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1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食物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B.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C.B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AB段幼体所占比例小于CD段幼体所占比例2、“无废弃物农业”是生态工程最早的模式之一。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案。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施用有机肥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B.从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C.该模式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等基本原理D.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能有效促进物质循环利用3、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不包括个营养级的呼吸量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不是同时进行的B.大气中的CO2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碳循环的失衡是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D.适当的物质投入不利于正在恢复的生态系统的恢复5、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C.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6、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一般不同B.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减小生态足迹C.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表明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7、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为小麦与杂草B.②为大小两种草履虫C.③为大豆与根瘤菌D.④为细菌与噬菌体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垃圾实际是“被人们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C.“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9、塑料制品及直径小于5mm的塑料微粒是海洋常见的污染物,海洋环境保护专家的评估结果显示,已有数万种生物受到塑料及塑料微粒污染的威胁,生存状况堪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塑料制品及塑料颗粒很难消化,被海洋动物大量误食后,易导致动物死亡B.若塑料制品及塑料微粒导致某物种灭绝,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做好垃圾分类和塑料制品的回收处理,能减少它们对海洋生物带来的威胁D.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等措施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10、某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由“农作物→蝗虫→青蛙”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单位是J·hm-2·a-l(计算时保留一位小数)。若蛇迁入了该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B.青蛙是次级消费者,其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6×105J/(hm2·a)C.蛇的迁入增加了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蝗虫及其天敌的数量D.如果该食物链受到难分解有毒物质的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的是农作物11、白鹤又名西伯利亚鹤,其全球现存仅约3500~4000只。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研究人员记录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到2019年期间越冬白鹤最大数量的年际变化,探讨白鹤数量变化与其越冬地气候变化的关系,得到如图的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科学家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就是指种群的“J”形和“S”形变化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鹤种群数量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导致白鹤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C.气温下降对保护区白鹤的数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2004—2007年期间,保护区内白鹤种群数量减少,主要与种群出生率降低有关12、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总量。一段时间内,某一个营养级生物量的变化与呼吸消耗、被更高营养级的生物取食、生物的死亡等有关。陆坡是大陆架到深海的过渡区域,图示是我国南海陆坡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分布(t/km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营养级生物量VI0.488V3.951IV17.890III38.000II50.810I218.000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18t/km2B.该生态系统生物量呈正金字塔形C.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与该生态系统不一定相同D.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量会一直保持不变13、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A.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和植被恢复B.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自生原理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1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6、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7、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1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19、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0、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21、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1题,共6分)22、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运输完成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为S型曲线;种群数量为1/2K时,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增长速率为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有很多,食物;天敌、生存空间等。

【详解】

A;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B正确;

C;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此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C错误;

D;AB段对应的应该是增长型的种群;CD段对应的应该是稳定型的种群,AB段幼体所占比例大于CD段幼体所占比例,D错误。

故选B。2、A【分析】【分析】

“无废弃物农业”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模式;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采用堆肥和沤肥等方式,制成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利用。

【详解】

A;施用有机肥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对有机废弃物进行②、③的处理;既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又减少了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所以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该模式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等基本原理;C正确;

D;通过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能有效地促进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D正确。

故选A。3、B【分析】【分析】

【详解】

A;一般情况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包括各营养级的呼吸量;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的,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的输入、转化、传递和散失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C【分析】【分析】

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消费者和分解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具有全球性。

【详解】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A错误;

B、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群落;B错误;

C;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石油、煤等的燃烧作用;打破了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碳循环的平衡而引起,C正确;

D;对于一个正在恢复中的生态系统;适当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可以加快其恢复,D错误。

故选C。5、C【分析】【分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题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

A;S型曲线是自然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因此,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A正确;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B正确;

C;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数量仍在增多,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K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

故选C。

【点睛】6、B【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

【详解】

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一般不同,A正确;

B;与步行相比;开车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森林面积,B错误;

C、从青草到牛的能量传递效率仅有10%~20%,牛会排放温室气体,而种植蔬菜会利用CO2;故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C正确;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表明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正确。

故选B。

【点睛】7、A【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④分别表示捕食;种间竞争、共生和寄生关系。

【详解】

A;小麦与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大小两种草履虫属于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营养和空间而发生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大豆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对双方都有利,C正确;

D;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细菌的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B:C【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施用的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无废化生态社区”生产模式;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改变,D错误。

故选BC。9、A:C:D【分析】【分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A;塑料及塑料微粒被海洋动物误食后;因不易消化,可能会引发疾病,导致动物死亡,A正确;

B;若塑料制品及塑料微粒导致某物种灭绝;会直接影响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

C;做好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回收塑料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可阻断它们流向海洋,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威胁,C正确;

D;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D正确。

故选ACD。10、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和迁出率及迁入率;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动物的同化能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主要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详解】

A;食物链的营养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A正确;

B、青蛙捕食蝗虫,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散失、暂时未被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据图可知其同化量为2.25×107J/(hm·a),其中呼吸量为2.18×107J/(hm·a),暂时未被利用的为1×107J/(hm·a),则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的6×105J/(hm·a),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6×105J/(hm·a);B正确;

C;蛇的迁入会对青蛙的捕食增多;青蛙减少,则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蝗虫数量会增加,其天敌青蛙的数量减少,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故如果该食物链受到难分解有毒物质的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的是农作物,D正确。

故选ABD。11、A:B: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2;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详解】

A;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的变化包括种群的增长、波动、衰亡等以及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A错误;

B;根据公式:白鹤的总数=第一次捕获的总数×第二次捕获的总数÷标记数;若标记物易脱落导致白鹤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大,B错误;

C;气温下降可能影响幼鹤的生长和性成熟年龄;使后续年度内幼鹤不能迁徙到鄱阳湖保护区越冬,减少了保护区的白鹤数量,对保护区白鹤数量产生滞后性影响,C正确;

D;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所以2004—2007年期间,保护区内白鹤种群数量减少,主要取决于迁入率,D错误。

故选ABD。12、B:C【分析】【分析】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详解】

A、218t/km2是第一营养级储存的有机物的含量;不是同化的总能量,A错误;

B;生物量随着营养级增加而减少;呈现正金字塔形,B正确;

C;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可能因为生产者生活周期短被大量捕食而呈倒金字塔形;比如湖泊,C正确;

D;生物量会因呼吸消耗或被捕食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C。13、B: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2;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详解】

A;矿区的土壤条件被严重破坏;因此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A不符合题意;

B;超载放牧;生物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原理,B符合题意;

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使得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C不符合题意;

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D符合题意。

故选B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