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4_第1页
【优化探究】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4_第2页
【优化探究】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6-4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进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国内市场上外国货物较少,但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这说明中国进口商品较少而出口商品较多,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只能说明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答案:A2.(2022·高考江苏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把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隆庆初年,有大臣建议“开市舶”通商,通商不得去日本,同时也不允许硝黄、铜、铁违禁之物交易,该建议获得政府允许。这说明当时官府有条件地开放了“海禁”,故选B项。A项中的“废止”表述不当且与史实不符;巡抚并没有也不行能把握对外贸易的决策权,排解C项;建议开放“海禁”并不意味着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D项错误。答案:B3.(2022·高考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进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富强昌盛解析: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从图片的表面信息着手分析,忽视了祭祀的时间和对象;仅依据祭祀仪式无法推断国家是否富强昌盛,故D项错误。答案:C4.(2022·高考福建卷)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推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富强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进展 D.抑商政策转变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进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转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商业活动的规模大,涉及相距遥远的两地,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富强、长途贩运的发达、区域经济的进展,A、B、C三项表述正确。解题的关键是精确     理解抑商政策的含义。答案:D5.(2021·高考广东卷)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富强,资本主义萌芽毁灭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心集权减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资本主义萌芽毁灭在明朝中后期,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无法说明商人与封君勾结,故B项不正确;D项与事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桓谭认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并兼、长廉耻”,主见限制富商大贾的进展,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一、选择题1.(2021·湖北名校调研)《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解析:这段话的大意:萧何置买田地总是选择偏僻的地方,他认为:后代假如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不贤能,(地处偏僻)可以避开被兼并。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答案:B2.《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A.稳定物价 B.严禁流通C.抑制商贾 D.提倡节俭解析:材料意思是,加重酒肉税,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这样买卖的商人少了。商人少了,国家就不会铺张粮食了。由此可以看出商鞅直接动机在于抑制商贾,故C项正确。向商人收取重税,看不出是稳定物价,A项不正确;商鞅对商人收重税,主要是重农抑商,不是严禁流通,B项不正确;从材料“则上不费粟”看,商鞅有提倡节俭之意,但不是直接动机,D项不正确。答案:C3.(2021·哈尔滨模拟)“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进展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把握国家经济,从中猎取巨额财宝……”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解析:依据“最大限度地把握国家经济”“猎取巨额财宝”可知,A、B两项政策不符合题意,排解;市坊制度是政府管理商业的措施,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但它不能使国家猎取巨额财宝,排解C项;官营专卖的措施既能使国家最大限度地把握经济,又能使政府猎取巨额利润,故答案为D项。答案:D4.(2021·惠州一模)高其倬(1676—1738年)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余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从材料可见当时()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析:“曩者设禁例……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说明高其倬恳求放宽闭关锁国政策,体现了其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质疑,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答案:A5.(2021·天津河北区质检)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材料表明()A.农本思想受到冲击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C.自然经济开头解体D.农业进展为工商业供应了资金保证解析:农本思想受到冲击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头解体是在鸦片战斗后,材料未涉及,C项错误;材料表明工商业致富后拿钱买地,故B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B6.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进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转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B.商品经济开头冲击专制统治C.经济文化领域毁灭了转型前兆D.商品经济进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作者只是认为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进展,没有显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A项错误;“转变得最少的是政治”说明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B项错误,D项正确;依据材料,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展冲击了经济文化领域,但没有显示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兆,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7.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假如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生疏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当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始终有充分进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重量不仅大于“市”的重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确定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学问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爱好,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出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丢失它的自主性,开头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制造的世界体系。——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结合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始终有充分进展的空间”的表现。(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化。(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进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学问列举商业进展的事例即可。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其次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进展的表现,依据所学学问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毁灭等方面归纳即可。第(3)题,第一问依据所学学问归纳,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沟通少,仅限于学问分子和传教士。其次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依据所学学问归纳即可。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进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富强,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毁灭并进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