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A.Na+通过离子通道蛋白运输形成动作电位B.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C.乳酸与缓冲物质发生反应D.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答案】C〖祥解〗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含有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详析】A、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B、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口腔属于外界环境,B错误;C、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主要发生在血浆中,因此该过程可以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D、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C。2.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肺水肿、脑水肿,有时还会因缺氧而导致通气过度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血液中碱性物质过多,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等症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的B.注射较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使组织液中水分流入血浆C.高原上因缺氧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的患者应吸入含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治疗D.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答案】D〖祥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和影响因素:(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2)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①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②内因:体内细胞不断进行的动态变化。【详析】A、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液增多,即出现了组织水肿,A正确;B、注射较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使血浆吸收的水分增多,组织液中的水分减少,从而可以达到减轻脑水肿的症状,B正确;C、题干信息可知,呼吸性碱中毒是因为缺氧而导致通气过度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因此高原上因缺氧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的患者应吸入含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治疗,C正确;D、正常血浆呈弱碱性,高海拔身体缺氧,二氧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患者血浆的pH会增大,D错误。故选D。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I从P点开始突触后膜膜内电位一直在增加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I会变为曲线IVC.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IVD.曲线II的下降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K+以主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答案】C〖祥解〗分析题图可知,Ⅰ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此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Ⅱ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Ⅲ一直是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不兴奋;Ⅳ突触后膜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详析】A、Ⅰ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A错误;B、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若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则适宜刺激下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减小,且后面也会恢复静息电位,不对应曲线I会变为曲线IV,B错误;C、如果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则细胞外Cl-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膜电位变化为曲线Ⅳ,C正确;D、曲线II的下降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K+以协助扩散方式外流所致,D错误。故选C。4.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减轻炎症反应,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脑部结构中脑干是控制躯体平衡的高级中枢B.迷走神经通过减少TNF-a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C.图中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属于体液调节D.消化液中的盐酸刺激胰腺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TNF-α可促进炎症反应;一方面,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通过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的效应;另一方面,迷走神经可以促进肠腺、胃腺中消化液的分泌。【详析】A、在脑部结构中小脑是控制躯体平衡的高级中枢,A错误;B、由图可知,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通过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的效应,B正确;C、图中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D、消化液中的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D错误。故选B。5.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GRP)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致痒物引起小鼠产生痒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B.给小鼠饲喂GRP不会使其有抓痒行为C.GRP与GRPR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缓解瘙痒【答案】A〖祥解〗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详析】A、致痒物引起小鼠产生痒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B、GRP是胃泌素释放肽,是大分子化合物,饲喂会被消化分解,因此给小鼠饲喂GRP不会使其有抓痒行为,B正确;C、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即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C正确;D、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或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都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没有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故选A。6.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可调节机体应激反应、免疫等。如图为HPA轴及其对免疫的部分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GC随体液循环定向运输到下丘脑和垂体起调节作用B.GC进入细胞时需要消耗ATP,可通过口服的方式来补充C.产生GC的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免疫缺陷病【答案】C〖祥解〗图中糖皮质激素(GC)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激素CRH,促使垂体分泌激素ACTH;激素ACTH随血液运输到肾上腺皮质,促使肾上腺皮质增加糖皮质激素(GC)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糖皮质激素(G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糖皮质激素(GC)分泌减少。【详析】A、GC随体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不是定向运输,可以和下丘脑与垂体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起调节作用,A错误;B、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类固醇激素,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不消耗ATP,B错误;C、在激素的分级调节中,每一级激素都会对其下一级激素产生促进作用,这种分级调节机制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使得机体能够更迅速、更有效地应对外界刺激,CRH促进ACTH的分泌,ACTH再促进GC的分泌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分级调节机制,C正确;D、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过强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缺失引起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而加重病情,D错误。故选C。7.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和感受单侧光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部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尖端下部C.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跟某种化学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分布不均匀有关D.温特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化学物质吲哚乙酸有关,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答案】B【详析】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初步证明该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B正确;C、拜尔的实验不涉及单侧光照,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证明生长素成分的是郭葛,D错误。故选B。8.疱疹病毒(EBV)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在EBV感染潜伏期,EBV会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在裂解期却会主动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并会选择包裹在凋亡小体中被邻近细胞吞噬。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EBV侵入人体后,可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说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已被突破C.人体免疫系统清除EBV的过程主要体现了免疫自稳D.包裹在凋亡小体中的子代EBV可避免与抗体接触,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答案】C〖祥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详析】A、EBV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A正确;B、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第二道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说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已被突破,B正确;C、人体免疫系统清除EBV的过程主要体现了免疫防御,C错误;D、裂解期EBV会选择包裹在凋亡小体中,目的是避免与抗体接触,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D正确。故选C。9.下图是人感染SARS-CoV-2后血清中两类特异性抗体(IgM、IgG)的含量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SARS-CoV-2侵入人体后,能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浆细胞快速识别并分泌IgMC.与IgM相比,IgG具有产生晚、持续时间长、含量高等特点D.若某人血清中检出SARS-CoV-2IgM,则他近期可能受到感染【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人体感染SARS-CoV-2后血清中检测到两类特异性抗体(IgM、IgG),IgM的峰值出现时间早于IgG,峰值低于IgG。【详析】A、SARS-CoV-2侵入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细胞内,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者协同作用清除SARS-CoV-2,A正确;B、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识别外来入侵物质的能力,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抗体,以对抗特定的抗原,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与IgM相比,IgG晚于IgM出现,IgG具有产生晚、持续时间长、含量高等特点,C正确;D、由题图可知人体感染SARS-CoV-2并出现症状后血清中能检测到IgM,但在出现症状后约30天时IgM含量降为0,故若某人血清中检出SARS-CoV-2IgM,则说明该人近期可能受到感染,D正确。故选B。10.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在图中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血细胞计数板(16×25型)一个计数室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上一般有两个计数室B.计数时,如先滴稀释后的培养液再盖盖玻片,所计算的值偏大C.计数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D.此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108个/mL【答案】D〖祥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析】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上一般有两个计数室,A正确;B、计数时,应该先盖盖玻片在滴加稀释后的培养液,若先滴稀释后的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则会导致血细胞计数板上存在多余的培养液,导致计算的值偏大,B正确;C、计数时,需要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这样的计数结果会更加准确,C正确;D、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4]×16×104×100=4×108个/mL,b点为环境容纳量,其种群密度为a点的2倍,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为8×108个/mL,D错误。故选D。11.图中甲、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t1→t2乙种群密度在增加C.t2时刻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答案】D〖祥解〗据图分析,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详析】A、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即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B、乙种群t1→t2δ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正确;C、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t2时刻甲、乙的δ相同,此时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可能相同,死亡率也可能相同,那么增长率就可能相同,C正确;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乙种群密度一直上升,D错误。故选D。12.有关“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预实验是为正式实验摸索适宜的浓度范围,要设置空白对照组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C.用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让其生根D.用于扦插的枝条长势和带有幼芽的数量应大致相同【答案】C〖祥解〗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详析】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最适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范围,A正确;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生根最多的最接近最适浓度,B正确;C、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中生根,C错误;D、用于扦插的枝条长势和带有幼芽数量应大致相同,即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D正确。故选C。13.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趋暗、趋湿、避高温的动物,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来估算其种群密度B.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水体中某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C.样方法在取样之前通常需要确定被测物种分布密集的区域D.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都是比较精准的现实反映【答案】B〖祥解〗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双子叶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详析】A、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A错误;B、抽样检测法是调查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水体中某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C错误;D、标记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D错误。故选B。14.某生态系统中只有Y、X、Z三个营养级,且它们分别为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一般都有若干个不同物种B.X营养级的某些生物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C.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使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D.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可能是因为出现了种内竞争这种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D〖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通常包含多个不同的物种,A正确;B、X营养级包含多个物种,物种之间可能会为了资源(如食物、空间等)而存在竞争关系,在竞争过程中,某些生物可能处于劣势,B正确;C、由图可知,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增加,会增加对X营养级生物的捕食量,从而使X营养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C正确;D、种内竞争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D。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者不答的得0分。15.尿崩症有两种类型: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感受器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后会失去活性,所以需不断合成C.CDI患者和NDI患者两者均是因为体内抗利尿激素减少D.禁水加压后,CDI患者尿液渗透压下降,NDI患者尿液渗透压基本不变【答案】AB〖祥解〗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尿崩症形成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其尿液渗透压较低。抗利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作用后即失活,因此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相应细胞表面缺乏受体,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详析】A、在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可作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神经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A正确;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后会失去活性,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平衡,所以需不断合成,B正确;C、CDI患者是因为抗利尿激素缺乏,而NDI患者是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并非体内抗利尿激素减少,C错误;D、禁水加压后,CDI患者水重吸收量增加,尿液渗透压升高,NDI患者对ADH敏感性缺陷,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尿液渗透压基本不变,D错误。故选AB。16.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突触后神经元合成的一氧化氮(NO)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Glu)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如图为NO和Glu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NO和Glu运出细胞的方式不同但都不需要消耗ATPB.图中Ca2+内流可激活NOS的活性进而抑制NO的合成C.若使用药物抑制受体2的活性,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D.NO既可以在细胞间参与信息传递,也可以在细胞内参与信息传递【答案】ABC〖祥解〗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详析】A、NO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出细胞,Glu以胞吐的方式出细胞,胞吐过程中需要消耗ATP,A错误;B、图中Ca2+内流可激活NOS的活性进而促进NO的合成,B错误;C、结合图示可知,Ca2+浓度升高可激活NOS的活性,促进NO释放,NO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Glu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故使用药物抑制受体2的活性,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C错误;D、NO是气体小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在细胞间参与信息传递,且NO可以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细胞,因此也可以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D正确。故选ABC。17.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肝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答案】ABD〖祥解〗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详析】A、a、b、c、d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会通过提高代谢增加产热,因此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A正确;B、c是甲状腺激素,作用是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故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但形成冷觉和热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通过神经(交感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D正确。故选ABD。18.科研人员研究了凤眼莲盖度(入侵程度)对金鱼藻、黑藻单种及混种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凤眼莲、黑藻、金鱼藻三者的生态位有一定的重叠B.无凤眼莲入侵时,黑藻的竞争力比金鱼藻强C.与凤眼莲盖度75%相比,25%时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竞争加剧D.凤眼莲盖度75%时,混种情况下更有利于金鱼藻生长【答案】CD〖祥解〗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详析】A、当凤眼莲入侵时,对金鱼藻以及黑藻生长以及种间关系都有影响。因此,三种藻类生活在同一块区域时,三者的生态位有一定的重叠,A正确;B、当无凤眼莲入侵时,即凤眼莲盖度为0%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时,黑藻生物量比金鱼藻生物量高,说明:黑藻竞争力比金鱼藻强,B正确;C、当凤眼莲盖度为25%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模式的黑藻生物量和金鱼藻生物量均大于凤眼莲盖度为75%的生物量,说明与凤眼莲盖度25%相比,75%时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竞争加剧,C错误;D、当凤眼莲盖度为75%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模式生物量比单种模式的生物量小,并且金鱼藻明显减少,说明凤眼莲盖度75%时,单种情况下更有利于金鱼藻生长,D错误。故选CD。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共计60分。19.在骨骼肌细胞处,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失去髓鞘,进入肌肉发出大量分支,分支沿着肌膜膨大变平形成突触小体,与其相对肌膜形成凹陷,形成神经肌肉接头。图中A表示乙酰胆碱受体兼Na+通道,兴奋传至B(另一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引起肌肉收缩。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神经-骨骼肌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结构,骨骼肌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许多褶皱,意义是___________,有利于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2)神经末梢释放Ach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图中A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膜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3)如果血钙较低,使钠离子内流__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而引起抽搐症状,由此推测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___________(填“显著促进”或“竞争性抑制”)作用。(4)已知重症肌无力是由神经肌接头传递障碍引起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科研人员研究了电针治疗对重症肌无力大鼠相关指标的影响,已知泼尼松是常见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物,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处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pmol/L辅助性T细胞(%)对照组正常大鼠1855.3868.09模型组重症肌无力大鼠3211.3890.88电针组重症肌无力大鼠使用电针刺激相关穴位连续治疗15d2697.2581.52泼尼松组重症肌无力大鼠使用泼尼松治疗15d2291.6373.70①据表分析重症肌无力大鼠的肌肉不能正常收缩的原因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异常增多导致____________。辅助性T细胞异常增多会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促进____________,从而导致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增加。②RNS是指连续刺激神经干后,观察神经干所支配肌肉的动作电位变化情况。已知一定范围内,RNS衰减率越低,肌肉功能状况越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15d后____________组RNS衰减率最高。【答案】(1)①.效应器②.能增大膜面积,能容纳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等物质③.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骨酪肌细胞膜(2)①.一定的流动性②.蛋白质③.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①.增多②.竞争性抑制(4)①.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②.B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③.模型组〖祥解〗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小问1详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神经-骨骼肌是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并作出反应的部分,属于效应器。骨骼肌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许多褶皱,能增大膜面积,能容纳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等物质,从而有利于兴奋的传递。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骨酪肌细胞膜,所以兴奋在该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小问2详析】神经末梢释放Ach的过程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表示乙酰胆碱受体兼Na+通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Ach作用于A时,会使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从而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小问3详析】神经细胞外的

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血钙较低,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过强,很容易产生兴奋而使肌肉收缩肌肉易抽搐痉挛。【小问4详析】①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异常增多,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变多,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最终导致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过程受阻,因此重症肌无力大鼠的肌肉不能正常收缩。辅助性T细胞异常增多会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分泌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②从表格中可知,模型组(重症肌无力大鼠)的辅助性T细胞比例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含量都是最高的,而这两个指标越高,肌肉功能状况越差,即RNS衰减率越高,所以推测15d时模型组RNS衰减率最高。20.司美格鲁肽目前仅作为11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批准在国内上市,其有效成分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而GLP-1的部分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人体摄食使血糖浓度上升,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导致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钾通道_______,细胞内K+浓度升高,细胞膜电位变化,引起______,促进胰岛素释放。(2)血糖浓度上升还会刺激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平衡;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II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有____________(填序号)。①胰岛B细胞受损②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③胰岛素分泌障碍④自身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⑤自身抗体与胰岛B细胞结合(4)据图1分析,GLP-1的作用机制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进食减少;②还可以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5)除司美格鲁肽外常见的降糖药物还有达格列净(钠-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已知钠-葡萄糖转运蛋白主要分布在肾小管,负责葡萄糖的重吸收。使用达格列净治疗糖尿病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答案】(1)①.关闭②.Ca2+内流(2)①.副交感神经②.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③.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3)②④(4)①.GLP-1通过大脑皮层产生饱腹感或②.作用于胃,使胃酸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进而产生饱腹感,③.(特异性)受体结合(5)使用达格列净减少了葡萄糖的重吸收【小问1详析】根据图示,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钾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细胞内K+浓度升高,细胞膜电位变化,Ca2+通道打开,引起Ca2+内流,胰岛素释放。【小问2详析】血糖浓度上升还会刺激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平衡;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小问3详析】II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有:②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胰岛素难以发挥作用;④自身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进而无法发挥作用。【小问4详析】据图1可知,食物刺激肠道细胞分泌GLP-1,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饱腹感或作用于胃,使胃酸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进而产生饱腹感,引起进食减少;GLP-1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此时是化学信号,促进cAMP的产生(化学信号),促进K+通道磷酸化,K+外流受阻,细胞膜电位变化(电信号),影响Ca2+内流,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小问5详析】根据题意,达格列净是钠-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而钠-葡萄糖转运蛋白主要分布在肾小管,负责葡萄糖的重吸收,使用达格列净减少了葡萄糖的重吸收,因此容易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21.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下图为光调控低位作物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部分机制示意图,其中光敏色素B(phyB)存在非活化(Pr)和活化(Pfr)两种形式。请回答下列问题:注:PIFs是一类具有调控基因转录作用的蛋白质,ROT3、BZR1和ARF6均为基因(1)光敏色素B(phyB)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接受到光的信号后,phyB的结构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经过信息传递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____________,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2)荫蔽胁迫下,phyB主要以____________形式存在,由此___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幼苗下胚轴过度伸长。图中四种植物激素在调控下胚轴生长方面起____________作用。赤霉素除了图示引起植株增高外,在植物体内还具有____________作用。(3)已知“荫蔽胁迫”导致下胚轴、叶柄及茎秆伸长,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__,以适应环境。据此分析,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产量降低的原因有____________。(4)植物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会从叶肉细胞表面移动到细胞侧壁,叶绿体的宽面与光照方向平行,将光损伤降低至最小,该现象称为叶绿体的“AR反应”。研究表明,蓝光受体PHOT2与“AR反应”有关。科研人员取野生型和PHOT2突变体的拟南芥叶肉细胞在正常光照和强光照射条件下观察叶绿体的分布和存在状态。请完善实验结果记录表。叶绿体的分布叶绿体的存在状态正常光照强光正常光照强光野生型正常分布移动到细胞侧壁宽面与光照方向垂直c._______PHOT2突变体正常分布a.______b._______宽面与光照方向垂直【答案】(1)①.蛋白质(或答:“色素—蛋白复合体”)②.特定基因的表达(2)①.非活化(Pr)②.减弱③.协同④.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3)①.获得更多光照(进行光合作用)②.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供给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生长,影响了叶片面积、分枝数以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4)①.宽面与光照方向平行②.正常分布③.宽面与光照方向垂直【小问1详析】光敏色素B(phyB)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小问2详析】荫蔽胁迫下,Pfr转化为Pr,phyB主要以非活化(Pr)形式存在,Pfr的减少减弱了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下胚轴过度伸长。据图可知,四种激素均能促进植物幼苗下胚轴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赤霉素的作用表现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小问3详析】下胚轴、叶柄和茎秆的过度伸长,有利于大豆植株在“胁迫”下捕获光能,获得更多光照,而正是由于植物将更多的能量供给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生长,影响了叶片面积、分枝数以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而导致低位作物的产量降低。【小问4详析】蓝光受体PHOT2与“AR反应”有关,野生型的蓝光受体PHOT2正常,则强光照射会使叶绿体移动到细胞侧壁,叶绿体的宽面与光照方向平行。PHOT2突变体无“AR反应”,则正常光照下和强光照下叶绿体的分布和存在状态无明显差异,即强光下PHOT2突变体的叶绿体正常分布,正常光照下,PHOT2突变体宽面与光照方向垂直。22.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图1、图2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部分免疫应答过程示意图,其中细胞b和细胞甲表示被病毒入侵的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是___________细胞,图2中细胞乙是___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2)图2所示过程主要依赖图中细胞___________的增殖分化,其活化的两个信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1和图2所示的免疫细胞中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___________。(4)某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了如下接种实验。第1步:接种前,需要确定人体是否感染HPV。根据检出HPV的情况,分为未检出HPV的A1、A2两组,检出HPV的B1、B2两组;第2步:将A1、B1分别接种安慰剂(没有药物作用的针剂):A2、B2分别接种等量的HPV疫苗;第3步: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前病变(癌变前的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统计结果如表所示:分组A1A2B1B2总人数/个8000800011811179癌前病变人数/个835118117①A1组癌前病变的比例___________B1组,由此可推测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②某同学认为感染HPV后,再注射该种疫苗,依然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实验结果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答案】(1)①.细胞毒性T②.抗原呈递细胞③.摄取、处理并呈递抗原的作用(2)①.丁②.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3)a细胞、细胞丙、细胞丁、细胞戊(4)①.低于②.B1组感染HPV③.不同意,实验结果显示B1组癌前病变的比例与B2组无明显差异,因此感染HPV后接种疫苗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祥解〗细胞免疫过程: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1)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过程;(2)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3)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体液免疫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也可分为抗原识别,即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三个阶段。【小问1详析】据题图分析可知,图1中a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a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图2表示体液免疫,图中细胞甲表示被病毒入侵的细胞,乙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起摄取、处理并呈递抗原的作用。【小问2详析】据图2分析可知,图2表示体液免疫,主要依赖于图中细胞丁(B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细胞己)和记忆细胞(细胞戊),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分别是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小问3详析】据图1和图2分析可知,图1中a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图2中细胞乙是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细胞丙是辅助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丁是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戊是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己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故图1和图2所示的免疫细胞中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a细胞、细胞丙、细胞丁、记忆细胞。【小问4详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①A1、B1分别接种安慰剂(没有药物作用的针剂),A1组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B1组,由此可推测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是B1组感染HPV。②某同学认为感染HPV后,再注射该种疫苗,依然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不同意这种观点,B1组没有接种HPV疫苗,B2组接种了HPV疫苗,但实验结果显示B1组癌前病变的比例与B2组无明显差异,因此感染HPV后接种疫苗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23.海南坡鹿是海南岛的热带珍稀特产鹿种,喜食新鲜的草本植物的嫩叶。图1为某保护区部分食物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保护区中__________构成了一个群落。下列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__________(填序号,2分)。①年龄结构②雌雄比例③死亡率④迁入率⑤物种丰富度⑥演替的类型(2)猫头鹰和褐翅鸦鹃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___。(3)科研人员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出坡鹿的数量,这种统计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4)火烧能促进植物更新,科研人员对坡鹿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采食与休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坡鹿采食和运动选择火烧地频次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休息时选择非火烧地频次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5)研究人员发现火烧后一定要严控外来物种飞机草、假臭草,防止其入侵,否则坡鹿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答案】(1)①.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②.①②③④(2)①.捕食和竞争②.沼蛙、原鸡、蟒蛇、猫头鹰、褐翅鸦鹃(3)直观、准确,且避免对坡鹿造成伤害(4)①.火烧地牧草更新繁盛,草本植物的嫩叶更多,坡鹿食物来源更丰富②.非火烧地提供遮蔽(5)外来物种入侵会与坡鹿喜食的植物竞争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导致坡鹿食物减少〖祥解〗种间关系: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值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小问1详析】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保护区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因此①②③④属于坡鹿种群的基本特征,而⑤⑥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小问2详析】褐翅鸦鹃和猫头鹰都捕食昆虫,猫头鹰捕食褐翅鸦鹃,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次级消费者是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生物,在图中沼蛙、原鸡、蟒蛇、猫头鹰、褐翅鸦鹃都属于次级消费者。【小问3详析】海南坡鹿是海南岛的热带珍稀特产鹿种,科研人员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出坡鹿的数量,这种统计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准确,且避免对坡鹿造成伤害。【小问4详析】由于火烧地牧草更新繁盛,草本植物的嫩叶更多,坡鹿食物来源更丰富,导致采食次数增加;非火烧地提供遮蔽,坡鹿休息次数较多,所以坡鹿在火烧地的数量更多。【小问5详析】外来物种入侵会与坡鹿喜食的植物竞争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导致坡鹿食物减少,因此火烧后外来物种入侵,坡鹿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A.Na+通过离子通道蛋白运输形成动作电位B.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C.乳酸与缓冲物质发生反应D.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答案】C〖祥解〗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含有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详析】A、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B、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口腔属于外界环境,B错误;C、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主要发生在血浆中,因此该过程可以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D、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故选C。2.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容易出现肺水肿、脑水肿,有时还会因缺氧而导致通气过度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血液中碱性物质过多,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等症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出现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的B.注射较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可减轻脑水肿的原因是使组织液中水分流入血浆C.高原上因缺氧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的患者应吸入含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治疗D.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答案】D〖祥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和影响因素:(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2)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①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②内因:体内细胞不断进行的动态变化。【详析】A、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液增多,即出现了组织水肿,A正确;B、注射较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使血浆吸收的水分增多,组织液中的水分减少,从而可以达到减轻脑水肿的症状,B正确;C、题干信息可知,呼吸性碱中毒是因为缺氧而导致通气过度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因此高原上因缺氧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的患者应吸入含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治疗,C正确;D、正常血浆呈弱碱性,高海拔身体缺氧,二氧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患者血浆的pH会增大,D错误。故选D。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I从P点开始突触后膜膜内电位一直在增加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I会变为曲线IVC.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IVD.曲线II的下降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K+以主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答案】C〖祥解〗分析题图可知,Ⅰ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此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Ⅱ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Ⅲ一直是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不兴奋;Ⅳ突触后膜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详析】A、Ⅰ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A错误;B、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若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则适宜刺激下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减小,且后面也会恢复静息电位,不对应曲线I会变为曲线IV,B错误;C、如果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则细胞外Cl-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膜电位变化为曲线Ⅳ,C正确;D、曲线II的下降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K+以协助扩散方式外流所致,D错误。故选C。4.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减轻炎症反应,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脑部结构中脑干是控制躯体平衡的高级中枢B.迷走神经通过减少TNF-a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C.图中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属于体液调节D.消化液中的盐酸刺激胰腺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TNF-α可促进炎症反应;一方面,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通过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的效应;另一方面,迷走神经可以促进肠腺、胃腺中消化液的分泌。【详析】A、在脑部结构中小脑是控制躯体平衡的高级中枢,A错误;B、由图可知,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通过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的效应,B正确;C、图中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D、消化液中的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D错误。故选B。5.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GRP)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致痒物引起小鼠产生痒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B.给小鼠饲喂GRP不会使其有抓痒行为C.GRP与GRPR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缓解瘙痒【答案】A〖祥解〗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详析】A、致痒物引起小鼠产生痒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B、GRP是胃泌素释放肽,是大分子化合物,饲喂会被消化分解,因此给小鼠饲喂GRP不会使其有抓痒行为,B正确;C、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即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C正确;D、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或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都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没有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故选A。6.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可调节机体应激反应、免疫等。如图为HPA轴及其对免疫的部分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GC随体液循环定向运输到下丘脑和垂体起调节作用B.GC进入细胞时需要消耗ATP,可通过口服的方式来补充C.产生GC的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免疫缺陷病【答案】C〖祥解〗图中糖皮质激素(GC)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激素CRH,促使垂体分泌激素ACTH;激素ACTH随血液运输到肾上腺皮质,促使肾上腺皮质增加糖皮质激素(GC)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糖皮质激素(G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糖皮质激素(GC)分泌减少。【详析】A、GC随体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不是定向运输,可以和下丘脑与垂体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起调节作用,A错误;B、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类固醇激素,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不消耗ATP,B错误;C、在激素的分级调节中,每一级激素都会对其下一级激素产生促进作用,这种分级调节机制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使得机体能够更迅速、更有效地应对外界刺激,CRH促进ACTH的分泌,ACTH再促进GC的分泌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分级调节机制,C正确;D、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过强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缺失引起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而加重病情,D错误。故选C。7.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和感受单侧光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部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尖端下部C.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跟某种化学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分布不均匀有关D.温特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化学物质吲哚乙酸有关,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答案】B【详析】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错误;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初步证明该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B正确;C、拜尔的实验不涉及单侧光照,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证明生长素成分的是郭葛,D错误。故选B。8.疱疹病毒(EBV)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在EBV感染潜伏期,EBV会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在裂解期却会主动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并会选择包裹在凋亡小体中被邻近细胞吞噬。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EBV侵入人体后,可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说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已被突破C.人体免疫系统清除EBV的过程主要体现了免疫自稳D.包裹在凋亡小体中的子代EBV可避免与抗体接触,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答案】C〖祥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详析】A、EBV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A正确;B、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第二道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若EBV侵入了B淋巴细胞,则说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已被突破,B正确;C、人体免疫系统清除EBV的过程主要体现了免疫防御,C错误;D、裂解期EBV会选择包裹在凋亡小体中,目的是避免与抗体接触,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D正确。故选C。9.下图是人感染SARS-CoV-2后血清中两类特异性抗体(IgM、IgG)的含量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SARS-CoV-2侵入人体后,能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浆细胞快速识别并分泌IgMC.与IgM相比,IgG具有产生晚、持续时间长、含量高等特点D.若某人血清中检出SARS-CoV-2IgM,则他近期可能受到感染【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人体感染SARS-CoV-2后血清中检测到两类特异性抗体(IgM、IgG),IgM的峰值出现时间早于IgG,峰值低于IgG。【详析】A、SARS-CoV-2侵入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细胞内,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者协同作用清除SARS-CoV-2,A正确;B、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识别外来入侵物质的能力,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抗体,以对抗特定的抗原,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与IgM相比,IgG晚于IgM出现,IgG具有产生晚、持续时间长、含量高等特点,C正确;D、由题图可知人体感染SARS-CoV-2并出现症状后血清中能检测到IgM,但在出现症状后约30天时IgM含量降为0,故若某人血清中检出SARS-CoV-2IgM,则说明该人近期可能受到感染,D正确。故选B。10.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在图中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血细胞计数板(16×25型)一个计数室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上一般有两个计数室B.计数时,如先滴稀释后的培养液再盖盖玻片,所计算的值偏大C.计数时,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D.此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108个/mL【答案】D〖祥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析】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上一般有两个计数室,A正确;B、计数时,应该先盖盖玻片在滴加稀释后的培养液,若先滴稀释后的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则会导致血细胞计数板上存在多余的培养液,导致计算的值偏大,B正确;C、计数时,需要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菌体数量,这样的计数结果会更加准确,C正确;D、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4]×16×104×100=4×108个/mL,b点为环境容纳量,其种群密度为a点的2倍,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为8×108个/mL,D错误。故选D。11.图中甲、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t1→t2乙种群密度在增加C.t2时刻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答案】D〖祥解〗据图分析,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详析】A、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即直接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B、乙种群t1→t2δ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正确;C、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t2时刻甲、乙的δ相同,此时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可能相同,死亡率也可能相同,那么增长率就可能相同,C正确;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乙种群密度一直上升,D错误。故选D。12.有关“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预实验是为正式实验摸索适宜的浓度范围,要设置空白对照组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C.用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让其生根D.用于扦插的枝条长势和带有幼芽的数量应大致相同【答案】C〖祥解〗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详析】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最适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范围,A正确;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生根最多的最接近最适浓度,B正确;C、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中生根,C错误;D、用于扦插的枝条长势和带有幼芽数量应大致相同,即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D正确。故选C。13.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趋暗、趋湿、避高温的动物,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来估算其种群密度B.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水体中某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C.样方法在取样之前通常需要确定被测物种分布密集的区域D.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都是比较精准的现实反映【答案】B〖祥解〗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双子叶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详析】A、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A错误;B、抽样检测法是调查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水体中某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C错误;D、标记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D错误。故选B。14.某生态系统中只有Y、X、Z三个营养级,且它们分别为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一般都有若干个不同物种B.X营养级的某些生物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C.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使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D.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可能是因为出现了种内竞争这种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D〖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通常包含多个不同的物种,A正确;B、X营养级包含多个物种,物种之间可能会为了资源(如食物、空间等)而存在竞争关系,在竞争过程中,某些生物可能处于劣势,B正确;C、由图可知,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增加,会增加对X营养级生物的捕食量,从而使X营养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C正确;D、种内竞争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D。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者不答的得0分。15.尿崩症有两种类型: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感受器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后会失去活性,所以需不断合成C.CDI患者和NDI患者两者均是因为体内抗利尿激素减少D.禁水加压后,CDI患者尿液渗透压下降,NDI患者尿液渗透压基本不变【答案】AB〖祥解〗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尿崩症形成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其尿液渗透压较低。抗利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作用后即失活,因此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相应细胞表面缺乏受体,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详析】A、在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可作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神经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A正确;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后会失去活性,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平衡,所以需不断合成,B正确;C、CDI患者是因为抗利尿激素缺乏,而NDI患者是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并非体内抗利尿激素减少,C错误;D、禁水加压后,CDI患者水重吸收量增加,尿液渗透压升高,NDI患者对ADH敏感性缺陷,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尿液渗透压基本不变,D错误。故选AB。16.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突触后神经元合成的一氧化氮(NO)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Glu)持续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如图为NO和Glu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NO和Glu运出细胞的方式不同但都不需要消耗ATPB.图中Ca2+内流可激活NOS的活性进而抑制NO的合成C.若使用药物抑制受体2的活性,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D.NO既可以在细胞间参与信息传递,也可以在细胞内参与信息传递【答案】ABC〖祥解〗突触是指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