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1页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2页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3页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4页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XX/XXXXX—XXXX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afetymonitoringoffoundationexcavationinwater

resourcesandhydropowerengineering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XX/XXXXX—XXXX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坑监测范围、监测级别、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频次、监测预警值、监测信

息反馈和监测预警等。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开挖深度达到3m(含)及以上或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边

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安全监测。其他基坑监测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

GB50201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497建筑基坑监测规范

SL5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L551土石堰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01混凝土堰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45水利水电工程围堰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基坑excavationofwaterprojects

水工建(构)筑物,通过开挖或者围堰等方式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施工场地。

3.2基坑监测monitoringofexcavationengineering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对基坑的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围堰和开挖边坡及周边环境实施的巡视检

查和监测工作。

4基本规定

4.1一般规定

3

DBXX/XXXXX—XXXX

4.1.1水利水电工程基坑(以下简称“基坑”)包括在围堰内开挖构筑物基础形成的基坑和在平整地

面上开挖构筑物基础形成的基坑。

4.1.2基坑安全监测宜按下列流程进行:

a)项目委托;

b)现场踏勘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

c)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审查、审定与批准;

d)监测设备、仪器的校验与率定;

e)监测点的布设;

f)现场监测与数据采集;

g)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反馈;

h)监测过程报告的编制与提交;

i)现场监测工作完成后,提交监测总结报告。

4.1.3基坑施工前,应由项目法人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

专项监测实施方案,监测方案需经项目法人、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基坑周边环境涉及

的有关管理单位协商一致后实施。

4.1.4专项监测实施方案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在分析研究工程风险及影响工程安全的关键部位和关键

工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编制。专项监测实施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

a)工程概况;

b)建设场地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及工程风险特点;

c)监测目的及编制依据;

d)监测范围和工程监测等级;

e)监测对象及项目;

f)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方法与保护措施,监测点布置图;

g)监测方法及精度;

h)监测时限及监测频次;

i)监测控制值、预警等级、预警标准及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措施;

j)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k)监测信息反馈制度;

l)监测仪器设备、元器件及人员的配备;

m)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其他管理措施。

4.1.5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监测对象和施工场地周围环境、工程特点、设计要求、监测等级、精度

要求及工程经验等综合确定,选择可靠性高、精度好、简便易行的监测方法。监测设备及测量精度要求

和使用范围参照GB50026和SL52执行。

4.1.6基坑监测方法除应充分利用常规的监测仪器及变形测量技术外,尚宜结合遥感影像技术、无人

机航拍技术及新型监测技术。

4.2监测范围

4.2.1基坑开挖影响分区应根据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支护结构型式以及工程施工对

周围岩土体扰动和周边环境影响的程度及范围划分,按表1划分为主要、次要和可能三个工程影响分区。

4

DBXX/XXXXX—XXXX

表1基坑影响分区

影响分区范围

主要影响区(Ⅰ)基坑周边0.7H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Ⅱ)基坑周边0.7H~(2.0~3.0)H范围内

可能影响区(Ⅲ)基坑周边(2.0~3.0)H范围外

注:H为基坑设计深度(m)。

4.2.2基坑监测范围应根据工程影响分区,结合设计要求、施工方法、支护结构形式、地质条件、周

边环境条件等综合确定,并应包括主要影响区、次要影响区(Ⅱ)和可能影响区(Ⅲ)。周围环境有特

殊要求时,监测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

4.3监测级别

4.3.1基坑的自身风险等级可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边坡开挖高度和围堰等级来确定,可按表2划分。

表2基坑自身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判别内容级别调整

开挖深度大于H≥20

土方边坡高度大于15m(含)

一级不宜调整

石方边坡高度大于30m(含)

3级围堰

对基坑平面复杂、偏压严重且基坑周边

开挖深度10H<20

≤主要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的,

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当水文地质、工

土方边坡高度大于10m(含),小于15m

二级程地质条件复杂(承压水降水深度超过

石方边坡高度大于15m(含),小于30m

7m或软弱土层、粉砂层厚度超过5m)且

基坑周边主要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

4级围堰

筑物的,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

开挖深度小于10m

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承压

土方边坡高度小于10m水降水深度超过7m)且基坑周边主要影

三级

石方边坡高度小于15m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的,风险等

级可上调一级

5级围堰

5

DBXX/XXXXX—XXXX

4.3.2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可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来确定。其等级划分宜根据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

破坏的可能性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也可根据周边环境的类型、重要性、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对

工程的危害性,可按表3划分。

表3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等级划分标准

一级主要影响区内存在重要建(构)筑物、重要桥梁与隧道、河流或湖泊

主要影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与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

二级

次要影响区内存在重要建(构)筑物、重要桥梁与隧道、河流或湖泊

主要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政设施

三级

次要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与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

四级次要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政设施

4.3.3基坑监测等级根据基坑的自身风险等级和基坑周边环境风险等级确定,可按表4划分为一级、二

级、三级三个级别。

表4基坑监测等级划分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自身风险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基坑监测等级

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

二级一级二级二级二级

三级一级二级三级三级

5监测项目

5.1一般规定

5.1.1基坑安全监测应采用工程测量、传感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5.1.2基坑监测的对象应包括支护结构、支撑、开挖边坡和周边环境等。

5.2巡视检查

5.2.1基坑安全监测过程中,应制定巡检路线,并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并记录检查情况。

5.2.2巡视检查的内容包括施工工况、支护结构、周边环境及监测设施等信息。

5.2.3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情况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5.3监测项目

5.3.1开挖基坑安全监测项目根据基坑监测等级可按表5确定。

6

DBXX/XXXXX—XXXX

表5开挖基坑主要监测项目

序号工程监测等级

监测项目

一级二级三级

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

2支护结构顶部沉降▲▲▲

3支护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4支撑轴力▲▲▲

5锚杆拉力▲▲▲

6应力/应变☆☆☆

7水、土压力☆☆☆

8主体建(构)筑物变形▲▲▲

9

底板沉降▲▲▲

5.3.2围堰工程安全监测项目根据基坑监测等级可按表6确定。

表6围堰工程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序号监测项目

一级二级三级

1堰体位移(垂直和水平)▲▲▲

2堰体浸润线▲▲▲

3土石围堰堰体渗流量▲▲☆

4防渗墙应力应变▲▲☆

5接缝

6混凝土围堰堰体及堰基应力应变▲▲☆

7渗透水压力▲▲☆

注1:▲为必须项目,☆为选测项目,可按设计要求选择。

注2:其他围堰可参照SL645执行。

5.3.3开挖边坡安全监测项目根据基坑监测等级可按表7确定。

7

DBXX/XXXXX—XXXX

表7开挖边坡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序号监测项目

一级二级三级

表面位移▲▲▲

1变形监测内部位移▲☆☆

裂缝▲▲▲

地下水位▲▲☆

2渗流监测孔隙水压力☆☆☆

渗流量☆☆☆

3应力监测锚杆(索)应力▲▲☆

注1:▲为必须项目,☆为选测项目,可按设计要求选择。

注2:开挖边坡有挡墙、抗滑桩等支护结构的监测依据GB50330执行。

注3:有爆破开挖的边坡根据需要开展爆破专项监测,依照GB50201执行。

5.3.4周边环境安全监测项目,根据基坑影响范围可按表8执行。

表8周边环境监测项目

工程影响分区

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

主要影响区一般影响区

沉降▲▲

水平位移▲☆

1周边建(构)筑物

倾斜▲☆

裂缝▲☆

2地下管线沉降▲☆

3周边地表地表沉降▲☆

4水位河湖水位▲▲

注1:▲为必须项目,☆为选测项目,可按设计要求选择。

注2:一般影响区包括次要影响区和可能影响区。

6监测点布置

6.1一般规定

6.1.1基坑支护结构、围堰和开挖边坡监测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基坑监测等级、支护结构类型、形状、

位置以及其他施工因素。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够反映监测对象的受力和变形变化趋势。

6.1.2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个断面上,针对基坑支护结构、围堰和开挖边坡的薄弱环

节应加密监测点。

8

DBXX/XXXXX—XXXX

6.1.3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监测等级、影响范围等确定。

6.1.4监测点的布置还应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6.2开挖基坑监测点布置

6.2.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一般共用一个监测点;

b)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关键部位宜适当加密,且每侧边监测点不少于3个。

6.2.2支护结构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护结构中间部位,布置间距宜为20~50m,每侧边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

b)监测点布置深度宜达到支护结构底部。

6.2.3支护结构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支护结构外侧

b)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50m,且每侧边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

c)监测点垂直间距宜为3~5m,宜布置在土层中部。

6.2.4支护结构内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的支护结构体内;

b)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20~50m,且每侧边至少1布设个监测点;

c)监测点垂直间距宜为3~5m。

6.2.5支撑轴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宜布置在支撑轴力较大(正弯矩)的支撑上;

b)每道支撑轴力监测点不少于3个,并且每道支撑轴力监测点的位置宜保持在一个断面上。

6.2.6锚杆轴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应布置在锚杆受力较大处;

b)每层监测点应不少于3个,且监测点的位置宜保持在一条线上。

6.2.7孔隙水压力监测断面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竖向布置上监测点宜在

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4~5m,数量不宜少于3个。

6.2.8开挖基坑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下水位监测宜通过设置测压管,采用人工观测或水位计进行观测;

b)地下水位的观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

c)地下水位测压管应在基坑降水排水前埋设并完成初始值的测定。

6.3围堰监测点布置

6.3.1围堰堰体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宜共用一个监测点。

b)土石围堰监测横断面宜选在最大堰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堰体与穿堰建筑物接触等部位,断

面数量不少于2个,轴线长度大于150m时不少于3个,断面间距50m~100m;每个监测横断

面的监测点不少于3个,堰高超过50m时不少于4个,其中:上游堰坡正常蓄水位以上应布置

1个;下游堰坡1/2堰高以上宜布置1~2个;设有防渗心墙的,心墙上、下游侧3m~5m各布

置1个;下游堰坡1/2堰高至堰脚排水体之间宜布置1个。

c)混凝土围堰监测断面宜选在围堰顶部,至少布置1个纵断面,监测点不少于2个,轴线长度大

于150m时不少于3个,监测点间距50m~100m。

9

DBXX/XXXXX—XXXX

d)其他围堰监测点参照执行。

6.3.2土石围堰应选择堰后地形相对偏低、适合收集并排出渗漏水的位置设置集渗沟作为堰体渗流量

的监测点,宜采用量水堰进行观测。

6.3.3土石围堰堰体浸润线的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横断面宜选在最大堰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堰体与穿堰建筑物接触等部位,断面数量不

少于2个,堰轴线长度大于150m时不少于3个,断面间距50m~100m;相近高程的监测点应

形成监测纵断面。

b)每个监测横断面的监测点不少于3个,堰高超过50m时不少于4个,其中:上游堰坡正常蓄水

位以上应布置1个;下游堰坡1/2堰高以上宜布置1~2个;下游堰坡1/2堰高至堰脚排水体

之间布置1~2个;设有防渗墙的,应在墙上、下游侧3m范围内各布置1个;设有排水体的,

应在排水体前缘5m范围内布置1个。

6.3.4土石围堰防渗墙应力应变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a)防渗墙应力应变监测宜设2~3个监测横断面,每个断面根据墙高设置3~5个监测高程。

b)在同一个高程的上下游面约10cm处沿铅直方向各布置1支应变计,在防渗墙的中心线处布置

1支无应力计。

6.3.5混凝土围堰应力应变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根据堰高、结构特点及地质条件选定重点监测断面。

b)在重点监测堰体可布置1个~2个监测断面。在监测断面上,可在不同高程布置几个水平监测

截面。水平监测截面宜距基础5m以上,必要时另在混凝土与基岩结合面附近布置测点。

c)同一浇筑块内的测点应不少于2点,纵缝两侧应有对应的测点;通仓浇筑的堰体,其监测截面

上宜布置5点。

d)堰踵和堰趾应加强监测,除布置应力、应变监测仪器外,还应配合布置其它仪器。

6.3.6混凝土围堰渗透水压力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横断面宜选在最大堰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帷幕或防渗墙下游侧等部位,断面数量不少

于3个,其中:堰中部设溢洪道的,左、右非溢流堰段至少各布置1个;堰中部无溢洪道的,

最大堰高断面应设布置1个。

b)每个监测横断面的监测点不少于2个。

c)设有帷幕或防渗墙的,应在帷幕或防渗墙下游侧布设观测纵断面。

d)设有廊道的,应根据堰体、堰基排水孔情况布设观测纵断面。

6.4开挖边坡监测点布置

6.4.1开挖边坡变形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开挖边坡表面变形监测断面根据开挖边坡的规模布置,应结合高边坡(或滑坡)分布范围、地

形地貌特征、性质、破坏模式、变形情况、稳定状态及主体防治工程类型等综合考虑,监测断

面不宜少于3个,每个监测断面设置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观测一般应

共用一个测点。开挖边坡裂缝监测根据裂缝的走向和长度,分别在裂缝最宽处和裂缝的末端布

置监测点开挖边坡深层位移监测参照表面变形监测点布置。

b)表面变形监测点和深层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可在监测过程中根据变形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变形剧

烈位置宜及时补充测点

6.4.2开挖边坡渗压渗流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0

DBXX/XXXXX—XXXX

a)开挖边坡内的地下水位或孔隙水压力,应在坡面布置渗流监测断面,监测断面数量根据边坡规

模确定。

b)在开挖边坡不同部位,有代表性区域布设地下水位监测孔和孔隙水压力监测孔。通过监测开挖

边坡内地下水位、水压力、水温等参数的动态变化,掌握边坡含水量情况。

c)开挖边坡地下水位监测,宜结合其深层位移监测工作开展。地下水位监测孔选择,应根据边坡

特点选择其代表性孔开展监测工作。

6.4.3开挖边坡锚杆监测,锚固力监测数量应不小于锚杆总数5%,且数量不宜少于3根,应重点布设

在地质条件复杂部位。

6.5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

6.5.1周边建(构)筑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应布置在建(构)筑物的基础、梁柱等固定位置;

b)监测点应保证通视良好,不易遭受迫坏之处;

c)建(构)筑物的角、中点、接驳处应布置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和倾斜监测点,每边不应少于

3个;

d)建筑物出现裂缝应在裂缝首末端和最宽处各布置一对观测点

6.5.2监测点应保证通视良好,不易遭受迫坏;

a)建(构)筑物的角、中点、接驳处应布置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和倾斜监测点,每边不应少于

3个测点;

b)建筑物出现裂缝时应在裂缝首末端和最宽处各布置一对裂缝观测点。

c)地下管线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d)监测点间距宜为15~25m,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共用一个测点;

e)监测点应不能影响管线的正常使用。

6.5.3周边地表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宜按剖面垂直于基坑支护边布置,剖面间距宜为30~50m,每侧边剖面线至少1条,并

宜设置在每侧边中部;

b)每个监测剖面线应至少布置3个监测点,每个剖面线长度应满足主要影响范围的监测需求。

6.5.4地下水位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宜布置在转角、搭接、相邻建(构)筑物处;

b)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每个断面基坑内外均需布置至少1个点。

6.5.5河湖水位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宜布置在能够满足丰水期和枯水期监测处,且不易遭受破坏的部位;

b)基坑上下游应各布置一个监测点。

7监测技术要求

7.1一般规定

7.1.1所有监测点在安装、埋设完毕后,必须进行初始数据的采集,且次数不少于3次。

7.1.2监测工作应从支护结构和围堰形成前或边坡开挖施工开始前进行,直至基坑完成其功能;但对

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的变形监测应依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延长。

11

DBXX/XXXXX—XXXX

7.1.3监测频次的确定应以准确反映支护结构、围堰和边坡变形及周边环境动态变化为前提,采用定

时监测,宜定人定设备监测。

7.2监测频次

7.2.1监测频次应根据工程进度、基坑开挖深度、施工工序、工程安全程度进行确定。

7.2.2开挖基坑监测频次,根基坑开挖深度确定监测频次。

表9开挖法施工监测频次

基坑设计深度(m)

施工工况

≤55~1010~20>20

≤51次/1d1次/1d1次/1d1次/2d

基坑5~15—1次/1d1次/1d1次/1d

开挖

深度

(m)15~20——(1次~2次)/1d(1次~2次)/1d

>20———2次/1d

注1:底板浇筑后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情况调整监测频次。

注2:支护结构的支撑从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次应适当增加。

注3:汛期等异常条件情况下,宜提高监测频次。

7.2.3围堰监测频次,根据汛期情况按表10确定。

表10围堰安全监测频次

序号监测项目汛期非汛期

1巡视检查1次/天2次/周

2堰体位移1次/周~1次/旬1~2次/月

3接缝1次/周~1次/旬1~2次/月

4渗压渗流1次/周~1次/旬1~2次/月

5上下游水位1~2次/天1次/天

注1:特殊情况(如大洪水、地震等)下,应增加监测频次。

注2:专项监测按涉及要求执行。

7.2.4开挖边坡监测频次,按下列要求执行:

c)边坡开挖过程,宜每天监测1次;

d)在边坡开挖完成后,每周宜监测1次;

12

DBXX/XXXXX—XXXX

e)变形活跃或开挖、加载、降雨期间,应加密观测次数;

f)变形基本稳定后,宜每月至少监测1次。

7.2.5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次:

a)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b)监测数据虽未达到报警值但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变化速率加快;

c)施工过程遇到暴雨、洪水、地震等其他危及基坑安全的情况;

d)基坑内发生施工事故时;

e)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7.3监测报警值

7.3.1监测报警值以设计为主,设计文件未提供的,开挖基坑监测项目按表11执行,围堰监测参照

SL551和SL601执行,开挖边坡参照GB50330执行。

表11开挖基坑监测项目控制值

工程监测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

监测支护结构类型、岩累计值(mm)累计值(mm)累计值(mm)

项目土类型变化速率变化速率变化速率

绝相对基绝绝相对基

(mm/d)相对基坑(mm/d)(mm/d)

对坑深度对对坑深度

深度H值

值H值值值H值

土钉墙、喷锚支护、

---500.5%3600.6%4

支护桩水泥土墙

(墙顶钢板桩、型钢水泥

250.2%2300.3%3500.5%4

竖向位土墙

移)灌注桩、咬合桩、

200.15%2300.25%3400.4%3

地下连续墙

土钉墙、喷锚支护、

---500.5%3600.6%4

支护桩水泥土墙

(墙顶钢板桩、型钢水泥

250.2%2300.3%3500.5%4

水平位土墙

移)灌注桩、咬合桩、

200.15%2300.25%3400.4%3

地下连续墙

深水泥土墙------500.5%4

钢板桩、型钢水泥

水300.2%2400.25%3500.4%4

土墙

位灌注桩、咬合桩、

300.15%2400.3%3500.4%4

移地下连续墙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300.15%2350.25%3400.5%4

13

DBXX/XXXXX—XXXX

土压力

(60%~70%)f1(70%~80%)f1(70%~80%)f1

孔隙水压力

支护墙结构应力(60%~70%)f2(70%~80%)f2(70%~80%)f2

支撑轴力最大值:(60%~70%)f最大值:(70%~80%)f最大值:(70%~80%)f

锚杆、锚索拉力最小值:(80%~100%)fy最小值:(80%~100%)fy最小值:(80%~100%)fy

注1:H基坑设计深度,f1为荷载设计值,f2为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f为支撑轴力设计值,fy锚杆的预应力设计值。

注2: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H值两者的小值。

注3:支护桩(墙)隆起控制值宜为20mm。

注4:其他支护结构的监测项目可参考GB50497执行。

8信息反馈与监测预警

8.1数据整理

8.1.1根据历次监测的数据,整理监测成果表。监测成果表宜包括下列内容:

a)每次监测的值;

b)相邻两次监测的变化值;

c)与首次监测相比较的变化累计值;

d)监测值变化速率,应包括日变化速率和累计变化速率。

8.1.2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

a)监测仪器安装埋设完成后,应及时取得各监测项目的初始值;

b)对施工期取得的监测资料应进行快速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

c)安全监测资料及其整编和分析成果应及时移交相关单位。

8.1.3数据整理应绘制监测值时间变化曲线,并有响应的分析和结论等。

8.2分析预测

8.2.1资料分析通常采用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学模型法。使用数学模型法作定量分时,

应同时用其他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加以验证。

8.2.2监测数据分析,应提供下列分析图表:

a)监测点位置分布图;

b)监测数据成果表;

c)监测值变化曲线。

8.2.3根据监测资料分析边坡安全性状时,宜以变形监测作为主要控制指标。应按照累计位移、变形

速率、加速度等变化情况,结合其他监测资料,综合评价边坡安全性状。

8.3信息反馈

8.3.1信息反馈包括多个环节,从监测仪器的快速数据采集、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到监测成果的及时

传达,进而迅速采取措施等。

a)采集数据(包括巡视记录),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判断监测对象安全,如果情况可疑应

通知业主,并做进行一步监测验证。

14

DBXX/XXXXX—XXXX

b)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c)生成成果报告,这里主要指日报、周报、月报(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生成最终报告)。

d)如果处理计算过程中发现监测数值过大,达到报警值,即电话迅速通知各方,停止施工,并及

时提交书面报警联系单,由建设单位、专家组、设计等决定采取措施,直到可以施工为止。

e)如果监测数值过大,达到了控制值,需立即紧急通知各方,停止施工,并启动业主相关的抢险

应急预案,监测单位积急配合业主抢险。直到措施得当,危险解除,可以施工为止。

f)生成监测成果报告后(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生成最终报告)。成果报告和相关主要数据、图

表一并上传至成果发布平台,业主、设计等各方均可以进行实时查询监测成果,与此同时成果

报告以书面形式另报送给各相关方。

8.3.2当数据分析确认为预警状态时,一方面增加监测频次及现场跟踪巡视,另一方面由施工单位第

一时间采取口头汇报、电话汇报、短信汇报或网络形式等快捷方式将预警信息快速上报至施工、监理、

建设单位、设计等有关单位以确认报警等级,并立即填写报警联系单和报警书面数据信息,并将书面文

件送抵相关单位。由监理单位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讨论后落实处理方案,由施工单位根据处理方案采取对

应措施,监测单位跟踪监测,根据监控情况确认工程达到安全的状态后,取消预警状态。

8.3.3信息反馈流程流程按图1进行。

施工

现场监测

现场巡视建设单位

数据分析

复测

未达报警值达报警值

书面、电话通知

施工、监理单位

日常监测报告

复测不合格

启动应急预案

建设单位施工、监理单位

反馈设计、优化后指导施工

图1监测信息反馈流程

8.4监测预警

8.4.1为加强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的监控、反馈和管理,施工过程中工程风险安全状态的预警分为监

测预警、巡视预警和综合预警三类。

15

DBXX/XXXXX—XXXX

8.4.2监测预警: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监控量测控制指标值,将施工过程中监测点的预警状态按严重

程度由小到大分为三级:即黄色监测预警、橙色监测预警和红色监测预警。

表12预警级别

预警级别预警状态描述

“双控”指标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极限值)的65%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

黄色监测预警

的80%时

橙色监测预警“双控”指标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的80%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时

红色监测预警“双控”指标均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或实测变化速率是变化速率控制值的1.5倍以上。

注:“双控”指标为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

8.4.3巡视预警:施工过程中通过巡视,发现安全隐患或不安全状态而进行的预警。根据表13,巡视

预警根据严重程度,由小到大分为三级:黄色巡视预警、橙色巡视预警和红色巡视预警。

表13巡视预警参考表

安全状态评价

巡视分类巡视状况描述橙红

黄色

色色

支护或开挖面周围出现大范围土体塌落,严重影响支护体系或开挖边坡的稳定★

土体塌落范围较大,影响支护体系或开挖边坡的稳定★

土体塌落范围较小,仅局部影响支护体系发挥,但不影响稳定★

基坑内土体

基坑内工作面大股涌水并带砂,或导致周边地面局部塌陷,或影响边坡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