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
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
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T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
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
方法:结合注释,杳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
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T立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
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一结合资料自学一合作学习一组织讨论一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目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
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诗经《采薇》教案2
教学目标
L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
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
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
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
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
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
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
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采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jiCi)靡圈migU)、38Jft(xianyun)
寰宇(huan)神裔(yi)肴馔(y=ozhuan)
宅邸(di)逃遁(dM)象弭(mi)
归聘(pin)四牡(mu)验骐(kui)
所腓(fei)雨雪霏霏(yu)整饬(chi)
有感情朗读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一--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一厌战_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一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IW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一比兴手法•-一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一四牡骐骐---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一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诗经《采薇》教案4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TB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
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
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
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
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
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爰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
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
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
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
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
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面种情况。"比"是"以
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
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
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
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
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
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生啦。朝廷差事不停遣,
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
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爹爹。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
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
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
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
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
话说:"古者戍役,两春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戌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
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
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
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
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
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
为虽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
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M则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也疚"
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蹙"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
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芒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
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
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
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
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
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鱼斋
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
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
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诗经《采薇》教案5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说的是内容,"赋、
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
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
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
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
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
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殴、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
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
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
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
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
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
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
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端,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
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
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
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
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藻JT喻美人之手,
"凝脂”喻美人之肤,"瓠星’喻美人之齿,等等,
4."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
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
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
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
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
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T僦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杳。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毙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一学生讨论探究一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
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
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诗经《采薇》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
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
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
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
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
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金蝴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
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
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
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
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
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
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
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愆q悟n一拖延。(愆伏)
(2)垣yMn一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载……载……zai-------边……一边。(载歌载舞)
(4)咎泗——灾祸。(咎由自取)
(5)贿hui—财物。(行”受*)
(6)耽dan—沉溺。(耽于幻想)
(7)陨yOn——落。(陨石、陨落)
(8)汤汤sha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爽一过失,差错。(亳厘不爽,屡试不爽)
(10)罔w5ng——没有。(置若罔闻)
(11)靡mi-无,没有。(靡日不思)
(12)夙兴夜寐一早起晚睦。形容勤劳。
(13)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躬——自身。(事必躬亲)
(15)信誓旦旦一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老使我怨。老一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
和意群发生杆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
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
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T立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
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青争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
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
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
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
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
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
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广,"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
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
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
iJII:"于嗟女兮,无与土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
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
桑意。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意的斑鸠刃瞭以至不能自拔。
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爰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
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
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
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
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
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揶风♦谷风》、《君子于
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
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章节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手法
氓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对比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
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
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
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
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硼E
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
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
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
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
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
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
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
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
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
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
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
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懵。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
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
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
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
键词语"作""柔""冈『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
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
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孑成",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
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戌卒生活的《采
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
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
《关睢》、《蒸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
睢》、《兼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2.背诵《采
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诗经《采薇》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
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爰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
学的对话交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
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
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
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
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
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彳亍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②翻译
③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
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当堂成诵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
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鉴赏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
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一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
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
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
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
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
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
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
(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口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
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
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f
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
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
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七、附《诗经采薇》原文注释及译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生,指初生、刚发芽)止(语气词)。日归日归,岁亦莫("暮”的古
字)止。靡(无;没有)室靡家,脸犹(狡猊:北狄,匈奴)之故。不遑(闲暇)启居(启:跪、
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
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为佥猊之故(以上两句是
说远离家室是为了和期允打仗)o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指盲的柔嫩,意思、是说野豌豆长大了一些)止。曰归曰归,心亦
忧心烈烈(非常强烈),载(副词,又)饥载渴。我戍(防守)未定(稳定。这句是说驻防
未有定处。),靡使(使者)归聘(问候。这句是说没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问安)。
采薇采薇,薇亦刚(坚硬。指薇将老而坚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十月为"阳",现代
对农历十月还称为“小阳春")止.王事靡鹿(gu,停止,此为“止息"意),不遑启处(意
同"启居")。忧心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归来。一说"慰勉;慰问"。不来:
是说无人慰问)!
彼尔(花繁盛有样子)维(语气词,加强语气)何,维常(常棣,一种植物名)之华(以上
两句是以开得很繁盛的常棣起兴,引出下文对壮盛军容的描写)。彼路("辂"的假借字,大车)
斯何(意同"维何"),君子(指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四牡(雄马。)业业(壮大
的样子)。岂敢定居(犹言"安居"),一月三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抄行小路为"捷”。
三捷:言多次行军,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驾彼四牡,四牡胴软(kui,雄强,威武)。君子所依("依"犹"乘,乘坐"),小人所
腓(fei:小人指兵士。腓:隐蔽。此句说步卒借戎车遮蔽矢石)。四牡翼翼(安闲的样子。谓
马训练有素),象弭(mi,弓的一种。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服:是“藤”的
假借字。藤是盛箭的袋子。鱼酸,就是用鱼皮制成的箭袋)。岂(怎么;怎能)不日(每日)戒
(戒备),脸猊孔棘(棘:急。孔棘,很紧急。此句说脸猊很猖狂凶狠,敌情很紧急)!
昔(指出征之时)我往(到……去,指到前线去)矣,杨柳依依(杨柳柔弱随风不定之样子)。
今我来(归来)思(语气词),雨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行道迟迟(迟缓的样子),载
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采薇》教案8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
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
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
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戌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四课时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
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紫葭》等篇目,对《诗经》
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
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
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TB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
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
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脸猊
(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
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狡猊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
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绿色建筑项目HSE管理体系优化合同3篇
- 2024版有机化肥技术服务合同
- 2024版美容师合同
- 幼儿园外教2025年度聘用合同2篇
- 全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2025年度国际协调项目合同
- 年度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产业分析报告
- 2024版社工项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楼宇电梯全面维保及保养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专科医院聘任康复治疗师服务合同3篇
- 重庆市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中介服务合同2篇
- 《请柬及邀请函》课件
- 中小银行上云趋势研究分析报告
- 机电安装工程安全培训
-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青海原子城的课程设计
- 常州大学《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护理
- 英语雅思8000词汇表
- 小学好词好句好段摘抄(8篇)
- JT-T-1059.1-2016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
- 《茶艺文化初探》(教学设计)-六年级劳动北师大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