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及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及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及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及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答案及解析〕目录1.【2016全国卷1】曾公亮12.【2016全国卷2】陈登云33.【2016全国卷3】傅珪54.【2016北京卷】桓公问于管子75.【2016浙江卷】琅嬛福地记96.【2016天津卷】李台州传127.【2016江苏卷】张汝霖148.【2016上海卷】羊祜159.【2016上海卷】勿斋记1710.【2016山东卷】景公问晏子191.【2016全国卷1】曾公亮(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假设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沉着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参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构造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段大意为:“〔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丧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展搜查,果然如此。〞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5.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一样。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参考答案】A【解析】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一样,应该是大致一样。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参考答案】C【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展比照,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表达,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参考答案】皇上赐予的筵席不去参加,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赴宴,您能安然处之吗〔2〕苏轼尝沉着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参考答案】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都讥讽他只知道维持自己俸禄,稳固受到的宠幸。【解析】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展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到达词达句顺。此题中,第〔1〕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第〔2〕句中的“沉着〞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忧镜湖泛滥。曾公亮设臵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丧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展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臵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屡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和他们比赛,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场时不制止,以后将假设何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顿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方案,都听从王安石,但外表上好似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异,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谢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方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2.【2016全国卷2】陈登云(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恫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假设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4.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答案】C【解析】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故答案为C。5.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答案】D【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错误。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露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人民币款赈济灾民。【答案】B【解析】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故错误。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答案】(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岂、弗胜、龃龉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啖、囊示、即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设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露的,用来恫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慎重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顿刑罚,恐怕皇天也不容许,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不安全,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慎重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3.【2016全国卷3】傅珪〔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4~7题。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假设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4.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答案】B【解析】结合语境根据文意及职位的升迁来判断。【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答案】A【解析】A明朝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贡举,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答复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观察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答案】C【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由“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可知,傅珪被人诬蔑而辞去官职,言官为之请留皇帝没有听取而不是他自身坚持离职,选项不合文意,故C项不正确。【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答案】〔1〕竭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权幸〞意为“得帝王宠幸、有权势的人〞;“嫉〞意为“憎恨〞。〕〔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忠谠〞意为“忠诚正直〞,“报〞意为“答复,给回信,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4.【2016北京卷】桓公问于管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人民币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人民币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人民币,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珍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人民币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人民币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置兵器的策略。9.以下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人民币于庄山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答案】C【解析】“赋〞在这里理解为“取财〞,是向百姓收取赋税,而并非“给予〞。10.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D.今齐以其重珍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人民币五倍【答案】B【解析】A选项“之〞均为动词,意为“到、去〞;C选项“果〞均为副词,意为“果然〞;D选项“以〞均为介词,意为“用、凭借〞。而B选项中第一句中的“其〞为代词,在文中代指“楚国〞,第二句中的“其〞为连词,意为“如果〞。11.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人民币〕惠及楚国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着衡山的使节回国【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察“其〞的用法,“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中“其〞是代词,意思是“他们的〞,指前面“燕、代、秦、赵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燕、代、秦、赵四国〔从衡山〕召回了他们的使者,不是带着衡山的使者回归。所以D项错误。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答案】①楚国百姓便立刻放弃他们的农业而从事猎鹿。②〔衡山国〕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应对两大敌国,便奉国而降齐了。【解析】①重点词:释:放弃畋:打猎即:立即、马上其:代词:他们的而;表顺承②重点词:内:内心,指自己以:表目的,翻译为“来〞归:归附、归属这是一个省略句,需要补充主语衡山国。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①桓公______②管子______③衡山之君______【答案】①桓公: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任〔其他符合人物的成语、熟语也可〕②管子:目光长远、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其他符合人物的成语、熟语也可〕③衡山之君:舍本逐末、目光短浅〔其他符合人物的成语、熟语也可〕【解析】桓公要抓住他善于听从管子的建议并及时采纳的特点,管子要抓住他能从全局角度出发,善于分析敌人特点,审时度势进展长远打算的特点,衡山之君要抓住他只顾眼前利益,不结合国家具体情况进展长远打算的特点。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答复。〔5分〕【答案】〔1〕做事要主次清楚。古代农业是国之根本,楚国驯养鹿而舍弃农业。没有分清主次,舍本逐末,最后导致楚国失败。〔2〕做事要目光长远,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以后,衡山国因为不顾眼前而舍本逐末最终导致灭亡,所以不能只顾眼前。〔3〕做人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桓公知人善用,从谏如流,认真听取管子的建议,最终获得了成功。〔4〕从管子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有全局观念并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解析】从文中出现的不同对象去分析,尽量多角度,写三个方面以上。注意:每一个启示后面要结合原文内容进展分析。5.【2016浙江卷】琅嬛福地记〔一〕阅读以下文言文,答复16--20题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假设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突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1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开门肃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D.读书三十乘乘:车。【答案】A【解析】其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然确实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是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17.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样的一组是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假设二十年外书假设望仆不相师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答案】B【解析】B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好似〞之意。A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18.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提醒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表达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答案】C【解析】据全文,作者之所以论及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的完整,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干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答案】去无用之费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参考译文】《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6.【2016天津卷】李台州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假设县假设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假设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人民币,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人民币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宗质负其母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假设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假设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8.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B.愿霁怒霁:停顿C.除知台州除:罢免D.终身饮恨饮:含着【答案】C除:授予官职。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饮泣强食③宗质负其母归④予一见不敢再A.焉乃于者B.乎其以者C.乎乃以也D.焉其于也【答案】C【解析】此题中③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动词,以表示承接的词语。“焉〞作语气词一般放到句首,由此排除AD。②句中前后句应表示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为哪一项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答案】A【解析】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构造。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②舟所经过州,假设县假设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③某倒囊人民币为阿婆寿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A.①②⑤B.①③④

C.①⑤⑥D.②④⑥【答案】A【解析】③不能反响“至孝〞,⑥与“李台州〞无关。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表扬孝道,奉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清楚。【答案】B【解析】“素来〞错误。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展分析。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3〕假设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答案】〔1〕司马季思任职期满,有道东面上任,他们所经过的地方李宗质还这样寻找他的母亲,最终还是没有找到。〔2〕李宗质起来向她抱歉,让她坐下,行主客之礼。〔3〕像李宗质这样,他的事和朱寿昌难道有什么区别吗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至孝和神明是一样的吗【解析】注意重点词语“轶〞“竟〞“揖〞“以〞“假设〞“兹〞“谓〞的解释。7.【2016江苏卷】张汝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假设。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假设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6.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

【答案】B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答案】D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答案】〔1〕你这样子是已经完了,回去教你的儿子读书吧,以希望不让你家祖先的功名堕落。〔2〕朋友拿经书的题目来商量,话刚一说完,他的文章就已经写好了。以后有再谈到这个话题的话,朋友都塞住耳朵不愿再听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展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到达词达句顺。此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完毕、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的人。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答案】①书写要端正美观;②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③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④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解析】此题考察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比方,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表达,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8.【2016上海卷】羊祜〔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假设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假设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16.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答案:〔1〕撰写〔2〕安守17.为以下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皆计所侵,送绢尝之〔〕A.侵占B.侵犯C.侵害D.侵袭〔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A.结交B.连接C.往来D.沟通答案:〔1〕A〔2〕C18.以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胤今日假设死,此门乃开耳今君乃亡赵走燕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D.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答案:C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答案: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交锋,不做那些偷袭的事,部下将领中要献那些诡诈的计谋的.他就给人喝好酒,使献计者醉不能言。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2分〕答案: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不树私背公。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相关事迹羊祜的品质安边垦田〔1〕___________徐胤当门〔2〕___________邓香归降〔3〕____________陆抗服药〔4〕答案:〔1〕有眼见,识大局;〔2〕深得军心;〔3〕以德服人,做人光明磊落;〔4〕真诚待人,宽容大量。9.【2016上海卷】勿斋记〔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终究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答案: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解析】此题考察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概括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D.通过比照,提醒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答案: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提醒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4.作者初见藤君就容许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容许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展概括即可。学.科网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谢之情。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答案:C【解析】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谢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答案: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解析】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A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谢之情〞有误;D项,“感到庆幸〞有误。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译文: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根本常识的最根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根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10.【2016山东卷】景公问晏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省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假设其衣服节省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假设法其节省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假设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假设死者刑,假设刑者罚,假设罚者免。假设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假设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注】=1\*GB3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2\*GB3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3\*GB3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9.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假设其衣服节省而众说也说:同“悦〞,快乐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动词,装饰花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如此,则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