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考】2021-2022新高考人民版历史练习册-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学练考】2021-2022新高考人民版历史练习册-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学练考】2021-2022新高考人民版历史练习册-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学练考】2021-2022新高考人民版历史练习册-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学练考】2021-2022新高考人民版历史练习册-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进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A.夏民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3.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A.设置官员B.自称天子C.建立武装D.征派赋役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浩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肯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6.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A.“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的等级序列B.“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C.“周天子—卿大夫—士—诸侯”的等级序列D.“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的等级序列7.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A.郡县制B.宗法制C.科举制D.分封制8.对从图(a)至图(b)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图(a)图(b)①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③禹死后,其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④从今以后,王位开头在一家一姓中传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9.文字的创造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内外朝制10.《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1.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的平稳转型12.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最能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对今日的影响()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中心集权制D.宗法制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依此类推,形成一个浩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需听从大宗。(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三可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依据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假如原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需保留亡故妻子的原配正妻地位。(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材料二“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行置妾之子。’”——《吕氏春秋·当务》(2)据材料二,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什么?材料三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15.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格外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日去了解与生疏。“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缘由……同家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供应了牢靠的依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家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争辩,了解到福建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缘由,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诞生率与死亡率比较……很多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争辩。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缘由。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进展中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完成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伟业的是()A.夏启B.秦王嬴政C.隋文帝D.元世祖2.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期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3.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推断,这块刻石最早应出自()A.西周B.秦代C.汉代D.元代4.秦朝时期,史禄负责修建的水利工程灵渠沟通了()A.湘水和离水B.长江和湘水C.黄河和海河D.汉水和离水5.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依次是()A.郡—县(道)—乡—里B.郡—乡—县(道)—里C.县(道)—郡—里—乡D.郡—县(道)—里—乡6.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打算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终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心强化了对地方的把握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削减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头渗透到政治体制8.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精确     信息是()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接受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9.中国古代消灭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亲密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头于()A.西周B.秦朝C.唐朝D.宋朝10.很多西方学者将强盛的秦汉时期称为“第一帝国”。秦汉时期能够长期保持统一主要在于实行了()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11.下图为20世纪90年月陕西章台出土的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觉可以印证秦朝()A.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B.消灭了造纸业的事实C.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12.很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依据所学学问推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当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把握大权D.建立从中心到地方的行政系统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期者,非所闻也。”材料二“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2)材料二是如何反对材料一的观点的?对此提出了什么措施?(3)你如何评价材料二的观点和措施?14.阅读下列材料: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制服四周一个又一个国家。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仆人,他接受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其次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新皇帝开头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全部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宽敞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心政府任命,并向中心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全部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依据以上材料,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2)“他废除了全部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他“将宽敞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心政府任命,并向中心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什么新制度?新制度有什么特点?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1)关于秦朝灭亡的缘由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下图所示的中心机构创立于()eq\x(皇帝)eq\x(中书省)eq\x(尚书省)eq\x(吏部)eq\x(户部)eq\x(礼部)eq\x(兵部)eq\x(刑部)eq\x(工部)eq\x(门下省)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隋唐制度集大成,中心官制有三省。尚书、中书、门下省,下有六部去分工。分相权,互牵制,中心集权有保证。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B.加强了皇权,减弱了相权C.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制约D.隋唐后历朝都完全沿袭这种制度3.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A.中书省、中书省 B.中书门下、中书省C.尚书省、中书省 D.门下省、中书省4.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地方政治B.管理地方行政C.征收地方赋税D.掌管地方军事5.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进展演化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6.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冲突,为解决这一冲突,各个朝代实行了很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转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7.对下图所示权力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分散了丞相权力,完善了中心机构B.调整了中心和地方的关系C.削减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能D.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8.图(a)和图(b)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a)图(b)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9.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依据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10.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两幅图:eq\x(\a\al(皇,帝))eq\x(政事堂)eq\x(中书省)eq\x(门下省)eq\x(尚书省)eq\x(吏部)eq\x(户部)eq\x(礼部)eq\x(兵部)eq\x(刑部)eq\x(工部)图(a)

图(b)请回答:(1)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2)图(a)、图(b)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冲突是什么?(3)上述两种制度对我国历史进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eq\a\vs4\al()大宗、小宗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三,回答秦朝和唐朝为建立和完善中心集权制度实行了哪些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趋势。12.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留意门第出身向留意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13.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察C.发挥文官作用D.利用地方冲突相互制衡1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由于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锢民智”“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遂贫弱”的后果。(1)这两种看法是否冲突?为什么?(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下图是清朝设置的一个加强中心集权的机构。该机构设置的主要影响是()A.标志着清朝前期特务统治的加强B.使中心各部门和地方军政首脑都直接听从皇帝指挥C.大大减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D.标志着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达到顶峰2.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B.中心一级的决策机构C.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D.相当于汉朝的刺史3.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专题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预备开展争辩。这四个选题的争辩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4.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权更加巩固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④实权完全把握在皇帝一人手中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始终伴随着的冲突有()①中心与地方②君权与相权③相权与王国④相权与宦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清朝前期,中心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制”,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选调翰林等官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7.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A.国家统一的需要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D.政令统一的需要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展②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④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是()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宽敞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10.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分在于()A.决策形式不同B.人员选拔不同C.所属的国体不同D.所属的政体不同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高校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材料二军机处机构简洁,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实行了哪些措施。(2)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依据材料二,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1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二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也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者,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2)依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值(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请回答:(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缘由是什么?(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14.近代中国的版图在何时基本奠定()A.秦朝B.唐朝C.元朝D.清朝前期15.清朝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其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敬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B.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御史台C.明代形成的土司制度进展到清代大大加强了中心政府对边疆的统治D.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的结果练习册参考答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当时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之时,所以①④表述不符合时代特征。2.B商朝历史上又称为殷,所以殷民就是商朝遗民。3.B只有周王可以称天子。4.D血缘关系是宗法制的纽带。5.C①中正妻可能生多子,所以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大宗。6.B正确理解西周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其受宗法制的影响。7.B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通过“寻根祭祖”,可知体现了血缘关系即宗法制。8.C本题考查了同学从图画中猎取有效信息的力量。从图(a)到图(b)的变化,反映夏朝的建立,因此①②④表述正确。③不符合史实,禹死后,王位由其子启继承,故C为正确选项。9.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0.B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对古代政治制度把握的状况。“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反映的是分封制;而分封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亲戚”即存在着血缘关系,因此体现了宗法制。①④是秦朝(国)开创的。11.D本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和生疏。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社会初期的确巩固了统治,但是到后期成为社会进展的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12.D从图片的画面可以看出,图片中的人物正在拜祭自己的祖先,一般来说同一家族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这样拜祭,而具有血缘关系的同一宗族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13.(1)分封制。由于是按爵位的凹凸赐给土地。(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14.(1)宗法制度。维护分封制度。(2)坚持嫡长子继承制。(3)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15.(1)主要缘由:受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受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分散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2)作用:有利于增加中华民族的分散力;有利于团结宽敞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B结合时间“公元前221年完成兼并六国”可知是嬴政。2.D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肯定任期,职位是不能世袭的,也没有权任免县令。3.B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乃今皇帝”,皇帝是秦始皇首创的,因此最早应是秦朝,所以应选择B项。4.A5.A通过课本学问可知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亭,少数民族地区道相当于县。6.A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7.B本题考查对朝议的理解。通过朝议可集思广益,是削减君主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8.D可用排解法,结合图片可知疆域东部到达沿海地区。9.B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行政区划为籍贯”是和郡县制有关,而该制度在全国推行是在秦朝。10.B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11.A认真阅读材料,封泥上的郡县名字,表明当时已经实行了郡县制。12.D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心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本题选D项。13.(1)观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论据:商周时期都因分封而统治长期;分封的诸侯王可以减弱地方特权,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把握。(2)反对:李斯认为分封制是造成战乱的缘由。措施:建议焚烧秦以外的史书和《诗》《书》、百家著作。(3)对分封制的否定是正确的,焚书也可以起到巩固中心集权的作用,但摧残了文化。14.(1)政治上:废除封建国家和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心政府任命,并对中心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2)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秦郡县制特点:第一,按地域划分。其次,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第三,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没有独立性,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15.(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接受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抵制,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定趋势。(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打算的;接受何种制度必需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B结合图片可知体现的是三省六部,该机构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2.D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完善。三省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力气。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创新,明太祖时废丞相。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3.B本题依据所学学问简洁推断。4.A汉武帝设置刺史是代表中心去监察地方,因此是监察作用。5.C元朝为了有效地管理宽广的疆域,由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来管理,即实行行省制。6.D明朝废除丞相,因此D项表述错误。7.B图示为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主要是加强中心集权,分散相权,强化君权,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8.A本题较简洁推断,图(a)表明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图(b)行省制度是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选A项。9.B依据所学,元代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代、西汉时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在唐代时实行。依据时序排列,本题选B项。10.(1)三省六部制度和行省制度。(2)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地方和中心的冲突。(3)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