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二上学期六校联考语文科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材料二: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②“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感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理性推演活动具有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B.逻辑精神能够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C.如果失去论证,理论将会只剩下一堆堆砌的描述性语句,因而理论将会坍塌,理论的结构性活力也会丧失。D.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就具备了逻辑品行,因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留。C.鲁迅认为单凭逻辑理性去认识“诗家语”会阻碍自身情感的调动,也会影响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的判断。D.文中“无理而妙”指的是摆脱了那种直白的逻辑的制约,而呈现出一种深而曲的奇妙的管理,因而创造出一种神奇而绵长的审美感受,苏轼“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表达的也是同样的观点。3.下列选项的诗句和词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B.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宋·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C.不是老夫朝不食,明霞高可餐。(宋·杨万里《读诗》)D.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4.材料二第二段中分别引用了刘勰、严羽和鲁迅的观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第①处与第②处在论证方面的区别,并说说这样论证有何效果。5.《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也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渡口和茶亭徐鲁孙犁在《山地回忆》里写到,在太行山区打游击的年月,他和一个洗菜的小姑娘相遇的故事。其中有个细节:在河边洗菜的小女孩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样的细节和感情,显然来自作者真切的经历与体验。我对于幕阜山区的感情,也是如此。多年之后,当我重新站在富水河畔,看着暮色里的枫林渡口、茶亭,还有远处的山岭、田畈和一座座灯火初上的小塆,那一瞬间,我的心里也涌上了与孙犁相似的感受!在幕阜山区,枫林镇下面有个小塆,在富水河边。这里有个古渡,名叫枫林渡。枫林渡口的阿通伯家,是当年肖冬云带我下乡时的“老堡垒户”①,我们每次下乡到这一带,都住在这位老房东家里。阿通伯和阿通婶家里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大女儿叫阿香,二女儿叫阿秀。朴实能干的阿香,几乎天天都在都着阿爸撑渡。日子久了,乡亲们和来这里过渡的人,都称呼她“撑渡的阿香”。渐渐地,阿通伯年纪大了,退出了撑渡的历史舞台,年轻的细妹子阿香成了枫林渡的主角。“莫要急,莫要慌,赶得上的咯!”这是当年阿香的一句口头禅。那些急着要过河赶路的人,只要看到阿香满脸的笑意,听到她这句轻柔的、安抚大家的话,心里再焦躁,也会马上安静下来。远远近近的乡亲们,没有谁不知道枫林渡口“撑渡的阿香”。搭过阿香渡船的人也都晓得,每天早晚和晌午头,过河的人较多的时候,很少有人在她手上耽误过工夫。只要小船一解缆绳,阿香的竹篙用力一撑,小船就会滴溜溜地快速离开渡口,稳稳地驶过河心。这小小的渡口、小小的渡船,就像是土地与土地之间的纽扣,是河流与道路的延伸,是渡河者和进山客们挥手告别的地方。欸乃一声山水绿②。三十多年后,我又来到熟悉的枫林渡口。淡淡的白雾里,阿香,还有大黄和渡船,已经等在渡口了。看见我,阿香欢喜得不得了,俊俏的眉眼里尽是笑意。“徐老师这次回来,可得在枫林镇多住上几天咯!”阿香撑住小船,让我们一一坐稳当。小船在薄薄的晨雾里穿行,向对岸驶去。不一会儿,小船就荡着浅浅的波纹,到了对岸渡口。阿香插篙、下船、系缆,一连串麻利的动作,仍似当年。“以前我住在你们家,听阿通伯讲过,老一辈人为枫林渡立下了一些规矩,这些规矩今天还有用吗?”“徐老师好记性。好规矩,永远不能丢的。不过,有的是旧年月里出土的老章程咯,放在今天就不能作数了。”“哦?你说说看。”“也不晓得是哪一辈的先人定下来的,枫林渡就有个规矩,本塆子的人、邻近塆子的人、从本塆子嫁出去的细妹子、同本塆子的人沾亲带故的人,过渡都不用给半分钱。”“那这个渡口,每天就收不到几块钱啦?”“本来就没指望收到钱。每次过了河,能够给个五块十块的,也就一些进山收货的山里客,还有进山推销商品的小贩了。有了这点钱,两个茶亭里的茶水供应,就算不用自己往外掏了。”“哦,我明白了,渡口两头,凉亭里的茶水,都是你家供应的?”“要不怎么能叫‘义渡’呢?这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我家阿婆她老人家在世时,一到三伏天,每日还会煮一大锅子酸梅汤,摆在茶亭里,给路人解渴解乏,分文不收。”这时候,薄薄的暮色轻悄悄地从小路那边,从小河对岸,从远处的田畈,无声地升起,慢慢朝茶亭这边围拢过来。在菜阜山区的渡口边、山脚下、村塆外的路口上,不时地能见到一些小小的茶亭。乡亲们也喜欢叫它凉亭。有了这样一个小亭子,无论是进山客、打柴的、掮着毛竹从山道上走来的老人,还是从外地来的货郎担、过路人、等待过河的贩鱼郎,走过了五里十里,辛劳的人们累了、渴了,就会在此暂且小歇。三个五个的,虽然素不相识,却也好像一次小小的聚会,各自谈论着近来的喜怒哀乐和听到的新鲜事。茶亭的一角,放着一口大缸,大缸里面每天都会盛着新烧的茶水。谁想喝,就自己去舀一舀子,喝完了,再把竹舀放回原处。肯在茶亭里坐下来歇歇脚的人,有谁不是勤扒苦做的辛劳者?所以,大缸里的茶水,只要能解渴解乏,就是好茶水,谁还会去在乎和讲究别的呢?如果你想多听上几个乡间故事和笑话,那就在这样的茶亭里多坐几个时辰好了。两三个故事和笑话之后,歇脚的行人又有了浑身的力气和对明天的信心,然后再交流一下各自的方向,挑起担子、挑子,继续上路、赶路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的茶亭,它给人们送来了清凉和润泽,也在人们心头留下了淡淡的乡思和乡愁。茶亭里的茶水,早就成了与枫林渡口和小小渡船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燕来一接到我,就跟我讲了,说你阿香撑渡这些年,乡亲们没有不夸你的,说你的耳朵灵、眼睛尖,从来没让人误过船。”“误过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阿香说,“再灵的耳朵、再尖的眼,也比不过雾天里的一盏灯。在夜里过河的乡亲,现在都习惯了随身带着一盏小一点的照明灯,要过河的时候,打两下亮子就行了。”“那你晚上不休息?亮子一闪你都能看见?”“也许是……”阿香笑了笑,好像是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是撑渡的日子久了,心里也像是有了一盏灯,只要岸上一有人招呼,心里那盏灯也就亮了。夜分要急着过河的人,都是有急事的,不是要去医院的,就是要去赶早班火车的,所以耽误不得。”是呀,一叶小舟,从这岸到那岸,还真不是风平浪静那么简单呢。我默默地想,到底是谁传下的这渡人过河的行业呢?在阿香的渡船上,在她的心上,一定是挂着那么一盏明亮的灯、风雪雨雾,都吹不灭它。(有删改)[注]①老堡垒户:在抗日战争极端残酷时期,掩护八路军、地方抗日干部和伤病员或抗日机关、组织、物资的农户。②欸乃一声山水绿:出自柳宗元《渔翁》中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欸乃”一说指摇橹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每次下乡都住在阿通伯这个“老堡垒户”家,这种亲密关系是战争时代凝结而成的深厚情感的延续。B.文中两次提到“撑渡的阿香”,这一称呼强化了阿香作为撑渡人的形象,同时表达出乡亲们对阿香的熟悉和喜爱。C.渡船的收入主要是靠收货的山里客和推销商品的小贩,因为他们是做生意的,所以应该要向他们收费。D.文章叙述了茶亭中形形色色的人,虽然身份不同,但人们都在这里歇脚、喝茶、聊天,尽情享受着幸福。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孙犁作品中的故事开篇,将其中的细节和感情,与自己在渡口和茶亭的真实体验进行对比,传达出作者对幕阜山区的感情。B.文中画横线句子连用“一”字和运用叠词,使得场面描写具有动态感,展现阿香掠船技艺的熟练与专业。C.“小小的渡船,就像是土地与土地之间的纽扣”一句中,“纽扣”一词,运用比喻,准确贴切,写出渡船将不同地方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D.“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引用诗句,形象地描写出撑渡人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的情形,既有声音美,也有色彩美。8.结尾段画波浪线句子赞美了阿香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阿香具体言行进行理解。9.以“渡口”和“茶亭”为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遏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按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节选自黄淳耀《史记评论》)材料三: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①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释:①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太史公叙广A最得意处B在为上郡太守C以百骑御匈奴D数千骑E射杀其将F解鞍纵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崩:古代天子死曰“崩”,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孝景崩”,诸侯死也可以用“崩”。B.刁斗,是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又名“金柝”、“焦斗”,白天用于餐具,晚上用来打更。《燕歌行》里“寒声一夜传刁斗”里的“刁斗”,说的是同一样东西。C.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和《燕歌行》“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一般认为就是指李广。D.“然此固裨将之器也”的“固”与《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一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不识认为李广的治军风格一无是处,自己的风格才是值得肯定。B.黄淳耀认为,司马迁之所以偏爱李广,跟他本人内心的孤独愤懑情绪有关。C.王夫之认为,部下人数多的时候统率不能太简易,部下人数少的时候统率不能太严谨。D.司马迁偏爱李广,而司马光更赏识程不识,王夫之则主张二人各有所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2)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14.你更欣赏李广还是程不识?请结合材料说说理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冬至后三日陪丁元珍游东山寺①欧阳修幕府文书日已稀,清樽岁晏喜相携。寒山带郭穿松路,瘦马寻春踏雪泥。翠藓苍崖森古木,绿萝盘石暗深溪。为贪赏物来犹早,迎腊梅花吐未齐。【注】①本诗作于欧阳修贬官夷陵时期。丁元珍,欧阳修挚友。东山寺,古时“夷陵八景”之一,风景优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值年末,官府的公事愈发稀疏,作者得闲与友人备齐酒食,共赴东山寺游山玩水。B.颔联叙事写景交融,作者骑马穿梭于雪中山路,交代所到之处的同时刻画典型的冬景。C.颈联移步换景,描绘了翠藓、苍崖、古树、绿萝等多重意象,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D.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直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游历东山寺时的所见所感。16.通读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写思妇与离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与妻子不能互相倾诉的悲哀。(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箜篌之音的美妙,惹得鱼蛟随乐而动,令人如入梦幻之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说,最近有什么审美风格席卷了我们的生活,①。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配马面裙……很多年轻人穿着如此搭配的“新中式”出游、逛街。“新中式”新在哪里?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介入得十分巧妙,使得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温婉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让人意外的是,与其他____A_____的流行不同,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消失不见,反而走向了世界。“新中式”为何生命力如此旺盛?其实,②。不管是旗袍、马褂、曲裾,都有其独特魅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独具特色的气韵。细看这些服饰,从纹样到配色,从纽扣到针脚,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美。18.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成语:A._________补写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