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种群一.选择题(共15小题)1.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生长期体长(cm)尾数雌性雄性尾数比例(%)尾数比例(%)Ⅰ龄≤30.065663396.581.2Ⅱ龄30.1~50.051232763.911622.7Ⅲ龄50.1~55.06233.3466.7Ⅳ龄≥55.1400.04100.0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2.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3.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4.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5.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 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 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7.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B.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 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8.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9.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10.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11.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12.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13.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14.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算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算菜的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 B.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算菜 C.欧亚算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D.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15.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二.解答题(共5小题)16.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牧场,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某草原群落中贝加尔针茅生活力强、个体数量多和生物量,据此判定贝加尔针茅是该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对群落的和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2)为探究草原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相应实验。①思路:设置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每个氮素水平都设置处理,一段时间后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功能特征等指标进行检测。其中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法。②结果: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③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使适口性好的植物先被家畜采食,使其与适口性的植物竞争资源时容易处于劣势。(3)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保护草场资源,又要肉、奶高产,保证牧民经济效益,根据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原理,牧民应将家畜种群数量维持在水平。17.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是。(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判断依据是。科入侵前入侵后物种数目(种)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物种数目(种)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甲104.6~4.881.1~1.8乙93.1~3.371.8~2.5丙53.1~3.343.0~3.2丁32.7~2.8319.2~22.8总个体数(个):2530总个体数(个):2550(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18.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人员探究了390μL•L﹣1(ρ1,当前空气中的浓度)和1000μL•L﹣1(ρ2)两个CO2浓度下,盐生杜氏藻(甲)和米氏凯伦藻(乙)在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下的细胞密度变化,实验中确保养分充足,结果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发现,培养液的pH值会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原因可能是。(答出1点即可)。(2)与单独培养相比,两种藻混合培养的结果说明。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更有利于减缓填“甲”或“乙”)的种群增长。(3)为进一步探究混合培养下两种藻生长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人员利用培养过一种藻的过滤液去培养另一种藻,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2。综合图1和图2,分析混合培养引起甲、乙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分别是①;②。(4)一定条件下,藻类等多种微型生物容易在近海水域短期内急剧增殖,引发赤潮,主要原因是。19.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2)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填序号)。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其原理是。(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20.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之种群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生长期体长(cm)尾数雌性雄性尾数比例(%)尾数比例(%)Ⅰ龄≤30.065663396.581.2Ⅱ龄30.1~50.051232763.911622.7Ⅲ龄50.1~55.06233.3466.7Ⅳ龄≥55.1400.04100.0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数据表格;种群和群落.【答案】B【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解答】解:A、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B、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C、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D、表中信息显示:各年龄期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退耕农田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正确;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C正确;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未必是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制约,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3.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答案】B【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解答】解: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同种生物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B、我国朱鹮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朱鹮数量还没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C、“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断或正确结论的能力。4.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考点】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B【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生物因素:种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种间竞争和捕食等)。【解答】解:AB、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故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小,其密度越大,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受到的抑制作用小,幼苗不应死亡,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导致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植株周围不易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故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5.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 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 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 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1、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解答】解: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A正确;B、棉蚜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因此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B正确;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也可能对棉蚜天敌也有影响,说明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 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 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种群增长的“J”形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建立模型:Nt=N0λt。【解答】解:A、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所以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正确;B、Ⅱ期数量变化呈现指数型增长,符合“J”形增长特征,B正确;C、Ⅲ期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此时细菌的增殖和死亡数量保持稳定,而不是没有增殖和死亡,C错误;D、Ⅳ期种群数量下降,因为是在一定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没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因此,此时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代谢废物积累等,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7.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B.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 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B【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A、幼年蜜蜂需要观察成年蜜蜂采蜜的动作来学习采蜜技巧,该过程需要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正确;B、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使其繁殖受到影响。因此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会减少其种群数量,B错误;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能量从花蜜进入蜜蜂,因此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C正确;D、欧洲白头翁为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过程、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曲线分析:随着年龄增大,灰松鼠的存活数量逐渐下降。【解答】解:A、种群是某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是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B、标记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不能准确统计种群数量,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C、曲线表示的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不同年龄灰松鼠的存活情况,根据该曲线无法知道整个灰松鼠种群的数量变化,因此不能确定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是否逐年减弱,C错误;D、灰松鼠幼体生活能力弱,易受天敌侵害等,因此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9.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如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往往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个体。在调查生活在荫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这些方法就不适用了,可通过红外触发相机、粪便等进行调查。【解答】解:AC、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这些照片或视频,就能确定所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故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也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AC正确;B、采用红外相机法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优点是不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产生干扰,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等,B正确;D、该技术通过视频或照片处理后,可统计调查本区域的成年个体或幼年个体占比及数量,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旨在考查考生了解、掌握新的调查技术的程度,要求考生能明确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10.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某地区由于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使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出生率将会下降,导致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可见蝗虫种群密度明显下降是非密度制约因素——低温导致出生率下降。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模式图;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分析题图:与第1次调查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中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昆虫的性别比例变化较大。【解答】解:A、若受寒潮侵袭,则各日龄阶段昆虫受侵袭程度应一致,不会出现图示结果,A错误;B、若遭杀虫剂消杀,则各日龄阶段昆虫被消杀程度应一致,不会出现图示结果,B错误;C、若被天敌捕杀,则低日龄阶段昆虫被捕食概率较高,对低日龄阶段昆虫的影响较大,但雌雄被捕食的概率应一致,因此不会出现图示结果,C错误;D、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因此生殖期和生殖后期雄性昆虫数量变化较大,与图示结果相符,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影响种群数量的环境因素,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2.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考点】环境容纳量.【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A【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当种群数量达到时,增长速率最大。【解答】解: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时,增长速率最大,但不能说明种内竞争最小,A错误;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因为环境容纳量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若环境条件不变,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B正确;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D、由题干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13.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专题】坐标曲线图;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分析题干,种群中所有个体的总重量即种群总重量,题中三个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种群总重量=(平均)个体重量×种群数量。由于种群没有进行繁殖,故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小,个体会逐渐生长最终死亡。【解答】解:在鱼池中投放一批某种育苗,理想情况下鱼苗会经历幼年、成年、死亡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由于该鱼种群没有进行繁殖,种群数量在投放时最大,而后逐渐减小,直至趋近于0,故种群数量对应的曲线是丙;鱼苗由幼年到成年,不断摄食、生长,个体重量会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后基本不变,最终死亡,故个体重量对应的曲线是乙;由于前期种群中个体增重比较快,个体死亡数量比较少,前期种群总重量会逐渐升高,而后期个体死亡率增大,且个体增重速率减小或基本不再增重,所以后期种群总重量会减小,故种群总重量对应的曲线是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新的情境和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生物量的变化,学生要能够准确分析题干信息,把握特定情况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把握个体重量与种群总重量的关系,再结合曲线图做出准确判断。14.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算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算菜的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 B.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算菜 C.欧亚算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D.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环境.【答案】C【分析】1、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2、与单子叶杂草相比,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更敏感,可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3、种群的增长曲线主要有“S”形和“J”形两种。【解答】解: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B、欧亚算菜是常见的双子叶草坪杂草,由于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可用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算菜,B正确;C、欧亚算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由于环境条件类似于理想条件,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C错误;D、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15.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答案】A【分析】从图中可知,实线表示迁入率,虚线表示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解答】解:A、从S1、S2可知,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少,A错误;B、从远小岛与远大岛的数据可知,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正确;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以S2作为参照,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C正确;D、以S4作为参照,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解答题(共5小题)16.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牧场,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某草原群落中贝加尔针茅生活力强、个体数量多和生物量大,据此判定贝加尔针茅是该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2)为探究草原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相应实验。①思路:设置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每个氮素水平都设置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处理,一段时间后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功能特征等指标进行检测。其中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②结果: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③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基本相同。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减小,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使适口性好的植物先被家畜采食,使其与适口性差的植物竞争资源时容易处于劣势。(3)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保护草场资源,又要肉、奶高产,保证牧民经济效益,根据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原理,牧民应将家畜种群数量维持在水平。【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答案】(1)大结构(2)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样方基本相同减小差(3)【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2、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优势种通常是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活力较强的物种。【解答】解:(1)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贝加尔针茅作为优势种,应该具有生活力强、个体数量多和生物量大,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草原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群落的影响,自变量是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检测指标是丰富度相对量。据图所示,设置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每个氮素水平都设置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处理。植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图示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基本相同。据图所示,高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相对量远小于不放牧对照,说明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减小。由于过度放牧使适口性好的植物先被家畜采食,使其与适口性差的植物竞争资源时容易处于劣势。(3)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根据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原理,牧民应将家畜种群数量维持在水平。故答案为:(1)大结构(2)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样方基本相同减小差(3)【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是福寿螺、鸭。(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食物充足、天敌数量少甚至是没有天敌。(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下降,判断依据是甲、乙、丙的物种数目减少,个体数量占比范围减小,物种均匀度下降。科入侵前入侵后物种数目(种)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物种数目(种)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甲104.6~4.881.1~1.8乙93.1~3.371.8~2.5丙53.1~3.343.0~3.2丁32.7~2.8319.2~22.8总个体数(个):2530总个体数(个):2550(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生物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由于鸭主要捕食幼龄福寿螺,导致其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老年个体的数量增加,幼年个体的数量少于中、老年个体的数量,年龄组成变为衰退型。【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种群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答案】(1)福寿螺、鸭(2)食物充足、天敌数量少甚至是没有天敌(3)下降甲、乙、丙的物种数目减少,个体数量占比范围减小,物种均匀度下降(4)生物由于鸭主要捕食幼龄福寿螺,导致其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老年个体的数量增加,幼年个体的数量少于中、老年个体的数量,年龄组成变为衰退型【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适合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2、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3、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叫做环境容纳量。【解答】解:(1)由题中信息可知,在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水稻→福寿螺→鸭,其中生产者为水稻,福寿螺为初级消费者,鸭为次级消费者。(2)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食物充足、天敌数量少甚至是没有天敌,导致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甲、乙、丙的物种数目减少,个体数量占比范围减小,物种均匀度下降,所以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下降。(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生物防治。投放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则幼年个体剩余率为70%×(1﹣95.2%)=3.36%,中年个体剩余率为:20%×(1﹣60.3%)=7.94%,老年个体的剩余率为:10%×(1﹣1.2%)=9.88%,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由于鸭主要捕食幼龄福寿螺,导致其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老年个体的数量增加,幼年个体的数量少于中、老年个体的数量,年龄组成变为衰退型。故答案为:(1)福寿螺、鸭(2)食物充足、天敌数量少甚至是没有天敌(3)下降甲、乙、丙的物种数目减少,个体数量占比范围减小,物种均匀度下降(4)生物由于鸭主要捕食幼龄福寿螺,导致其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老年个体的数量增加,幼年个体的数量少于中、老年个体的数量,年龄组成变为衰退型【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18.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人员探究了390μL•L﹣1(ρ1,当前空气中的浓度)和1000μL•L﹣1(ρ2)两个CO2浓度下,盐生杜氏藻(甲)和米氏凯伦藻(乙)在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下的细胞密度变化,实验中确保养分充足,结果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发现,培养液的pH值会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原因可能是藻细胞密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吸收培养液中的CO2增多,从而导致培养液的pH升高。(答出1点即可)。(2)与单独培养相比,两种藻混合培养的结果说明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更有利于减缓乙填“甲”或“乙”)的种群增长。(3)为进一步探究混合培养下两种藻生长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人员利用培养过一种藻的过滤液去培养另一种藻,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2。综合图1和图2,分析混合培养引起甲、乙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分别是①甲生长受到抑制主要是由于乙释放的抑制物所致;②乙的种群数量下降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培养液中的营养、空间有限,导致乙的种群数量下降,。(4)一定条件下,藻类等多种微型生物容易在近海水域短期内急剧增殖,引发赤潮,主要原因是近海水域中的N、P等矿质元素增多,藻类大量繁殖而引起的。【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专题】模式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种群和群落.【答案】(1)藻细胞密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吸收培养液中的CO2增多,从而导致培养液的pH升高(2)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乙(3)①甲生长受到抑制主要是由于乙释放的抑制物所致②乙代谢产生的物质明显抑制甲的生长混合培养时资源、空间有限,导致乙的种群数量下降,乙的种群数量下降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4)近海水域中的N、P等矿质元素增多,藻类大量繁殖而引起的【分析】1、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若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2、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解答】解:(1)盐生杜氏藻(甲)和米氏凯伦藻(乙)能进行光合作用,会吸收培养液中的CO2,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加,培养液中的CO2含量越少,从而使得培养液的pH值升高。(2)比较单独培养与两种藻混合培养曲线图可知,混合培养后,盐生杜氏藻(甲)和米氏凯伦藻(乙)的K值都有所下降,且盐生杜氏藻(甲)的K值降低的更多,因此该实验结果可说明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盐生杜氏藻(甲)在390μL•L﹣1(ρ1)和1000μL•L﹣1(ρ2)两个CO2浓度下,K值差不多,而米氏凯伦藻(乙)的K值相差较大,说明在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下,甲的生长受影响不大,乙的生长受影响较大,绿色低碳生活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因此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更有利于减缓乙种群的增长。(3)由实验结果可知,加了乙的过滤液的甲细胞密度远远小于同等条件下的细胞密度,说明甲生长受到抑制主要是由于乙释放的抑制物所致。加了甲过滤液的乙细胞密度与同等条件下的乙的细胞密度差距不大,因此,乙的种群数量下降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空间有限,导致乙的种群数量下降。(4)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富营养化(N、P含量增多),藻类等多种微型生物容易在近海水域短期内急剧增殖,引发赤潮,主要原因是近海水域中的N、P等矿质元素增多,藻类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故答案为:(1)藻细胞密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吸收培养液中的CO2增多,从而导致培养液的pH升高(2)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并且甲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两种藻类的K值都下降乙(3)①甲生长受到抑制主要是由于乙释放的抑制物所致②乙代谢产生的物质明显抑制甲的生长混合培养时资源、空间有限,导致乙的种群数量下降,乙的种群数量下降与甲代谢产生的物质无关(4)近海水域中的N、P等矿质元素增多,藻类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9.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2)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荒漠生态系统。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①(填序号)。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其原理是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可以捕食高原鼢鼠,降低其种群数量。(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演替的类型.【答案】(1)标记重捕法(2)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3)荒漠生态系统①(4)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可以捕食高原鼢鼠,降低其种群数量(5)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解答】解:(1)高原鼢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2)由题干信息可在,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荒漠生态系统。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①正确。故选:①。(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其原理是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可以捕食高原鼢鼠,降低其种群数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5)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等生物因素的影响。故答案为:(1)标记重捕法(2)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3)荒漠生态系统①(4)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可以捕食高原鼢鼠,降低其种群数量(5)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点评】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20.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1)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死亡率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缓解(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间接(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2)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3)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10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30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数量为35只时,若当年最大捕捞量超过30只,种群数量降到A点以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会衰退。【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答案】(1)死亡率缓解间接(2)负反馈收支平衡(3)10305只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故种群数量必须大于5只,才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故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35﹣5=30只【分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它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抑制性调节机制。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瞪羚的数量增加,会引起其天敌猎豹数量的增加和草数量的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瞪羚种群数量下降,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瞪羚数量的稳定。【解答】解:(1)海胆的种内竞争加剧,会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死亡率上升,从而降低海胆的种群数量。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数量恢复,由于捕食关系导致海胆数目下降,缓解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因此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3)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应使岩龙虾种群数量始终维持在,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增长速率最快的点在25只时,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数量为35只,故当年捕捞量应为35﹣25=10只。5只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故种群数量必须大于5只,才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故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35﹣5=30只。故答案为:(1)死亡率缓解间接(2)负反馈收支平衡(3)10305只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故种群数量必须大于5只,才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故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35﹣5=30只【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考点卡片1.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知识点的认识】一、光合速率的概念: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固定(或氧气释放)量,也称光合强度.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强度)的因素1、内部因素(1)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根据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光合作用速率不同,适时适量地提供水肥及其他环境条件,以使植物茁壮成长.如图所示:(2)同一叶片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①曲线分析:OA段为幼叶,随幼叶的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内叶绿体、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增加.AB段为壮叶,叶片的面积、叶绿体和叶绿素都处于稳定状态,光合速率也基本稳定.BC段为老叶,随着叶龄的增加,叶片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也随之下降.②应用: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这样可减少其细胞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2、单因子外界因素的影响(1)光照强度①曲线分析a、A点光照强度为零,只进行细胞呼吸,A点即表示植物呼吸速率.b、AB段表明随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量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到B点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B点称为光补偿点,阴生植物光补偿点左移(如虚线所示).c、BC段表明随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C点对应的CO2吸收值表示净光合速率.d、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②应用: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比较低,如虚线所示.间作套种时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合理采伐,冬季温室栽培避免高温等都与光补偿点有关.(2)CO2浓度①曲线分析:图1中A点表示CO2补偿点,即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CO2浓度,图2中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最低浓度.B和B′点都表示CO2饱和点.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速率.(3)矿质元素①曲线的含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使植物吸水困难从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适量地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4)温度①曲线分析:温度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②应用:冬天,温室栽培可适当提高温度;夏天,温室栽培可适当降低温度;增大昼夜温差获得高产.3、多因子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1)曲线分析①P点前,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其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②P点到Q点之间,限制因子既有横坐标因素,也有其他因素.③Q点后,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图示中的其他因子的方法.(2)应用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也可同时适当充加CO2,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总之,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增加光照强度、调节温度或增加CO2浓度来充分提高光合速率,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三、提高农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的方法有:(1)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2)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3)光照强弱的控制;(4)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5)CO2的供应(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命题方向】题型一:单因子曲线分析典例1:科学家研究20℃时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cd段位置不断上移B.a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C.其他条件适宜,当植物少量缺Mg时,b点将向右移动D.c点后小麦光合强度不再增加可能与叶绿体中酶的数量有关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点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表示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c点以后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增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以及矿质元素的量.如镁是合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缺镁植物叶片会发黄.解答:A、20℃不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时,光合速率将增强,cd段位置会上移,但是超过一定的温度,cd段位置可能会下移,A错误;B、a点时光照为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正确;C、其他条件适宜,当植物缺Mg时,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所以应增加光强使其与呼吸作用相等,b点将向右移动,C正确;D、外界条件均适宜时,c点之后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是内因造成的,故可能与叶绿体中酶的数量有关,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产生ATP的细胞器,明确25℃左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升高温度光合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考生要理解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除了外因,还包括内因,如:酶的数量、色素的含量等.题型二:多因子曲线分析典例2:如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除各图中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最适范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酶的数量B.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生成速度快C.图中M、N点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P点的限制因素是温度D.丙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走势将稳定不变分析:图甲中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M点时两曲线重合,说明二氧化碳浓度不影响光合速率,而a、b两点的光照强度相同,因此影响因素为二氧化碳浓度.图乙中自变量有光照强度和温度,图中N点时两曲线重合,说明温度不影响光合速率,而c、d两点的温度相同,因此影响因素为光照强度.丙图分析同样利用此方法.解答:A、甲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a点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和酶的数量,故A正确;B、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增加,产生的ATP和[H]增加,因此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还原量多,故B正确;C、图中M、N、P三点均为三条曲线的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和温度,故C正确;D、丙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走势有可能下降,因为超过最适浓度,酶的活性降低,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在分析曲线图是着重利用单一变量分析的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曲线分析能力.题型三:一昼夜光合速率曲线分析典例3:(2012•山东)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乙植株在e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D.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有机物的积累是净光合量,光合作用速率受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解答:A、分析图示可知,这一天的6:00(甲曲线的a点)和18:00时左右,甲乙两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速率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相等;在6:00之前,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已经开始,但光合作用比细胞呼吸弱;A错误.B、在18时后,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开始小于细胞呼吸,有机物的积累最多的时刻应为18:00时,e点时有机物的积累量已经减少;错误.C、图示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H]和ATP的速率减慢,这两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错误.D、b~d段,乙曲线的变化为植物的“午休现象“,是气孔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之故;甲植物可能不存在“午休现象“或气孔关闭程度很小或气孔无法关闭;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借助曲线图,考查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难题.题型四:表观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和有机物积累量之间的关系典例4:如图表示20℃时玉米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S1、S2、S3所在部位的面积表示有关物质的相对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有机物净积累量B.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C.若土壤中缺Mg,则B点右移,D点左移D.S1+S3表示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分析:结合题意分析:玉米在整个过程中都进行呼吸作用,并且由于温度不变,呼吸作用强度保持不变,因此可用S1+S3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量.而由A点开始,光合作用出现,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不断增多;在B点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刚好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图中的S1可表示B点之前的光合作用量,也可表示呼吸作用消耗﹣光合作用合成量;但是超过B点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S2就可以表示B点之后的有机物积累量.解答:A、图中可以看出,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S1+S3表示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因此玉米光合作用有机物净积累量=光合作用总量﹣呼吸作用消耗=S2+S3﹣(S1+S3)=S2﹣S1,A错误;B、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B正确;C、若土壤中缺Mg,则会缺少叶绿素,达到光补偿点所需的光照强度会增大,B点右移,同时达到光饱和点所需的光照强度将会减小,D点左移,C正确;D、玉米在整个过程中都进行呼吸作用,并且由于温度不变,呼吸作用强度保持不变,因此S1+S3表示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量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的关系,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利用真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积累量=白天净光合作用量﹣夜间呼吸消耗量进行解题.题型五:有机物积累量的计算典例5: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温度(℃)5101520253035光照下吸收CO2(mg/h)1.001.752.503.253.753.503.00黑暗中释放CO2(mg/h)0.500.751.001.502.253.003.50下列对该表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B.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最适宜的温度是30℃C.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10℃时的两倍分析:图中自变量为温度,本题是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在读表时,要明确光照下吸收CO2的量为净吸收量,即净光合作用量,黑暗中放出CO2的量代表的是有机物的消耗量,也代表呼吸作用强度.解答:A、表中光照下吸收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CO2量表示呼吸作用强度,温度在35℃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3.00mg/h,因此昼夜不停地光照植物能生长,故A错误;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危险品运输与安全装卸协议3篇
- 专业水泥购销协议规范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管理协议2篇
- 专项融资委托代理协议(2024版)版A版
- 个人借款抵押车复杂合同(2024版)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合作协议5篇
- 专业短视频摄制服务合同(2024年)3篇
- 2025年度生物制药研发与市场推广合作协议2篇
- 2025年度厂房物业管理与能源审计服务协议4篇
- 2025年度厂区生态景观绿化养护服务合同样本4篇
- 2024版个人私有房屋购买合同
- 2025年山东光明电力服务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神经发展障碍 儿童社交沟通障碍康复规范》
- 2025年中建六局二级子企业总经理岗位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5月江苏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管理类和其他类)
- 注浆工安全技术措施
- 《食品与食品》课件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组”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读书分享会《白夜行》
- 2023上海高考英语词汇手册单词背诵默写表格(复习必背)
- 人民军队历史与优良传统(2024)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