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20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并同时声明:“苏联政府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则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反映了A.苏日两国已正式结成军事同盟B.日本得到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C.苏联牺牲它国利益以避战自保D.苏联正在加紧建立“东方战线”2、意大利在一战开始保持中立。协约国这时慷慨地提出将奥地利所占的部分领土以及战胜土耳其后的另外一些领土分给意大利。这一诱饵证明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在一个月内加入协约国参加战争。这说明A.三国同盟内部矛盾尖锐B.战争的进程因此而改变C.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D.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3、有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A.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B.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C.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D.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方面拒绝了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的让美军“协防(金门、马祖、大陈等)外岛”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美国这一政策A.有助于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B.企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事实C.表明其无意于插手台湾地区事务D.客观上有利于大陆武力解放台湾6、下面卡片内容节选自恩格斯的《巴黎公社二十一周年给法国工人的贺信》。

男男女公民们: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21年了。

男男女公民们: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21年了。

这反映了巴黎公社A.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B.英勇无畏精神与斗争策略值得借鉴C.没有科学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D.承担着民族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家在中国都有其势力范围,民国政府担心战事向东方蔓延而自己又无力阻止,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7.5万名劳工。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对德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其主要经费由日本提供。大战结束后,“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同年,苏联解体,原先由苏联支持的一批中东国家也纷纷转向。这进一步放大了美国的“海湾出争”红利。这些红利绝不仅仅体现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还体现于金融;经济等诸多方面。

恰恰在此时;中东地区的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开始大幅抬头。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冷战”结束导致美苏不再有竞争压力。双方都减少了对当地的投入。这使得一批原本依靠大国支撑的政权纷纷垮台。造成基层治理普遍失序。甚至出现失败国家——如“黑鹰坠落”事件后的索马里。在“冷战”结束;多个国家政权垮台的背景下,中东原本在高度内部及外部压力下维持的“生态平衡”逐渐弱化并最终解体。

——据邓媛《海湾战争后遗症》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海湾战争后中东局势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局势发生变化的原因。9、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歌手彼得·西格尔的一首民谣《那些鲜花都去哪儿了》在四处飘荡:“花儿都到哪里去了?都被女孩摘走了,女孩都到哪里去了?都被男孩娶走了。男孩都到哪里去了?变成士兵打仗去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在大规模的反战运动中,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抗议力量逐渐壮大,为了阻止战争机器的继续开动,黑人民权运动、嬉皮士、摇滚乐、女权运动的参与者也纷纷汇入了反叛的洪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反战运动。材料二:全国各界人士都以大规模游行示威的抗议运动或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媒体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在全国性的反战浪潮下,约翰逊总统在1968年3月因民众的反对和党内反对派的斗争而最终退出竞选。作为一个发动战争的不得人心的总统,约翰逊离开白宫。继任的尼克松总统则向民众保证“新任领导将结束战争”。材料三:美国于1965年8月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6年秋天,苏美两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苏又提出联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是一项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反战运动高涨的原因?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1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73年7月,46个非洲和太平洋国家提出集团对集团的谈判原则,派出统一代表与欧洲共同体进行谈判,经过18个月的谈判,欧洲共同体被迫不断作出让步。1975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贸易与经济协定。主要内容为:非、加、太46个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洲共同体市场,而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制定“稳定出口收入制度”,当46国34种初级产品因出口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时,由欧洲共同体给予补偿。欧洲共同体5年内向46国提供35亿欧洲计算单位(合46.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多哥总统称,协定的签字是“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史上空前的事件”,欧洲共同体执委会主席认为该协定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强调欧洲共同体愿意同发展中国家建立以经济相互依存为基础的长期关系。1973年7月,46个非洲和太平洋国家提出集团对集团的谈判原则,派出统一代表与欧洲共同体进行谈判,经过18个月的谈判,欧洲共同体被迫不断作出让步。1975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贸易与经济协定。主要内容为:非、加、太46个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洲共同体市场,而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制定“稳定出口收入制度”,当46国34种初级产品因出口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时,由欧洲共同体给予补偿。欧洲共同体5年内向46国提供35亿欧洲计算单位(合46.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多哥总统称,协定的签字是“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史上空前的事件”,欧洲共同体执委会主席认为该协定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强调欧洲共同体愿意同发展中国家建立以经济相互依存为基础的长期关系。——摘编自李植梅、高明振《当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美协定签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洛美协定的历史影响。11、人类社会中曾出现不同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在近代出现在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主权是民族国家的核心标志。

材料一罗马原来只是一个城市。罗马的政府是只适合于城墙之内的居民的市政机构。在罗马四周看到的除了城市没有别的。当时称为民族的只是诸城市的联盟。拉丁民族便是拉丁诸城市的一个联盟。没有乡下;土地的业主是城市里的居民。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这个世界就不容易了。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罗马帝国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给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

——摘编自(法)基佐《欧洲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疆域广大的古代罗马国家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政府用怎样的措施来维系庞大的帝国?其效果如何?

材料二14至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巩固下来。它们不是通过外来的侵略扩张,而是由中世纪君主国发展而来,在宗教和人种上的同构性使它们有别于多民族帝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是这类“领土国”典型代表。王权的加强导致民族情感的普遍增长,促进了海外贸易活动和国内财富的增长,也助长了新兴民族国家对海上霸权的野心。

——摘编自(德国)尤根·奥斯特哈默《全球化简史》等。

(2)依据材料二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古代罗马的不同。依据所学知识说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材料三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及各界对和会都抱有较大期望。北京政府为代表团规定了四个方面的任务,其中即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4月,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交了《中国希望条件说帖》,正式提出了中国希望废除的外人在华特权。但英法操纵的巴黎和会并未将这一要求列入会议的议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德、中意或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不久,中国与英美正式形成反法西斯的盟国关系,并成为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四大国之一。中国战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及中国在新的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中国与英美等盟国间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成为一种荒谬的现象。1943年1月11日,中国与美国、英国分别签署条约,废除英美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宣布废除《辛丑和约》,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3)以“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为视角,对材料三进行解读。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2、阅读如下图示。

史料展示了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两种发展状况,结合所学,任选一种发展状况进行论证。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条约或会议。

。时间。

会议或条约。

简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919年。

《凡尔赛和约》

共15部分;包括440个条款和一项议定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条约围绕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协调了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联合国宪章》

共分19章111条。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

1968年7月。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

2019年5月。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文明发展;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材料列举了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会议和条约,其中蕴含着全球治理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2题,共10分)1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1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关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话,那么您就会正确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无论是还没有丧失理智的资本家,还是不仅能够珍惜自己个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产党人,都是如此,我们共产党人从问世之日起,一般来说是反对国家间的任何战争和捍卫和平事业的,我们始终把战争视为灾难,而不是把它当成儿戏,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当做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劳动。战争是我们的敌人,对各国人民来说是灾难。

如果您真的关心和平和本国人民的幸福;那么这也只能算是您作为总统应尽的义务,而我作为部长会议生席也应对自己的人民表示关怀。此外,维护全球和平应是我们其同美心的事业,如果在现代条件下爆发战争,那么这就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战争,因为美;苏之间其实并不互相谋求什么,但战争将是全球性的,残酷的、毁灭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摘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对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积极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属于法西斯国家,但是苏日两国达成协定,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体现的是苏联牺牲它国利益以避战自保,C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东方战线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领土,侵略东欧诸国,D选项排除。2、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在协约国许诺割让给被侵略国家部分土地后才加入协约国同同盟国作战,这说明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问题,A选项排除。意大利在一战中表现并不突出,改变战争进程和使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的说法有误,BD选项排除。3、A【分析】该学者强调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各自的反应,苏联大力发展核力量与美国竞争,美国更多地干预他国或地区的事务,卷入越南战争泥潭中,美苏对抗加剧,A项正确;冷战期间,美国战略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B项;C项符合史实,但与本题主旨不符,可排除;揭开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的是“铁幕演说”,排除D项。故答案为A项。4、C【分析】【详解】

A选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B选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不符,“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由此排除D选项。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后日本的地位,故C正确。5、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美国一方面拒绝台湾要求美国“协防”的要求,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美国企图固定两岸分裂状态,造成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维持两岸分裂状态,造成事实上“两个中国”的企图遭到了两岸领导人的坚决反对,并未缓和两岸紧张局势;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对台湾防务提出建议,这表明美国已经插手了台湾地区事务;D选项错误,依据相关知识可知,美国协防台湾,既阻止大陆进攻台湾,也阻止台湾反攻中国大陆,此政策有利于大陆武力解放台湾的评价不符合史实和美国利益。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6、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可知,巴黎公社运动不仅反对外来侵略,还将资产阶级政府作为其敌人并向其发起挑战,说明巴黎公社运动是民族革命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故D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巴黎公社英勇无畏精神,并且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斗争策略存在较大问题,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巴黎公社“没有科学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排除C。

【点睛】

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的背景和影响分析解答即可。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7、略

【分析】(1)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可知中立政策的破产;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英法等协约国的拉拢;美国参战改变战争形势、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的需要、段祺瑞政府想借参战之机扩充实力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可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快一战的结束;根据材料“‘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可从加剧军阀之间对抗方面作答;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有利于战后主动地位的争取、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方面思考作答。【解析】【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原因:中立政策的破产;英;法等协约国的拉拢;美国参战改变战争形势;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的需要;段祺瑞政府想借参战之机扩充实力。

(2)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快一战的结束;外交上,有利于战后主动地位的争取(或战胜国地位的获得);加剧了国内军阀之间、南北之间的对抗;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8、略

【分析】本题考查海湾战争后中东局势的变化和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海湾战争后中东局势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原先由苏联支持的一批中东国家也纷纷转向”“中东地区的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开始大幅抬头”“中东原本在高度内部及外部压力下维持的‘生态平衡’逐渐弱化并最终解体”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中东地区局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使得一批原本依靠大国支撑的政权纷纷垮台。造成基层治理普遍失序”“中东原本在高度内部及外部压力下维持的‘生态平衡’逐渐弱化并最终解体”“‘冷战’结束导致美苏不再有竞争压力,双方都减少了对当地的投入”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解析】(1)变化:美国主导了中东地区的局势;一批中东国家政权纷纷垮台,局势混乱;中东地区极端势力大幅度抬头;原有的政治生态平衡崩溃。

(2)原因:海湾战争导致大国在中东地区力量对比失衡;“冷战”结束后外部和内部压力的减弱;“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原有矛盾的暴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益角逐的加剧。9、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男孩都到哪里去了?变成士兵打仗去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人民渴望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威胁人类文明;美苏冷战的威胁;局部战争的存在;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增强。

(2)本小问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推动世界和平的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联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即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发展;亚、非、拉美等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非政府组织作为反战和平运动的新兴力量在世界范围兴起;中国崛起,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解析】(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人民渴望和平;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威胁人类文明;美苏冷战的威胁;局部战争的存在;众多文化名人的推;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增强。

(2)因素: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发展;亚、非、拉美等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非政府组织作为反战和平运动的新兴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崛起,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10、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1973年7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危机、冷战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非、加、太46个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洲共同体市场,而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制定‘稳定出口收入制度’由欧洲共同体给予补偿经济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解析】(1)第三世界的崛起;欧洲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苏美对亚;非、拉美地区的扩张和对欧洲霸权的争夺日益加剧;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2)单方面的贸易优惠,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稳定出口收入的补贴措施和经济援助,有利于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单一结构;是两欧国家顺应国际政治经济变化,逐步向第三世界靠拢,加强彼此关系的举措,有利于提高其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但洛美协定没有从根本上铲除欧洲经济共同体同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等关系。11、略

【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体现罗马是通过军事征服疆域扩大;“当时称为民族的只是诸城市的联盟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体现了罗马城市结构孤立分散,内部缺乏融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发展民法立法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可以分析得出法律协调不同民族关系,建立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进行分析,效果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回答,积极的效果是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消极的效果是未能长久维持统一的帝国政权,最终走向了分裂。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中世纪君主国发展在宗教和人种上的同构性使它们有别于多民族帝国”可以得出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古代罗马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中世纪封建君主政权转化形成;民众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而且在人种在民族上也是相同。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王权的加强海外贸易活动和国内财富的增长新兴民族国家对海上霸权的野心”以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君主专制国家兴起;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殖民扩张开始、社会经济财富快速发展。

(3)本题以小论文的形式考查中国近代国际地位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解读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本题可从材料三“1919年1月1941年12月1943年1月11日”三个时间段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进行解读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过程,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1941年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国际地位;1943年废除不平等条约,权益归还中国所体现的国际地位。最后做出结论: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赖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的不懈奋斗。

点睛: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解析】(1)形成的特点:依靠军事征服获得广阔的疆域;主要由孤立分散的城市构成;内部缺乏融合。

维系帝国的措施:通过法律协调不同民族的关系;建立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来贯彻统治者的意志。

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未能长久的维持统一的帝国政权,最终走向分裂。

(2)不同:由中世纪封建政权转化形成;民众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由相同的民族组成。

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全球性殖民扩张的开始,君主专制国家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答案示例:晚清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丧失国家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国际。

地位不断下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收回国家主权的要求。但因列强无视中国主权,这一要求未能实现。这一消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一次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抗战时期;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

要成员国;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贡献,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政府取消法西斯国家在华特权,最终废除了晚清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赖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的不懈奋斗。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中“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发展状况分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观点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论证,根据材料中“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6世纪”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是推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中“第二波浪潮发生在1815—1913年期间”,而这一时间段刚好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因而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初期”,而这一时间段则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结论: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对峙等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之出现波动。【解析】观点: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次挫折。

论证:17—18世纪;殖民战争频繁,从三次英荷战争到英法战争,国际贸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顿。1914—1945年,爆发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对峙,全球化受阻。

结论:近代以来,世界战争、经济危机和冷战对峙使全球化不断受挫。13、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主旨可以得出论点构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政治秩序是有效治理地区性、全球性问题的关键。论证过程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