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各科教案类文档,如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2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建议共分3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负数的初步认识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3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意思?)教学教材第2页例1。(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4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5负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6+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51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20-2078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教学例3。(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9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答案: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百分数(二)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概念较多,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再如,百分数和分数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意义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第1课时折扣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2.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学生汇报调查情况。)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C.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一般情况下,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形式,写成分数时,有时会出现小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出示问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①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原价×85%=实际售价③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80×85%=153(元)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出示问题(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①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②学生试算,独立列式。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便宜160-160×90%160×(1-90%)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例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800元的某品牌自行车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辆车,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辆车售价多少元?分析:原价800元,第一次打九折出售,价格是原价的90%,再次打八折出售,价格是第一次打九折后的80%。可以先求出第一次打折后的价格,再求出第二次打折后的价格,即为现在的售价。解:800×90%×80%=720×80%=576(元)答:最后的几辆车售价是576元。1.(1)爸爸买了一个剃须刀,原价240元,现在只花A.打八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②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说明:第1题是一道开放题,有多种可能,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练习后可指出“五折”也可以第2题,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它与八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答案:1.(1)240-240×80%=48(元)3.练习二第1题:(1)1.5×50%=0.75(元)2.4×50%=1.2(元)1×50%=0.5(元)3×50%=1.5(元)(2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买一种面包,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合买。单独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①3÷0.75=4(个)合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②3÷0.5=6(个)3÷1.5=2(个)题:分析:按原价的八折买,优惠价占二折,9.6元占原(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课时折扣八五折180×85%=153(元)九折160×(1-90%)=160×10%=总结: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在分析折扣时,不要把打折后的价格当作定价,正确区分定价、进价和售价是解决折扣问题的关键。第2课时成数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成数分数百分数二成十分之二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方法一: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方法二:350×(1-25%)=350×75%=350×75/100=262.5(万千瓦时)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答案:15000÷(1+20%)=15000÷1.2=12500(人)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成数第3课时税率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3)1000元的8%是多少?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30×5%30×5%这个算式有两种计算方法。方法1: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30×5%=30×5方法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30×5%=30×0.05=1.5(万元)答案:1.(5000-3500)×3%=45(元)2.300×3%=9(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第3课时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30×5%=1.5(万元)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第4课时利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2013年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税)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若按照2012年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本金?什么第4课时利率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任何一种存款,在计算利息时,都要乘以存入的时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月,不要第5课时解决问题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解题思路:(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A:230×50%=115(元)B:230-2×50=130(元)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答案:A商场:120-40=80(元)B:120×60%=72(元)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5课时解决问题A商场:230×50%=115(元)B商场:230-50×2=130(元)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相关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1.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材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究。为此,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以改变只按教材说明进行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①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底面无关。②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师问:他的测量方法好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让教师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强调:在测量中一定要注意圆柱要水平放置,刻度尺也要水平放置。(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教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系(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让学生经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引导学生回答: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遍。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准确地说出图中哪些地方或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柱。第3题学生判断后,要让学生说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2、3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答案:2.第1题:手电筒的筒身、柱子、哑铃的把手和两端都第2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第3题:第一个图理由:将圆柱展开,长方形的长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与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由此我们就找到了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教师: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圆柱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答案:628cm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圆柱形的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第3、4题是解决问题。先让学生弄清楚是求圆柱哪部分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必要时,可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第5题,对于有困难或争议大的,可用实物或模型直观第6题,是实际测量、计算用料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答案:第2题:3.14×1.2×2=7.536(m2)第3题:3.14×1.5×2.5=11.775(m2)第4题:3.14×3×2+3.14×(3÷2)2=25.905(m2)533.8cm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1)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能灵活运用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同学能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所算最后的得数是否正确。指导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十平方厘米,省略的个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①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②教材第22页第2题。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②第22页“做一做”第2题:376.8cm2完成教材第23~24页练习四的第7~12题。第7、8题,学生独立作业,老师巡视,个别不会的加第9题,提醒学生注意是上下底面分别留出了78.5cm2第10题,先让学生明确计算步骤,再分步列出算式,第11题,教师应先用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要求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第12题,是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答案:第8题:花布:3.14×18×80=4521.6(cm2)黄布:3.14×(18÷2)2×2=508.68(cm2)第9题:3.14×20×30+3.14×(20÷2)2×2-78.5×2=2355(cm2)44第11题:(1)12×12×2+16×12×4+3.14×12×55-3.14×(12÷2)2=3015.36cm2≈0.31(m2)(2)50×0.31×30=465(元)第12题:188.4÷(2×3.14×2)=15(dm)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实际用料>计算用料“进一法”→近似数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教师板书: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105cm3。②2.1m=210cm50×210=10500(cm3)答:它的体积是10500cm3。③50cm2=0.5m20.5×2.1=1.05(m3)答:它的体积是1.05m3。④50cm2=0.005m20.005×2.1=0.0105(m3)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教师板书:V=πr2h。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2.7.85m33.14×52×2=157(cm3)3.14×(4÷2)2×12=150.72(cm3)3.14×(8÷2)2×8=401.92(cm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圆柱的体积(2)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πr2h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学生: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2)学生尝试完成例6。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学生: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2)指名学生回答下面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结果是什么?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果第3题,其中的0.8m为多余条件,要注意指导学生审题,选择相关的条件解决问题。第4题,是已知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圆柱的高,可2.3.14×(0.4÷2)2×5÷0.02=31.4≈31(张)第3题:3.14×(3÷2)2×0.5×2=7.065(m3)=7.065(立方米)第4题:80÷16=5(cm)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πr2h第6课时解决问题利用圆柱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求法,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之前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到这个长方体与圆柱各部分的联系,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那么不规则圆柱的体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它的标签没有了,要怎2.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学生: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教师:所以,我们要看看,能不能将这个瓶子转化成圆3.拿出水瓶,装上一部分水,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做出讲解题思路:高圆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瓶子正放和倒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是相等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6课时解决问题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教师:这样的图形叫圆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答案:2.第1题:蒙古包由圆柱和圆锥组成;墨水瓶由2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组成;建筑物由圆柱、圆锥、长方体组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自主探究,操作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③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3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3(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答案:13×19×12=76(cm3)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答案:第3题:提示:可以利用直尺、软尺等工具测量出圆锥形实物的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周长)和高,再根据V第4题:(1)25.12(2)423.9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沙堆底面积:3.14×(4÷2)2=3.14×4=12.56(m2)沙堆的体积:1/3×12.56×1.2=0.4×12.56=5.024≈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m,高是1.5m,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2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先组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答案: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沙堆底面积:3.14×(4÷2)2=3.14×4=12.56(m2)沙堆的体积:1×12.56×1.2=0.4×12.56=5.024≈5.023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整理和复习1.进一步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2.使学生能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把学生每十人分一小组,投影片。教师:同学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新的图形——圆柱和圆锥。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并在小组中议一议,也可以翻书看(一)复习圆柱。(1)圆柱的形体特征有哪些?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圆柱是立体图形,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2)做第37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答案:(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指名其中一小组的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学生归纳,教师板书: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面积×2。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算的。答案:(从上到下)282.6dm210.676m23140cm2(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教师板书:底面积×高;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答案:从上到下依次为:314dm32.198m36280cm3提示: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是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后再计教师指名说一说,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答案:3.14×10×20+3.14×(10÷2)2×2=785(cm2)3.14×(10÷2)2×20=1570(cm3)=1570(ml)=1.57(L)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教师板书: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即V=1Sh;通过一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答案:从上到下依次为:10.048dm31.1775m3做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小组讨论订正。答案:12.56×5×4÷3.14×422=20(dm)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求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根据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再如,比例尺的应用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要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相关的计算。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数等相关知识解比例以及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都要用到方程相关知识,所以学习既要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等。【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3课时:质………………3课时例………3课时用……………6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师: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教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过程要求: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订正。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议一议,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答案:2.可以组成8个比例。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答案:1.第1题从左往右)不能组成比例;能;((4)能组成比例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可以组成比例4)不可以组成比例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第3课时解比例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实际的高度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师接着板书:10x=320×1。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注意:解方程要写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请一位学生解:2.4x=1.5×6x=3.75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次,由此判断小红说得对。方法二:运用比例的知识。计算对。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都是1.2,说明心跳速度没变。第7题: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第8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动手算一算。学生汇报。第9题: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并独立练习。第10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第11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列比例式,第12题:组织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等式,在第13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相互验证。此题答案不唯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路程=速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x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答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课时正比例路程=速度(一定)事件总价=单价(一定)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x成正比例的量的三要素: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第2课时正比例图象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看图回答问题: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3课时反比例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1.教学例2。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x×y=k(一定)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6.你还有什么疑问?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2)300×1=150×2=100×3=300(答案不唯一积都是300。积表示货物的总量。(3)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积一定。2.第9题:成反比例,因为每瓶的容量与瓶数的乘积一4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答案:2.第8题:成反比例,因为教室的面积一定,而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的乘积都等于教室的面积54m2。(2)分析:可以通过图像直接估计,先在横轴上找到18分的位置,然后在两个图像中找到相应的点,再分别在竖轴上找到与这个点对应的数值;也可以通过计算找到。解答:从图像中可以知道斑马10min跑12km,那么从图像中可以知道长颈鹿5min跑4km,1min跑第3课时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3.比例的应用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2.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探究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投影仪,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机器零件纸,北京的平面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多少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纸上。不管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把它起个名字,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最简整数比。(3)组织学生议一议:比例尺中的“1”表示什么?“100000000”表示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1cm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cm。(4)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适时讲解:这是线段离,也就是说图上距离1cm代表着实际距离是50km。(5)教师用投影出示图纸。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比例教师小结: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这时比例尺的前项比后项大。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议一议:什么是比例教师指名汇报,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织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中检查。答案:第1题:把数值比例尺改为线段比例尺,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中,要把实际距离的单位改写成所要求的单位,即30000000cm=300km,所以应填300。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1.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2.设未知数时应统一长度单位。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的求法,有同学能简单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教学例2。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学生:已知比例尺和地铁1号线的图上距离,求它的实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学生思考并解答一下问题:(2)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下面板书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3)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4)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分数形式)教解:设苹果园站到四惠东站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指定一名学生板演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强调单位互化的时候,注意0的个数不能写掉了。师问:这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米。学有余力的答案:解:设河西村与汽车站两地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cm。x=120000段比例尺,直接用600×2=1200(m)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答案:设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x=1700000017000000=17km答: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17km。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未知数→统一单位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2)组织学生讨论: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确: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4)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交流。1.出示习题: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远。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小明量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算算新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吗?(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果。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一说为什么7×30000=210000(cm)=2100(m)7÷3=733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学校比旧家远了不少,但小明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小明的教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图选其中的一间求出实际面积(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计算出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