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基础学习
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有的词是由多个音节构成的,称为复音词(或多音词)。如“踯躅”、“良人”、“玄黄”、“千里马”、“骐骥”等。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占优势,并不排斥古代存在着复音词。古代汉语的复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大约有以下几种:联绵词由两个以上的字(音节)构成一个语音单位,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这种词传统上称为联绵词。它“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王国维语):⑴联绵词(联绵字、连语、链语)概念:由两个音节连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语素的词(即一个语素,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类型: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双生兼叠韵联绵词非双生叠韵联绵词(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生或叠韵的关系)特点:义不分训(即意义不可分割)字无定写(即用字上常不固定,只有音同或音近)例如:(1)双声联绵词仿佛
参差
伶俐
玲珑
踊跃(2)叠韵联绵词彷徨
徘徊
逍遥
窈窕
婵娟
混沌(3)其它联绵词扶摇
芙蓉
辗转
铿锵
淡泊
翡翠叠音词(重言、叠字、重言形况字)概念:重叠两个相同音节,只有一个语素的词。类型:拟声叠音词
仿物叠音词特点:音节重叠,意义灵活
注意:叠音词不同于词的叠用。⑶音译词(单于、浮图、罗汉、葡萄)由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古人称之为“重言”,也叫“叠字”,例如:翩翩
渺渺
恂恂
漠漠
纷纷丁丁合成词复音词中更常见的合成词,也叫复合词。合成词是由两个单独有意义的词素组合而成,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联合式名词+名词:土地
国家
爪牙
财物动词+动词争夺
经历
观赏
雕琢形容词+形容词壮丽
微小
空虚
浅薄偏正式:名词+名词:云梯
布衣
兵车
盘石形容词+名词少年
乔木
长城
大人动词+名词流言
欢心
寝席
处士形容词+动词优游
周流
大行
长生数词+名词百姓
五谷
三军
六畜动宾式:将军
牵牛
变法
执事
成名附加式:油然
忽焉
宴尔
有夏
婉如重迭式迟迟
时时
人人
处处单义词向复音词的发展过渡,经历了一个从一词变多词的分化过程。古代单音词每一个义项,往往分化成双音词,例如:“辟”,就分别有“开辟、逃避、躲避、偏僻、譬如”等双音词。这样不断发展,双音词的就越来越多,从而取代了单音词的优势。4、偏义复词概念: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如果是词组,修辞上称为复合偏义)原因:偏义复词的出现,往往跟上下文的偶数音节有关,是调节音节的一种手段。注意: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哪个语素上,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意义相对相反或相关相类的词并列在一起,有时偏义,有时不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
第二十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一)词汇的继承性:词汇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的稳定方面,现代词汇从古代词汇中继承了不少基本词和一般词,例如:人手心日月星山水风云雷电冰霜天地——以上是古今都用的单音词天下
国家
天文
地理
道德
人民布帛
葡萄
琵琶
鸳鸯
规则
制度——以上是古今都用的双音词还有些古代单音节的基本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再作为单音词使用,但却作为构成新词的词素被继承下来。如:目:古代是一个常用词,今一般已不单独使用,但作为词素,保留在目的、目标、目前、目光、目录、纲目、眉目、栏目等双音词中。忧:今天也单用,作为词素保留在忧愁、忧伤、忧虑等双音词中。这也是词汇继承性的一种表现。
(二)词汇的发展
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增加(1)词的消亡和新词的增加: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消亡了,这个词往往也就消亡了,可以叫做历史词。例如:来
戈
盾
笏
刖
黥里正
公堂
衙役
宦官
太后
舍人有睦词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今天还存在,但改换了说法,这样的词可叫古语词,例如:履——鞋子
冠——帽子
叟——老头子
豸——猪
辛——辣(2)新词的增加:新词的增加比早词不达意的消亡速度要快得多,数量要大得多。据统计,甲骨文时期用以表达衣食住的只创造了15字,金文时已增加到71字,说文时期增加到297字,几乎等于甲骨文时的20倍了。
(三)词义的演变
(1)古今意义截然不同或差别很大的。古今有些词,语形相同,意义迥异。例如: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食”、“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羞”,即“食品之意;可羞于王公”(《左公·隐公元年》),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之意。”现在却指害羞,不好意思,意思完全不同了。绸:古义是“缠绕”之意,如“薜荔柏兮蕙绸。(《九歌·湘君》)”,王逸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也是这个意义。现代却指一种丝织即绸缎。行李:古代指“外交使者”,指人;现在指随旅行者来往的东西,指物。(2)古今词有同有异信:本义是“语言真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后引申为“传递语言之义”,即“使者”,成为“信”的常用义,如“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这里“信”、“书”对用,“信”指“使者”,“书”指“信”。“信”大约在唐代才产生“书信”义。爱:古今都是一个常用词,都有“喜爱”的意思;但“爱”在上古还有“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四)、词义变化的主要形式
词义的扩大:是指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例如:布:上古指用麻织成的衣。料,《说文解字》段注:“古无今之木棉布、但有麻布与葛布而已。”大约魏晋以后,随着棉花的传入,“布”始从麻织扩大为棉织的衣料,现又扩大为化学纤维等织成的衣料的统称。响:本指回声,如“空谷传响”(《水经注·江水》)。“天下云集响应”(贾谊《过秦论》)。“响”都是“回声”的意思,“响应”即“象回声那样应和”之意,后来“响”扩大为指所有声响。
词义的缩小: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反映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徐《说文解字注笺》云:“虫者动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飞、或毛、或裸、或介(甲)、或鳞,皆经为虫。”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现代方言里还有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的;正是古义的保留。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金:泛指金属。《说文》称金子为黄金,称银子为白金,称铜为亦金,或铁为黑金。现缩小为表示黄金。只有在词组里还保持金属的意义,如五金、冶金等。词义的转移:即词所代表的概念发生转移,从指甲文转为乙文。例如:汤:本义指开水或热水,如:“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成语“赴汤蹈火”、“金城汤池”、“固若金汤”中的“汤”都是滚热的水义。《水浒》里也有“面汤”、“洗脚汤”等词语,“汤”的今义则指菜汤、米汤。脚:本指小腿(胫),如“孙子膑脚于魏”(《韩非子·难言》),后来专指足。词义的色彩和程度变化:有些词不达意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有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变化了。例如:爪牙:本为是表示得力民的武臣猛将,是个褒义词。如《国语·越语》:“然谋臣与扑牙之上,不可不养而择也。”“爪牙”与“谋臣”并提,都是指治国兴邦的人才。但今用作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祥:古代用作中性词,如:“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可见“祥”既可指吉兆也可指凶兆,后来只指“吉祥的征兆”了,成了贬义词。谤:在上古是一个中性词,表示一般的批评、议论,并不含恶义,如“能谤讥于是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汉以后就逐渐有了贬义。《说文》对它的解释“毁也。”就是今天“毁坏”的意思,成为贬义词。有些词,词义轻重上古今也有差别的。例如:诛:《说文》:“讨也,”意即用语言责备别人。如“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成语“口诛笔伐”,诛是谴责、批判之意,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感激:古义是“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还有“愤激”、“恼怒”之意。如“皆感激为之泣下”(《张中丞传后叙》),感激是深受激励之意。今义是“感谢”之意,词意轻多了。
第二十三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是指根据字形分析和考核文献所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例如:发:《说文》:“射发也”本文是射出箭。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齐军万驽刘发”(《史记·孙吴列传》),这两个句子中的“发”就是用的本义。至于“发”的其他意义,如“发生”“发展”“发动”“发现”“打发”等,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派生发展出来的。引:《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上边所例句中的“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义,其它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词的所谓本来意义,并不能说是原始意义。这里所说的词的本义,只有文字材料可以证明的本来意义。词的本义也不一定是常用义,同现代汉语所说的基本意义有区别,特别是那些以假借方式造成的词更是如此。例如:字:《说文》:“乳也。”《广雅·释诂》:“生也”本义是生孩子,文字的“字”和名字的“字”都是它的引申义。文字的意义早已成了“字”的常用意义,“生孩子”这个意义已经消亡。而:《说文》:“颇毛也”。本义是络腮胡子,被借用作虚词后,本义湮没了,作连词成了它的常用意义。
(二)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引申义就是发展、延伸的意思。词的引申义,就是指从词的本义出发而延伸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随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决定由此产生的。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做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词的引申义的例子:省:《说文》:“视也。”本义是视、察看,动词,看的对象没有定。引申为专指看望父母、尊长。如:“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往省之”(《三国志·周瑜传》)。同时引申为检查、反省,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退而省其私”(《论语·为政》)。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关:《说文》:“以木横持门户也”。本义是门闩(名词)和闩门(动词)。门上了闩就能控制出入,从而引申出“关卡、要塞”义;从“关卡”的意义又可以引申为“关键、枢纽”义。门闩能把门与门或站与墙连在一块,从而可引申出“关连、省及”义。我们在使用“关”这个词时,总不会每次都使用它的全部意义,而它却可以具有多种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的词不达意义也本义是没有什么联系的,这种词叫假借义。
(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探求词的本义,对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知识,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探求词的本义,能帮助我们以简双繁地掌握词义系统。抓住了词的本义,就好比抓住了这个词若干意义的纲,使众多面纷繁的词不达意义变得简单而有条理,易于掌握。不了解本义,也就谈不上研究和分析引申义,也不能明白词的假借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求本义。
古代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当字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词。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字的早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例如:州: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说文》:“水中可属曰州。”“水中陆地”便是州的本义。及: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个人的后身,即追赶上了之意,这是个会意字。《说文》:“有,逮也,从又从人。”成语“望尘莫及”中的“及”就是用的本义。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字的形体,可以明了本义,分析形声字的意符(形符),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的本义。例如:迷: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哪一个是本义呢?它的意符,表示脚在道路上行走之意,可见“迷路”是“迷”的本义,如“寻向所志,逐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用的正是本义。咆、泡、饱、跑、庖、炮、胞、袍等字声符都是“包”,意符不同,它们的意义明显不同,而所表意义同意符密切相关,这些意义一般应是它们的本义,如“咆”的意符是“口”,本义即是“动物口中发出的叫声(咆哮)”;“饱”的意符是“食”,本义是“吃饱了”;“跑”的意符是“足”,本意是“走路”等等。
查阅古书注解和利用古代文献资料及字典辞书
利用古代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概括,也可以探求词的本义,而查阅古书注解和字典辞书是推断本义简便可行的办法。有些词从形体上或字典辞书中都能很难准确地把握它的本义,时,使可以从古书普遍用法中归纳概括出其本义来。古书的注释是古代重要的语言资料,由于时代相距较近,词义变化还比较小,对古代的语言和词义比较熟悉和了解,这对于我们探求词的本义大有帮助,后代一些字典辞书往往都是把最早词义列为第一个义项,有时还介绍了一个词的词义演变情况,为我们辩识词的古义或本义提示了例记,也很有参考价值。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分析错了,但至今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仍然有很大的作用。此外,一些关于古文字研究的专著如《文字蒙求》、《文字源流浅说》等也可以参考。总之,凭古文字形结构分析出来的本义,还须有古代其它大量的文献资料加以验证,才能真实可靠。(四)、词义引申的规律和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是到一般,由实到虚,是本义发展出各处引申义的基本规律。例如:理:本义是治玉,引申为治理其他事物,从治理的结果可以引申出“条理”义。治理是一种有目的、经过考虑的活动,从而引申出“事理、道理、情理”等意义。暴:本义是晒,“晒”要把东西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而引申为暴露、显露,如“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司马迁《报任安书》)夏日的阳光是狠猛烈的,从而由“晒太阳”义又引申为“猛、争”和“突然”义,如“暴风聚雨”,又由此引申为“凶暴、残酷”义,如“不畏强暴”(《商君书》)。另方面,有些词义也可以由表示一般的、笼统的意义而引申为表具体的、单一的概念。例如:宇:本指房檐,引申为房屋。从房屋的个别部分到整个房屋。如“肃追之宇下。”(《赤壁之战》)“宇”是指“房檐”。“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宇”是指“房”。
词义引申的方式:词义的引申的复杂的过程,不同的词有不同的引申方式,但概括而言,词义的引申基本是两种方式。
1、并列式引申并列式引申,也称作“放射型”、“辐射式”引申这种方式,是以本义为中心,并列地引申出多个意义,即是说,这种方式的多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例如:竟:本义是乐曲终了,从这一本义引申出完毕义,如“看书既竟”(《汉书·谢安传》);又引申出停止,结束义,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曹操《龟虽寿》);又引申出终于、终究义,如“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史记·屈原列传》);又引申出穷尽义,如“忘年忘义,振于无竟”(《庄子·齐物论》),意思是“忘了生死、是非,就可以达于无穷”。“竟”的这几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2、连环式引申连环式引申,也称链条式,连锁式、串连式引申,就是从本义引申出甲义,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引出丙义,这样接连引申,一环套一环。它的特点在于,其中某个绰中义只与它前后相邻的两个意义密切关联。例如:功:本义是工作、事情,如“上入执宫功”(《诗经·七月》);从工作的结果引申出成绩和功效义,如“故事半古之人,而功必信之”(《孟子·公孙丑上》);从成绩大小、成效高低引申出成就、功业、事业,如“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平”(《孟子·公孙丑上》);再由此引申出功劳,功勋,如“劳苦而功如此”(《史记·项羽本纪》)。功的这些引申义是一们接一个引申出来的。3、综合式引申词义引申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往往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例如:朝:《说文》:“朝,旦也,”本义是早晨,古时君臣在早晨会见,从而引申出朝见义;朝见时君臣彼此朝向对方,从而引申出朝向义;朝见的地方叫朝廷,又是朝的一个引申义。朝见时,群臣必须下拜。又从朝廷引申出王朝义,由王朝引申出朝代义。朝的这些引申义产生的方式,由早晨、朝见、朝廷、王朝、朝代组成连环引申,而朝见又分别引申出朝廷、朝拜、朝向等义,则是并列式引申。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或混合式引申;在词义引申中是很常见的。
第二十四节同义词及其辩析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书写形式不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从词义关系方面考察,同义词可分为三类:1、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一般称为等义词。这种同义词数量不多,例如:犬——狗
黎民——黔首余——我
寡人——不谷2、在某一点上意义相同即部分相同的同义词,一般称为相对同义词。例如:[诛——戮]:在“杀”这一点上两都意义相同,但“诛”还有“谴责”义,“戮”还有“侮辱”和“并力”义。[遇——逢——遭]:在“碰见”这一点上意义相同,但“遇”还有“对待”、“待遇”义;“逢”还有“迎接”、“迎合”义;“遭”还有“遭受”义,又可作动量词。3、意义近似的同义词称近义词。例如:延——席
往——逝危——急
告——诉由于古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因此,所谓同义词,主要是指部分意义相同或相近似的词,在同义词中占绝大多数。这就是指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后两种情况。
同义词的辩析
同义词辩析的作用
同义词是语言中的积极因素,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标志之一。在同义词里,同义词的作用主要是:(1)、丰富的同义词,可从表达的选用,充分利用其细微差别,来表达精确细致的思想感情;(2)同义词的交替使用,可以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还可以协调语句的音节,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3)利用同义词可以构成各种类别的成语,如:挑拨离间、粗心大意、奇形怪状、幸灾乐祸、生离死别、千变万化等等。汉语的同义词十分丰富,古书中用到的同义语不但数量多,而且内部关系也很复杂。因此,注意同义词的辩析,也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训练。辩析同义词,要注意下列几方面:同义词意义有同有异,辩析的重点是其差异。同义词的差异可能存在几个方面,要抓住主要特征。辩析同义词要有历史观点,即不要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却理解,古代差别很明显的,到现代可能差别很少。甚至很难说有多少差别,如“牙”与“齿”这类,我们要按古代词义去辩析。要注意同义词的灵活性,有的同义词对举而说则不同,分散用在不同地方又相通;有些词在其它地方可能不同义,而用在某一句子里可能临时同义,构成临时同义词。例如“言”和“语”,分散用时,意义相同,对举成文时,如“干时言言,干时语语”,(《诗经·公刘》),就有差别了。《诗经》毛传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颖达解释说:“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怎样辩析同义词
辩析同义词不达意,可以从词义、用法、色彩等几方面进行。1、从词义差异上辩析同义词词义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以下方面:(1)所指事物的形状、用途、质地不同。例如:
[府——库]都是藏财务的地方,但“府”指收藏文书、财宝的库房。《说文》:“府,文书所藏也。”“库”是藏兵器、战车的库房。《说文》:“库,兵车所藏也。”二者用途有别。[模——范——盟]都是指制造器物的模型,但质地不同,用土做的叫型,用木头做的叫模,用金属做的叫范(一说用竹子做的叫范)。(2)所指物体部位不同。例如:[股——肱]都是身体的一部分,股指大腿,肱指手臂。[身——体]都可泛指人的身体,但同时“身”指从颈起到股的部分;“体”指两手两脚。(3)动作行为的方式与情态不同。例如:[商——贾]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运货贩卖的生意人,“贾”指属于一处囤积营利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贾”的说法。[提——携]都指用手握物运物,但方式不同,“携则相并,提则有高下”(段玉裁语),所以“提拨”、“携手”中的“提”“携”是不能互换的。(4)词义范围大小不同。例如:[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范围不一样,法指法则,制度,范围大;律,范围小,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告——诉]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诉”特指所说痛苦或者说冤屈,范围小。(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例如:[饥——饿]一般情况下是相通的。对言时,情况有别:饥指一般的饿;饿指一点东西都没吃,严重饥饿,因饿而死者尸体称“饿殍”,不能说成“饥殍”。[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词义轻重不同,“大事曰盟,小事曰誓”。(《周礼》郑玄注)“盟”词意要重些。2、从语法功能上辩析语法功能上辩析,这主要指词的用法不同,例如:[之——其]都能做第三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他”或“它”相当。但“之”只能用作宾语,“其”只用作定语或主谓词组中的主语。[耻——辱]用作名词时是同义词,但当他们用作及物动词时,意义不同;“耻”用作意动,表示“以……为耻”;辱,作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3、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辩析[妻、妾——后、妃]普通人的称“妻”称“妾”,皇帝的就称“后”称“妃”。[征——伐——侵]都有军事进攻之意。但各有特点:“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尽心下》);“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可知“征”指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带有褒义;“伐”指公开宣战,不管双方是非,是中性词;“侵”则指不宣而战,带有贬义。
(三)、同义词辨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同一个词在不同义项上和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盗窃
诛杀
指责
谴责
处罚
讨伐
责求
索取⑵词义是发展的同义是可变的。初同义后不同义后、王:初义为帝王、君主,同义。后来“后”转为君王正妻,不
再表示君王。劝、勉:初义为勉强。后来“劝”有了劝告、劝说义,不再与“勉”同义。树、艺:初义为种植。后来“树”用为树木,“艺”不再当种植讲。初不同义后同义履、?:初“履”为践踏,踏义;“?”为鞋义。后都为鞋义。狱、囹圄:初“狱”为诉讼、案件义,“囹圄”为监狱义。后都为监狱义。文、字:初“文”为花纹义,‘字“为生育义。后都为文字义。⑶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a.特指有别,泛指无别。“析言则别,浑言(统言)则同”“对文(对言)则别,散文则同”。皮革、偃仆、暑热、犬狗b.同一个词有时表示属概念(泛指),有时表示种概念(特指)
禾(粮食作物;种子)
禽(鸟兽;鸟类)
[思考与练习]什么叫做词汇?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是什么?古今词义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什么是词的本义?什么是词的引申义?词义引申有什么规律和方式?古代汉语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什么叫双声、叠韵?各举出三个双声词、叠韵词。各举出三个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分析下列各词词义演变的方式及过程。解释下列句中“领”字,指出哪一项是本义,哪一个近的引申义,哪一个是远的引申义?引领北望。(《左传·昭公十七上年》)
脖子,本义获保首领以殁于地。(《左传·褒公十三年》)
若挈裘领。(《劝学》)
衣领总领从官。(《报孙会宗书》)
统领虽玩其采,不倍领袖。(《文心雕龙·熔裁》)
要领
第三单元语法
【教学目的】语法是古汉语教学的重点。
通过语法学习,了解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它们在相应语法结构中的主要用法。
掌握古汉语实词活用;掌握宾语前置;常用句式等重要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虚词时,应结合分类全面掌握;同时结合文选,以字为纲,兼顾词类。【教学方法】讲授【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三课时
第六章通论语法
第三十七节代词
注意词性、意义和用法
⑴概念: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现代汉语没有,一是无定代词“或”与“莫”,一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形式。⑵类别: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有“我、吾、予(余)、朕”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而、乃”指示代词:近指有“此、是、斯”
远指有“彼、夫”疑问代词:指事物的有“何、胡、曷、奚”
指处所的有“安、恶、焉”⑶特点: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植物是由指示代词“彼、之、其”来承担的。人称代词的复数:⑴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以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⑵第一、二人称代词+“侪、属、曹、辈”(名词,意思是“同一类的”)表示复数谦称与尊称⑴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用尊称代替第二人称。谦称:愚、臣、仆、妾、寡人尊称:君、子、公、先生、足下、大王⑵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敬。主要代词用法简表:
代词类别
用法
翻译
语法意义
语法作用
疑问代词
谁
指人
一般用于特指问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谓语
孰
1.指人2.指物或处所
用于选择问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指物作主语指处所作宾语
译为“哪一个”译为“哪一个”译为“什么”
何
指事物
在问句作主语、宾语、定语
译为“什么”
胡曷奚
指事物问原因
在问句多作状语,也作宾语
译为“为什么”或“怎么”
安恶焉
指处所
多作状语,也作宾语作状语,表示反问
译为“在哪里”或“哪里”译为“哪里”
指示代词
其
表示特指
只作定语
译为“那”、“那个”
之、兹
表示泛指
作定语、宾语
译为“这”、“这个”、“这里”
此是斯
表示近指
作主语、宾语、定语
译为“这”、“这个”
彼夫
表示远指
作主语、宾语、定语
译为“那”、“那个”
尔若然
指示情况、性质、状态
作宾语、定语
译为“如此”、“像这样”、“像那样”
只作定语
多作谓语
篇诸
表示“于此”
在不及物动词后面作补语,在及物动词后作宾语
译为“在这里”“比这”“对这个”
表示“之于”、“之乎”的合音
在叙述句中作“之于”,“之”是宾语,“于”引进对象、处所,在句尾作“之乎”,“乎”是语气词
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
表示第一人称
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
译为“我”
朕
先秦同“我”,秦后专用为皇帝自称
同上
不译
女(汝)尔、若
表示第二人称
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
译为“你”或“你的”
而、乃
同上
只作定语
译为“你的”
之
表示第三人称
在句中只作宾语
译为“他”
其
同上
在句中只作定语
译为“他的”
彼(本为指示代词)
同上
作主语
译为“他”
无定代词
或
表示不能确指的人或物,属肯定性的
在句中作主语
译为“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
莫
表示不能确指的人或物,属否定性的
同上
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事、东西)
辅助性代词
所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用在谓词性成分前面,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译为“所……的人(事情、东西)”
表示动作的工具、手段或情况出现的原因
用在介词前面,再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译为“所用来……的工具(手段)”“所……的原因”
者
表示被修饰的人或物
用在动词、形容词、数词的后面,同它们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
译为“……的人(事情、东西)”
表示复指
用在名词性成分的后面,组成同位性“者”字结构
译为“这个人”、“这个东西”
第三十八节副词
B副词概述:特点: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作用:⑴古今一致: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⑵古今不同:古代汉语的副词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副词类别
用法
翻译
语法意义
语法作用
时间副词
向(?、乡)既已业尝曾
表示行为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用在动词谓语或主谓结构前面作状语
译为“从前”“先前”“已经”“曾经”
方正适会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的时间
用在动词谓语或主语前面作状语
译为“正在”“正遇上”“恰巧”
行将且垂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
用在动词谓语前面作状语
译为“将要”“就要”“快要”
俄暂姑常雅素
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的暂久
用在动词谓语或主语前面作状语
译为“一会儿”“不久”“时常”“平素”“一向”
范围副词
皆尽毕悉举成具凡都共率
表示对情况和数量的总括
用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
译为“都”“全部”“凡是”“大凡”“总共”“大致”“大都”
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
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用在动词、数词谓语前作状语
译为“只”“仅仅”(“仅”还克译为“几乎”“将近”)
程度副词
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
表示程度高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译为“最”“十分”“特别”“非常”“很”“的确”
少略微稍颇
表示程度不深、轻微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译为“稍微”“略微”
加更愈益弥兹(滋)
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重
用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前作状语
译为“更”“越”“更加”
情态副词
俱并?(间)微窃故固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译为“一起”“暗中”“故意”“坚决”
暂?卒(猝)立即旋稍渐
表示动作行为的速度
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译为“突然”“匆忙急迫”“匆促突然”“立即”“逐渐”
数?累屡仍辄每复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译为“多次”“往往”“总是”“每”“再”
语气副词
乃即必定诚信果
表示确认的语气
用在谓语前作状语。多用于判断句和说理的叙述句
译为“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
其盖殆
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
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作状语译为“大概(是)”“恐怕(是)”
曹
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
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译为“竟然”
其
表示祈使语气
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译为“希望”“还是”
岂其庸宁巨(讵)
表示反诘语气
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译为“难道”“哪里”“怎么”
否定副词
不弗
表示一般的否定
“不”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否定,“弗”只用在动词前表否定
弗译为“不”
毋(无)勿
表示禁止、劝阻
用在祈使句谓语前
译为“不要”
未
表示对已然的否定
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译为“没有”
非微
一般表示否定判断
用在名词谓语前,也可用在叙述句,描写句
译为“不是”“若不是”
否
表示对情况的否定
用在动词谓语后,或单用
不译出
指代性副词
相
表示互指或偏指
用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
偏指随文译出宾语(1.2.3人称)
见
表示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
用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
随文按宾语意义译出(第一人称“我”或“自己”)
表敬副词
请谨幸惠辱猥蒙
在态度上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不译
敢窃忝猥伏
在态度上向人表示自谦
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不译
第三十九节介词
一、介词(一)介词的类别和作用:介词理介绍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与动词、形容词发生关系的词。它在句中不能单独使用,常和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构成介宾结构词组,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前作状语,用在它们之后作补语,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以及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形成的原因,比较对象等。其中引进时间处所的有:自、由、及、因、于、以;引进工具方式的有:以、用;引进原因、目的的有:这、由、用、因、于;引进与动作有关对象的有:于(乎)、与、为;主有要:于、以、为、与、因(二)古汉语中介词的特点:古汉语介词的动作性较强,除了“于、因”外都有动词、介词两类,不要把动词误认为介词。例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2)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其中例(1)中的以动词,使用意:例(2)中的介词,介绍行为方式作用和凭借的工具。(3)公输为我为云梯。《墨子·公输》(4)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5)孤当与孟德决之。《三国志》例(3)中的前为字读去声,介词;后为读阳平、动词;例(4)中的与动词,等待;例(5)中的与介词,介绍“决”的对象。2、古汉语中的介宾结构作补语情况较多,翻译时要译成状语,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例如:胡不见我于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何不试以足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例(1)中的“于王,”例(2)中的“于鲁”,例(3)中的“以足”,例(4)中的“以事”,都是介宾词组作补语,译成白话时均应变为状语。古汉语中的介词常省略,介词的宾主也可省略。例如: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墨子·公输》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三)几个常用介词的用法简介:1、以:介绍动作行为所采用的或凭借的手段,译为“用”、“拿”、“把”等。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及动作进行所凭借的条件、方式,可译为“以……身份”、“以……资格”等。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于”、“在”;表比较、相当于“比”。2、于(乎):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和时间,译为“在”、“从”、“到”等。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给”等。表比较,译为“比”。表示被动,译为“被”。3、为: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为了”等。用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四)、常用介词简表:
介词类别
用法
翻译
语法意义
语法作用
于(於乎)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
组成介宾结构,做述语动词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作述语动词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向”“跟”“给”“对”“对于”
3引进比较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作述语形容词的补语
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
组成介宾结构,作述语动词的补语
译为“被”
以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
组成介宾结构,作述语动词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实为工具、方式
组成介宾结构,作述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率领”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标准
组成介宾结构,通常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做述语动词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把”,或不译
5引进情况出现或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因为”“由于”
6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范围
组成介宾结构,做述语动词的补语或状语
译为“在”
因
1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中介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凭着”“趁着”“通过”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理由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因为”“由于”
为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给”
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为了”
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因为”
4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跟”“对”“向”
5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彼”或不译出
与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为”“替”“给”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跟”“同”
3引进比较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作中心语动词的状语
译为“跟”“跟……相比”
第四十节连词
三、连词(一)连词的类别:概念: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句子,表示各部分之间关系的一类词。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类:并列连词:与、及、且、而、以,相当于“和、又”递进连词:而、且、况,相当于“并且、何况”选择连词:若、如、将、抑、宁、且、相当于“或者”、“^是……还是……”;承接连词:斯、则、而、于是、然后、相当于“就便于是”因果连词:以、由、故而、以故、是故、是以,相当于“因为,所以”假设连词:如、若、令、向、阳、花、敬、则而、且使设,相当于“如果,那么”转折连词:然而、则、然、而,相当于“却,可是,然而”让步连词,:虽、虽然、纵、而,相当于“虽然、即使”目的连词:而、以,相当于“来、去、以便”偏正连词:而、以(二)几个重要连词的说明:其中最重要的有而、以、则、且等1、而:是使灵活,而又不大容易掌握的虚词,“而”字一般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连接句子。“而”字主要用法有三种:用在联合结构里,表示两件事情、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用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中心词。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则:可以连接词和词、词组和词组、句子和句子。主要用法有:表示事情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就”、“便”等。表示两件事情在因果和情理上的关系,可译为“那么”、“那么就”等。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等表示让步,可译为“虽然”、“倒是”等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肯定。可译为“就是”四、兼词常见的文言兼词有:(1)诸:相当于“之于”,例如:公伐诸鄢。
相当于“之乎”,例如:吾恶乎哭者?(2)焉:相当于“于彼”,例如:余收尔骨焉。
相当于“于此”,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当于“于之”,例如:见贤思齐焉。(3)盍:相当于“何不”,例如:盍各言尔志?叵:相当于“不可”,例如:大耳儿最叵信!
五主要连词用法简表:
连词类别
用法
翻译
语法意义
语法作用
与
1表示并列关系
连接体词(名词、动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
译为“和”
2表示选择关系
连接体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选择性的并列结构。连接分句和分句,组成并列复句
译为“还是”“或是”译为“与其…不如”“与其…宁可”
且
1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良种状态
连接形容词与形容词,组成并列关系的联合结构,在句中作谓语
译为“又……又……”
2表示同时进行两项动作行为
连接动词与动词,组成并列关系的联合结构,在句中作谓语
译为“一边……一边……”
3表示在意思上的进层关系
用在一句的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句群与句群,构成进层关系复句
译为“并且”“而且”“况且”
4表示在语义上的进层关系
用在偏句主语之后,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进层关系的复句
译为“尚且”
5表示在语义上的选择关系
连接分句与分句,用在后一疑问句的开头,构成选择关系的复句
译为“还是”
以
1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
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组成联合结构
译为“又”
2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先后承接
连接动词和动词,组成联合结构
译为“来”,或不译
3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组成联合结构
译为“来”“以使”“以致”
4表示前一项动作行为是后一项动作行为的条件、方式
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组成联合结构
译为“来”,或不译
5表示前项是后项动作行为的时间、条件、状态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组成状中结构
可不译
而
1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组成联合结构或并列复句
译为“又”,或不译
2表示前后两项在时间上的承接或事理上的进层、原因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组成联合结构或联合、偏正复句
译为“又”“而且”“就”“因而”
3表示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组成转折关系的联合结构,或转折关系的复句
译为“却”“可是”“但是”
4表示所盐情况是设想的,或是超乎寻常的意外的
连接主语和谓语,作复句中的假设分句或转折分句
译为“如果”“却”
5表示时间、状态、方式、条件上的顺接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组成状中结构
一般不译
则
1表示条件和结果关系
连接两个分句,构成偏正复句
译为“那么就”
2表示两项动作行为或两事紧密相承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句子,组成联合结构作谓语,或构成承接复句
译为“就”
3表示列举或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不同
连用在两个或几个分句中,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
译为“就”
4表示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组成转折关系的联合结构,或组成转折、让步关系的复句
译为“却”“反而”
5表示假设
连接分句与分句,用在前一分句中,构成假设与推论关系的复句
译为“如果”
虽
表示让步关系,引起后文的转折
连接两个分句或两个动词性词语,用在前一分句的开头或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构成偏正复句
译为“即使”“虽然”
虽然
承接上文,表示让步,引起后文的转折
自成一句,构成让步、转折关系复句中的偏句
译为“虽然如此”
然然而
表示转折关系
连接分句与分句,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构成转折复句
译为“但是”“可是”
然则
承接上文,引起推论
用在后一句分句开头,构成条件与结果关系复句
译为“既然如此,那就……”
之
1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定中结构
译为“的”
2表示主谓结构变为偏正关系
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定中结构,在句中做主语宾语状语或判断句谓语
一般不译
3表示主谓结构以分句形式出现
用在前一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构成条件假设转折等复句关系
一般不译
[思考与练习]掌握虚词要注意什么?古汉语常用虚词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兼词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第四十一节语气词
语气:人们谈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表现出的态度、情绪。语气类型:提顿、直陈、论断、疑问、拟测、假设、商量、请求、禁止、命令、赞颂、叹息、惊讶等。古汉语语气词概述:⑴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类,它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分或分句之间的关系,而是表达各种语气。⑵按照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三类:
句首语气词:夫、惟(维、唯)、盖
句中语气词:夫、惟(维、唯)、兮、也、与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已、焉、耳、与(欤)、邪(耶)、夫、兮⑶任何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表示某一特定语气的,即单功能。也: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矣:陈述语气(或称报道语气)“了”已:限止一齐。“了”“啦”耳:限止语气。尔:提示语气。焉:提示性的陈述语气。(代词:“于之”)乎、与、邪:疑问语气“吗”“呢”“吧”哉、夫、兮:感叹语气“啊”语气词的连用:古汉语中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古汉语语气词用法简表:
语气词
用途
翻译
出现的语境
表达的语气
也
1用在判断句尾
表示确认断定的语气,这种语气是静态性的
不能译出
2可以用在陈述句、祈使句末尾
仍然确认断定的语气
不能译出
矣已
1用在叙述句尾
表示把已经或将会出现的事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的叙述语气,这种语气是动态性的
一般译为“了”
2可以用在描写句疑问句祈使句末尾用在叙述和其他句型末尾
仍然表示要告诉别人新情况的叙述语气
表示限止性的动态叙述语气
一般译为“了”
译为“了”或“哦”
耳尔焉
用在叙述句尾用在叙述句描写句末尾用在叙述句描写句末尾
表示限止性的叙述语气表示提示性的陈述语气表示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一般译为“罢了”不译不译
乎
与邪(耶)
1用在是非问句句尾
表示有疑而问的语气
译为“吗”
2用在选择问句句尾
表示疑问语气
译为“呢”
3用在特指问句句尾
表示疑问语气
译为“呢”
4用在反问问句句尾
表示疑问语气
译为“吗”或“呢”
5用在祈使句、感叹句末尾,可以用在各种疑问句末尾
仍然表示疑问语气一般表示不太强烈的疑问语气,甚至是猜测性的委婉疑问语气
疑问语气一般不译出,据语境译出祈使、感叹语气可依据句型译为“吗”“呢”“吧”
哉
夫兮
1用在感叹句尾
表示强烈的赞颂、感慨之类的语气
译为“啊”
2用在反问句尾用在感叹句尾用在韵文中感叹句尾
仍然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表示带有惋惜悲伤的感叹语气表示感叹语气
译为“啊”译为“啊”译为“啊”
第四十二节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语法中的词类活用是古汉语教学的重点。了解古今汉语实词用法的异同;着重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
应全面掌握其活用的类别、如何辩认和翻译。【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虚词时,应结合分类全面掌握;同时结合文选,以字为纲,兼顾词类。【教学方法】讲授【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三课时讲授重点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什么词归属于什么词类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肉、骨”等是名词,这是一般的、经常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一些词又可以灵活运用,暂时用作与之有联系的相关的词类,这种灵活的用法就叫词类的“活用”,原来的用法又叫本用。如:(1)担中肉尽,只余剩骨。
《聊斋志异·狼》(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例(1)中的“肉、骨”是名词,具体指肉和骨头。而例(2)中的“肉”是指使白骨生肉,“生肉、长肉”,是动词。名词“肉”在这里临时性的用作动词,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可以用较少的文字记录较多的内容,但也给我们的阅读带来障碍。如:(3)君美甚,徐化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柬》(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同上(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同上例(3)、(4)中美是形容词,美丽,(5)中的美用如意动用法,“认为我美”,不同的用法在同一短文中几次出现,如不熟练掌握这种用法,势必影响阅读和理解。如果同一词的活用现象在语言的发展中大量出现,且已固定下来,我们就把这种情况称为兼类,即同一词兼而具有两类词的特点。这就不是词类活用研究的现象了。在我们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活用现象和特殊用法有:名词、动词用作状语;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特殊动宾关系;数量词的某些特殊用法。二、名词、动词用作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副词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情况:A、人事名词作状语,表比喻,翻译成“象……一样”如:陈涉首难,豪杰峰起。《汉书·陈涉项籍列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王业。《史记·李斯列传》(狼)人立而啼。《中山狼传》(狼)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B、人事名词珍重状语,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翻译成“象对待……一样”,“把……当做……”虏使其民。《战国策·齐策》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C、人事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工具或方式,翻译成:“在……”、“用……”、“按……”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庭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吾义不杀人。《墨子》予公当引决。《指南录后序》(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趋向或方位,翻译成身(往、到、在)……;二十年,始皇东游。《史记·始皇本纪》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孟子·梁惠王上》(三)A、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用“而”或“以”连起来,这种格式现代汉语里没有;长驱至齐,晨而求见。《战国策·冯客孟尝君》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B、岁、月、日作状语,在具体行动前表示频数、经常,翻译成“岁岁”、“月月”、“日日”或“每年”、“每月”、“每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孔子·论语》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C、日字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用在形容词前,译成“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于是与亮情节好日密。《三国志》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之。《史记·田单列传》D、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溯,可译成“往日”或“从前”;(25)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左传·昭公二十年》E、时用在主语前,表示及时、按时、当时:(2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28)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29)时将官众已有疾疫。《赤壁之战》(四)动词用作状语:A、动词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式:在现代汉语里动词作状语时一般要在这个动词后加上助词“着”。但在古汉语里动词却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边作状语来表示行为的方式。单独作状语的一般是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加上“着”。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儿慎,啼告母。《聊斋志异·促织》B、在作状语的动词后加“而”或“以”与后面的动词中心词连接起来。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有好事者般载以入。《黔之驴》C、动宾词组作状语,一般表示方式,有的也可表示时间,与中心词也可加“而”或“以”连接。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项王按剑而起。《史记·项羽本纪》樊哙侧其盾以撞
同上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先帝知臣谨慎,帮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动词或动宾词组作状语在形式上和连动式一样,但意义不同,在连动式中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一先一后相继发生的,不分主次,动词或动宾词组作状语时,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作状语的动词或动宾词组对后边的动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后者为主,前者为次。左并辔,右援
而鼓。《左传·成公二年》孟尝君笑而受之。《战国策,齐策》例(13)中援
与“击鼓”一先一后发生,所以是连动式;例(14)中笑和受可以同时发生,笑表示受时的情态,所以笑是受的状语。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一)名词的基本特征和用如动词的情况: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及时间地点名称的词,如君、蔬、父、犬、马、衣、冠、岁、月、朝夕、长安、洛阳等。名词的基本特征和用法古今完全相同,都能用作句子的主语、定语、和宾语,可以受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的修饰,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但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能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可临时用作动词。晋军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例(1)中的军,例(2)中的肘,例(3)中的衣冠都是名词,但在句子中都分别用如动词,表示驻军、用肘撞、穿衣戴帽。用如动词的名词可以是普通名词,也可以是方位名词。(二)名词用如动词的辩认:我们怎么知道一个名词是用如动词了呢?这主要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否用如动词,要看整个句子的语意,同时要考察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前后词语的搭配关系。具体讲有如下几点:1、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因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而可作动词的宾语,代词前出现名词,则该名词一定用发动词。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见白书,乃举火烛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2、副词后名词用如动词,因为名词不受副词修饰、副词经常修饰动词、副词后出现名词该名词用如动词。前面的副词为其状语。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距关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但副词“非”后面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非”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愿动词也和副词一样,经常修饰动词而不修饰名词,所以,能愿动词后出现的名词也用如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左右欲刀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名词不是主语和宾语,又处在介宾结构前或后时,用如动词: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战国策·魏策》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史记·淮阴侯列传》君子之志于道也,不诚则不达。《孟子·尽心上》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5、连词而前后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而”经常连接的是动词形容词,一般情况下不连接名词,所以而前后的名词一定用如动词,例如: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记·淮阴侯列传》孟尝君怪其疾也。《战国策·齐策》进城梯而下之。《资冶通鉴·李朔雪夜入蔡州》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8、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名词用如动词:所、者作为特指代词常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合用,一般都不是名词,如出现名词,又不是宾语则一定是用如动词。例如: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7、连用的两个名词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词。连用的名词有联合、偏正、同位三种关系,如果不是这三种关系,则可能为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或动补关系,其中一个用如动词。例如: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吴广列传》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冠素。
同上(四)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如贤、愚、善、恶、艰、险、老、少、大、小、方圆、远、近、窈窕、慷慨、从容、憔悴等等。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的也能作主语和宾语,都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特点。但在古代汉语里,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形容词也可以灵活运用,如用作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楚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形容词用如动词珠辩认方法可以参照本讲中名词用如动词的一些规律,一般情况下如形容词后连带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就用如动词。如果形容词用如动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在后边加时态助词“了”、“着”或“起来”、“下去”等等。四、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什么是使动用法: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中都有一些表示使动含义的用法,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如使、令、让等。办事使群众满意。《现代汉语辞典》令人肃然起敬。
同上谁让你来的?
同上这些表示使令含义的句子都是兼语句式。在古汉语中也有这种格式: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之子负二山。《列子·愚公移山》令女居其上。这些也都是兼语句式。除上述方式外,在古汉语吕也可以不有用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而用别的词如名词、形容词和其他的动词来代替,把这些词放于宾语前面,琪成一种主谓宾的格式来代替兼语式来表达使令的含义,这种用法就叫使动用法。也就是说,在文言句式中,如果一个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使动用法,充当谓语的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形容词。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吾终当有以活汝。
同上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史记·项羽本纪》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兵法》苦其心志,劳其盘骨,饿其体肤。《孟子·尽心上》春风又绿江南岸。《夜泊瓜州》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下首至尾。《聊斋志异·狼》(二)什么是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现代汉语中表示认定意义的含义用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如认为,以……为……;以为;以等。古汉语中也有这种格式。例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卫青以为李广老。《史记·李广列传》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这睦句子中表示的对事物的看法有时与客观事物相符,有时不相符,只是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认定,可以看做是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式。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格式,是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用法,构成主谓宾的结构形式表示认定的意义,从而大大简化了语言形式,一般称为意动用法。例如:剌史颜正奇之。《童区寄传》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三)怎样辩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首先看这个词是否动词或是其他词活用为动词;如果是动词,则看不及物动词还是及物动词;在动词中,有一类词的动作不涉及其他对象,如坐、站、走、来、生、活等,这些词一般不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如带宾语则为使动用法以,有时虽然省略宾语,但人上下文中可以看出来,这一类数量较少。在动词中还有一类词表示的动作要涉及其他事物,叫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易辩认,后人多用改变读音的方法来表示,如食读si,见读xian等,但并未改变汉字,而且也不限于使动用法,所以实际意义不大。所以,只有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观察上下文,看动作是由谁发出的,如为主语发出的即为一般用法,如主语让宾语发出的即为使动用法。如是名词和形容词活用动词,则看和主语的关系,能陈述主语、宾语是动作对象则是一般动词用法;如不能陈述主语,能陈述宾语则是使动或意动用法。确定为使动或意动以后,则看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如是主语让宾语成为活用词表示的事、动作或性质则为使动用法,如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是是意动用法。一般说来,使动句叙述的都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客观事实,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是一咱主观认识,可以符合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只是一种心理意念。使动和意动用法的翻译:1、使动用法翻译成兼语词组和谓语,主语使宾主成为这个名词。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破秦军于河,走蒙骜。《史记·魏公子列传》2、有时形容词使动用法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组。例如:“高其值”可译为“提高”,“厚其墙”可译为“加厚”,“广其地”可译为“扩大”等等。3、意动用法可译成主谓词组作谓语,例如: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译成“登泰山在而认为天下都变小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可译成“认为我漂亮。”五、特殊动宾关系:在古汉语的谓语和宾语中并不全是一般的支配关系,有一些句子中,主语表示的人或物是为宾语或向宾语了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主语为(或向)宾语而动。例如:(一)表示主语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这种情况宾语大都是指事,都可按“主语给(替)宾语(动词)”的语序翻译,例如:晋解张御欲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文赢请三帅曰:“……”《左传·僖公三十年》夫人将启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二)表示了为了某种目的原因施行某一动作,这种情况宾语大都指物,可按照“主语为宾语(动词)”的语序来翻译。例如:失期当死,死国可乎?《史记·陈胜吴广列传》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题之以石……《韩非子》(三)表示向宾语施行某一动作,这种情况宾语大多指人,可按“主语向(对)宾语(动词)”的语序翻译。例如:先主解之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范增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遂置姜错于城颖,而誓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特殊动宾关系的识别主要看上下文,如果按上下文意,既非一般用法,又非使动用法,就很可能是特殊动宾关系。[思考与练习]什么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有哪些种?试说明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说明动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说明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的情况有哪些?应如何辩认?什么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第四十三节句型
【教学目的】了解古今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殊,并能正确分析一般的句子结构。
应全面掌握其活用的类别、如何辩认和翻译。【教学重点难点】判断句的特殊用法【教学方法】讲授【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三课时
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充当句子万分的词语在句子的次序都是比较固定的,通常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等等。这种顺序古今一致变化不大。但是,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中也有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有其自己的特点,有少数句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例如:古代汉语听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还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也都有不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了解这些特殊顺序的用法,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决心书的理解。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汉语的判断句形式较多,常风的有:1、“A、B也”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A者、B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3、“A者,B”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A、B”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5、“……者也”此所谓强弩之未不能穿鲁缟者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6、用副词协助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吴广列传》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常用的副词有“乃、则、即”等。7、用动词“为”表判断:一般认为“为”是唯一的判断词。例如:“夫执舆者为谁?”“为孔丘”“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二)表否定判断用“非”:A+非+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三)判断句的活用: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曹公,虎也。《赤壁之战》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因果关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四)关于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是”的鉴别在叙述句中是皆为指示代词。例如:吾堂疑乎是。《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同上是叶公非好龙也。《列子·叶公好龙》在判断句中,两种用法都有需认真鉴别,一般情况下,是如表示总结成分则为指示代词,否则是判断词。例如: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见者也。《荀子·天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贪与贱是人所恶也。《孟子》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安能辩我是雌雄。《木兰词》总是离人泪。《西厢记》例(4)(5)中的“是”是指示代词,例(6)(7)(8)中的“是”是判断词。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古汉语中表示被动大致可分以下六种类型(一)“于”字句,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谷克伤于矢《左传》(二)“为”字句身为宋国笑。《韩非子·王五蠹》有进行为的主动者已见于上文,在被动句中主动者可能省略,为直接服务态度动词前,也可表示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三)“见”字句“见”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帮助”动词体现出被动的意义。如引进主动者则需用“于”,例如: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四)“为……所”式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礼记·檀弓上》(五)“被”字句用“被”字直接表示被动。今月十日,臣被尚收召问。(六)意合法虽然句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但从意义上可以感到被动的含义。例如:窃钩者殊,窃国者侯。《庄子》兵挫地削。《过秦论》三、古汉语中的省略句;古汉语中为了修辞的需要,为了压缩文字以适应简陋的书写工具,省略句较多。另外因为古汉语某些成分发育不充分,也造成一些省略现象,如古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只好照抄原名词,为了简略行文便大量省略,有时会造成理解中的困难。(一)承前省略承前省略又叫承上省略。可分三种情况:1、承前主语省略句:(1)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氓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会”前“问”省略主语“西门豹”,因前文已提及,不会误会。2、承前宾语省略句:(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黑质”前承前句宾语“异蛇”省略,“触”前亦然省略“异蛇”。3、承上定语省略句:(3)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二):蒙后省略1、蒙后主语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在我床下。《诗经·七月》前三个分句省略“蟋蟀”。2、蒙后定语省:(2)其南陵,夏后臬之墓也,文王这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骞叔哭师》第四十四节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在古汉语中,有时谓语可以放在主语前面。这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或音韵而突出谓语,一般只限于描写句和疑问句中,谓语前置有以下三种情况:1、加强感叹。例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2、加强疑问。例如: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上》3、为了音韵。例如:桃之夭夭,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肥料制造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考核试卷
- 公务员测试题知识点及答案
- 钢铁会计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心理试题及答案
- 大学团校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表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广东联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 7、技术-测量放线工程试题(100题含答案中南)
- 2025年地理高考复习 微专题 城市内涝(讲义)(原卷版)
-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无答案
- 2025商业综合体委托经营管理合同书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中模拟生物试卷(含答案)
- T-CACM 1212-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产后小便不通
- 林业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超市店长价格管理制度
- 2025-2030中国脑芯片模型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掘进爆破、爆破安全知识
- 绿色工厂员工培训
- 2025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一模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 贵州民族建筑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贵州民族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