会职业结构和技能需求的不断演变,高校应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业过程中主动地了解职场的实际需求,获取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二)高校全链条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为确保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高校应建立起全链条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在建立这个体系的过程中,高校面临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与企业建立更长效的合作机制并持续深化。传统的就业指导往往局限于招聘会和企业宣讲会,但新时代就业市场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更灵活、深入的合作。其次,全链条就业指导还需要高校更加关注毕业生的个体差异。传统的就业指导常常是“一刀切”的模式,忽略了毕业生个体的职业兴趣、能力特长和发展潜力。因此,高校应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指导支持,包括引导毕业生结合个人兴趣进行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广泛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等。最后,全链条就业指导还需要高校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业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毕业生往往难以及时获取最新的招聘要求、行业趋势等关键信息,因此,高校应通过构建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三)出口导向目标尚不明确“慢就业”视域下,高校就业工作还需要明确以出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促使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的调整。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以学科知识为主导,但出口导向目标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涉及如何平衡学科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以确保毕业生不仅具备专业所需的学科素养,还能够在职场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出口导向目标要求高校更贴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但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如何更准确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最新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如何灵活地调整课程设置,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四、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创新模式文章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工作体系,聚焦发挥党的建设引领育人职能,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角度出发解决“学习为了什么”的核心问题,瞄准社会需求,有组织有意识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帮扶,形成全方位多维度育人体系,更好地应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所带来的多方面挑战。(一)以党建为引领:解决“学习为了什么”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回应的时代之问。对于学生而言,其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为了什么”的青春迷茫。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因此,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对于为学生指明方向至关重要。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涵盖班团、实践、文化等多种途径,用好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微党课大赛为主要形式的党组织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式”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进而从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前进力量,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首先,应将党建理念纳入思政课程,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正确的社会观念。其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邀请优秀党员校友分享职业经验等,借助来自各级党组织、党员发挥的“传、帮、带”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就业择业氛围,深化毕业生对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既是党组织引领学生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深挖本土红色资源,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建设党性教育教学基地,在加深毕业生对党的历史和使命的认识的同时,厚植毕业生的家国情怀,促进毕业生更全面地融入社会,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可以进一步将党建融入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中,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将“大思政课”开到试验田、工作车间中,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党建活动,如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项目等,有助于使毕业生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切实感受到党建的引领作用。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还有利于使学生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二)以出口为导向:瞄准“社会需要什么”的目标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也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党建为引领的就业工作体系进一步强调出口导向,有助于凸显高校培养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才的育人导向。基于此,高校需要对毕业生进行更加明确的就业择业指导,通过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密切合作和对专业的深入研究,更加准确地把握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需求[10]。同时应及时将这些信息纳入课程体系的教育规划中,为毕业生构建目标明确的培养模式,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与更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使毕业生在学业中能有意识地朝着特定方向发展,培养出更符合党的事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以Z大学为例,学校先后出台了《Z大学就业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年)》和《Z大学关于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从体制制度层面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落到实处,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引领广大毕业生牢固树立“国家所需即是我选”的就业价值观,并划分重点板块、重点区域就业增长具体指标,为全校上下做好就业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同时,制定分学科就业工作规划,成立大健康、乡村振兴、选调生等9大校级就业战略指导平台,聚合各领域优势资源协同推进就业工作,加大向京津冀、中西部、粤港澳、长三角、海南自贸港等区域输送人才,围绕选调生、国企央企、科研院所、全球治理等重点方向加强就业引导。通过整合资源、拓展渠道等方式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牵引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为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行业适应性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可行路径,打造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体系。综上所述,高校需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为毕业生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让毕业生感受到自己专业所属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使毕业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高校还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使之更符合行业需求。高校应通过浸润式的引导与实践教育,逐步引领毕业生加深对党史国情的认识与了解,引导毕业生将个人选择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开展职业规划,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三)“党建+就业”双核驱动:共筑全面成长支持体系2017年,教育部首次对高校工作的“十大育人”体系进行了规划,其中,“党建”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核心,“就业”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尽管党建和就业工作的切入点与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以如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心。近年来,党建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路PhlbUGakiaUsn6CG7K3Udi0Sm1nLRbsx+Q6c4mZ3WmA=径已在包括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在内的众多高校落地生根[11-15],充分证明各高校可以以“党建”为入口、以“就业”为出口,将党建与人才培养过程融合,更全面地支持学生成长,为学生顺利迈入职场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这也成为解决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新方案。在“党建+就业”双核驱动范式下,高校可以构建出一个全面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以基层党支部为载体,鼓励学生党员在就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动力与就业质量。同时,基于党建引领构建的育人体系将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就业观念养成和择业观念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能丰富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