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82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分泌淋巴因子。在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时,会使用皮质醇进行治疗。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皮质醇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B.外源皮质醇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分泌C.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D.皮质醇治疗使患者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2、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油菜素内酯的类似物24-eBL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类似物24-eBL处理拟南芥幼苗,一段时间后测量幼根长度,结果如图1。实验二:将含有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的固体培养基(在将要凝固时),滴在用24-eBL处理过的拟南芥幼根切段上(在图2箭头所示的位置),一段时间后取方框内的部分进行检测,结果如图3。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是一种信息载体,往往由某一部位产生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B.图1结果表明24-eBL的作用是抑制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C.图2结果表明24-eBL对生长素尖端向基部运输比反向运输的促进作用强D.以上实验能得出“24-eBL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幼根生长”的结论3、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某果蝇的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B.近10年来,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稻田均匀插秧,蚂蚁集中生活D.美国大白蛾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④之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②占①④之和的百分比为这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③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人类利用④中的能量种植种植食用菌,以延长食物链进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pH稳态的维持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共同参与B.体温的动态平衡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C.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D.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趋于相等6、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改善该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B.该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C.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该种群的数量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达到最大,K值处于a和b之间7、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8、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放在黑暗环境中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D.“用样方法调查某地某植物种群密度”实验中,求出所有样方某植物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该地面积,作为该地某植物的种群密度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9、南瓜的矮生型突变体可分为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类型;研究人员以某一种矮生南瓜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计算茎伸长量需要测量激素处理前后南瓜茎的长度B.1.5mmol/L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促进作用约为5μmol/L生长素的1.5倍C.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均具有两重性D.实验结果表明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不敏感类型10、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某人摄入无机盐过多,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上升B.血浆渗透压大部分来源于胶体渗透压C.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下降,胶体渗透压上升D.营养不良的人其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用标志重捕调查鱼数量时,第一次用大网眼捕捞做标记,第二次还用大网眼捕捞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12、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模式: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以便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B.r-策略的种群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其种群数量通常不能维持在K值附近C.只要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就能有效地控制近期危害非洲的蝗灾D.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值13、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碳循环的过程受到影响,将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B.重金属也参与了物质循环,其循环过程与碳循环过程相同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主要与植被的减少及光合速率降低有关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自然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14、某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由“农作物→蝗虫→青蛙”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单位是J·hm-2·a-l(计算时保留一位小数)。若蛇迁入了该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B.青蛙是次级消费者,其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6×105J/(hm2·a)C.蛇的迁入增加了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蝗虫及其天敌的数量D.如果该食物链受到难分解有毒物质的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的是农作物15、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以下实验: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纱笼里,纱笼周围撒满樟脑(樟脑有驱虫作用)。尽管外面狂风骤雨,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不能说明()A.大天蚕蛾的种群繁衍与信息传递有关B.雄蛾受物理信息—无线电波的吸引扑向纱笼C.雄蛾受化学信息—樟脑气味的吸引扑向纱笼D.雄蛾受雌蛾释放的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内环境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7、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外部因素有气候、_______、天敌、_______等。18、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19、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这样起作用的吗?_______________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吗?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20、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1、目前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_______等。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_______,这其中有些就是利用_______。2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与_______的协调。2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24、_______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8分)25、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26、下图为正常人体感染病毒发热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出_______调节的特点。
(2)体温上升时;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此过程中传出神经末梢可能通过释放_____引起骨骼肌收缩。
(3)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时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
(4)体温持续维持在38.5℃时;人体产热量___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并且此时散热量_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体温正常时的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5)体温下降时,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然后归还到林地表面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分解受多因素影响,且各因素之间相互交错。
(1)林内乔木和灌木的枯叶;枯枝、落皮及繁殖器官等是森林凋落物的重要组成;其中富含____________等有机物,可以作为分解者的____________来源。
(2)对我国不同林区凋落量的研究中也得出类似结论;即中国森林凋落量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纬度;海拔等地形因子主要是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因子的再分配来影响森林凋落量的。
(3)土壤生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期分解主要分解者是土壤动物,土壤动物通过咀嚼等方式粉碎凋落物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其分解,此外,土壤动物的排出物为微生物的活动增加了蛋白质、生长物质,刺激了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使微生物更有利于分解凋落物。可见,凋落物的分解是土壤动物和微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28、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
(2)图乙中的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的膜;当神经递质作用在⑥上会使该神经元产生__________________。
(3)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下才能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_________融合经________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4)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________(细胞器)。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冬季是感冒高发季节;小明最近突然生病,咳嗽,畏寒高热,体温持续高达39℃,经医生诊断小明患了病毒感染所致的流感。医生建议卧床休息,多饮水,监测体温,症状加重时给予适当治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体温持续稳定在39℃;该时段内机体产热量______散热量(填“>”或“=或“<”)。
通常;病毒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突破的身体屏障是皮肤和黏膜,该屏障属于______性免疫。
(2)当为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后;机体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等。此后当该种流感病毒再次侵入机体,机体将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记忆B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________;另一方面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通常,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冒时会引起咳嗽反射,咳嗽反射过程中,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填“单向的”或“双向的”);一般情况下,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咳嗽反射,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2题,共16分)30、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的两大功能是______________,且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鹰在该食物网中占第__________营养级。
(3)若在某一时间蟋蟀被大量捕捉,导致蟋蟀的数量锐减,短期内蚱蜢的数量会__________。
(4)给草施加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乙,图中B为__________体内的放射性强度。31、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及治理。
我国是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加拿大一枝黄花于1935年作为庭院花卉引入我国;随后逸生至野外,成为我国华东;华中、华北、华南等地区的恶性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入侵地往往迅速繁殖,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威胁生物多样性,甚至导致本地物种局部灭绝,农田、果园减产。
本地的竞争者;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食草动物等因素共同形成对外来植物入侵的抵抗能力。有学者认为;植物多样性高,就会有更多竞争能力较强的本地植物,限制入侵种的进入,并且植物之间对资源的竞争也会加剧,从而抑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地多为荒地或受到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生境,如公路沿线、废弃农田、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等。这些生境共同的特点是生物多样性低,系统稳定性差,这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侵入、适应和扩散提供了条件。也有学者认为在入侵植物原产地有许多天敌能够对其种群规模进行有效控制,这些天敌是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产生的,而在新的生境能够调节其种群动态的食草动物或其他天敌数量大大减少,从而导致其分布范围和种群密度增加。
除生物因素外;气候;光照、入侵地的土壤条件等也是决定其可入侵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性偏酸、通气良好、低盐土壤,以及20~30℃的温度有利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生长。而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含水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入侵的发生。入侵种在竞争资源方面的能力比本地种要高得多。
入侵种一旦成功“定居”;很难将其清除干净。目前对于加拿大一枝黄花连片生长区,针对其根系分布较浅的特点,小范围内采用连根拔除后焚烧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较彻底,但费时费力;效率低,且焚烧带来环境污染。在加拿大一枝黄花苗期可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草甘膦类除草剂短期内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长期则植株枯萎死亡,而2,4-D处理后植株迅速表现出生长受抑制,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即恢复生长。也有人考虑将原产地天敌或寄生植物引入我国进行防治。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保障自然环境不受威胁和破坏,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初期,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增长应接近______增长。在入侵地,加拿大一枝黄花逐渐形成单优势种群落,这表明入侵地发生了群落的______。与非入侵地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所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
(2)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______,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形式散失,一部分______。
(3)请结合文中信息,从生物因素角度,例举一条加拿大一枝黄花成功入侵的原因______。
(4)根据文中信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控制方法有机械防治、______和生物防治。研究发现,日本菟丝子(一种杂草)寄生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净光合速率大幅下降、植株生长受阻、花期延后甚至不能开花。请阐述入侵地引入日本菟丝子进行防治可能产生的弊端: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皮质醇为固醇类激素;参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详解】
A;皮质醇为固醇类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达到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A正确;
B;外源性皮质醇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抑制皮质醇分泌,B错误;
C;巨噬细胞呈递抗原;T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淋巴因子,这些过程均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皮质醇会使这些过程受到抑制,C正确;
D;皮质醇抑制特异性免疫;使患者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引发其他病原体感染,D正确;
故选B。2、D【分析】【分析】
据图1结果可知:随着24-eBL浓度的升高;幼根逐渐变短,而且高浓度时,下胚轴的长度有一定的伸长,这说明24-eBL的作用是:抑制幼根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详解】
A;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合成;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发挥调节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物,是一种信息载体,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与对照(0浓度)相比;随着24-eBL浓度的升高,幼根逐渐变短,故可推知24-eBL的作用是抑制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B正确;
C;据图3实验结果可知:处理基部后尖端的放射性强度低于处理尖端后基部的放射性强度;这表明:24-eBL对生长素尖端向基部运输的促进作用较强,对基部向尖端运输促进作用较弱,C正确;
D;若要验证“24-eBL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幼根生长”;则实验的自变量应为是否加24-eBL,因变量为根的长度,而上述实验并无相关设计及数据,故不能得出“24-eBL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幼根生长”的结论,D错误。
故选D。3、C【分析】【分析】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详解】
A.某果蝇的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属于性别比例的描述,是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A正确;
B.近10年来,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年龄组成的描述,是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B正确;
C.水稻均匀插秧,蚂蚁集中生活;指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C错误;
D.美国大白蛾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死亡率的描述,是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D正确。4、C【分析】【分析】
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
A;①④之和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①④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之和即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等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①④之和不是生产者的同化量,B错误;
C;植食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为有机物而积累量;C正确;
D;食用菌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D错误。
故选C。5、D【分析】pH稳态的维持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共同参与,A项正确;体温的动态平衡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B项正确;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项正确;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存在差值,依赖于主动运输维持,D项错误。6、B【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的相对值达到2之前,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的相对值为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的相对值在2~3之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种群的数量能达到最大值a,但该数值不能维持,故不是K值,该种群的K值应在a与b之间的某个数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详解】
A;合理改善该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A正确;
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
C;由于草原中的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
D、据图可知,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种群的数量能达到最大值a,但该数值不能维持,故不是K值,该种群的K值应在a与b之间的某个数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错误。
故选B。
【点睛】7、B【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3、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详解】
A;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外界的物质补给能够自给自足;但并不是任何生态系统都能自给自足,如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的输出,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A错误;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
C;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之间;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不一定沿着食物链传递,D错误。
故选B。8、C【分析】【分析】
1;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因为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3;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
A;“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A错误;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观察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某地某植物种群密度”实验中;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点睛】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9、A:D【分析】【分析】
分析图a、b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南瓜茎对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对南瓜茎作用后,南瓜茎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南瓜茎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不是。
【详解】
A;计算茎伸长量需要测量激素处理前后南瓜茎的长度,进行对比得出结论;A正确;
B;激素的促进作用效果要比较茎伸长量和对照组数据的差值;1.
5mmol/L赤霉素促进作用约为16(31-15)mm;5μmol/L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约为8(22-14)mm,故1.5mmol/L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促进作用约为5μmol/L生长素的两倍,B错误;
C;据表分析可知;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不具有两重性,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均具有两重性,C错误;
D;矮生南瓜突变体用赤霉素及生长素处理前后茎伸长量基本不变;表明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不敏感类型,D正确。
故选AD。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考查识图、析图的能力。10、B:C:D【分析】【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
A;若某人摄入无机盐过多;导致血浆中离子增多,对水的吸引力加大,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上升,A正确;
B;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于无机盐的晶体渗透压;B错误;
C;大量饮用清水后;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都降低,C错误;
D;营养不良的人血浆中蛋白质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D错误;
故选BCD。11、C:D【分析】【分析】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来进行,应在人群中应随机抽样调查。
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及其顶点的菌体,计数时不包括芽体。
【详解】
A;都用大网眼捕捞实际调查是大鱼的数量;比实际值偏小。A错误;
B;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B错误;
C;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选择生长茂密茂盛的区域作为调查对象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大,C正确;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随机选取家系;若选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所得发病率偏高,D正确。
故选CD。12、A:B:D【分析】【分析】
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A、r-策略的生物体型小;繁殖能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在特定的环境中占据优势,A正确;
B、r-策略种群通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多变且难以预测,种群密度常低于K值,B正确;
C、对于有害生物低于K/2时控制最有效,蝗虫属于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种群数量控制在K/2之下不一定就能有效控制蝗虫,C错误;
D;对于K-策略的生物;应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提高他们的K值,D正确。
故选ABD。13、A:B:C【分析】【分析】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详解】
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不仅仅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A错误;
B;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而重金属,比如贡等有毒物质通过迁移和转化从而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的变化形式来进行物质循环,B错误;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破坏等原因引起的,C错误;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是自然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D正确。
故选ABC。14、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和迁出率及迁入率;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动物的同化能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主要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详解】
A;食物链的营养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A正确;
B、青蛙捕食蝗虫,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散失、暂时未被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据图可知其同化量为2.25×107J/(hm·a),其中呼吸量为2.18×107J/(hm·a),暂时未被利用的为1×107J/(hm·a),则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的6×105J/(hm·a),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6×105J/(hm·a);B正确;
C;蛇的迁入会对青蛙的捕食增多;青蛙减少,则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蝗虫数量会增加,其天敌青蛙的数量减少,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故如果该食物链受到难分解有毒物质的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的是农作物,D正确。
故选ABD。15、B: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大天蚕蛾的繁衍与性外激素化学信息传递有关;A正确;
BC;樟脑气味有驱虫作用;雄蛾受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BC错误;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D正确。
故选BC。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略
【分析】【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解析】稳态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传染病18、略
【分析】【分析】
在自然界中;气候;生物、天敌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故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
【详解】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种群的数量总是处于波动中。
【点睛】
种群的数量不会恒定不变。【解析】波动19、略
【分析】【详解】
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这是有道理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解析】是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1、略
【解析】①.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②.生物防治,③.信息传递的作用。22、略
【解析】①.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②.适度③.物质、能量④.结构⑤.功能23、略
【解析】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四、判断题(共1题,共8分)25、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26、略
【分析】【分析】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详解】
(1)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通过体液运输到甲状腺,故激素甲为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出分级调节的特点。
(2)体温上升期;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使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
(3)综合图解及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4)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由于产热量与正常体温相比升高了,故此时散热量大于体温正常时的散热量。此段如果出现脱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大,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加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保持水平衡。
(5)体温下降时的调节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点睛】
本题考查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级神经递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于大于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27、略
【分析】试题分析:明确分解者的作用及其影响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的环境因素;把握森林凋落物的内涵,进而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林内乔木和灌木的枯叶;枯枝、落皮及繁殖器官等富含纤维素等有机物;可以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光照强度;温度、水分的含量随着纬度、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不同;进而影响分解者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活动。可见,纬度、海拔等地形因子主要是通过对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的再分配来影响森林凋落量的。
(3)土壤动物通过咀嚼等方式粉碎凋落物,增大了消化酶与凋落物的接触面积,进而促进凋落物分解。此外,土壤动物的排出物为微生物的活动增加了蛋白质、生长物质,刺激了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使微生物更有利于分解凋落物。可见,凋落物的分解是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结果。【解析】纤维素物质和能量光照、温度、水分促进协同28、略
【分析】【分析】
甲图为反射弧的结构图,b所处部位有神经节;故为传入神经,由此推测:a为感受器,d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f为效应器,c为突触;图乙是突触结构,是图甲中c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①是突触小体,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小泡,④为突触间隙,⑤为突触前膜,⑥为突触后膜。
【详解】
(1)图甲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效应器。
(2)图乙中的⑥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膜,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在⑥上会使该神经元产生兴奋,当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在⑥上会使该神经元抑制。
(3)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下才能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突触前膜融合经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4)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能量;能量主要由呼吸作用提供,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线粒体(细胞器)。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点睛】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解析】效应器细胞体或树突兴奋或抑制高尔基体突触前膜胞吐线粒体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29、略
【分析】【分析】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正常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达到维持体温。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也叫获得性免疫;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是指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完成的免役反应。细胞免疫是指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的免疫反应。
【详解】
(1)小明体温持续稳定在39℃;该时段内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皮肤和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也是非特异性免疫。
(2)人体接种流感疫苗后;机体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等。当该种流感病毒再次侵入机体,记忆B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感冒时会引起咳嗽反射;咳嗽反射过程中,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在一般情况下,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咳嗽反射,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点睛】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析】=非特异抗体(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单向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六、综合题(共2题,共16分)30、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草→蟋蟀→青蛙→鹰、草→蟋蟀→青蛙→蛇→鹰、草→蚱蜢→青蛙→鹰、草→蚱蜢→青蛙→蛇→鹰。
图乙中;B的放射性强度高于A,并且时间上延后,根据“生物富集作用”的特点可知,A是蚱蜢,B是青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河南省濮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4年安徽省宿州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河南省焦作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湖北省宜昌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陕西省渭南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大学生读书心得
- 江西省南昌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能力评测((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机床附件及辅助装置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天然气汽车泄漏报警器项目申请报告
- 护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临床颅内压增高》课件
- 2024老师聘用合同范本
- 国开电大《建筑结构试验》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年度分析报告格式范文
- 2024年度吉林省国家电网招聘之法学类典型题汇编及答案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组”赛项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24电力建设工程质量问题通病防止手册
-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
- 辩论英文课件教学课件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