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复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_第1页
地图复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_第2页
地图复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_第3页
地图复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_第4页
地图复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标要求:1、掌握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表示方法,了解常用图例、注记。2、理解比例尺的缩放和限定条件下比例尺的选用3、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深)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4、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方法。地图与等高线专题复习比例尺线段式图上1cm表实地40km数字式1:500000图上1cm代表实地500000cm

距离

距离040km表示表示=图上实地(也叫:缩尺)文字式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就是分数的大小1:1000>1:10000图幅面积相等比例尺相等表示范围不变比例尺、图幅面积、表示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比例尺与实地距离成反比关系: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图幅面积越大,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详略一样比例尺与图幅大小成正比关系:比例尺越大,图幅就越大,反映的事物越详细3.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①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4.比例尺的缩放(1)比例尺缩放的计算②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4.比例尺的缩放(2)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缩小)后的图幅面积:所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

5.地图方向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方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N南北东西北东南西东北西北西南东南6、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图例:注记:在地图上,表示城市、村庄、山脉、河流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甲乙海平面1000米500米1500米某点到另一点所在地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即海拔山二、等高线海拔与相对高度等高线的特征1).同线等高

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即高程)相等。2).等高距全图一致

等高距即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图中所注高程,均为海拔(绝对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0”米表示海平面,负值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深度,如陆地最低处的死海的海拔为-400米。3)、同一幅图上,相邻两等值线之间的差值为差一个等高距或为零(即相等,如在鞍部)应用:A、海拔高度的计算计算一地可能的海拔,应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如图中A地、C地的海拔应为:200米<HC<300米;300米<HA<400米B地海拔HB应为0米<HB<100米。同理也可计算出陡崖上、下某点的海拔。C山顶A点有可能的最高值为399.99…米,山脚下B点有可能的最低高度是0.01米,所以这座山有可能的最大相对高度是接近400米;同样道理有可能的最低相对高度是200米以上。200<

HA-HB<4000米<HB<100米;

300米<HA<400米应用:B、两地相对高差的计算(交叉相减,以大欺小)300米-100米<HA-HB

<400米-0米200米<HA-HB

<400米应用:B、两地相对高差的计算(交叉相减)若在等高线图上,AB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AB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计算:(n-1)d米<H<(n+1)d米。但两点之间不能有小闭合。C应用:C、相邻两条等高线ab(a>b)之间,有闭合的等高线,则该闭合等高线数值可能是a,也可能是b若取大的a则内部M比a更大;若取小的b则内部N比b更小。即: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4).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闭合圈有大有小,小圈在本图内闭合,如盆地或山地。大圈虽在本图中看不到闭合,而中断在图框边上(这是因为图示范围的限制),但它一定会在相邻的拼接起来的多张图幅中闭合。2.等高线的特征A

B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在陡崖处出现重合。

A、陡崖顶部的绝对高度计算公式为:m≤H<(m+d),陡崖底部的绝对高度计算公式为:(n-d)<h≤n,(m为陡崖处汇集的等高线最大值,n为陡崖处汇集的等高线最小值,d为图中的等高距)。250≤B<250+50100-50<A≤100A

B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在陡崖处出现重合。

B陡崖的相对高度—崖顶和崖底的高差H-h可用下面公式计算:(m-n)≤H-h<(m-n+2d)陡崖处可以开展攀岩运动;若河谷处有陡崖,则形成瀑布(250-100)≤B-A<(250-100+2×50)陡崖处的相对高度:(x-1)·d≤H<(x+1)·d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在陡崖处出现重合。

x为等高线条数,d为高差,H为相对高度

6).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即水平距离,简称平距)愈大,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缓坡);反之,间距愈小,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陡坡)。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判断坡度陡缓:规律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例、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是

。B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判断坡度陡缓:规律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比例尺、等高线疏密相同: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例、下面四幅图中的比例尺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是

。200220A280200D260200C240200BD高低高低重要坡面凸凹:高疏低密——凸坡;高密低疏——凹坡通视情况:凸坡:从山顶看不到山麓;凹坡:从山顶可以看到山麓7).等高线弯曲与山脊线或山谷线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山脊线山谷线山脊山脊山谷山谷高高低低鞍部等高线凸向低处,中间高于两侧等高线凸向高处,中间低于两侧鞍部是两脊线的最低处是两谷线的最高处等高线都呈

字型,山谷,山脊的识别方法:切刀法V山脊中

两侧

;山谷两侧

。高低高低等值线共性:“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8).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在等高线图上画着的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做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故又叫做降坡线。

9).几条特殊等高线

0米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以下为平原;

200~500米为丘陵;500米以上为山地。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坡度向外侧降低内高外低坡度向内侧降低内低外高A火山口④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陡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常用表示

等高线的基本特性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一般等高线两侧的数值,一侧大于该线海拔,另外一侧低于该线海拔.②等高距全图一致

: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⑤相邻等高线的数值之差可以为等高距或者0

⑥闭合等高线中的数值: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⑦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山顶山脊山脊线(即分水岭)盆地或洼地山谷山谷线(即集水线)-河流陡坡与缓坡鞍部峡谷陡崖3、等高线地形图的主要判读内容:(局部小地形的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山顶山脊缓坡陡坡鞍部山谷等高线所能反映的微地貌A山顶山峰——密闭等高线的最内层,内高外低B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山顶和盆地c山脊、山脊线:——山体沿某一方向延伸的高耸部分(像兽类的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等高线向低处突出的地点的连线(分水岭)山脊线(即分水岭)山脊D山谷、山谷线:——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地点的连线(等高线由低处突向高处的地点连接起来,又叫集水线)发育河流的叫河谷(集水线)山谷线(即集水线)山谷山脊和山谷E鞍部——两山顶之间等高线不相连的地方,一对山谷和一对山脊之间鞍部F陡崖——等高线相当密集或重叠的地方陡崖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高线特征高度地表起伏程度中间疏四周密密集稀疏中间疏四周密稀疏平直较高超过500米高超过500米较低一般(相对高度)不高于500米200米-500米低0米-200米起伏不大,边缘陡峭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坡度平和四周高中间低平坦广阔4、等高线所能反映的地形(五类基本地形)注意几条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海底200m等深线一般为浅海大陆架6、等高线剖面图的画法A做水平基线:将剖面线ab及其控制点1-9照搬到作图区域,要求等距;B做垂直的纵坐标:找出剖面线上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一般按1厘米表示一个等高距在纵坐标上标高差150140130170160单位:mC在图上标出各控制点对应的海拔,并描出点ABCD注意34,56,78海拔高度相等,标出ABC控制点,看等高线图上ABC三位置是山脊线还是山谷线通过,并在图中标出点E用圆滑曲线将各控制点相连剖面图的绘制方法:F最后一定注明水平比例尺、垂直比例尺注意几个关键点: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200m-100m0m100m200m300m300m200m100m0m100m200m等高线等深线最高处[300,400)最低处(-400,-300]6、等高线剖面图的画法7、等高线的综合应用: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①水系特征:山地——放射状;盆地——向心状;山脊——分水岭;山谷——河流。7、等高线的综合应用: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①水系特征:山地——放射状;盆地——向心状;山脊——分水岭;山谷——河流。7、等高线的综合应用: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②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河流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③判断河流流向: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④确定水库坝址的位置水库坝址宜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依等高线高程定坝高、水平距离定坝长)(1)、画集水区域——沿山脊线与鞍部画,若集水区域为一盆地且修建水库的话,则集水区域为这一水库的最大集水范围。(2)、画脊线与槽线——在等高线最弯曲处,若等高等线由高处指向低处,可画上山脊线;若等高线由低处指向高处,可画上山谷线。(3)、画示坡线——等高线上由地势高处向低处画一短线即可。特别提醒1: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绘图内容:画坝址、库区和集水区域(4)绘公路图:路线要尽可能平行于等高线;绘河流图:先要在图中确认山谷,再将河流绘在表示山谷的等高线的最大弯曲处;绘大坝图:在选好坝址后,应垂直于河流,按题目要求绘至两端相应的等高;绘水库的库区图:要根据大坝及与大坝相交的等高线所围出的区域来确定水库的最大库区水面;绘水库的集水范围图,即画分水线,线条应沿水库库区四周的山脊线与鞍部画。特别提醒: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绘图内容:画坝址、库区和集水区域特别提醒2:(1)某地区水能开发条件评价:①河流水量大

54②河流落差大(如我国三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均建在我国二三阶梯交界处,龙羊峡水电站建在我国一二阶梯交界处)③地处峡谷,有良好坝址,修建水库,工程量小,投资少,工期短。(2)泥石流爆发,游客逃生路线的选择:泥石流爆发时,游客正确的逃生路线应为与等高线垂直,向高处逃生。(3)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的描述:一般是从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来进行描述。2)、与气候结合:若D地温度是12°C,则E地是若该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BA两地哪降水多?为什么?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垂直递减率为0.60C/100m。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顺风吹去的方向海拔升高--迎风坡顺风吹去的方向海拔降低—背风坡9.6°C3)、与运输线路结合:建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尽量与等高线平行或斜交;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公路、铁路线建设一般沿等高线走,可以减少施工难度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不易造成水土流失E-H-F间修建公路:3)、与运输线路结合:3)、与运输线路结合:引水线路的选择应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修索道长度计算:索道不应过山脊,而在山谷、洼地上空长度:M=(h为两地的高低差,L为两地的水平距离)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港口的建设应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