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课时训练25-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师说】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课时训练25-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师说】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课时训练25-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师说】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课时训练25-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师说】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课时训练25-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25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佛教主见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佛教开头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消灭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见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进展了儒家思想解析“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反映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说明佛教传入后消灭本土化趋势。故选B项。A、C、D三项均表述错误。答案B2.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解析依据所学学问,首先排解B、D两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假如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答案A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信任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怀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内容丰富、探究世界本源C.概括了世间全部自然规律D.博大精深但有肯定封闭性解析提取材料信息,“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说明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之外的‘夷务’……关怀”,体现了其封闭性。理学吸取了佛、道的思想,A项错误;理学是唯心主义思想,C项错误;理学重点关注的不是世界本原,材料也无从体现,排解B项。D项表述精确     ,也符合题意。答案D4.“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应指()A.王阳明 B.李贽C.顾炎武 D.陆九渊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他”与朱熹生活于同一个时代,故排解B、C两项。从材料信息“开创了中国‘心学’”,可以排解王阳明,由于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开创者。答案D5.eq\a\vs4\al(2021·成都摸底)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解析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见,因此“心”是衡量万物的标准,故选A项。答案A6.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最终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这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答案B7.eq\a\vs4\al(2021·日照模拟)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精确     的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提倡君民共主思想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解析本题以李贽思想的特点为切入点,考查分析与理解力量、对明清进步思想的精确     理解。A项“彻底”说法错误,其仅是挑战了孔子的权威;B项并不是李贽的思想,其并没有提政治主见;C项“道家学说”说法错误,对象应当是宋明理学,故D项正确。答案D8.eq\a\vs4\al(2021·乐山模拟)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政治统一必定要求思想统一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需要坚决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定趋势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李贽认为,李斯建议“焚书”是英雄言论,经受了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势必要求加强思想统一,这是时代的需要,只不过手段残暴了一点罢了。儒生怨不得李斯和秦始皇。也就是说,战国之后,国家要求统一,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服务于政治统一。即政治统一必定要求思想统一,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答案A9.eq\a\vs4\al(2021·贵阳模拟)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材料()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B.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解析材料认为理学犹如“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可见材料认为理学空谈误国,但很明显材料没有生疏到理学的乐观意义,比如励气节、提高社会责任感等。答案C10.eq\a\vs4\al(2021·岳阳模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见()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夫负担解析本题考查同学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理解力量。依据题干供应信息“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和所学史实说明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答案A11.eq\a\vs4\al(2021·武汉质检)《吕氏春秋·贵公》中说:“昔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明清之际,黄宗羲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仁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对以上材料观点生疏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学者多主见实行公有制B.反映了古人对大同抱负社会的憧憬和追求C.小农经济打算了私利思想的产生D.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源于战国时代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古代圣王之治,实行先公后私;但到了后世,往往先私后公。因此期望有仁人志士出来,他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而要让天下人蒙受利益。这反映了古人对大同抱负社会的憧憬和追求,故选B。A项以偏概全;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黄宗羲的民主思想源于古代儒家思想,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是当时商品经济进展和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D项表述不正确。答案B12.eq\a\vs4\al(2021·成都模拟)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减弱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解析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需有益于国事。当时城市商业的进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社会危机加剧,清朝统治由盛而衰,清朝学风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经世之学崛起。当时儒学仍处于统治地位,文化专制盛行,科举考试的内容仍为儒家经典,故A、B、C三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天地立心”:天地原来没有心,但是在人为的仁爱影响下,天地便有了一颗仁爱之心了。即人可以努力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生民指一般民众,这句的含义是为百姓的安家立命服务。“为往圣继绝学”:这里的“往圣”是指历史上的圣人孔、孟等,由于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久而久之,谶纬迷信盛行,导致儒学的危机,张载等人期望恢复中断了的孔、孟学术传统。“为万世开太平”:指的是要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远大抱负。——摘自2022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10期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与材料二有何不同?解析本题围绕宋代理学选取材料,考查同学的综合力量。第(1)问应从规范封建伦理道德方面分析;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指出理学家们的追求;第(3)问应从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不同方面分析。答案(1)继承和进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社会安定的目的。(2)朱熹确定了“理”的确定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3)王守仁是心学的创立者,所谓心学不过是理学的延长和进展。程朱理学宣扬的是理在心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王守仁主见“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致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14.eq\a\vs4\al(2021·宿迁模拟)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进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将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缘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进展。他们主见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中国文化史》材料三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抱负。——《新文化运动史料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缘由。(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生疏。(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观点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学问说明你的理由。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归纳其独尊的缘由,可从儒学内容特点、董仲舒的改造、时代需要、汉武帝的推崇等来归纳。第(2)问表现: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来归纳儒学在明清时期进展的表现,可从政治、经济、治学倾向等方面来概括。生疏:留意要联系上一问来谈生疏,可从其根源、内容的特征、历史影响等角度回答。第(3)问材料一有多种观点。材料二、三只是印证了部分观点。对比两个材料,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儒学的“维新”“开明”,依据材料二来归纳理由;材料三反映了儒学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即儒学“守旧”“复古”,可依据材料三来归纳其理由。答案(1)儒学以维护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