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高二(上)生物寒假作业(五)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高二(上)生物寒假作业(五)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高二(上)生物寒假作业(五)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高二(上)生物寒假作业(五)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高二(上)生物寒假作业(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高二(上)生物寒假作业(五)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23秋•龙岗区期末)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IA)并对其展开了系列实验,以期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为评估IA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人员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胰岛素和IA,测量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相比外源普通胰岛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更具优势 B.IA可使患病小鼠降低血糖的时间更长久 C.IA可以避免低血糖风险 D.高血糖时,IA让血糖降低的速度更缓慢2.(2023秋•重庆期末)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减少均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B.肥胖者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或活性下降,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易导致糖尿病 C.感染细菌或病毒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胰岛组织导致糖尿病 D.糖尿病人因糖代谢障碍,血糖高,血浆渗透压高,刺激血管内壁的渗透压感受器并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3.(2024秋•简阳市校级月考)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只需经过树突状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就能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细胞膜上只存在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D.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4.(2024秋•简阳市校级月考)甲状腺分为左、右两个侧叶。某患者因病切除甲状腺右侧,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患者血浆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切除手术后,左侧甲状腺降低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B.垂体可感受到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C.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不存在循环因果关系5.(2023秋•辽阳期末)寒冷状态下,健康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和“—”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字母表示腺体,序号表示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 B.a产生的激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 C.若c产生的激素减少,则a分泌的激素会增多 D.分级调节放大了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控6.(2023秋•巴中期末)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浆中TRH的含量比正常值低 C.患者会出现畏冷、反应迟钝等症状 D.通过口服甲状腺激素可以减轻病情7.(2023秋•西夏区校级期末)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促胰液素由血液定向运输至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C.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提高机体应激能力,还能升高血糖 D.胰岛B细胞既有甲状腺激素受体,也有神经递质受体8.(2023秋•湖北期末)人体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当人体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TH、TSH和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靶器官 B.骨骼肌受运动神经支配,不自主地反射性收缩,人体产热增加 C.若给人体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D.通过反馈调节,TH激素减少,会促进TRH和TSH激素的分泌9.(2023秋•西夏区校级期末)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钾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降低 B.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增加 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降低10.(2023秋•西夏区校级期末)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 B.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为协同作用 C.寒冷条件下,激素⑤⑥分泌减少导致激素⑦分泌逐渐增多 D.图中下丘脑有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的功能二.解答题(共5小题)11.(2023秋•武邑县校级期末)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运动员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大量出汗、口渴等生理反应。马拉松长跑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回答下列问题:(1)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这一过程属于反射。长跑过程中,运动员感到口渴的原因是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产生渴觉。(2)长跑结束后,运动员需要补充水分。研究发现正常人分别一次性饮用1000mL清水与1000mL生理盐水,其排尿速率变化如图甲所示。图中表示大量饮用清水后的排尿速率曲线是;该曲线的形成原因是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被稀释,渗透压下降,。(3)长跑过程中,运动员会出现血压升高等机体反应,运动结束后,血压能快速恢复正常,减压反射是调节血压相对稳定的重要神经调节方式。为验证减压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是减压神经,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材料与用具:成年实验兔、血压测定仪、生理盐水、刺激电极、麻醉剂等。(要求与说明:答题时对实验兔的手术过程不作具体要求)①完善实验思路:Ⅰ.麻醉和固定实验兔,分离其颈部一侧的颈总动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经动脉插管与血压测定仪连接,测定血压,血压正常。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湿润神经。Ⅱ.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再用,测定血压,血压下降。Ⅲ.对减压神经进行双结扎固定,并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如图乙所示)。分别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分别测定血压,并记录。Ⅳ.对迷走神经进行重复Ⅲ的操作。②预测实验结果:将预测的血压变化填入表中。刺激部位血液变化减压神经外周端中枢端下降迷走神经外周端下降中枢端12.(2023秋•龙华区校级期末)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的“刺激”可由哪些因素引起?如.(2)图中的“激素Ⅰ”和“激素Ⅱ”分别是和.(3)图中的“(+)”和“(一)”分别表示和.13.(2024•安康一模)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水平的调控,胰岛素受体被胰岛素激活后会通过相关信号通路促进转运葡萄糖的蛋白向膜转移,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促进。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填“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其需要源源不断合成的原因是。(2)抗体1和抗体2是由自身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后会导致甲细胞功能受损,抗体2只影响b的功能,不影响乙细胞的其他功能。根据发病机理,糖尿病可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等不同类型。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较低,结合信息,此类患者体内抗体(选填“1”或“2”)的水平较高。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正常,据图分析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从免疫角度分析,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均属于病。(3)现欲验证甘精胰岛素U300(胰岛素类似物)能有效控制血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材料与用具: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若干只,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实验思路:。14.(2023秋•武邑县校级期末)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几种模式(甲、乙、丙表示模式),结合图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图1中激素(填字母)的分泌量会增加促使产热量的增加,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变化以减少散热。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1中A的浓度会。(2)人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以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位于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选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相应激素,进而使血糖含量上升,此时胰岛A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3)血糖含量上升后反过来又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调节。(4)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当人体内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15.(2023秋•玉林期末)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和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功能。T细胞活性下降,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是的分泌量减少。(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影响T细胞的活性,一些激素通过,使T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3)某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血糖超标并尿糖,原因可能有(填以下序号),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病,是机体免疫功能(填“过强”或“过弱”)导致的。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4)综上所述,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0)高二(上)生物寒假作业(五)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答案DDDBCBDDCD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23秋•龙岗区期末)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IA)并对其展开了系列实验,以期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为评估IA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人员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胰岛素和IA,测量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相比外源普通胰岛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更具优势 B.IA可使患病小鼠降低血糖的时间更长久 C.IA可以避免低血糖风险 D.高血糖时,IA让血糖降低的速度更缓慢【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专题】坐标曲线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D【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为葡萄糖)、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来源,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以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解答】解:A、对比两幅图可知,胰岛素会将血糖降至60mg.dL﹣1(低血糖),而IA能将血糖降至100mg.dL﹣1左右;,故该实验结果表明IA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具优势,A正确;B、IA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约10个小时,而胰岛素只能维持2小时左右,可见IA可使患病小鼠降低血糖的时间更长久。B正确;C、葡萄糖浓度越高,IA与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量越高,IA从而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C正确;D、据图知高血糖时,IA与胰岛素让血糖降低的速度无明显差异,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以“智能”胰岛素IA为情境,考查了考生对胰岛素的来源及功能的识记能力,从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能力及结合题干信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以及构建概念模型的能力。2.(2023秋•重庆期末)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减少均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B.肥胖者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或活性下降,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易导致糖尿病 C.感染细菌或病毒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胰岛组织导致糖尿病 D.糖尿病人因糖代谢障碍,血糖高,血浆渗透压高,刺激血管内壁的渗透压感受器并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D【分析】胰岛素的作用: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解答】解:A、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减少均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A正确;B、肥胖者血浆胰岛素浓度高于正常人,原因是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变得肥大,体内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或活性下降,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易导致糖尿病,B正确;C、感染细菌或病毒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胰岛组织导致糖尿病,C正确;D、渴觉是由大脑皮层发出的,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2024秋•简阳市校级月考)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只需经过树突状细胞或巨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就能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细胞膜上只存在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D.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体液免疫;血糖平衡调节.【专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解答】解:A、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A错误;B、甲状腺细胞膜上除存在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还有其他激素的受体,如胰岛素受体,B错误;C、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C错误;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因而其靶器官主要是肝脏,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024秋•简阳市校级月考)甲状腺分为左、右两个侧叶。某患者因病切除甲状腺右侧,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患者血浆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切除手术后,左侧甲状腺降低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B.垂体可感受到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C.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不存在循环因果关系【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内环境与稳态;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2)分级调节的意义: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解答】解:A、患者切除甲状腺右侧,甲状腺左侧还存在,仍然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患者血浆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对侧甲状腺提高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A错误;B、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垂体抑制作用减弱,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所以垂体可感受到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发挥调节作用,B正确;C、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C错误;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信号,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达到一定值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恢复正常,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存在循环因果关系,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5.(2023秋•辽阳期末)寒冷状态下,健康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和“—”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字母表示腺体,序号表示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 B.a产生的激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 C.若c产生的激素减少,则a分泌的激素会增多 D.分级调节放大了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控【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答案】C【分析】当机体感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TRH;TRH运输到并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TSH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也就是说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解答】解:A、据图分析可知,a是甲状腺,b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A正确;B、a是甲状腺,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B正确;C、若寒冷刺激条件下,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进而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C错误;D、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机制,有利于精细调控,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6.(2023秋•巴中期末)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浆中TRH的含量比正常值低 C.患者会出现畏冷、反应迟钝等症状 D.通过口服甲状腺激素可以减轻病情【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免疫失调.【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题意分析: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自身免疫病;患者最终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晚期患者的体内将会检测到较高水平的促甲状腺激素。【解答】解:A、患者体内出现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使甲状腺细胞受损,进而导致患病,桥本氏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患者体内甲状腺功能减退,最终表现为甲状腺激素减少,导致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因而患者体内TRH的含量比正常值高,B错误;C、桥本氏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机体代谢减缓,产热减少,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同时也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所以患者会出现畏冷、反应迟钝等症状,C正确;D、桥本氏甲减患者体内,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所以通过口服甲状腺激素可以减轻病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2023秋•西夏区校级期末)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促胰液素由血液定向运输至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C.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提高机体应激能力,还能升高血糖 D.胰岛B细胞既有甲状腺激素受体,也有神经递质受体【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D【分析】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解答】解:A、促胰液素是激素,可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但不是定向运输,A错误;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经过垂体释放的,B错误;C、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可提高机体应激能力,还能升高血糖,C错误;D、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分泌受到可受神经调节,且该细胞作为组织细胞会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因此,该细胞有甲状腺激素受体,也有神经递质受体,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激素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8.(2023秋•湖北期末)人体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当人体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TH、TSH和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靶器官 B.骨骼肌受运动神经支配,不自主地反射性收缩,人体产热增加 C.若给人体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D.通过反馈调节,TH激素减少,会促进TRH和TSH激素的分泌【考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D【分析】1、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进行的。【解答】解:A、激素TH、TSH和TRH遍布全身血液,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并定向作用于靶器官,A正确;B、人体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刺激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到骨骼肌,骨骼肌不自主地反射性收缩,使人体产热增加,B正确;C、若给人体注射抗TRH血清后,TSH分泌减少,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C正确;D、人体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通过分级调节,TH激素增多,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为识图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并结合所学激素调节的作用特点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9.(2023秋•西夏区校级期末)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钾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降低 B.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增加 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降低【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C【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解答】解:严重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血钾升高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分泌。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0.(2023秋•西夏区校级期末)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 B.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为协同作用 C.寒冷条件下,激素⑤⑥分泌减少导致激素⑦分泌逐渐增多 D.图中下丘脑有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的功能【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由题图信息和相应关系,A产生的②能使血糖浓度下降,可得②为胰岛素,A为胰岛B细胞;③④可使血糖浓度升高,并且④还可以维持体温的作用,可知③是胰高血糖素,对应的B是胰岛A细胞,并由甲状腺分泌的⑦甲状腺激素与④共同维持体温,所以④为肾上腺素,C就为肾上腺;⑥作用于甲状腺,⑥为促甲状腺激素,则可知D为垂体,⑤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调节尿量减少,E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①是抗利尿激素。【解答】解:A、图中C分泌的④既能使血糖浓度上升,又能维持体温,所以C表示能分泌肾上腺素的肾上腺,A错误;B、激素②的作用是使血糖浓度下降,④的作用是使血糖浓度上升,二者作用效果相反,不为协同作用,B错误;C、寒冷条件下,激素⑤⑥分泌增多,导致激素⑦分泌增多,C错误;D、图中下丘脑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传导(下丘脑中的神经细胞有传导功能)、分泌(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激素)和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的功能,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要求学生根据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确定图中数字和字母表示的激素名称和相关腺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解答题(共5小题)11.(2023秋•武邑县校级期末)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运动员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大量出汗、口渴等生理反应。马拉松长跑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回答下列问题:(1)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这一过程属于条件反射。长跑过程中,运动员感到口渴的原因是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2)长跑结束后,运动员需要补充水分。研究发现正常人分别一次性饮用1000mL清水与1000mL生理盐水,其排尿速率变化如图甲所示。图中表示大量饮用清水后的排尿速率曲线是A;该曲线的形成原因是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被稀释,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长跑过程中,运动员会出现血压升高等机体反应,运动结束后,血压能快速恢复正常,减压反射是调节血压相对稳定的重要神经调节方式。为验证减压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是减压神经,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材料与用具:成年实验兔、血压测定仪、生理盐水、刺激电极、麻醉剂等。(要求与说明:答题时对实验兔的手术过程不作具体要求)①完善实验思路:Ⅰ.麻醉和固定实验兔,分离其颈部一侧的颈总动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经动脉插管与血压测定仪连接,测定血压,血压正常。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神经。Ⅱ.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再用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Ⅲ.对减压神经进行双结扎固定,并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如图乙所示)。分别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的外周端和中枢端,分别测定血压,并记录。Ⅳ.对迷走神经进行重复Ⅲ的操作。②预测实验结果:将预测的血压变化填入表中。刺激部位血液变化减压神经外周端不下降中枢端下降迷走神经外周端下降中枢端不下降【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专题】实验性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实验探究能力.【答案】(1)条件大脑皮层(2)A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生理盐水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减压神经的外周端和中枢端不下降不下降【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解答】解:(1)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这一过程是后天学习和训练习得的,属于条件反射;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渴觉的产生部位也是大脑皮层。(2)由于引用清水后尿量会增加,图中曲线A表示尿量增加,所以图中表示大量饮用清水后的排尿速率曲线是A。饮用清水后,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减轻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加。(3)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减压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是减压神经,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则实验可通过刺激剪断后的中枢端和外周段,然后通过血压的测定进行比较。①完善实验思路:Ⅰ、实验过程中为确保实验材料的功能正常,需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神经;Ⅱ、同时需要检查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自身功能是否正常,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再用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Ⅲ、对减压神经进行双结扎固定,并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分别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的中枢端和外周段,测定血压,根据是否减压反射的效果确定减压神经为传入神经。②据图乙可知,若传入神经是减压神经,则外周端与感受器相连,中枢端与神经中枢相连,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刺激外周端,兴奋不能传到神经中枢,血压不下降;刺激中枢端,产生的兴奋可传导至神经中枢,使血压下降。若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则外周端与效应器相连,中枢端与神经中枢相连,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刺激外周端,产生的兴奋可传导至效应器,使血压下降;刺激中枢端,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血压不下降。故答案为:(1)条件大脑皮层(2)A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生理盐水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减压神经的外周端和中枢端不下降不下降【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和相关实验,学生需认真分析实验,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病结合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等知识,解答此题。12.(2023秋•龙华区校级期末)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的“刺激”可由哪些因素引起?如寒冷.(2)图中的“激素Ⅰ”和“激素Ⅱ”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3)图中的“(+)”和“(一)”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考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解答】解:(1)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因素可以是寒冷、紧张、激动等.(2)根据试题分析图中的“激素Ⅱ”和“激素Ⅲ”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3)图中的“(+)”和“(﹣)”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故答案为:(1)寒冷(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3)促进抑制【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并确定图中相关腺体和激素名称;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13.(2024•安康一模)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水平的调控,胰岛素受体被胰岛素激活后会通过相关信号通路促进转运葡萄糖的蛋白向膜转移,过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促进。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其需要源源不断合成的原因是激素的含量少,一经靶细胞接受起作用后就失活了。(2)抗体1和抗体2是由自身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后会导致甲细胞功能受损,抗体2只影响b的功能,不影响乙细胞的其他功能。根据发病机理,糖尿病可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等不同类型。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较低,结合信息,此类患者体内抗体1(选填“1”或“2”)的水平较高。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正常,据图分析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抗体2与乙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作用于乙细胞,使葡萄糖不能进入乙细胞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升高。从免疫角度分析,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均属于自身免疫病。(3)现欲验证甘精胰岛素U300(胰岛素类似物)能有效控制血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材料与用具: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若干只,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实验思路:将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并编号(A、B、C),测定每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给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葡萄糖溶液,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分别给A、B、C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基础胰岛素溶液和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答案】(1)属于激素的含量少,一经靶细胞接受起作用后就失活了(2)1抗体2与乙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作用于乙细胞,使葡萄糖不能进入乙细胞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升高自身免疫(3)将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并编号(A、B、C),测定每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给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葡萄糖溶液,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分别给A、B、C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基础胰岛素溶液和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分析】1、人体中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氧化分解为CO2、H2O同时产生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2、题图分析: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a表示葡萄糖转运蛋白,乙细胞是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b表示胰岛素受体。【解答】解:(1)胰岛素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激素含量少,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故需要源源不断的合成。(2)抗体1和抗体2是由自身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但抗体1和抗体2均作用于自身正常的细胞,进而导致血糖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后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较低,结合信息,此类患者体内抗体1的水平较高。b表示胰岛素受体,抗体2与乙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作用于乙细胞,使葡萄糖不能进入乙细胞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升高。(3)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甘精胰岛素U300(胰岛素类似物)能有效控制血糖,自变量是是否注射甘精胰岛素U300,因变量是小鼠血糖浓度的变化,生理盐水组和胰岛素溶液组都是对照组。故实验思路是:将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并编号(A、B、C),测定每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给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葡萄糖溶液,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分别给A、B、C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基础胰岛素溶液和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故答案为:(1)属于激素的含量少,一经靶细胞接受起作用后就失活了(2)1抗体2与乙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作用于乙细胞,使葡萄糖不能进入乙细胞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升高自身免疫(3)将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并编号(A、B、C),测定每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给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葡萄糖溶液,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分别给A、B、C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基础胰岛素溶液和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点评】本题结合血糖调节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一些实验设计。14.(2023秋•武邑县校级期末)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几种模式(甲、乙、丙表示模式),结合图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图1中激素(A)、B、C(填字母)的分泌量会增加促使产热量的增加,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变化以减少散热。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1中A的浓度会升高。(2)人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位于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选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相应激素,进而使血糖含量上升,此时胰岛A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3)血糖含量上升后反过来又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4)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乙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考点】血糖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理解能力.【答案】(1)(A)、B、C升高(2)直接刺激下丘脑交感效应器(3)反馈(4)乙细胞外液渗透压【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应为胰岛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激素的调节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激素为下丘脑分泌,但由垂体释放,应该为抗利尿激素;丙激素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分泌腺分泌的。【解答】解:(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过程会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调节体温,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物质代谢,增加产热,因此这两种激素的含量会上升,即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呼吸,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则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减少,进而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则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即图1中A的浓度会升高。(2)人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血糖下降的刺激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位于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含量上升,此时胰岛A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3)血糖含量上升后作为信息反过来又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这种调节模式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4)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作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引起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后叶释放出来,即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增加,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与图2中激素乙的分泌模式相同。故答案为:(1)(A)、B、C升高(2)直接刺激下丘脑交感效应器(3)反馈(4)乙细胞外液渗透压【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15.(2023秋•玉林期末)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和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监控和清除功能。T细胞活性下降,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神经递质影响T细胞的活性,一些激素通过间接调节,使T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3)某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血糖超标并尿糖,原因可能有①③(填以下序号),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填“过强”或“过弱”)导致的。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4)综上所述,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考点】血糖平衡调节.【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免疫调节.【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神经系统能释放神经递质进行进行传递;免疫系统能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起作用;内分泌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激素进行调节。【解答】解:(1)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监控和清除三大功。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这会导致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的能力降低,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而使抗体生成量减少。(2)由图可知,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可以受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直接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有关激素间接调节。(3)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正常,可能的原因是自身免疫病引起的自身产生的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故选:①③.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4)由图可知,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答案为:(1)防御、监控和清除淋巴因子(2)神经递质间接调节(3)①③自身免疫过强(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点评】本题结合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过程;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几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考点卡片1.神经系统的结构【知识点的认识】【命题方向】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大脑、脊髓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组织分析: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解答: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错误;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正确;C、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错误;D、神经元就是一个神经细胞,错误。故选:B。点评:理解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思路点拨】理解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知识点的认识】特点神经中枢联系优点条件反射学而得之大脑皮层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以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脊髓等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参与生物进食、防御等,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命题方向】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元包括胞体、突起和髓鞘三部分,轴突和外面包裹的髓鞘又叫做神经纤维B.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反射又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C.传入神经上一般拥有神经节,有时可以根据此结构判断反射弧的方向D.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控制的都是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分析:1、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组成电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以分为轴突和树突。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解答:A、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A错误;B、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又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B错误;C、传入神经上一般拥有神经节,有时可以根据此结构判断反射弧的方向,C正确;D、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控制的不一定都是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元的结构、反射弧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解题思路点拨】掌握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3.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识点的认识】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各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部位激素名称化学本质作用部位主要生理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多肽垂体调控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垂体生长激素蛋白质全身调节生长和发育,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生长,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多肽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和发育,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全身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肾上腺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肝脏等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毛细血管收缩;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糖原的合成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皮质醇类固醇肾脏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胰岛胰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全身加速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含量睾丸雄激素类固醇全身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和雄性第二性征的出现卵巢雌激素全身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雌性第二性征的出现孕激素卵巢、乳腺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命题方向】下列关于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腺不仅能分泌多种消化酶,还能分泌多种激素B.下丘脑能分泌多种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激素C.垂体分泌的激素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不能调节生长发育D.内分泌腺分泌的一些激素如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最后以胞吐的形式从细胞中分泌出来分析: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有的内分泌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内分泌腺体,如垂体、甲状腺;有的分散在一些器官、组织内,如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也具有内分泌功能。解答:A、胰腺既有内分泌腺也有外分泌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其中的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A正确;B、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促激素,B正确;C、垂体分泌的激素既可以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也可以直接调节生长发育如生长激素,C错误;D、内分泌腺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从细胞中分泌出来,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分泌系统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胰腺、下丘脑以及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过程,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解题思路点拨】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有的内分泌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内分泌腺体,如垂体、甲状腺;有的分散在一些器官、组织内,如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也具有内分泌功能。4.血糖平衡调节【知识点的认识】1、血糖的来源主要有哪几个方面?①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是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③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2、血糖的去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①随血液流经各组织时,被组织细胞摄取,氧化分解;②在肝和骨骼肌细胞内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③脂肪组织和肝可将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如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等。3、升高血糖的激素有哪些?降低血糖呢?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4、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命题方向】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糖主要来源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B.血糖的主要去向是细胞内的氧化分解C.血糖大量转化成脂肪,表明摄入的营养过剩D.人体内的胰岛素等多种激素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分析:1、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2、人体血糖的来源:①消化吸收,②肝糖原分解,③非糖物质转化;去路:①氧化分解,②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③转化为非糖物质。解答:A、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其主要来自于人体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A正确;B、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血糖的主要去向是细胞内的氧化分解,B正确;C、血糖大量转化成脂肪,表明摄入的营养过剩,故应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C正确;D、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并区分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这两种调节血糖的激素的作用机制,属于中档题。【解题思路点拨】血糖平衡调节:1、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g/L:低血糖症;高于1.2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2、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5.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2)分级调节的意义: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命题方向】如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①②代表相关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的分泌量会增加C.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下降D.图中未能体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解答:A、结构X是下丘脑,结构Y是垂体,则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B、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则机体会通过增加释放②促甲状腺激素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B正确;C、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的发生,寒冷环境散热增加,机体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会增加产热,因此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增多,C错误;D、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是一条分级调节的主轴,存在分级调节,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解题思路点拨】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6.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知识点的认识】(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是人体散热和产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2)人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方式有生理性调节(如排汗、血管的收缩)和行为性调节(如使用空调、增减衣物),生理性调节为基本的调节方式。(3)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下丘脑中也有少量分布。(4)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命题方向】2023年的春季,全国甲流大爆发。甲型流感病毒为常见的流感病毒,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发高烧时,可通过减少衣服来增加热量散失C.发高烧时,体温持续保持39℃是因为产热大于散热D.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进行的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解答:A、下丘脑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B、发烧时,要增加散热,可以通过减少衣物和冷敷额头等办法来物理降温,B正确;C、发高烧时,体温持续保持39℃,说明此时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如果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会继续上升,C错误。D、由分析可知,人体体温调节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完成的,D正确。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基础知识。【解题思路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基础知识。7.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知识点的认识】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相反,当人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这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恢复正常。另外,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命题方向】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固醇类激素,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醛固酮的分泌主要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调节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经肾上腺皮质分泌后,醛固酮通过运输至全身,但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原因是。(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肾上腺皮质瘤或肾上腺皮质异常增生造成的,患者表现为醛固酮分泌量增加。相比于健康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体内的肾素分泌量会上(填“增加”或“减少”),原因是。(3)螺内酯是最为常用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治疗药物,其结构与醛固酮相似,治疗机理可能是。分析:激素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由特殊的内分泌腺生产出来以后进入到体液当中,运输到远处身体的器官,作用在特殊的靶细胞,这样引起身体各种各样的反应,帮助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解答:(1)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固醇类激素,属于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由于其特异性受体只存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因此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2)醛固酮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