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默写(6分)1.(6分)按要求填空。(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填作者)《师说》)(2)宗庙之事,会如同,,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借用典故,表达想让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二、选择题(4分)2.(2分)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做事不见舆薪,总缺少应有的大局观。 B.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所经之处秋毫无犯。 C.讨论会上,他的话项庄舞剑,暗有所指。 D.洁白的梨花缀满了枝头,仿佛飞霜六月。3.(2分)这份邀请函中,哪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尊敬的老师:您好![甲]兹有我班将以“共赏戏剧魅力,闪耀青春舞台”为主题举行戏剧表演。[乙]此次活动是我班“戏剧单元”学习成果的汇报展示。[丙]诚邀您届时拨冗出席,与我们共享这欢乐而有意义的时刻。时间:4月20日下午3:00地点:学校小剧场[丁]由衷期待您的到来!高一(1)班全体同学2024年4月16日A.[甲] B.[乙] C.[丙] D.[丁]三、现代文阅读(18分)4.(18分)书店的“词典类”专架上有一本名叫《马桥词典》的书,以下是这本书的部分目录以及第1章、第49章的节选。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下列各题。目录(部分)第1章编撰者说明第2章江第3章罗江第4章蛮子(以及“罗家蛮”)第5章三月三第6章马桥弓第7章老表第8章甜……第1章编撰者说明(节选)①为一个村寨编写一本词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②语言是人的语言。迄今为止的各种语言成罢,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但认识远远没有完结。语言与事实的复杂关系,与生命过程的复杂关系,一次次成为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在这本书里,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清理一些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功能,更愿意强调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力图感受语言中的生命内蕴。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静态语言,编撰者更重视动态言语;较之抽象义,编撰者更重视具体义;较之规范性,编撰者更重视实用性。这样一种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语言总结,对于公共化语言成典,也许是必要的一种补充。第49章①直到现在,我说到盐早①或其他人的时候,都是用“他”。在马桥,与“他”近义的词还有“渠”。区别仅仅在于,“他”是远处的人,相当于那个他:“渠”是眼前的人,近处的人,相当于这个他。马桥人对于外来人说普通话“渠”与“他”不分,觉得不可思议委实可笑。②古人也曾用“渠”指代人。古人写诗也常用到这个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蚊子咬铁牛,渠无下嘴处”(古乐府)……但从这些诗文里,基本上看不出“渠”的近指限义。我一直暗暗觉得,在语言中着意而顽固地区分他人的空间位置,可能纯属马桥人的多事,没什么必要。③多少年后,我再到马桥,又听到了满耳的“渠”字,又见到了一个个面容熟悉或陌生的——渠。我没有见到作为“渠”的盐早。我想起当年他经常帮我们挑柴,也曾屡屡被我们逗耍。我特别记得他着急时的样子,一脸胀红,额上青筋极为茂盛地暴出,见到谁都怒气冲冲,对我们更是恶狠狠地嗷嗷嗷直叫。但这种恼怒,并不妨碍他后来还是为我们挑柴或担别的什么。只要我们见到他的肩空着,笑一笑,打个手势,他还是咕咕哝哝朝重物而去。④我没有找到他。村里人说,龙家滩的什么人喊他去帮工了。⑤晚上,我住在乡政府的客房里。有人敲我的门,打开来,黑洞洞的外面没有人影,只有一根圆木直愣愣捅进房来。我终于看清了,随后进来的是盐早,比以前更加瘦了,整个身子是很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尤其是一轮喉骨尖尖地挺出来,似乎眼看就要把颈脖割破。⑥他的肩还是没有闲着,竟把一筒圆木又背了这十多里路。⑦他显然是追着来看我的。从他的手势来看,他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他家里也许找不出比这更值钱的东西。⑧他还是不习惯说话,偶尔说出几个短短的音节,也有点含混不清。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对我的问话报以点头或摇头,使谈话得以进行。即便他不是一个牛哑哑②,我们也找不到什么话题。除了数衍一下天气和今年的收成,除了谢绝这一筒我根本没法带走的木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点燃他的目光,才能使他比点头或摇头有更多的表示。他沉默着,使我越来越感到话的多余。我没话找话,说你今天到龙家滩去了,说我今天已经到过你家,如此等等。我用这些毫无意义的废话,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⑨幸好客房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正在播一部老掉牙的武打片。幸亏还有个挂着鼻涕的陌生娃患几次推门进来,使我有些事情可做,问问他的名字,给他搬凳子,同他身后的一位妇人谈谈小孩的年龄。⑩差不多半个钟头到了。也就是说,一次重逢和叙旧起码应该有的时间指标已经达到了,可以分手了。半个钟头不算太仓促,不算太敷衍,有了它,我们的回忆中就有了朋友,不会显得太空洞和太冷漠。他起身告辞,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重新背上那沉沉的木头。⑪他出门了,眼角里突然闪耀出一滴泪。⑫黑夜里的脚步声渐渐远去。⑬我看见了那一颗泪珠。不管当时光线多么暗,那颗泪珠深深钉入了我的记忆,使我没法一次闭眼把它抹掉。那是一颗金色的亮点。我偷偷松下一口气的时候,我卸下了脸上僵硬笑容的时候,没法把它忘记。⑭黑夜里已经没有脚步声。⑮我知道这颗泪珠只属于远方。远方的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成为我们梦魂牵绕的五彩幻影。一旦他们逼近,一旦他们成为眼前的“渠”,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被完全不同的经历,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话语,密不透风坚不可破地层层包藏,与我无话可说——正像我可能也在他们的目光里面目全非,与他们的记忆绝缘。⑯我想找到的是他,但只能找到渠。⑰我不能不逃离梁,又没有办法忘记他。⑱马桥语言明智地区分“他”与“渠”。我在那一个夜晚看得很清楚,在这两个词之间,在那位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扛着木头一步从“渠”跨入“他”的时候,亮着一颗无言的泪珠。(有删节)【注】①盐早:他的父亲茂公是地主,又曾犯过事,而祖娘是个蛊婆,因此盐早从小非常自卑,受尽欺负,不爱说话,只是卖力地为别人干活。②牛哑哑:马桥人口中的“哑巴”。(1)根据图书目录和第1章的相关内容推断,第49章的标题应是什么?(2)对第1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本词典的意义就在于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B.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C.语言与事实的复杂关系一直以来是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之一。D.相较而言,本书作者更重视语言的动态性、具体性和实用性。(3)马桥是作者虚构的村庄,以作者当知青时下乡工作生活的湖南省汨罗县天井公社为取材地。下列用第49章中的相关内容来阐释《乡土中国》的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也用“渠”指代人,但马桥人对“渠”和“他”有明显的区分,说明文字在流传中“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B.“我”从村里人口中得知盐早去了龙家滩,而晚上盐早得以在“乡政府的客房”找到“我”,体现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C.盐早找出家里“值钱的东西”,“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体现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D.盐早沉默无语,“我”却能“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表明“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4)第49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5)第49章第⑯⑰段中,作者通过变换人称代词彰显复杂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6)小杨同学翻阅了这本书后,认为它不应放在“词典类”的专架上,而应归于“小说类”。请你结合目录、第1章或第49章的具体内容,代小杨同学写一条顾客留言,试图从多个角度说服书店负责人接受这一建议。(不得透露个人信息)顾客留言簿书店相关负责人:杨XX24.4.16四、诗歌阅读(7分)5.(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庚戌岁①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东晋〕陶渊明(吉特)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②。敢是③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服。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展出肆微勤,日入员未还。山中饶④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⑤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⑥。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⑦,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注】①庚戌岁:这一年是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第五年。②端:起始,开端。③是:指衣食。④饶:多。⑤弗获:不能。⑥干:犯。⑦沮溺:即长沮、桀溺,这里指隐者。(1)下列对本诗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风格质朴刚健B.意境清新明丽C.语言简练平易D.修辞多用设问(2)清代学者方宗诚评价此诗“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而“志趣高远”。请以此为角度,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五、文言文阅读(16分)6.(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患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意然向然,奏刀驕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③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④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部,导大联,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松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⑤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莫不中音②以无厚入有间(2)小杨同学想梳理文言词汇的不同义项及其相关例句,以下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謀然已解,如土委地B.族庖月更刀,折也/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人C.善哉!技盖至此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D.良庖岁更刀,割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4)本文用寓言阐述养生之道。请结合文中庖丁解牛的过程,分析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道”的内涵。(5)文中“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都是理想的生命状态。请分析两者在内涵上的不同。六、文言文阅读(9分)7.(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琼花观①看月序〔清〕孔尚任游广陵者,莫不搜访名胜,以侈归口②,然雅俗不同致矣。雅人必登平山堂,而俗客必问琼花观。琼花既已不存,又无江山之可眺,久之,俗客亦不至。寂寂亭台,将成废土。丁卯③冬,余偶一游之,叹其处闹境而不喧,近市尘而常洁,乃招集名士七十余人,探琼花之遗址。流连久立,明月浮空,恍见淡妆素影,绰约冰壶之内。于是列坐广庭,,。,。夫前人之兴会,积而成今日之感慨:今日之府此,又积而开后贤之兴会;一兴一感,若循环然,虽千百世可知也,而况花之荣枯不常,月之阴晴未定,旦暮之间,兴感每殊。计生平之可兴可感者,盖已不能纪极矣。今日之集,幸而传也,不过在不能纪极中,多一兴感之迹:其不传也,并兴与感亦无之,而所谓琼花与明月,固千古处兴感以外耳。(《湖海集》)【注】①琼花观:在今江苏扬州,始建于西汉,因观中有琼花,称“琼花观”,明代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和石匾。②以侈归口:以便回去后夸口。③丁卯:即康熙二十六年。孔尚任曾乡试未中,这站户隐居,后因讲经而受到康熙帝称赏,授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五年夏,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疏浚黄河海口。(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夜深景阗②饮酒赋诗③感慨及之④间以笙歌A.②④①③B.④②①③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2)请对文中“恍见淡妆素影”中的“恍”字加以赏析。(3)本文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借月抒情说理,但因人生遭际不同而有所差异。请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梳理表格补写完整。孔尚任《琼花观看月序》苏轼《赤壁赋》景物特征琼花不存、明月阴晴未定江水东流、明月盈虚变化人生遭际①身处逆境,贬谪黄州抒发情感②感慨生命短暂,试图旷达超脱蕴含哲理③④七、写作(40分)8.(40分)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800字左右。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23答案DA一、默写(6分)1.(6分)按要求填空。(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填作者)《师说》)(2)宗庙之事,会如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借用典故,表达想让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解答】故答案为:(1)道之所存韩愈(重点字:存)(2)端章甫(重点字:甫)(3)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字:哺)二、选择题(4分)2.(2分)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做事不见舆薪,总缺少应有的大局观。 B.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所经之处秋毫无犯。 C.讨论会上,他的话项庄舞剑,暗有所指。 D.洁白的梨花缀满了枝头,仿佛飞霜六月。【解答】D.飞霜六月:相传,战国时人邹衍对燕惠王忠心耿耿,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了。他入狱时仰天大哭,当是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用来表示冤狱。不合语境。故选:D。3.(2分)这份邀请函中,哪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尊敬的老师:您好![甲]兹有我班将以“共赏戏剧魅力,闪耀青春舞台”为主题举行戏剧表演。[乙]此次活动是我班“戏剧单元”学习成果的汇报展示。[丙]诚邀您届时拨冗出席,与我们共享这欢乐而有意义的时刻。时间:4月20日下午3:00地点:学校小剧场[丁]由衷期待您的到来!高一(1)班全体同学2024年4月16日A.[甲] B.[乙] C.[丙] D.[丁]【解答】兹有:现在,此时。一般用于证明等正式的应用文开头中,用于证明某事件或材料。题干文体为邀请函,与“证明”无关,词语表述不当。故选:A。三、现代文阅读(18分)4.(18分)书店的“词典类”专架上有一本名叫《马桥词典》的书,以下是这本书的部分目录以及第1章、第49章的节选。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下列各题。目录(部分)第1章编撰者说明第2章江第3章罗江第4章蛮子(以及“罗家蛮”)第5章三月三第6章马桥弓第7章老表第8章甜……第1章编撰者说明(节选)①为一个村寨编写一本词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②语言是人的语言。迄今为止的各种语言成罢,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但认识远远没有完结。语言与事实的复杂关系,与生命过程的复杂关系,一次次成为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在这本书里,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清理一些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功能,更愿意强调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力图感受语言中的生命内蕴。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静态语言,编撰者更重视动态言语;较之抽象义,编撰者更重视具体义;较之规范性,编撰者更重视实用性。这样一种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语言总结,对于公共化语言成典,也许是必要的一种补充。第49章①直到现在,我说到盐早①或其他人的时候,都是用“他”。在马桥,与“他”近义的词还有“渠”。区别仅仅在于,“他”是远处的人,相当于那个他:“渠”是眼前的人,近处的人,相当于这个他。马桥人对于外来人说普通话“渠”与“他”不分,觉得不可思议委实可笑。②古人也曾用“渠”指代人。古人写诗也常用到这个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蚊子咬铁牛,渠无下嘴处”(古乐府)……但从这些诗文里,基本上看不出“渠”的近指限义。我一直暗暗觉得,在语言中着意而顽固地区分他人的空间位置,可能纯属马桥人的多事,没什么必要。③多少年后,我再到马桥,又听到了满耳的“渠”字,又见到了一个个面容熟悉或陌生的——渠。我没有见到作为“渠”的盐早。我想起当年他经常帮我们挑柴,也曾屡屡被我们逗耍。我特别记得他着急时的样子,一脸胀红,额上青筋极为茂盛地暴出,见到谁都怒气冲冲,对我们更是恶狠狠地嗷嗷嗷直叫。但这种恼怒,并不妨碍他后来还是为我们挑柴或担别的什么。只要我们见到他的肩空着,笑一笑,打个手势,他还是咕咕哝哝朝重物而去。④我没有找到他。村里人说,龙家滩的什么人喊他去帮工了。⑤晚上,我住在乡政府的客房里。有人敲我的门,打开来,黑洞洞的外面没有人影,只有一根圆木直愣愣捅进房来。我终于看清了,随后进来的是盐早,比以前更加瘦了,整个身子是很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尤其是一轮喉骨尖尖地挺出来,似乎眼看就要把颈脖割破。⑥他的肩还是没有闲着,竟把一筒圆木又背了这十多里路。⑦他显然是追着来看我的。从他的手势来看,他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他家里也许找不出比这更值钱的东西。⑧他还是不习惯说话,偶尔说出几个短短的音节,也有点含混不清。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对我的问话报以点头或摇头,使谈话得以进行。即便他不是一个牛哑哑②,我们也找不到什么话题。除了数衍一下天气和今年的收成,除了谢绝这一筒我根本没法带走的木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点燃他的目光,才能使他比点头或摇头有更多的表示。他沉默着,使我越来越感到话的多余。我没话找话,说你今天到龙家滩去了,说我今天已经到过你家,如此等等。我用这些毫无意义的废话,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⑨幸好客房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正在播一部老掉牙的武打片。幸亏还有个挂着鼻涕的陌生娃患几次推门进来,使我有些事情可做,问问他的名字,给他搬凳子,同他身后的一位妇人谈谈小孩的年龄。⑩差不多半个钟头到了。也就是说,一次重逢和叙旧起码应该有的时间指标已经达到了,可以分手了。半个钟头不算太仓促,不算太敷衍,有了它,我们的回忆中就有了朋友,不会显得太空洞和太冷漠。他起身告辞,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重新背上那沉沉的木头。⑪他出门了,眼角里突然闪耀出一滴泪。⑫黑夜里的脚步声渐渐远去。⑬我看见了那一颗泪珠。不管当时光线多么暗,那颗泪珠深深钉入了我的记忆,使我没法一次闭眼把它抹掉。那是一颗金色的亮点。我偷偷松下一口气的时候,我卸下了脸上僵硬笑容的时候,没法把它忘记。⑭黑夜里已经没有脚步声。⑮我知道这颗泪珠只属于远方。远方的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成为我们梦魂牵绕的五彩幻影。一旦他们逼近,一旦他们成为眼前的“渠”,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被完全不同的经历,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话语,密不透风坚不可破地层层包藏,与我无话可说——正像我可能也在他们的目光里面目全非,与他们的记忆绝缘。⑯我想找到的是他,但只能找到渠。⑰我不能不逃离梁,又没有办法忘记他。⑱马桥语言明智地区分“他”与“渠”。我在那一个夜晚看得很清楚,在这两个词之间,在那位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扛着木头一步从“渠”跨入“他”的时候,亮着一颗无言的泪珠。(有删节)【注】①盐早:他的父亲茂公是地主,又曾犯过事,而祖娘是个蛊婆,因此盐早从小非常自卑,受尽欺负,不爱说话,只是卖力地为别人干活。②牛哑哑:马桥人口中的“哑巴”。(1)根据图书目录和第1章的相关内容推断,第49章的标题应是什么?(2)对第1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本词典的意义就在于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B.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C.语言与事实的复杂关系一直以来是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之一。D.相较而言,本书作者更重视语言的动态性、具体性和实用性。(3)马桥是作者虚构的村庄,以作者当知青时下乡工作生活的湖南省汨罗县天井公社为取材地。下列用第49章中的相关内容来阐释《乡土中国》的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古人也用“渠”指代人,但马桥人对“渠”和“他”有明显的区分,说明文字在流传中“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B.“我”从村里人口中得知盐早去了龙家滩,而晚上盐早得以在“乡政府的客房”找到“我”,体现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C.盐早找出家里“值钱的东西”,“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体现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D.盐早沉默无语,“我”却能“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表明“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4)第49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5)第49章第⑯⑰段中,作者通过变换人称代词彰显复杂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6)小杨同学翻阅了这本书后,认为它不应放在“词典类”的专架上,而应归于“小说类”。请你结合目录、第1章或第49章的具体内容,代小杨同学写一条顾客留言,试图从多个角度说服书店负责人接受这一建议。(不得透露个人信息)顾客留言簿书店相关负责人:杨XX24.4.16【解答】(1)开头结尾部分相互照应,重点谈“他”与“渠”的不同,主体部分是列举“我”与盐早的相遇,具体说明“他”与“渠”的区别。由书名“马桥词典”和第一段“马桥人对于外来人说普通话‘渠’与‘他’不分”确定关键词为“渠”,于是确定答案,即第49章的标题应为“渠”。(2)A.“意义就在于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错,表述绝对,根据书名《马桥词典》可以推断,认识马桥也是写作的意义,再结合第一章开头段“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分析,“就在于”的表述太绝对,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只能是意义之一。故选A。(3)C.“体现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错,根据“他显然是追着来看我的。从他的手势来看,他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他家里也许找不出比这更值钱的东西”分析,盐早家可能实在太穷了,没有什么更值钱的送人,不能体现“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故选C。(4)该语段属于外貌或肖像描写,抓住细节使用比喻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本体是盐早的整个身子,喻体是“很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生动形象,突出了人物瘦弱不堪的样子,尤其是有点夸大修辞的“锐角”一词,强调盐早骨瘦如柴、形销骨立,富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由瘦弱的样貌深切感受到盐早艰难困窘的生活状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字里行间也暗含“我”对盐早的怜爱之情。(5)“我”想要“他”,藏在心中,记忆深处,远方的那个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是梦魂牵绕的美丽幻影。“但”一转,“我”不得不面对客观现实中的“渠”,近处、眼前的这个人,与曾经相差甚远,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话语,与“我”无话可说,在彼此的目光里已然面目全非,与美好的记忆绝缘,面对“渠”“我”想逃离,但又不舍昔日的友情,所以没办法忘记记忆深处的那个“他”,情感复杂而矛盾纠结。马桥语言明智地区分“他”与“渠”,指示了远在与近在的巨大差别,指示了事实与描述的巨大差别。(6)小杨同学认为《马桥词典》不该在“词典类”的专架上,而应归于“小说类”,这是留言的目的,即给书店负责人提出建议。而留言中重点是说明理由。题干中要求从多角度分析,也就是从多方面说明书籍的小说特性,而小说的要素的人物、情节、环境。结合本书而言重点在于有明确的“人物”——盐早,有主体事件,“我”和盐早的见面,环境自然是马桥了。具体分析时可结合目录里的关键词“江”“罗江”蛮子(以及“罗家蛮“)“三月三”“马桥弓”“老表”“甜”而言,无疑是可以体现风土人情、乡土人文特性的。还可以抓住第一章里体现本书写人记事特点的关键句子。最后,本书小说特性主要从第49章得以体现,写了“我”和盐早的故事,有刻画人物的手法,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细节描写,还有“我”的各种具体感受,小说的三要素很清晰、明显,故事性强,具有可读性。具体写作时注意留言条的要求和格式。答案:(1)渠(2)A(3)C(4)使用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了物瘦弱的样子,突出了特点,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印象深刻。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盐早极度的瘦,也暗含了作者的怜悯与感伤。(5)“渠”是眼前的人,即乏味、疏离、陌生的人;“他”是远方的形象,即亲切、动人、美丽的形象。称呼为“他”体现出作者对盐早的亲切感。“渠”是眼前(乏味疏离)的人,想逃离,“他”是远方(亲切动人美丽)的形象,渴望见到、难以忘怀。人称的变换中体现出情感复杂,矛盾而纠结。(6)顾客留言簿书店相关负责人:您好!我在“词典类”的专架上,看了贵店的《马桥词典》这部书,感觉分类有些问题,特此提出建议,望思考采纳。首先从目录看一目了然,有地名、人、物、印象感受等,直观感觉本书写的是有关马桥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其次,第1章编撰者说明(节选)中“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在这本书里,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等内容也是在说明这是写人记事的书籍;最后,第49章写“我”和盐早的故事,俨然就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小说。综合以上分析,个人感觉本书更像一部小说集,置于“小说类”更为妥当。四、诗歌阅读(7分)5.(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庚戌岁①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东晋〕陶渊明(吉特)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②。敢是③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服。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展出肆微勤,日入员未还。山中饶④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⑤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⑥。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⑦,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注】①庚戌岁:这一年是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第五年。②端:起始,开端。③是:指衣食。④饶:多。⑤弗获:不能。⑥干:犯。⑦沮溺:即长沮、桀溺,这里指隐者。(1)下列对本诗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A.风格质朴刚健B.意境清新明丽C.语言简练平易D.修辞多用设问(2)清代学者方宗诚评价此诗“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而“志趣高远”。请以此为角度,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解答】(1)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华丽辞藻,意境清新明丽,修辞多用设问。C选项“语言简练平易”能够准确地概括这首诗的特点。故选:C。(2)陶渊明的这首诗《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理解和高远的志趣。诗中“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表明陶渊明对农耕生活的重视,认为它是生活的根本。他通过自己的劳作体验,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但同时也体会到了自给自足的乐趣。诗中“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描绘了田园生活的艰苦,但陶渊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隐士理想。他通过“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热爱。最后,“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更是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坚持。整首诗既展现了陶渊明对世俗的超脱,又表现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了他的隐士情怀和高远的志趣。答案:(1)C(2)此诗表达了陶渊明对农耕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展现了其高远的志趣。在诗中,陶渊明勤于耕作,不畏艰辛,表现出了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并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饮酒、欣赏自然等。这种既不废人事人理,又不离人情的田园生活,正是陶渊明所向往的。同时,诗中“人生归有道”的表述,也反映出陶渊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肯定。这种对简朴生活的追求,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志趣。总之,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既表现出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又展示出了其高远的志趣,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译文: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身安?初春开始操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扛犁把家还。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农民劳作岂不苦?不可推脱此艰难。身体确实很疲倦,幸得不会惹祸患。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之下与我伴。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无怨叹。赏析:陶渊明归隐之后,参加了一些轻微的田园生产劳动,接触了一些劳动的农民,对生产劳动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多写田园生活,或抒发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或反映他在农村生活的复杂情感,或描绘天灾和饥寒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或抒发劳动中的感受和对人生道理的体验。这首写于庚戌(410年)九月中的《于西田获早稻》,便反映了他对田园劳动生活的体验。诗的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对农业生产劳动的体验。人生的道路本是有常规的,而穿衣吃饭原是首要的大事。怎样可以不管衣食的事而能得到自己的安逸呢?说明要求得个人的安逸,就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搞好衣食生活,可见诗人已经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的重要。接下八句,具体写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先以“开春”两句,写一年从开春就开始耕作,经过辛勤的劳动,到年底时才略有可观的收获。可见收获来之不易。次以“晨出”两句,由一年劳动写到每天劳动:早上出去,尽自己之力,从事轻微的劳动;晚上背着农具回来。再以“山中”两句,写劳动要冒着风霜雨露和严寒的气候,可见农业生产劳动的辛苦。所以后面两句说,田家难道不辛苦吗?只是不能摆脱这种艰苦的生产劳动。后面八句,写出了诗人的自我感受。先以四句写愉快的感受:其一,参加劳动,身体虽然疲劳,但可以避免意外的政治横祸。这是诗人有鉴于当时嵇康、陆机、潘岳、郭璞等诗人在政治旋涡中被害的教训。其二,劳动之后擦洗身体,可以在屋檐下憩息,喝喝酒散散心。由于有这样的感受,诗人不由得联想起远隔千年的先贤长沮和桀溺,这两个春秋时楚国的避世躬耕的隐者的心情,竟然能与自己相通。于是在诗的最后,发出感叹并表示了自己的愿望,但愿长年如此,亲身耕种并不是值得慨叹的事。全诗叙写作者亲身参加田园生产劳动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参加劳动的乐趣。诗中叙述和议论结合。先以论说“人生归有道”开篇,继以叙述之笔写田园劳动的艰辛,然后又以“田家岂不苦”抒发议论,最后才以慨叹结束全篇。其中“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的情节描写,既见出诗人劳动之余的悠然自在之乐,也透露了诗人对能远避政治旋涡的自我庆幸之感。五、文言文阅读(16分)6.(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患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意然向然,奏刀驕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③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④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部,导大联,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松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⑤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莫不中音合乎②以无厚入有间空隙(2)小杨同学想梳理文言词汇的不同义项及其相关例句,以下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謀然已解,如土委地B.族庖月更刀,折也/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人C.善哉!技盖至此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D.良庖岁更刀,割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4)本文用寓言阐述养生之道。请结合文中庖丁解牛的过程,分析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道”的内涵。(5)文中“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都是理想的生命状态。请分析两者在内涵上的不同。【解答】(1)①句意:没有不合音律的。中:合乎。②句意: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空隙。(2)A.已:同“矣”,语气词,啊;副词,已经。B.族:形容词,众;名词,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C.哉:语气词,啊;语气词,呢。D.也: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判断。故选D。(3)方今:现在。以:凭借。神:精神。官:感官。译文: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4)由“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可知,庖丁解牛时非常熟悉牛的结构,眼中根本没有完整的牛;然后“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依然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这启示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是庖丁对自己已经掌握到“道”,顺应“天理”,成功解牛后的喜悦与满足之情。庖丁的“养生”之道,关键在于“依乎天理”和“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的谨慎,其追求的是顺应自然,以便涵养个人身心,专注于对个人之道的追求。《侍坐》篇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理想状态并非个人,而是与同伴一道享受快乐,这是一幅“与民同乐”图,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然需要世间人人都能过上和谐安康的生活,而这就涉及到孔子一行人的理想,克己复礼,推行“仁”义,这也是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理想,所谓“达者兼济天下”。答案:(1)①合乎②空隙(2)D(3)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4)庖丁解牛中通过其解牛时目无全牛和顺应牛的结构解牛刀十九年不坏,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5)《庖丁解牛》中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顺应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理想状态,其内涵是修养个人身心以求得“道”。《侍坐》篇中的生命状态,是一种与民同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其内涵是达者兼济天下的理想。参考译文:①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父母,可以享尽天年。②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③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④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⑤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六、文言文阅读(9分)7.(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琼花观①看月序〔清〕孔尚任游广陵者,莫不搜访名胜,以侈归口②,然雅俗不同致矣。雅人必登平山堂,而俗客必问琼花观。琼花既已不存,又无江山之可眺,久之,俗客亦不至。寂寂亭台,将成废土。丁卯③冬,余偶一游之,叹其处闹境而不喧,近市尘而常洁,乃招集名士七十余人,探琼花之遗址。流连久立,明月浮空,恍见淡妆素影,绰约冰壶之内。于是列坐广庭,,。,。夫前人之兴会,积而成今日之感慨:今日之府此,又积而开后贤之兴会;一兴一感,若循环然,虽千百世可知也,而况花之荣枯不常,月之阴晴未定,旦暮之间,兴感每殊。计生平之可兴可感者,盖已不能纪极矣。今日之集,幸而传也,不过在不能纪极中,多一兴感之迹:其不传也,并兴与感亦无之,而所谓琼花与明月,固千古处兴感以外耳。(《湖海集》)【注】①琼花观:在今江苏扬州,始建于西汉,因观中有琼花,称“琼花观”,明代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和石匾。②以侈归口:以便回去后夸口。③丁卯:即康熙二十六年。孔尚任曾乡试未中,这站户隐居,后因讲经而受到康熙帝称赏,授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五年夏,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疏浚黄河海口。(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A①夜深景阗②饮酒赋诗③感慨及之④间以笙歌A.②④①③B.④②①③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2)请对文中“恍见淡妆素影”中的“恍”字加以赏析。(3)本文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借月抒情说理,但因人生遭际不同而有所差异。请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梳理表格补写完整。孔尚任《琼花观看月序》苏轼《赤壁赋》景物特征琼花不存、明月阴晴未定江水东流、明月盈虚变化人生遭际①居于俗者行列,不被重用身处逆境,贬谪黄州抒发情感②兴会感慨原是不断变化的,相反相依的感慨生命短暂,试图旷达超脱蕴含哲理③物自为物,本不因人之兴会而生,也不因人之感慨而废,永远无情④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永恒不变【解答】(1)分析所给词组的大意:①夜深景阗,写时间和环境;②饮酒赋诗,写人物行为;③感慨及之,是写因什么生发了感慨;④间以笙歌,是相伴随的行为。联系语境看,前文写景,“于是列坐广庭”,写众人落座。要填写的内容需承接“于是列坐广庭”,且以标点符号的特征看,语意需分为两层。结合各词组大意,可推知两层意思分别为“夜深景阒,感慨及之”“饮酒赋诗,间以笙歌”,即排序为①③和②④。由后文“夫前人之兴会,积而成今日之感慨”可知,文段先写兴会,后写感慨,且“夜深景阗”提示聚会时久。故合理的顺序应该为②④①③。符合这一排序结果的是A。故选:A。(2)“恍”在动词“见”之前,有“忽然”的意思。看明月升在空中,作者写“恍见淡妆素影,绰约冰壶之内”,是由远景写到近景,用“忽然”来表示不经意的发现,可以突出作者沉浸于美景的状态。“素影”指月影,写月影用“淡妆”“绰约”,可见其淡雅、柔美的特点。由此可知,“恍”字可表现出月影的美,也可以表达出作者见到月影映在玉壶中的欣喜,描写生动,惹人遐想。(3)本文题目“琼花观看月序”,点明了地点和事件。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在丁卯年冬天游览的琼花观。由“游广陵者,莫不搜访名胜,以侈归口,然雅俗不同致矣。雅人必登平山堂,而俗客必问琼花观”可知,琼花观是广陵的名胜之地,康熙二十五年夏,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疏浚黄河海口。作者自居于俗者行列,昔之亭台,今成废土,则今之登临,吊琼花遗址,也有兴会感慨。可推知,①处“人生遭际”可填:居于俗者行列,不被重用。②处,填“抒发情感”。情感是在“乃招集名士七十余人,探琼花之遗址”的景物描写之后,意与境会,物与情惧,“兴会”乃自此生发。“饮酒赋诗,间以笙歌”,无非补足“兴会”,只是蓄而未发。直到“夜深景阒”,文意陡转。月沉人静,四顾踌躇,百感交集,兴会顿然化作感慨,“一兴一感,若循环然,虽千百世可知也”,可推知抒发情感:兴会感慨原是不断变化,相反相依的。③处填“蕴含哲理”。由“计生平之可兴可感者,盖已不能纪极矣。今日之集,幸而传也,不过在不能纪极中,多一兴感之迹:其不传也,并兴与感亦无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资金管理与优化实践总结
- 广西河池市环江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试卷
- 《演讲中的自我介绍》课件
- 2025年山西省、陕西省、宁夏、青海省八省联考高考地理模拟试卷
- 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山西省朔州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全身麻醉》课件
- 机电部的口号和目标
- 辽宁省本溪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综合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慢阻肺健康大课堂》课件
- QC小组活动管理制度
- 市区自备井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 8位半万用表大比拼
- 品牌管理部绩效考核指标
- 《数学广角——数与形》评课稿
- 沥青路面施工监理工作细则
- 物业设备设施系统介绍(详细).ppt
- 公司走账合同范本
- 获奖一等奖QC课题PPT课件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判断题(共3页)
- 国际项目管理手册The Project Manager’s Manual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