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科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科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科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科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32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1937年10月,詹姆斯贝特兰抵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并向毛泽东提议,可向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说些什么,于是毛泽东给艾德礼写了一封亲笔签名信。在信件中: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这封信的历史价值在于()A.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B.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C.展现了中共寻求与英国政界建立关系的尝试D.表现了毛泽东的外交才能2、下列是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总结,错误的是A.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在事物的感觉B.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了分类C.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D.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孔子的中庸思想相一致,都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3、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4、“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A.梁启超B.黄兴C.孙中山D.蔡锷5、“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是A.古今的历史变迁B.政治经济的互动C.中外的历史比较D.民族意识的消长6、以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

③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有世界影响的伟人其中②④的评价基于A.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7、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列宁()A.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B.对资本主义存在软弱和妥协的一面C.全面修改了马克思主义原理D.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转向资本主义8、有学者说:“毛及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二人的农业政策A.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B.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9、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3题,共6分)10、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都是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A.正确B.错误1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是二十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A.正确B.错误12、“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马克思的观点。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据《蒙藏旬刊》1931年第1期所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十三世达赖喇嘛驻京总代表;雍和宫堪布贡觉仲尼(原为西藏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僧人)及九世班禅驻京办事处处长罗桑坚赞,西康诺那仁波切、贡嘎仁波切、松朋仁波切等藏传佛界高僧在南京发起成立了“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

——喜饶尼玛《论战时藏传佛教界僧人的抗日活动》材料二1936年3月;红军北上抗日经过四川甘孜地区作短暂停留时,五世格达仁波切便与红军结缘,开始竭力支援红军,征集大量粮秣;皮毛等补充红军吃穿,并将当地辣椒、青稞酒等本来为红军御寒,并为红军作向导、作翻译还动员一大批青年踊跃参加红军。

——周锡银《为西藏和平解放而献身的格达活佛》(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出藏传佛教僧人在抗日战争中的活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藏传佛教僧人在抗战中产生的作用。14、材料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书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15、(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从20世纪初开始;勾践成为国民党宣传中的常见形象。国民党教育部批准的《市民千字课》一书强调勾践遭受的耻辱以及克己;耐心的性格,两年内该书发行超过三百万册。儿童文学、戏剧剧本、海报标语、商业广告也引介勾践。三十年代后期,多忽视他所受的屈辱,而强调吴越战争和勾践为复国做的努力。1960年代,吴晗等学者通过报纸、杂志宣传“自力更生”的勾践形象。1960—1961年,演出团体纷纷以“卧薪尝胆”为主题进行演出,其中戏剧超过百部。1990年代以来,常将“夫差”作为反面例子警示领导干部,不能忘记人民和国家利益。同时用勾践激励那些境况不佳的企业负责人,不要放弃希望;告诫求职者不要坚持一开始就要得到完美的岗位,鼓励他们挑战艰苦的工作。

——保罗·柯文《勾践故事在20世纪中国:跨文化视角》(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对勾践的评价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和末期对勾践评价不同的原因。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龚自珍(1792-1841)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理顺君臣关系、主张君臣共治的思想;二是批判“停年格”(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的选官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的思想;三是倡导经世致用、呼吁革新变法的思想;四是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边疆治理的思想;五是严厉查禁鸦片、反对外来侵略的思想。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龚自珍的政治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社会思潮,更有利于我们以史为鉴,指导现阶段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摘编自李伟《龚自珍政治思想浅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龚自珍主张政治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龚自珍的政治思想。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吕祖谦生于绍兴七年(1137年),在他出生前后几年,均爆发了要求废除苛捐杂税的农民起义,虽然最终还是被南宋政府镇压了,但是其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它们对南宋政府的统治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吕祖谦民本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呼之欲出的。他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主要是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吕祖谦尤其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并以此立足于社会现实。他以历代王朝兴衰的教训告诫君王要想获得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施行仁政,体察民心,顺应民意。吕祖谦认为统治阶级的奢侈是重赋苛税的根本原因,“广取不如俭用”。吕祖谦认识到,重赋苛税的根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于是他提出了“广取不如俭用”的思想。吕祖谦试图通过“富恤贫”,达到人人均足的社会来缩小当时社会悬殊的贫富差距。在盐税方面,吕祖谦认为减免丁盐虽然不能做到很细致,却是关系到一国“民力甚宽”的大事。吕祖谦提出盐业的管理应该因地制宜,不应该“一刀切”地对待。——摘编自汪波《吕祖谦民思想研究》

(1)概括吕祖谦民本思想的内容。

(2)简评吕祖谦的民本思想。18、史学与社会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材料一。时期史学成果举例两汉时期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隋唐时期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明清时期(1840年前)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清代后期

(1840年—1911年)以进化论为指导的“新史学”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是传播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在史学撰述上更加关注边疆史地、外国史地、中外关系,以及欧美革命史的引入——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材料二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阅读材料一;任选两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这些观点对其进行解释。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桂萼(1478—1531年)江西安仁人。在桂萼的思想中,他所强化的是一个“道”字,认为国家稳固和谐的根本在于君、臣、民各守其道。具体而言,就是“君有君德,臣有臣责,民有民义”,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君德的养成。垂拱而治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有序有效的官僚队伍,而嘉靖初期吏治的实际情况引起桂萼的强烈不满。桂萼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民乃其根本,国家各项恤民政策必须落实。明朝政治经济经武宗弊政后本已千疮百孔,各种社会问题加上世宗无休止的土木兴作,使嘉靖朝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财政危机,要想“足国用”,除了鼓励社会生产外,还需要合理的会计手段,桂萼从缩减开支和增加收入两个方面提出了财政改革的具体办法。——摘编自牛润珍《河北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桂萼的基本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桂萼体现的时代精神内涵。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15分)20、2008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在他家乡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典,为期三天,请你来策划该如何举行这个庆典。要求:(1)用简短的语言写出这次庆典的名称;(2)要交待这三天的具体活动安排;(3)如果要举行一个专门图片展的话;你会选取哪一些图片?(用文字表达)21、历史人物和时代特征。

张謇事迹年表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任选两个角度阐释张謇的事迹年表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对材料中卢梭和马克思的平等观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论题符合题干要求,史实充实,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5题,共40分)23、(历史——选修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24、“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这样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试卷上写下的话。谈谈你读后的感想。25、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标准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2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27、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标准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在信件中: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可知,毛泽东的信体现了与英国共同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的愿望,展现了中共寻求与英国政界建立关系的尝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日本侵华的罪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问题,排除B项;仅仅从信上看不出毛泽东的外交才能,排除D项。故选C项。2、D【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亚里士多德对生物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是一切学科的工具,他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至今在学术界仍具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上,他崇尚中庸,反对极端,注重实际;孔子的“中庸之道”的核心则是“仁”;故两者不同,D项错误,所以选D。3、B【分析】【详解】

华盛顿拒绝任终身总统,为美国历任总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一传统后来又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使美国总统的最长任期为两届。4、C【分析】【详解】

从材料理解可以知道批判袁世凯称帝,背叛共和,最愤慨的应该是孙中山。5、C【分析】【分析】

“滑向衰世凄凉”的真正含义是指由于封建专制和经济形态的高度发展;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科技等新的社会发展因素,和同时代的西方相比,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故排除ABD,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6、A【分析】【详解】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结合题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属于革命史观的说法。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属于现代化史观的说法。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是社会史观的说法。有世界影响的伟人属于全球史观的说法。故BCD三项排除,A项正确。7、A【分析】【详解】

苏维埃俄国曾试图实行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平均分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后来列宁从实践中认识到,“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于是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体现出实事求是的作风,A正确;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非列宁对资本主义软弱和妥协,排除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错误。8、A【分析】【详解】

毛泽东“组织方式上的变化”指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改变组织方式”是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故A正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故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造成了经济困难故C错误。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手段不同,D错误。9、B【分析】【详解】

从农民的言论可以看到农民失误的心情,显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故B正确。二、判断题(共3题,共6分)10、B【分析】【详解】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并不都是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故题目表述错误。11、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是推动20世纪初政治变革的先驱,故题干说法正确。12、B【分析】【详解】

“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列宁的观点,故题干表述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3、略

【分析】【详解】

(1)依据材料中“征集大量粮秣;皮毛等补充红军吃穿;并将当地辣椒、青稞酒等拿来为红军御寒”得出: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依据材料中“动员一大批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得出:为抗日战争进行思想舆论宣传;依据材料中“发起成立了‘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得出:稳定边疆,创造良好的民族环境;依据材料中“十三世达赖喇嘛驻京总代表西康诺那仁波切、贡嘎仁波切、松朋仁波切等藏传佛教界高僧在南京发起成立”得出:许多高僧参与到抗战中来,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2)紧扣设问“在抗战中产生的作用”并结合第(1)问,从为抗日战争提供的物资、宣传等角度分析藏传佛教僧人对抗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还要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角度分析其作用。【解析】(1)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为抗日战争进行思想舆论宣传;稳定边疆;创造良好的民族环境;许多高僧参与到抗战中来,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2)有利于瓦解、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对维护祖国统一起了积极作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的牺牲;为抗日战争的物质资源、舆论宣传做出了贡献。14、略

【分析】本题考查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以及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根据材料中的“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等信息,再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来回答。

(2)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从明末统治危机加深、新航路开辟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的解答既要根据材料信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总结归纳来回答,又要联系所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归纳得出研究并向中国介绍西学、维护传统文化、沟通中西文化,但“编写《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材料没有涉及,必须联系所学内容来回答。【解析】(1)贡献:研究并向中国介绍西学(或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使近代数学传人中国);维护传统文化;沟通中西文化;编写《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或系统总结整理中国传统科技)。

(2)原因:明末统治危机加深;百姓生活困苦;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西学的先进性。15、略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中国国内对勾践评价的特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中20世纪中国国内对勾践评价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党教育部批准的《市民千字课》一书强调勾践遭受的耻辱以及克己;耐心的性格”“儿童文学、戏剧剧本、海报标语、商业广告也引介勾践”“强调吴越战争和勾践为复国做的努力”“勾践激励那些境况不佳的企业负责人,不要放弃希望;告诫求职者不要坚持一开始就要得到完美的岗位,鼓励他们挑战艰苦的工作”等信息,再联系不同时期评价侧重点不同的原因来说明。

(2)20世纪初期对勾践评价的侧重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党教育部批准的《市民千字课》一书强调勾践遭受的耻辱以及克己、耐心的性格”分析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国民政府的态度等方面来说明。20世纪末期对勾践评价的侧重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常将‘夫差’作为反面例子警示领导干部,不能忘记人民和国家利益。同时用勾践激励那些境况不佳的企业负责人,不要放弃希望;告诫求职者不要坚持一开始就要得到完美的岗位,鼓励他们挑战艰苦的工作”等信息归纳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来说明。【解析】(1)特点:基本是肯定评价;得到政府支持;民众欢迎;评价的内容多样;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受社会环境影响明显。

20世纪初:

(2)侧重点:倾向于宣传勾践的受辱以及克己;忍耐品质。

原因: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日本加紧侵华;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尚未做好反侵略的准备。

20世纪末:

侧重点:以勾践的反面夫差来警示领导干部;与经济活动向联系;以勾践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来激励企业和员工。

原因: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改革开放逐渐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16、略

【分析】【分析】

(1)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信息“一是理顺君臣关系;主张君臣共治的思想;二是批判“停年格”(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的选官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的思想;三是倡导经世致用、呼吁革新变法的思想;四是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边疆治理的思想;五是严厉查禁鸦片、反对外来侵略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边疆地区等角度分析。

(2)

“评价”,依据材料信息“一是理顺君臣关系、主张君臣共治的思想;二是批判“停年格”(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的选官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批判、揭露清王朝的腐朽,主张改革,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由材料信息“是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边疆治理的思想;严厉查禁鸦片、反对外来侵略的思想”得出:捍卫民族利益,反对外来侵略,具有爱国性;由材料信息“倡导经世致用、呼吁革新变法的思想”得出:倡导经世致用,有利于解放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由材料信息“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其主张是以挽救封建统治为目的,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性。【解析】(1)历史背景: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西方殖民者东来;侵扰中国边疆地区等。

(2)评价:批判、揭露清王朝的腐朽,主张改革,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捍卫民族利益,反对外来侵略,具有爱国性;倡导经世致用,有利于解放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但其主张是以挽救封建统治为目的,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性。17、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他以历代王朝兴衰的教训告诚君王要想获得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施行仁政;体察民心,顺应民意”得出爱民;量民力而行的经济思想;根据“认为统治阶级的奢侈是重赋苛税的根本原因”可归纳出轻徭薄赋的税役理念和“富恤贫”以均贫富的思想;根据“吕祖谦提出盐业的管理应该因地制宣”可归纳出因地制宜的盐业经营理念等。

(2)根据材料中“他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主要是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可归纳出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吕祖谦认识到,重赋苛税的根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等可归纳出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巩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一定局限性。【解析】(1)内容:爱民;量民力而行的经济思想;轻徭薄赋的税役理念;“富恤贫"以均贫富的思想;因地制宜的盐业经营理念。

(2)简评: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巩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一定局限性。18、略

【分析】【详解】

(1)本题需要学生任选两个历史时期;再结合其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具体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去分析。例两汉时期:《史记》《汉书》的问世表明两汉时期史学编撰取得开创性成果。两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基本奠定,和思想上尊崇儒术,为产生大规模的历史著作提供了物质上和思想上的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史、民族史、谱牒学、佛教史有所发展。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士族专权;北民南迁,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使史学成果呈现多元化特征。

(2)观点:根据材料“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可概括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现象去研究历史和说明历史;思想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变动);根据材料“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可分析出阶级斗争学说;根据材料“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可分析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史实:属于开放型问题,结合李大钊的观点,可任意选取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再进行解释。例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析】(1)两汉时期:《史记》《汉书》的问世表明两汉时期史学编撰取得开创性成果。两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基本奠定,和思想上尊崇儒术,为产生大规模的历史著作提供了物质上和思想上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史;民族史、谱牒学、佛教史有所发展。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士族专权;北民南迁,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使史学成果呈现多元化特征。

隋唐时期:在修史机构;正史编撰、史学内容、史学理论等方面取得新发展。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频繁。隋唐大一统王朝使得史学成果更加丰富。

辽宋夏金元时期:通史撰述走向高峰;多民族史学发展。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民族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辽宋夏金元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史学成果丰富。

明清时期:在史学评论和史家修养体系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发展,思想领域出现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的新变化。新的社会因素冲击君主专制统治,史学成果显著。

清代后期:“新史学”思潮兴起;史学撰述出现很多成果,外国史学成果引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边疆危机,朝贡体制走向衰落,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史学研究出现新变化,更加体现现实性。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现象去研究历史和说明历史;思想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变动);阶级斗争学说;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示例一:百家争鸣

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示例二:文艺复兴运动。

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释:西欧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符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新的文化,打着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宣扬新思想和新文化。文艺复兴冲击了欧洲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是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欧洲历史发展。

示例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基本观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广大人民群众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参与,凝聚了民族力量,推动了社会进步。1924年,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支持革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团结抗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19、略

【分析】【详解】

(1)主张:根据“‘君有君德;臣有臣责,民有民义’,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君德的养成”可知养成君德;根据“垂拱而治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有序有效的官僚队伍”可知整顿吏治;根据“桂萼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民乃其根本”可知关注民生;根据“除了鼓励社会生产外,还需要合理的会计手段,桂萼从缩减开支和增加收入两个方面提出了财政改革的具体办法”可知改革财政。

(2)精神内涵:根据“萼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民乃其根本,国家各项恤民政策必须落实”可知忧国忧民;根据“君有君德,臣有臣责,民有民义”可知修身养德;根据“民乃其根本,国家各项恤民政策必须落实”可知关心百姓,经世济民。【解析】(1)主张:养成君德;整顿吏治;关注民生;改革财政。

(2)精神内涵:忧国忧民;修身养德;关心百姓;经世济民。四、论述题(共3题,共15分)20、略

【分析】【详解】

(1)庆典名称:根据“2008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可得出如“见证历史启迪后人——追寻毛泽东的足迹”;“国脊民魂——追思毛泽东”“丰碑永驻——缅怀毛泽东”等。

(2)三天具体活动安排可结合相关所学得出。如第一天上午:在毛泽东纪念广场举行盛大群众集会;请毛泽东后人主持,并放飞一千一百五十只和平鸽;下午:毛泽东书法真迹展览;晚上:毛泽东诗词名家朗诵会;第二天上午:“主席家乡行”主题旅游路线推介会暨首发仪式;下午:遍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行毛泽东思想研讨会;晚上:“主席颂”大型歌舞晚会;第三天上午:毛泽东专门图书展;下午: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纪念邮票发行仪式;晚上:大型电视记录片《毛泽东》展播。其他活动还包括:《毛泽东亲人访谈录》电视记录片展播、万人长江竞渡、毛主席模仿大赛、毛主席铜像瞻仰仪式等等。(活动安排合理即可给分)

(3)图片展: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选取涉及毛泽东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为图片,中共一大、三大、七大、七届二中全会、遵义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开国大典等等。与毛泽东的革命历程有关的都可以选取。【解析】(1)庆典名称:如“见证历史启迪后人——追寻毛泽东的足迹”;“国脊民魂——追思毛泽东”“丰碑永驻——缅怀毛泽东”等。(答出任何一个即可给;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三天具体活动安排:第一天上午:在毛泽东纪念广场举行盛大群众集会;请毛泽东后人主持,并放飞一千一百五十只和平鸽;下午:毛泽东书法真迹展览;晚上:毛泽东诗词名家朗诵会;第二天上午:“主席家乡行”主题旅游路线推介会暨首发仪式;下午:遍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行毛泽东思想研讨会;晚上:“主席颂”大型歌舞晚会;第三天上午:毛泽东专门图书展;下午: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纪念邮票发行仪式;晚上:大型电视记录片《毛泽东》展播。

其他活动还包括:《毛泽东亲人访谈录》电视记录片展播;万人长江竞渡、毛主席模仿大赛、毛主席铜像瞻仰仪式等等。(活动安排合理即可给分)

(3)图片展:可以选取涉及毛泽东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为图片,中共一大、三大、七大、七届二中全会、遵义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开国大典等等。(简介从略)21、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张謇的行为及结果来看,联系当时的社会性质,可拟定论点为近代中国在半殖第半封建化社会中的艰难转型。关于阐释可从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及材料中张謇的行为、结果等方面去论述近代中国在半殖第半封建化社会中的艰难转型的观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解析】示例:

论点:近代中国在半殖第半封建化社会中的艰难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张謇放弃状元的身份,毅然投入到中国兴办实业的浪潮中,其中在1903年去日本的考察过程中,张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赞赏有加,归国之后,在中国主张立宪制,发展实业及请愿活动,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辛亥革命后,张謇在国民政府中出任要职,对民族工业发展采取积极措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重要原因。但是因为袁世凯的卖国行为,张謇辞去公职,致力于实业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状元实业家”,由于中国的特殊社会性质,张謇的行为在近代化过程中举步维艰。这也说明了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前提是民族独立。22、略

【分析】【详解】

首先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列出卢梭和马克思两者平等观的差异。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者的平等内涵不一致,卢梭强调的是权利的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以保障平等,而马克思的平等观强调社会成员普遍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第二,两者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不一致,18世纪中期法国的国王与贵族为了维持自身的特权地位,采取了打击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措施,为此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来勾画出未来社会的蓝图,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的思想主张;而马克思的观点是在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加大;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充分暴露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特征。第三,两者的影响不一样,卢梭的平等观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的平等观则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团体与资方斗争的理论依据。

其次;列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归纳出共性,两者都抓住了特定时代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进步性。

最后,依据同、异点归纳出主题。示例:追求平等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平等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解析】示例:追求平等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平等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卢梭强调权利的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以保障平等。卢梭的观点是18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矛盾的反映,国王与贵族维持自身的特权地位,并打击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以理性来勾画未来社会的蓝图,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卢梭的平等观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平等观强调社会成员普遍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以实现全人类解放。马克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