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考】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练习册:第4课-宋明理学-_第1页
【学练考】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练习册:第4课-宋明理学-_第2页
【学练考】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练习册:第4课-宋明理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宋明理学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进展规律C.“天人感应”学说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在儒学进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D.明清学者3.“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是指()A.王守仁B.朱熹C.董仲舒D.陆九渊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应出自()A.董仲舒B.朱熹C.王守仁D.李贽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A.朱熹B.黄宗羲C.王守仁D.顾炎武6.宋代,儒学家开头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又问:“人或有居孀贫困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微小,失节事极大。”——《近思录》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请回答:(1)对材料一的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见?8.“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句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A.无为寡欲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经世致用9.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时产生了分歧。有位同学上网查到了朱熹的一段言论:“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据此分析,该同学最想得出的结论是()A.“灭人欲”就是毁灭人的一切欲望B.“灭人欲”就是毁灭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C.“灭人欲”就是毁灭人的正值欲望D.“灭人欲”的有效方法就是“致良知”10.雍正帝所作朱批上谕,责怪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吗?”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开犯错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11.有人将“心”与“物”比方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的儿子,“物”是“理”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全都的是()A.心外无物B.“理”是万物的本原C.无为而治D.仁者爱人12.下列关于儒学的进展叙述不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在秦朝,儒家思想患病重大打击C.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具有神学颜色D.宋代儒学新在儒学的哲学化13.宋代词人晏几道与程颐是同时代的有名学者。晏几道最宠爱吟诵的词句是“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每当程颐听有人吟诵晏几道这两句词时,都会笑曰“鬼语也”。这说明程颐()A.特殊观赏该词的内容B.对鬼神敬而远之C.主见压抑人的自然情感D.对晏几道的遣词造句不满足14.朱熹在中国古代儒学进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本只是一太极(理),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行谓月已分也。——《朱子语类》材料二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穷得到后,遇事触物,皆撞着这道理。——《朱子语类》材料三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朱子语类》(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思想主旨。从哲学角度看,这一主见属于什么哲学范畴?(2)材料二提出的探究“理”的基本途径是什么?这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3)结合材料三,分析程朱理学的实质。它与前代儒学相比有何特点?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行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三王守仁同伴侣在郊外观赏风景时,伴侣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消灭这种局面的缘由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3)材料三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他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第4课宋明理学1.D[解析]理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C[解析]“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取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进展,这就是宋明理学,故选C项。3.D[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他”与朱熹生活于同一个时代,故排解B、C两项。从材料信息“开创了中国心学”可以排解王守仁,由于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开创者。故选D项。4.C[解析]材料大意是:心原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每个人的思想在活动的原因。知道善恶是一种良知,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省,做好的行为去掉恶行。王守仁晚年将心学的思想概括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这是对他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故本题选C项。本题也可以从材料中“良知”“格物”等信息入手,分析出这是王守仁的思想主见。5.C[解析]留意诗句中的有效信息“万化根源总在心”。这首诗出自王守仁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内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6.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A项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时董仲舒将其进展完善;B项是法家的主见;北宋时儒学在吸取佛教、道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即理学,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头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7.[答案](1)从“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动身,要求妇女坚守贞节。用纲常伦理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2)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8.C[解析]这句佛家偈语大意是严格要求自己,把握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分析各选项,宋明时期的心学主见“内心反省”,即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勉立志。故本题选C项。9.B[解析]材料引文的大致意思是: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这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据此分析,A、C两项错误,D项“致良知”是王守仁的思想主见。既然朱熹确定人的正常欲望,就意味着他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故选B项。10.D[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信息“天良”“问心”可知,雍正帝用“良知”作为衡量臣下行为的重要标准,这是王守仁的思想。11.B[解析]材料的比方说明,无论是程朱理学外在的“理”还是陆王心学内在的“理”,都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项。12.A[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A项错误,符合题意。13.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程颐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见人们要遵守儒家的伦理道德,然后结合词的内容和程颐的反应可知,C项正确。14.[答案](1)主旨:“理”是万物的本原。范畴:(客观)唯心主义。(2)途径:格物致知。不同。理由: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强调让人去体验已有的“理”,然后理解它,遵守它;而“实践出真知”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探究事物的进展规律。(3)实质: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和封建统治。特点: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精密化和思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