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基限时练(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一、选择题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旨在解决()A.皇权和相权的冲突 B.中心和地方的冲突C.王国内部的权力之争 D.农夫和地主的阶级冲突解析“推恩令”是针对诸侯国力力过大威逼中心而实行的措施,目的是解决中心和地方的冲突。答案B2.下列是中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心机构示意图,其中最早体现了减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是()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皇帝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B皇帝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C皇帝枢密使中书省御史台D解析四个示意图分别是秦朝、宋朝、唐朝和元朝的中心机构设置,秦朝三公的设置不能体现减弱相权的意图,其他三项符合这一意图,最早应为唐朝。答案C3.中国古代选官经受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全都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解析A项是对九品中正制的描述;B项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的产生,即源于隋朝旧制;C项是世袭制的特征;D项是察举制的弊端。答案B4.“它排解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逼皇权而消灭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加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的尚书台 B.唐朝的三省六部C.元朝的行省制 D.宋朝的参知政事解析从材料看,“它”既减弱、限制了相权,又使施政部门之间有序运转,提高了行政效率,B项符合此特征。答案B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A.封建统治消灭民主化的演化趋势B.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C.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D.汉代宰相把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即一人负责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即多人负责制。这说明宰相人数增加,而相权被分散减弱,最终集权于皇帝。答案C6.“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又由材料信息“转运使”“知州”等可推断,“今世”应指宋代。答案C7.藏文史籍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本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由于它是八思巴(吐蕃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驻地和教法所在地,故作为一省付于八思巴。”这段材料表明()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②八思巴是元朝中心政府的高级官员③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作元朝的一个行省④西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力量。据材料可推断①②④正确,由“藏文史籍载”“(西藏)作为一省付于八思巴”等可知③正确。答案A8.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的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西汉重用近侍担当尚书令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①③④都是为了减弱或牵制相权而实行的措施;②是选拔官吏的制度,与加强皇权、减弱相权没有直接关系。答案D9.《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及)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表述错误的是()A.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辖的“腹里”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C.行省之下,分别设立道、府、州、县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解析元朝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C项错误。答案C10.某学校开展课外活动,主题是“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假如你选取了“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心集权措施的不同点”为突破口,下列选项中你最有可能选择的正确答案是()A.加强了中心政府的权力B.直面地方对中心的威逼问题C.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D.加强了中心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解析A项是二者的相同作用;B项是二者面临的共同问题;D项是二者的类似措施;C项是宋太祖实行的减弱地方经济实力的举措。答案C11.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A.避开了君主决策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明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肯定制约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力量。A项过于确定;B项“保证了吏治清明”是不行能的;C项与材料信息并无直接关系;D项说法正确,封驳制度对皇权形成了肯定程度的制约。应选D项。答案D12.某班同学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辩,下列观点较为合理的是()A.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消退地方割据B.要加强中心集权就必需实行行省制度C.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加强君主专制D.巩固对宽广疆域的统治要求革新地方行政体制解析行省制度的设立,是适应加强中心集权的需要而进行的制度革新,并有效地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把握,D项正确。A、B、C三项的表述都过于确定化。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消灭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始终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持己见,争吵不下,铺张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与政事堂会议的开头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间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加了三省制的功能。材料三宋朝对地方实行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退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峻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请回答:(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心集权,各实行了哪些措施?(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有何共同特点?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提炼相关信息作答。第(2)问结合教材内容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要求从宏观上把握唐宋两朝加强中心集权在指导思想上的共同之处,其次小问联系所学作答即可。答案(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事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人割据局面重现。(3)共同特点: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影响:唐朝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心统治力气,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北宋严格把握地方,消退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在端门观察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音ɡòu,箭囊)中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二登科后(唐)孟郊从前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在当时它起到了怎样的乐观作用?(2)在汉代与魏晋时期,分别接受了哪些用人制度?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描述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学问即可回答其乐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智慧小区物业承包与社区服务协议3篇
- 员工通讯补贴协议书
- 2025版个人二手房交易合同附房屋验收标准
- 2025年度个人与艺术品鉴定机构居间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新能源储能技术研发个人工程居间合同范本下载
- 2025-2030全球3D打印鞋模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版协议离婚赔偿及子女抚养权界定范本3篇
- 2024年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30题)
- 2025年度个人医疗短期借款合同范本(健康保障贷款)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能源合作协议范本(2024版)3篇
- 2025民政局离婚协议书范本(民政局官方)4篇
- 课题申报书:GenAI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生成式学习设计研究
- 润滑油知识-液压油
- 2024年江苏省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骆驼祥子-(一)-剧本
- 全国医院数量统计
- 《中国香文化》课件
- 2024年医美行业社媒平台人群趋势洞察报告-医美行业观察星秀传媒
-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