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共4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据考古发现,姜寨遗址出土了1万多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粮食朽壳、动物骨骸、装饰品、工艺品等,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制陶仍是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据此判断,该遗址属于()A.原始人群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国家形成时期【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姜寨遗址中有1万多件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以及装饰品、工艺品等,说明此时出现了原始农业、手工业,且此时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因此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并不是原始人群时期,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工具,旧石器时代是打制工具为主,排除B项;姜寨遗址是与半坡遗址同时期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不属于国家形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关于“封建”这个概念的内涵长期以来产生了许多的误解,把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译为“封建”,而事实上中国的“封建”为贵族分权、封邦建国之意。据此定义,下列时期属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是()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贵族分权、封邦建国”并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了分封制,B项正确;夏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汉和隋唐时期都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时期,与封邦建国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属于墨家思想的是()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体现墨家“尚贤”的思想,A项正确;“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是法家的观点,排除B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体现“无为”思想,是道家的观点,排除C项;“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大致意思为如果治理者能够以怜悯和体恤他人的心情来制定和执行政策,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就像在手掌中转动东西一样轻松,这体现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4.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先是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倍其赋”;后又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些规定()A.促进了秦国人口的增长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C.鼓励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推行一家一户的小家庭制度,符合小农经济的发展需求,C项正确;“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与促进了秦国人口的增长无直接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这些规定鼓励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并未强化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商鞅变法强化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5.“《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反映思想主张是()A.尊崇儒术 B.君权神授 C.天人合一 D.分割相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董仲舒的主张,即主张尊崇儒术,统一思想,A项正确;君权神授即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的授予,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是尊崇儒术,与分割相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十八大以来,监察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列古代官职中具备这种职能的是()A.太尉 B.刺史 C.通判 D.尚书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B项正确;秦朝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其中太尉管军事,排除A项;在宋朝,通判是州府的副职,与知州共同处理政事,彼此制约。另外通判也具有监察之之职,但相比刺史,刺史是专门的监察机构,排除C项;“尚书令”是负责处理朝廷政务的官职,不具备监察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7.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该地设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如图中①②③④处为汉代“河西四郡”的位置,其中张掖郡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西四郡是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武威郡,距离长安城最近的是武威郡,武威郡西部是张掖郡,B项正确;①为于河西走廊东端,距离长安城最近,其是武威郡,不是张掖郡,排除A项;③位于张掖郡西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是酒泉郡,排除C项;④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结合所学可知,其是敦煌郡,排除D项。故选B项。8.如表为某历史著作中一章节目录。如果要对这一章节填补内容,下列选项中准确的是()第五章分裂与融合第一节帝国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第二节南北政权的对峙第三节士族政治与社会第四节道教的成立与佛教的兴盛A.海上贸易的兴盛 B.从分封到郡县制 C.榷场与互市贸易 D.江南经济的开发【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分裂与融合”“南北政权的对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南北政权对立,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项正确;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取消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朝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地区在边疆设立榷场进行贸易往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9.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所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转型 B.民族交融 C.经济繁荣 D.专制强化【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图中可以看到,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中原汉族相互交流、融合,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B项正确;社会转型一般指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不符合这个特征,排除A项;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可能经济繁荣,排除C项;专制强化通常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相对较弱,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指出,“在隋唐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了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A.削弱了宰相权力,保证了君权独尊 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限制皇权C.强化了权力制约,体现了民主政治 D.扩大了用人范围,减弱了国家机能【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削弱了宰相权力,保证了君权独尊,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皇权,而非限制皇权,排除B项;中国古代实行专制政治,三省六部制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不属于选官制度,无法扩大用人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11.科举制采用考试制度,使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体现出平民政治的内涵。这说明科举制()A.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彻底消除了士族特权 D.防范了官僚结党营私【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使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体现出平民政治的内涵”可知,科举制使更多的社会群体能够通过考试参与选官,这是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科举制下依然存在不公平的现象,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科举制下士族依然存在一定的特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防范了官僚结党营私”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2.先贤以典籍为灯,照亮文化之路;今人借典籍作舟,畅游文明之河。典籍蕴含着古代先贤深邃思想和智慧哲理,以下典籍属于同一研究领域的是()①《神农本草经》②《农书》③《授时历》④《齐民要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东汉时期一部药物学专著;《农书》是元朝的农学著作;《授时历》是元朝历法;《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②④属于同一研究领域,D项正确;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3.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A.岁赐 B.岁币 C.岁贡 D.岁钱【答案】C【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C项正确;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排除A项;北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排除B项;南宋向金朝缴纳的财物称“岁贡”,而非“岁钱”,排除D项。故选C项。14.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A.郭守敬的《授时历》 B.裴秀的《禹贡地域图》C.孙思邈的《千金方》 D.沈括的《梦溪笔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有沈括的《梦溪笔谈》,符合题意,D项正确;郭守敬的《授时历》是在元朝时期,排除A项;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排除B项;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排除C项。故选D项。二、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5.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旨趣有相同之处。以下观点体现了()“一同天下”《墨子》(天下)“定于一”《孟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荀子》“一匡天下”《韩非子》A.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 B.诸子思想的融合吸收C.恢复周礼时代所需 D.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表格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一同天下”,孟子主张“定于一”,荀子主张“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四者都把国家统一、天下稳定当作政治理想,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A项正确;材料观点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诸子思想的融合吸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法家主张变革和革新,不主张恢复周礼,排除C项;材料观点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未体现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16.有人在评述秦朝某制度时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此评述主要着眼于该制度()A.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B.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有利于加强君主独裁 D.使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周代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项正确;此时秦朝属于大一统王朝,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君主独裁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17.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A.北方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B.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C.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 D.海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到元朝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财北运体现了南方经济地位的重要,B项正确;宋元时期北方经济也有所发展,“严重衰退”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元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并不是强调元大都为国际商业都会,排除C项。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但南方不是外国,不涉及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8.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最初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选官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 B.改变了乡里清议人物的传统C.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D.推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但不久之后,选官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也即材料所述“选官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力,寒门子弟任高官的途径被堵塞,造成“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的局面,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看重家世,主要是选官标准不合理,而非“品评无据(该句话意思为评定人才没有标准和依据)”,排除A项;汉代选官推行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九品中正制“改变了乡里清议人物的传统”,采用中正官品评的方式选官,这属于选官方式上的变化,但材料强调的是“选官标准”,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阻碍寒门子弟入仕,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9.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该帝王的做法()A.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B.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等信息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话、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加速了其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前已经统一北方,为之后的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20.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长期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A.酿酒技术的进步 B.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C.手工工场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以后(中国)。据题干‘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稻麦复种制的普及,使得稻米和小麦的产量增加,从而成为酿酒的主要原料,B项正确;酿酒技术的进步虽然对酿酒有影响,但不是导致稻米和小麦成为主要原料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手工工场的出现涉及的是酿酒的规模,与酿酒原料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酿酒原料的变化也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1.以下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解读正确的是()“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北宋)司马光《传家集》“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A.《传家集》作者评价权威客观公正 B.以当时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C.研究者立场影响了对王安石的评价 D.以今日之价值标准衡量前人之是非【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至晚清(中国)。据题干‘以下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解读正确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历史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所不同,这反映了研究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对其评价的影响,C项正确;《传家集》作者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其评价可能带有个人立场和时代局限,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权威客观公正的,排除A项;以当时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这种表述过于笼统,且不同时代对“大多数人”的定义和利益考量不同,排除B项;以今日之价值标准衡量前人之是非,这种历史相对主义的态度并不符合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共51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共51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史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将军事有关的地形分为“根本之地”和“起事之地”。纵览天下,在地形和物产方面,同时具备自保与自足双重优势的“根本之地”非关中莫属……秦国要完成统一天下之举,若紧靠自身的地理优势,只能做到守本,而起事则需要运用天下之势……秦统一天下,如同一道波澜壮阔的洪流席卷天下,关中的地理基础与人的谋略共同成就了这一千古伟业。——摘自韩茂莉《大地中国》(1)写出战国时期秦国为经营“根本之地”修建的水利工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所利用的“天下之势”和采取的“人的谋略”。材料二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在治理理念上,既重视“要在中央”,强调天下一统、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又强调因俗而异,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摘自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理念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在地方治理上的具体举措。【答案】(1)水利工程:开凿郑国渠。天下之势: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谋略:远交近攻;广纳贤才。(2)特点:强调大一统(或答重视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因俗而治。说明:实行行省制度,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吐蕃地区由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辖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等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解析】【小问1】本题第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为经营“根本之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开凿郑国渠。天下之势:根据材料“关中的地理基础与人的谋略共同成就了这一千古伟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从人民角度分析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从现实需要角度分析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谋略:从对外策略角度分析是远交近攻;从人才角度分析谋略是广纳贤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二“既重视‘要在中央’,强调天下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国家治理,强调大一统(或答重视中央集权),重视天下统一,强调中央对全国的控制,确保政令的统一与执行;据材料二“又强调因俗而异,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国家治理还注重因俗而治,尊重各地风俗习惯,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实施适宜的管理和教化政令,体现灵活性。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元朝为例,强调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修筑四通达的驿站道,强化了中央与地方的信息传递与军事调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因俗而治:元朝对边疆域辽阔,实施了多样化的管理策略。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直接管理,体现了中央对边疆域的特殊治理;北庭都护府、宣慰司等管辖西域,反映了对当地特色的行政安排;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体现了对海岛地区的特殊治理,均体现了对不同风俗的尊重与适应。23.国家政策是古代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的“无为”方针已渐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为“有为”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张鸣《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为建立显赫功业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材料二唐初租庸调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点在于,将财政征收落实在有承担能力的“丁”基础上,但缺点在于“丁”承担财政征收的能力依赖于均田制所授予的田地。在均田制崩坏、庄园制盛行以及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够承担财政义务的基础只能着落在土地和家庭资产上。地税和户税因此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在两税法改革中得到全面推广。——摘编自刘守刚《财政中国三千年》(2)指出租庸调中“庸”的含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得以全面推广的原因。【答案】(1)原因:社会新问题涌现,“无为”方针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汉武帝远大的政治抱负。措施: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酒类、盐铁专营;推行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2)含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崩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庄园制盛行;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唐王朝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或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解析】(1)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的‘无为’方针已渐不适用”,可得出社会新问题涌现,“无为”方针不适用;据材料一“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为‘有为’提供了可能”,可得出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提供了可能;据材料一“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可得出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酒类、盐铁专营;推行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2)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二“唐初租庸调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点在于,将财政征收落实在有承担能力的‘丁’基础上”和联系唐初租庸调制和北魏均田令的知识可知,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均田制崩坏、庄园制盛行以及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够承担财政义务的基础只能着落在土地和家庭资产上”和所学可得出,土地兼并;均田制崩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庄园制盛行,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据所学可得出,唐王朝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24.和前代相比,宋朝在政治制度、社会与文化上发生一系列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郑樵《通志》“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袁采《袁氏世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分散中央机构权力的举措。以宋代思想文化为例,说明宋代在儒学方面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答案】(1)举措: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2)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原因:科举制逐渐完善;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中国)。举措:根据材料一“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分散中央机构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儒学新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程颐程颢和南宋朱熹发展儒学,称为“程朱理学”。【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二“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得出,门第观念淡化;根据材料二“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根据材料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得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原因:根据材料二“取士不问家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时商品经济日益发展。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材料二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从唐朝的“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唐朝时期,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论证: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政治上,唐朝国力强盛,吸引众多周边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者前来交流学习。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回国后,日本仿照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如“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唐朝的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各国商人云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深受各国欢迎。同时,外国的香料、珠宝等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方面,唐朝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朝鲜半岛的音乐也受到唐朝音乐的影响。宗教上,佛教在唐朝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玄奘西行前往印度取经,回国后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佛教的传播和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和唐朝的建筑、艺术等。科技上,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也通过中外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之,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自身文化内涵,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大国的气度与风范。【解析】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唐朝(中国)。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可以选“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拟定论题:唐朝时期,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通过列举相关史实,论述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辉煌成就,突出其对周边国家所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唐朝国力强盛,吸引众多周边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者前来交流学习。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回国后,日本仿照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如“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唐朝的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各国商人云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深受各国欢迎。同时,外国的香料、珠宝等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方面,唐朝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朝鲜半岛的音乐也受到唐朝音乐的影响。宗教上,佛教在唐朝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玄奘西行前往印度取经,回国后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佛教的传播和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和唐朝的建筑、艺术等。科技上,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也通过中外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总结升华,突出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不仅丰富了自身文化内涵,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他观点,只要表述成文,言之有理,亦可得分)浙江省浙里特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共4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据考古发现,姜寨遗址出土了1万多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粮食朽壳、动物骨骸、装饰品、工艺品等,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制陶仍是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据此判断,该遗址属于()A.原始人群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国家形成时期【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姜寨遗址中有1万多件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以及装饰品、工艺品等,说明此时出现了原始农业、手工业,且此时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因此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并不是原始人群时期,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工具,旧石器时代是打制工具为主,排除B项;姜寨遗址是与半坡遗址同时期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不属于国家形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关于“封建”这个概念的内涵长期以来产生了许多的误解,把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译为“封建”,而事实上中国的“封建”为贵族分权、封邦建国之意。据此定义,下列时期属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是()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贵族分权、封邦建国”并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了分封制,B项正确;夏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汉和隋唐时期都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时期,与封邦建国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属于墨家思想的是()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体现墨家“尚贤”的思想,A项正确;“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是法家的观点,排除B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体现“无为”思想,是道家的观点,排除C项;“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大致意思为如果治理者能够以怜悯和体恤他人的心情来制定和执行政策,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就像在手掌中转动东西一样轻松,这体现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4.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先是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倍其赋”;后又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些规定()A.促进了秦国人口的增长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C.鼓励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推行一家一户的小家庭制度,符合小农经济的发展需求,C项正确;“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与促进了秦国人口的增长无直接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这些规定鼓励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并未强化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商鞅变法强化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5.“《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反映思想主张是()A.尊崇儒术 B.君权神授 C.天人合一 D.分割相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董仲舒的主张,即主张尊崇儒术,统一思想,A项正确;君权神授即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的授予,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是尊崇儒术,与分割相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十八大以来,监察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列古代官职中具备这种职能的是()A.太尉 B.刺史 C.通判 D.尚书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B项正确;秦朝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其中太尉管军事,排除A项;在宋朝,通判是州府的副职,与知州共同处理政事,彼此制约。另外通判也具有监察之之职,但相比刺史,刺史是专门的监察机构,排除C项;“尚书令”是负责处理朝廷政务的官职,不具备监察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7.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该地设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如图中①②③④处为汉代“河西四郡”的位置,其中张掖郡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西四郡是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武威郡,距离长安城最近的是武威郡,武威郡西部是张掖郡,B项正确;①为于河西走廊东端,距离长安城最近,其是武威郡,不是张掖郡,排除A项;③位于张掖郡西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是酒泉郡,排除C项;④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结合所学可知,其是敦煌郡,排除D项。故选B项。8.如表为某历史著作中一章节目录。如果要对这一章节填补内容,下列选项中准确的是()第五章分裂与融合第一节帝国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第二节南北政权的对峙第三节士族政治与社会第四节道教的成立与佛教的兴盛A.海上贸易的兴盛 B.从分封到郡县制 C.榷场与互市贸易 D.江南经济的开发【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分裂与融合”“南北政权的对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南北政权对立,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项正确;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取消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朝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地区在边疆设立榷场进行贸易往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9.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所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转型 B.民族交融 C.经济繁荣 D.专制强化【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图中可以看到,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中原汉族相互交流、融合,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B项正确;社会转型一般指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不符合这个特征,排除A项;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可能经济繁荣,排除C项;专制强化通常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相对较弱,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指出,“在隋唐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了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A.削弱了宰相权力,保证了君权独尊 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限制皇权C.强化了权力制约,体现了民主政治 D.扩大了用人范围,减弱了国家机能【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削弱了宰相权力,保证了君权独尊,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皇权,而非限制皇权,排除B项;中国古代实行专制政治,三省六部制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不属于选官制度,无法扩大用人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11.科举制采用考试制度,使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体现出平民政治的内涵。这说明科举制()A.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彻底消除了士族特权 D.防范了官僚结党营私【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使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的自由,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体现出平民政治的内涵”可知,科举制使更多的社会群体能够通过考试参与选官,这是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科举制下依然存在不公平的现象,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科举制下士族依然存在一定的特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防范了官僚结党营私”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2.先贤以典籍为灯,照亮文化之路;今人借典籍作舟,畅游文明之河。典籍蕴含着古代先贤深邃思想和智慧哲理,以下典籍属于同一研究领域的是()①《神农本草经》②《农书》③《授时历》④《齐民要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东汉时期一部药物学专著;《农书》是元朝的农学著作;《授时历》是元朝历法;《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②④属于同一研究领域,D项正确;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3.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A.岁赐 B.岁币 C.岁贡 D.岁钱【答案】C【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C项正确;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排除A项;北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排除B项;南宋向金朝缴纳的财物称“岁贡”,而非“岁钱”,排除D项。故选C项。14.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A.郭守敬的《授时历》 B.裴秀的《禹贡地域图》C.孙思邈的《千金方》 D.沈括的《梦溪笔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有沈括的《梦溪笔谈》,符合题意,D项正确;郭守敬的《授时历》是在元朝时期,排除A项;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排除B项;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排除C项。故选D项。二、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5.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旨趣有相同之处。以下观点体现了()“一同天下”《墨子》(天下)“定于一”《孟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荀子》“一匡天下”《韩非子》A.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 B.诸子思想的融合吸收C.恢复周礼时代所需 D.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表格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一同天下”,孟子主张“定于一”,荀子主张“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四者都把国家统一、天下稳定当作政治理想,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A项正确;材料观点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诸子思想的融合吸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法家主张变革和革新,不主张恢复周礼,排除C项;材料观点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未体现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16.有人在评述秦朝某制度时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此评述主要着眼于该制度()A.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B.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有利于加强君主独裁 D.使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周代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项正确;此时秦朝属于大一统王朝,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君主独裁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17.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A.北方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B.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C.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 D.海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到元朝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财北运体现了南方经济地位的重要,B项正确;宋元时期北方经济也有所发展,“严重衰退”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元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并不是强调元大都为国际商业都会,排除C项。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但南方不是外国,不涉及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8.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最初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选官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 B.改变了乡里清议人物的传统C.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D.推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但不久之后,选官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也即材料所述“选官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力,寒门子弟任高官的途径被堵塞,造成“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的局面,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看重家世,主要是选官标准不合理,而非“品评无据(该句话意思为评定人才没有标准和依据)”,排除A项;汉代选官推行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九品中正制“改变了乡里清议人物的传统”,采用中正官品评的方式选官,这属于选官方式上的变化,但材料强调的是“选官标准”,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阻碍寒门子弟入仕,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19.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该帝王的做法()A.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B.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等信息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话、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加速了其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前已经统一北方,为之后的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20.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长期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A.酿酒技术的进步 B.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C.手工工场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以后(中国)。据题干‘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稻麦复种制的普及,使得稻米和小麦的产量增加,从而成为酿酒的主要原料,B项正确;酿酒技术的进步虽然对酿酒有影响,但不是导致稻米和小麦成为主要原料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手工工场的出现涉及的是酿酒的规模,与酿酒原料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酿酒原料的变化也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1.以下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解读正确的是()“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北宋)司马光《传家集》“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A.《传家集》作者评价权威客观公正 B.以当时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C.研究者立场影响了对王安石的评价 D.以今日之价值标准衡量前人之是非【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至晚清(中国)。据题干‘以下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解读正确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历史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所不同,这反映了研究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对其评价的影响,C项正确;《传家集》作者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其评价可能带有个人立场和时代局限,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权威客观公正的,排除A项;以当时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这种表述过于笼统,且不同时代对“大多数人”的定义和利益考量不同,排除B项;以今日之价值标准衡量前人之是非,这种历史相对主义的态度并不符合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共51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共51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史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将军事有关的地形分为“根本之地”和“起事之地”。纵览天下,在地形和物产方面,同时具备自保与自足双重优势的“根本之地”非关中莫属……秦国要完成统一天下之举,若紧靠自身的地理优势,只能做到守本,而起事则需要运用天下之势……秦统一天下,如同一道波澜壮阔的洪流席卷天下,关中的地理基础与人的谋略共同成就了这一千古伟业。——摘自韩茂莉《大地中国》(1)写出战国时期秦国为经营“根本之地”修建的水利工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所利用的“天下之势”和采取的“人的谋略”。材料二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在治理理念上,既重视“要在中央”,强调天下一统、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又强调因俗而异,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摘自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理念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在地方治理上的具体举措。【答案】(1)水利工程:开凿郑国渠。天下之势: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谋略:远交近攻;广纳贤才。(2)特点:强调大一统(或答重视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因俗而治。说明:实行行省制度,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吐蕃地区由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辖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等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解析】【小问1】本题第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为经营“根本之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开凿郑国渠。天下之势:根据材料“关中的地理基础与人的谋略共同成就了这一千古伟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从人民角度分析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从现实需要角度分析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谋略:从对外策略角度分析是远交近攻;从人才角度分析谋略是广纳贤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二“既重视‘要在中央’,强调天下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国家治理,强调大一统(或答重视中央集权),重视天下统一,强调中央对全国的控制,确保政令的统一与执行;据材料二“又强调因俗而异,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国家治理还注重因俗而治,尊重各地风俗习惯,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实施适宜的管理和教化政令,体现灵活性。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元朝为例,强调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修筑四通达的驿站道,强化了中央与地方的信息传递与军事调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因俗而治:元朝对边疆域辽阔,实施了多样化的管理策略。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直接管理,体现了中央对边疆域的特殊治理;北庭都护府、宣慰司等管辖西域,反映了对当地特色的行政安排;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体现了对海岛地区的特殊治理,均体现了对不同风俗的尊重与适应。23.国家政策是古代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的“无为”方针已渐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为“有为”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张鸣《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为建立显赫功业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材料二唐初租庸调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点在于,将财政征收落实在有承担能力的“丁”基础上,但缺点在于“丁”承担财政征收的能力依赖于均田制所授予的田地。在均田制崩坏、庄园制盛行以及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够承担财政义务的基础只能着落在土地和家庭资产上。地税和户税因此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在两税法改革中得到全面推广。——摘编自刘守刚《财政中国三千年》(2)指出租庸调中“庸”的含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得以全面推广的原因。【答案】(1)原因:社会新问题涌现,“无为”方针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汉武帝远大的政治抱负。措施: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酒类、盐铁专营;推行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2)含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崩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庄园制盛行;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唐王朝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或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解析】(1)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的‘无为’方针已渐不适用”,可得出社会新问题涌现,“无为”方针不适用;据材料一“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为‘有为’提供了可能”,可得出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提供了可能;据材料一“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可得出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