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后培优练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2017年1月10日,教育部为贯彻中央相关精神,已要求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
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时间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爆发D.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瑞雪洒三秦,思绪落长安。倭寇肆意横行,政府视而不见。张杨赤子心,不堪国土丧,无奈施兵谏。
联中共,齐抗日,复河山。炎黄万众一心,誓死保卫家园。浩气永铭刻,史册千载传。”这首诗是为纪念下
列哪一事件而作()
A.红军长征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3.照片和遗址是历史的见证。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B.全面内战的爆发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D.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
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日的开始B.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1840年,法国颁布并实施《拿破仑法典》D.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6.《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中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
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这说明西安
第1页共5页.
事变()
A.具有争取抗战和民主的目的B.表达了七七事变之后人民的心声
C.试图推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D.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7.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蒋南翔振臂发出这样的呼声: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激起了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运动,此
运动是
A.五四运动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C.一二.九运动D.反饥饿反内战游行
8.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里有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
地站在床前出……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
货有谁来笑骂。”使小说中的人物对东洋货态度纠结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B.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C.“九一八”事变的爆发D.“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
9.“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这八个字是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周恩来这样评价张学良的主要原因是
A.他领导东北人民取得抗战的节节胜利B.他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C.他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D.他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黄仁宇曾说:“(12月12日)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间接也影响到全世界的历史。”
其中“改观”的含义是()
A.全国一致反对国民党统治B.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C.全民族抗战局面到来D.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结交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
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第2页共5页.
材料三: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杨”,
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则竭力主张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估计事变发展有两种可能前
途:或者爆发内战……或者和平解决……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
(1)材料一中“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材料二中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是什么?张、杨为此于何时何地对蒋介石发
动了“兵谏”?
(3)材料三中对于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有哪两种不同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有
哪些?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
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
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桂林日报》
材料二如下图《西北文化日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指的是什么?
(2)该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的?
(3)“兵谏”的结果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1.(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1932年3月8日,溥仪在“新京”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满洲国”成立.9
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扶植这一伪政权的国家是()
A.法国B.俄国C.日本D.美国
2.(2022·辽宁营口·中考真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
雄壮歌。”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爱国官兵组织的抗日队伍是()
A.工农革命军B.抗日游击队C.抗日义勇军D.东北抗日联军
第3页共5页.
3.(2022·福建·中考真题)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二八事变B.西安事变C.平型关大捷D.台儿庄战役
4.(2022·陕西·中考真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三大的召开B.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C.九一八事变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2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表了《张、杨对时局宣言》。其主要目
的是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B.鼓励东北将士奋勇杀敌
C.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6.(2021·湖南株洲·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
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无疑是我们党(中国共产党)一条宝贵经验。
材料一1927年是血雨腥风的年份,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自诞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难。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我们)被人家(蒋介石)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
捡起来,孵小鸡。”
——摘自李颖等《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求索“可爱中国”》《北京日报》(2013年3月4日)
材料二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
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
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
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
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桂林日报》(1936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中国共产党“孵小鸡”指的是什么?
第4页共5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话销售策略总结
- 旅游行业导游服务技巧总结
- 冷链物流保安工作总结
- 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1年吉林省白山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辽宁省鞍山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阶段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楼梯配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梅毒诊断抗原项目申请报告
- 2024年医药行业年终总结.政策篇 易联招采2024
- 广州英语小学六年级英语六上册作文范文1-6单元
- 接触镜临床验配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深圳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质量
- 变电站二次设计规范
- 能见度不良时船舶航行须知
- 软胶囊的制备
- 实习证明、实习证明表(模板)2页
- 目视化管理实施计划方案
- 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矿井东区开采设计(学校要求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