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所获得C.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D.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到环境中去2、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该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3、浮水植物大薸被列入我国最危险入侵物种名单。为研究大薸对本地生物群落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选取等量的大薸进行两种处理,即保持母株和新生分株之间匍匐茎的连接或切断,结果表明连接处理组比切断组在群落中的生物量明显增加。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薸种群通过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其环境适应能力B.大薸入侵会打破当地生物间的平衡,所有种群数量先降后升C.大薸与其他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可能逐渐占据优势地位D.实验结果可为治理大薸入侵和恢复当地生态平衡提供依据4、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教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弱B.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C.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D.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中都以CO2的形式流动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循环利用的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6、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b点时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7、为了控制和治理沙尘暴等异常气候,必须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种草植树,下列有关此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要选择一些耐干旱的树种和草种B.选择经济林木和优良牧草栽种,这样既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又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C.注意林木和草种的多样性,以提高人造林和人工草原的生态稳定性D.有水利条件的地方,要有计划地营造基本草场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8、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9、某实验小组探究10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每位小组成员均独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所用的培养液及培养条件等完全相同,计算每天该小组成员统计数据的平均值,再通过计算结果绘出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B.图中ac段和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C.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D.该小组成员每天统计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统计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甲的数值是1050J·cm-2·a-1B.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5%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11、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生物因素包括种内竞争、食物、捕食性天敌等,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和空间等资源越有限、种群密度越小,则种内竞争越激烈B.病菌的出现可使种群数量减少,极度恶劣情况下,种群可能消亡C.食物的增加可以使种群数量增加,若食物极度匮乏,种群可能消亡D.捕食性天敌增加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但一般情况下种群不会消亡12、某海岸潮间带分布着海藻;浮游植物、海星、藤壶等生物种类;各种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如图所示。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觅食,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海星和荔枝螺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C.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石鳖、石槭数量大幅增加D.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又称K值。14、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5、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16、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17、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18、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19、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8分)20、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1、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5分)22、探究水体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适量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温室内;利用圆柱形容器,培养异养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和鞭毛藻、浮游动物,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入捕食浮游动物的鱼类。实验结果如图。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适量增加氮、磷,可以使______增加。但是加入鱼后,在低营养和高营养两种处理下,______的数量都会降低。

(2)施加氮磷后,实验二中的高氮磷组与实验一的______组相比,藻类和鞭毛藻的数量明显增多,原因是______。

(3)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推测,在该实验过程中,浮游动物更偏爱捕食______。

(4)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说明某营养级的生物量受______生物量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B【分析】【分析】

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详解】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被分解者利用,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物质和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B符合题意。

故选B。2、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量的输入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传递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

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故选B。

【点睛】3、B【分析】【分析】

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

【详解】

A;母株和新生分株之间匍匐茎的连接组比切段组生物量明显增加;说明大薸种群通过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其环境适应能力,A正确;

B;大薸入侵并不会使所有种群数量先降后升;与大薸为竞争关系的种群密度可能一直下降,B错误;

C;大薸与其他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可能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成为优势物种,C正确;

D;实验结果可知连接处对于大薸的重要性;因此为治理大薸入侵和恢复当地生态平衡提供依据,D正确。

故选B。4、B【分析】【分析】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

A;d越小;两个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生活习性、捕食对象重叠度越高,竞争越激烈,A错误;

B、b越大;该种群的生态位越广,捕食对象也更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强,B正确;

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D;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有交叉部分;即两者捕食相同的鱼类,因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5、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详解】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错误;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6、A:B:C:D【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原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详解】

A、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正确;

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故选ABCD。7、A:C:D【分析】【分析】

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高原水土流失采用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还牧;修挡土坝等。

【详解】

A;由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干旱缺水;环境条件恶劣,大面积种草植树,要选择一些耐干旱的树种和草种,A正确;

B;该地区首先要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故此处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B错误;

C;注意林木和草种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以提高人造林和人工草原的生态稳定性,C正确;

D;在水利条件好的地方;要有计划地营造草场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形成营养结构合理、抵抗力稳定性强的人工草原和人工林,D正确。

故选ACD。8、A:D【分析】【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达峰”,碳释放速率仍大于碳的消耗速率,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到与消耗速率相同时,达到峰值,因此“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

C;“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而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D;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AD。

【点睛】9、A:C:D【分析】【分析】

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

A;从图中信息可知;ac段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A正确;

B;图中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B错误;

C、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即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C正确;

D;统计酵母菌的数量;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D正确。

故选ACD。10、A:D【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175+200+875=1250(J·cm-2•a-1);乙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200(J·cm-2•a-1);丙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30(J·cm-2•a-1);丁是分解者。

【详解】

A、甲的同化量为175+200+875=1250(J·cm-2·a-1);A错误;

B、图中第二营养级(乙)同化的能量为200(J·cm-2·a-1),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30(J·cm-2·a-1);因此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

C;从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看;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C正确;

D;并不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就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远少于松毛虫的数量,D错误。

故选AD。11、B:C:D【分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等。其影响主要是综合性的。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植物种子春季萌发;蚊类等昆虫冬季死亡;东亚飞蝗因气候干旱而爆发等。2.生物因素:种群内部和种群外部两方面影响。种内竞争会使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限制;种群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相互竞争关系等;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寄生虫也会影响宿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3.食物和天敌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如同样缺少食物,密度越高,种群受影响越大,这样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食物和空间等资源越有限、种群密度越大;则种内竞争越激烈,A错误;

B;病菌会影响种群数量;病菌的出现可使种群数量减少,极度恶劣情况下,种群可能消亡,B正确;

C;食物会影响种群数量;食物的增加可以使种群数量增加,若食物极度匮乏,种群可能消亡,C正确;

D;捕食性天敌增加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但天敌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食完,一般情况下种群不会消亡,D正确。

故选BCD。12、A:C【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

【详解】

A;生物群落包括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种群;图中生物没有分解者,A错误;

B;海星捕食荔枝螺;同时两者都捕食藤壶和贻贝,所以两者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图中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生物所占的比例;从图中看出藤壶提供了海星食物的64%,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并大量繁殖,占据岩石表面,从而使海藻减少,石鳖、石槭数量因食物减少而减少,C错误;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据图可知,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D正确。

故选A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3、略

【分析】【分析】

如果某种群处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解析】环境容纳量14、略

【解析】①.速度②.方向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19、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2题,共8分)20、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21、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的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