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1
《兰亭集序》课文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
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
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
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殛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
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
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
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
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
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
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
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
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
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
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
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
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
脸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
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
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
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
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
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
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
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
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
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
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
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
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
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
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
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
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
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
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
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
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
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
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
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
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
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
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
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
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
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
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
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
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
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
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
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
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
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
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
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
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
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
后之览者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
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
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
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
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
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
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
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
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
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
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
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
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
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
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
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
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
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
言文。
高一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阁乍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
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
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
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
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一控制语速——
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
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一悲一喜(考验大家的筛
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
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
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
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
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
历江湖一切睑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
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
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羽的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
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
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
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
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
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
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蜻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
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
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
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
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
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
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
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
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
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
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
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
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
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
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
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
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
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高一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导语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
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
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
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
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
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
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
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T不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鲸销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
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
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
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
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
叙事诗。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
《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
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
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
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结合注释朗诵课文,并归纳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
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
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
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
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一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一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一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六、分析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
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一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导任自专"一^卜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一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
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
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八、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妾有绣腰襦,威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
种种在其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
素,耳著明月塔。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起兴和尾声
九、《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民俗
了解《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汉末的民俗,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此诗的理解。
1、婚俗中的寡妇再嫁
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
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
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
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襄婚后,仍可再嫁,男子
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
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
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
念。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潜天论。断论著篇》讲,汉末那
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
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而那些寡妇
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
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2、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
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
的节日活动。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这天
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传说在祭牛郎织女时,
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
她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使自己匕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
的乞子。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加.目的是为全家乞福。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
农民对〃侬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
3、坐具
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要了解"床""榻"为坐
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
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坐时两
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估计,随着时
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服,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
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天的一市尺。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
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蝙便,大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使用时移出,过后收藏。因
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揭,出置前窗下"句。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
人"合榻对饮",不可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
遍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4、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
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
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
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
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
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
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朗(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
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十、八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协作,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话剧。
高一语文教案4
一、教法建议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
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白
洋淀派"(即"荷花淀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揣摩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本文,引
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成功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
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首先,指导学生用10-15分钟,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作品的主要人物是
谁?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要求随手将精彩的地方划出来。
接着,提问检查速读效果。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作品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而不是水
生?水生嫂从什么样的起点出发,往哪个方面成长?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熟悉课文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的结构,进而初步认识水生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接着,简介孙犁小说散文化、诗化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
得最精彩?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通过朗读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课
文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精妙从而加深对水生嫂这一形象及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三)因教学时间限制,可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及
“探夫”前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本文教学难点是对小说总体艺术风格的把握。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可以运用I:匕较法:
《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
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
《地道战》、《地雷战》等。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他不写敌后抗日游
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
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
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
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
的是清风、明月、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
丽。
从而形成了一种散文式的格调,具有诗歌般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
二、学海导航
(一)对话描写:
1.说说“夫妻话别"一节中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思维提示: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
答案要点:
A."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B."你总是很积极的。"一这是水生嫂得知丈夫晚归的原因和已参军的情况后说的话,
话中既带有责怪又有赞扬,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
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去打鬼子,她感到自豪。
C."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毕竟是个女人,丈夫是要去参军打仗,
这一去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摆在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
D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深明大义,她爱自己的丈夫,更尊重和支持丈夫参
军杀敌,她所要得到的安慰只是丈夫能明白家里的难处。言为心声。这一段对话描写,细腻而又
真切地写出了水生嫂复杂的内心活动。读了这一段,水生嫂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形象就在
我们面前站起来了。
E."爹呢?小华呢?”—故意岔开话题,怕立即把参军的事告诉妻子,妻子一时接
受不了。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识大体、明大
义的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这
样一个革命战士形象。
2.下面几句话分别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T牛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彳导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有什么看头啊!"
思维提示:结合语境,揣测弦外之音。
答案分析:第一个妇女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T牛衣裳。”
说得委婉含蓄。"听说"二字告诉别人不是她自己存心主动打听的;声明“不拖尾巴"是怕别人
讲她拖尾巴;不说自己想见见丈夫,而找了"忘下了一件衣裳”的借口。可见这个妇女的性格特
征是文静而内向,说起话来不露痕迹。第二个妇女则不一样:"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毫无掩饰,不绕弯子。她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要去和丈夫说句"要紧的"话。显然,这个妇女
的性格是心直口快,爽朗直率,感情较为外露。水生嫂讲:"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提出了大家没想到的问题,提醒大家去的路上不安全。这说明水生嫂性格稳重、谨慎,考虑事情
比别人全面。但究竟去不去呢?她却没讲出来,感情是含而不露。读者能想得到,水生嫂也是
希望看到丈夫的,之所以不讲,是担心大家的安全。"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从语气上就可以看出来这话自然是第二个妇女说的。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所以不免有点冒失,
看来缺乏冷静也是她的性格特征之一。最有情趣的是第四个妇女的话:“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
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有什么看头啊!"羞羞答答,忸忸怩怩。明明自己想去,却说本
来不想去,而是婆婆叫她去的:
"有什么看头啊"一句,则更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她那种忸怩含羞的神情。她爱面子说没什么
看头,可她无意中说出来一个"再"字却告诉别人,她已去看过丈夫了。现在是又一次想去了。
品味一下她的话,完全可以断定她是I面腆的新婚媳妇。我们说作者不愧为写人物的高手,短短一
席对话,就写出了几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写得那么逼真,传神,真所谓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细节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才旨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清
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答案分析:丈夫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
之外。这消息无疑使她震动一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一一时间,多
少复杂的情感涌向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的不测风云、可恨的鬼子、可爱的家乡……激烈
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受到的震动,那是软弱的表现;她不
能"拖尾巴",她必须坚强。这就是这一细节描写的意义。
(三)景物描写:
文章开头部分二、三段的景物描述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哪此好处?请谈出你多方面的见
解。
思维提示:
(1)进行发散思维,可以从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增强赞颂的艺术效果、为以下情节作铺
垫等方面思考。(2)注意在艺术效果方面纵深开掘,求得较深刻、较新颖的见解。
思维参考资料:
轻风、明月、凉爽的小院,这幅风景画的底色无疑是清丽柔和的。在这清丽柔和的背景上,
我们又看到了一幅绝妙的鲜明生动的水粉人物画,画面上有一编席的女人;"她象坐在一片洁白
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优美动人的比喻,很快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诗情画
意般的境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水面,还有那乳白色明朗的月亮,
轻盈,缥渺,和谐。这里,作者接奔了一切艳丽的色泽,只用一种颜料——白,来为读者描
绘出一个水天一色的透明世界,并且借助于浪漫主义手法,以挚诚的感情,把一个普通的劳动妇
女刻画成了飘然欲飞的仙子,给宁静的画面添上了神奇的一笔。至此,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渐入
佳境,从清静的小院子里不觉走到了一个风雅雍容的女人身边。于是,我(门自然要同她一起来感
受"雾"的温润,"风"的凉爽和"荷叶荷花”的清香了,作品写雾"笼起",风"吹过"荷叶
荷花的翩翩摇曳,由静态写到了动态,由色写到了香,进而由物象美写到了人情美:勤劳的水生
嫂在思念着心上的人……笔墨是那样的经济,而其中的意味,却又是刃瞬的幽远。隽永和荡人心
绪。
平时,我们练习,大都是有依托,打的也是固定目标,在各种条件下的射击虽然也练习过,
但不够熟练,更没有经过实弹射击的锻炼。现在是触板,目标两头晃,迎着阳光眼发花,气球在
闪动着耀眼的波涛上起伏跳跃,距离又是200米,射击的难点确实很大。再加上机枪没有梭子,
不能参加射击,优秀射手阿洪嫂因为枪摔坏了,也不能参加,这次可真是对我们民兵的普遍射击
水平的一次大考验呵!
第一排枪声过后,消灭了四个目标,第二排枪声过后,又消灭了三个目标,我对射击的效果
很不满意。我说:"沉住气,瞄准了再打!"结果第三排抢声过后,还是只打中了三个,还有
两个目标在水上漂动,好象在取笑我们。这时方书记说:"全排停止射击!”然后对大家扫了
一眼说:"你们哪一个来把这两个目标消灭掉!”方书记又来考核我们单个民兵的射击水平了。
可是大家都显出缺乏信心的样子,以期待的神情望着我,好象说:"这几个目标消灭不了,就没
脸回家了。”
我想的却是另外的问题这次演习我们搞得太不象样子了,我很恼火,恼谁?恼我自
己!因为我们没有达到党对我们的要求,没有实现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我惭愧而又难过。我盯
着两个浮动的气球,两眼象在冒火。这哪里是气球?这分明是特务水鬼的脑袋!这是陈占整的
狗脸!就因为我们集合得不快,让他们逃走了!就因为我们组织的不好,不能及时上船追赶,
让他们逃走了!就因为我们射击技术不精,让他们逃走了!这是我们民兵的耻辱!
不,绝不能让他们逃掉!我毅然举起了手中的枪。我打了一发子弹,消灭了一个目标;当我
正在瞄准最后一个目标时,方书记忽然说:
"海霞,你的左臂‘负伤’了,单臂射击!”
民兵们都替我着急,可是我并没有慌张。这不是因为我对单臂射击进行过练习,主要是心中
充满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我把枪口抵在船板上,用一只手推上了子弹,右臂举起枪来,竟然一
枪就打中了。
民兵们高兴得齐声喊道:"打得好!"竟然忘记了演习中的不快,嚅嚼啪啪地鼓起掌来。
邮票被风吹进大海了吗?
集邮家罗斯的房间面向大海前后都有窗户他有两张珍贵的邮票,今天上午放在写字台上,
写字台前窗台当时打开着。不料风太大,与这扇窗相对的窗户突然被风吹开,把一张邮票吹到窗
户外,带进大海里。风停了半个小时之后,探长霍尔来访,罗斯约他在房前的海滩口散步,谈了
这件令人惋惜的事。
霍尔边听边低头观察看着海滩下的海鸥的足迹,从足迹看,这只海鹏起飞时面朝大海,半小
时前的退潮海水没有抹掉这些足迹,说明海鸥飞走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霍尔问:"是您亲眼见到邮票被吹到大海里的吗?"罗斯说:"不,是侍生告诉我的,他
说幸好他及时按住了另一张。“霍尔说:"那张邮票还在。”
霍尔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答案:
海鸥是逆风起风的海鸟,海鸥的足迹说明风是从大海方向吹来的,而不是陆地,所以那张邮
票绝不会被风吹进大海。
三、智能显示
1.了解孙犁及“白洋淀派”的艺术风格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疏密有致安邦附料以及采用纵剖面的写法
3.体会人物对话对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欣赏文章质朴、清新的语言
4.借鉴文章出色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以致用
5.词语积累:惦记、藕断丝连、景建、凫水
高一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
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
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睑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
二、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I、2段)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文章"记"是"论"的基础,"论"是"记"的升华。(V)
④本文详细记述了登山游洞的过程,最后得出游览的体会。(x)
三、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老师问:"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
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老师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
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
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
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
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行的策划与感悟
- 2025年度电子产品全球配送与售后维护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环保型厂房出售买卖协议书4篇
- 2025年度文化产业厂房购置及运营合作协议4篇
- 个人借贷抵押协议标准打印版2024年适用版B版
- 2025年度高科技厂房租赁合同(含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样本4篇
- 个人专项资金贷款合同范本:2024年版B版
- 2024科技创新项目引荐服务合作合同一
- 2025年度供应链金融合同履行的信用增级担保服务3篇
- 2024版特定担保书增补协议上诉文件版B版
- 起重机的维护保养要求与月度、年度检查记录表
-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记录表
- 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垃圾分类巡检督导方案
- 大一护理生涯发展展示
-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题及答案
- 中国绿色食品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
- 新生儿急救与复苏培训
- 外贸跟单员工作总结PPT
- UG-NX-8.5标准教程课件
- 神经科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