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过渡时期(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1953—1956“一化三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材料一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毛泽东(1950年出访苏联回国后)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吴冷西《忆毛主席》◎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4(1)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内容: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3)意义: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2、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即将完成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2、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内容: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③建设方针: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意义:3.双百方针(1)时间:1956年(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3)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敌我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2)内容: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如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法解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矛盾;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解决科学文化中的矛盾;用“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法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矛盾;(3)意义: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知识链接】整风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随后展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执政的共产党开展的一次意在扩大民主,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次尝试活动。然而,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运动却发生了重大转折,转向反击所谓资产阶级右派的严重斗争。最终的结果背离了整风的最初的目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但反右派斗争严重的扩大化,成为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内容的“左”倾理论逐渐形成的起点,导致了对知识分子的分析和政策的变化,破坏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促使了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左”倾思想的滋长和发展。1957年国庆游行中的反右标语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毛泽东讲话:“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二)探索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总路线: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二)探索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总路线:2、“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2.探误
材料一: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其中,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湖北麻城县建国农业一社早稻亩产36956斤,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中稻亩产130434斤10两4钱。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全民大炼钢铁
材料二: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到严重削弱,生产大幅度下降。1960年比1957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8%;农业不能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粮食、油料、原料等农产品。
材料三: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二)探索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总路线:2、“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
材料一: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材料二: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不同难点突破(1)“大跃进”失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以粮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根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2)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源:违背了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读材料,概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影响。中国人民……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一部分实际成果,比如那些修得合乎需要和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的后来形成了生产能力的工业设备。——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全国广大人民因食物缺乏、营养不良,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农村因饥馑死亡增加。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减少1000多万。——摘编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造成国家严重的经济困难陕西路井公社1960年11月-1961年7月情况发病3570人占总人口10.6%浮肿病人1478名死亡728人死亡占总人口2.11%死亡牲畜1500多头占总数31.6%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二)探索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总路线:2、“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4、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二)探索失误(三)政策调整①1960年冬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政策进行调整;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表现:1949195619661976发展趋势时间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文革时期新时期19781958196019711975恢复一五计划发展八大二次会议
困难
下滑
调整快速发展全面调整的结果: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以上的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7000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了书面报告。报告对建国以来12年的工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会议在进行过程中,不少与会者认为会议对反对官僚主义和发扬党内民主重视不够,要求给他们讲话的机会。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在1月30日的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突出强调和系统阐述了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在党内、党外发扬民主的问题。会议遂开成了民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大会。与会者对各省委、各中央局和中央国家机关提出了批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的负责人作了自我批评。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发言中对党的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缺点、错误提出了批评,并主动承担了自己应负的责任。大会主要解决了三方面的问题: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党在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发扬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了要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动员全党贯彻“八字方针”,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这次大会是“八大”之后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统一全党认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左”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对阶级斗争扩大化和违背经济规律的一些错误观点也没有认真清理。尤其是林彪在会上别有用心的发言也妨碍了与会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纠正错误。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象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成功探索(二)探索失误(三)政策调整(1)表现:(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60年代前期,在“左”的阶级斗争方针指导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愈演愈烈。姚文元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挑起对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这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政治批判,不但造成学术界的不平和党内更大的意见分歧,而且导致中共北京市委的垮台和彭真的被打倒,最终导致毛泽东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作出灾难性的估计,决心要重新发动一场革命,以揪出“中国的赫鲁晓夫”。“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由此点燃。
——摘编自刘勇、高华民:《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中》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依据教材及所学内容,梳理“文化大革命”的过程:1966年春夏1967年初1971年9月1972年1975年1976年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发生“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对于这场运动的发动,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第一,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黑暗面”作了极端夸大的错误估计,甚至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第二,对怎样消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黑暗面”,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方法: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办法,放手发动群众,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对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一个总解决。从这种错误认识出发,形成了他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对“文革”的认识“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8年)工业科技农业教育医卫外交事业阅读课本165—167页,概括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工业科技农业教育医卫外交事业基础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线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营养生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别墅建筑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西方经济学(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上册《6.2.1直线、射线、线段》课件与作业
-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色彩静物及人物头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创客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半导体器件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汇编
- 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自然资源-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学情评估晋教版
- 【2021届备考】2020全国名校物理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1月第二期)A4-竖直上抛运动
- 《古兰》中文译文版
- AQL2.5抽检标准
- 宣传广告彩页制作合同
- 【语法】小学英语语法大全
- 除湿机说明书
- 征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理想系列一体化速印机故障代码
- 现代电路技术——故障检测D算法
- 检验科各专业组上岗轮岗培训考核制度全6页
- 钣金与成型 其它典型成形
- 工程停止点检查管理(共1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