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单元检测(一)_第1页
【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单元检测(一)_第2页
【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单元检测(一)_第3页
【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单元检测(一)_第4页
【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单元检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一)(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抱负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解析题干强调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儒家提倡“仁”,看重的是君子品德;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仰慕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客;道家主见修身养性,归隐山林,隐士是他们的人生抱负;法家要求建立统一国家,期盼英雄横空出世,扫灭六合。答案A2.“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制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缘由是()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C.封建经济进展 D.私学的进展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期望变法图强,因而求贤若渴、招贤纳士,直接导致了士阶层的兴起。答案B3.孔子主见“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见的思想核心是()A.“礼” B.“仁”C.“德” D.“孝”解析材料信息“试图把……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说明孔子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即恢复周礼,代表这一主见的是孔子“礼”的思想。答案A4.孔子在担当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沈犹氏再“不敢朝饮其羊”(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孔子关注民生,主见诚信B.孔子依靠法制维护市场秩序C.孔子反对商业欺诈D.当时商品经济有肯定进展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A、C两项说法正确;从孔子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的行为也能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已有了肯定程度的进展,D项正确;孔子时代法制并不健全,因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B5.“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出自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A.《春秋》 B.《道德经》C.《论语》 D.《韩非子》解析这些成语体现的是一种朴实的辩证思想,符合道家的主见。答案B6.“东周时期,王朝脆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打算而且永久地打算中国进展进程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段话说明,该时期()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经济快速进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解析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B项符合材料信息。A、C两项不全面,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B7.《史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①与董仲舒的观念相符②给后人留下了争辩天文学的贵重资料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A.①③ B.①②③C.③④ D.②③④解析材料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反映了封建迷信的思想,①③正确;同时这些记载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争辩当时天文现象的贵重资料,并非荒诞不经,②正确,④错误。答案B8.《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解析据材料信息“道”“教化”“正法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B项正确;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见,但题干并没有反映;C项说法错误,三教合一是指儒道释三家;D项说法错误,董仲舒是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取道、法、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对其加以改造的。答案B9.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细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了,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心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也由此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继承和进展了()A.孔子的思想 B.孟子的思想C.荀子的思想 D.朱熹的思想解析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一是杂取百家,二是外儒内法,(吸取法家专制思想而又强调儒学的统治艺术,既要树立君主的确定权威又能缓和社会冲突)这与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最为接近,因此是荀子思想的继承和进展。答案C10.“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今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即用儒家“仁政”的手段,达到强化君权的目的,因此D项中“仁政”思想被剔除不符合史实。答案D11.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像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材料表明在慧能看来旗幡的“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看的人的“心动”,这表明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心”动旗幡才动,这种观点与陆王心学是全都的。答案D12.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解析“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反映了朱熹是从大处着眼,认为双方的根本立场是全都的。答案B13.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强调“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行谓月已分也。”这样,朱熹便将个别与一般确定对立起来,朱熹想以此论证()A.“尊卑贵贱”等级社会的合理性B.理无所不在,看得见摸得着C.佛教和儒家思想并不是确定对立的D.事物总是进展变化的解析朱熹的意思是:就像万千流水都能映出天上的月亮,而月亮只有一个。万物只有一个共同本原,即“天理”。这个“天理”是随处可见,是“客观”的。答案B14.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行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性和进展的特征D.其他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逼解析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吸取当时的文化因素进行自我完善,以适应时代要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而能够长盛不衰。答案C15.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山鼻祖。朱熹主见“格物致知”,强调向外探求真理;心学认为“心就是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因此两人辩论的焦点是获得真理的途径,即穷理的方法。答案A16.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 B.主见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解析材料反映了李贽反对人们尊奉孔子为神圣的作法,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标准,即否认孔子的确定权威思想,反对迷信崇拜。答案C17.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贵重的精神财宝,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挨次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的理解推断力量。甲体现了理学的留意品德,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工商皆本”和反对专制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答案C18.顾炎武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他曾说:“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这里的“先生”最有可能是()A.孔子 B.朱熹C.李贽 D.黄宗羲解析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与传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排解A、B两项。李贽主要是批判传统儒学,而黄宗羲的思想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这与顾炎武的思想较为接近。答案D19.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进呈现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消灭起伏的缘由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秦朝“焚书坑儒”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解析宋明理学地位的上升是由于其成了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不是由于明朝的思想批判运动。答案D20.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C.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D.否定封建礼教的传统解析顾炎武列举的这些例子,旨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众治”,表明他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其中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2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生疏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1)依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6分)言论言论者核心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2)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学问,指出儒家思想学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缘由。(4分)(3)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清静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缘由。(6分)(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日,我们应怎样正确的生疏它?(4分)解析第(1)问从表格中言论的关键信息“民为贵……君为轻”“天理”“良知”等可知分别是孟子、朱熹和王阳明的主见。第(2)问应从当时的形势需要和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等方面分析缘由。第(3)问通过材料可反映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特点,其形成缘由要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进行概括。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2)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迎合了汉武帝开拓进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的时代特点。缘由:商品经济的进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消灭;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4)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进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念;培育民族精神。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行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