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4•潍坊二模)如图为1919年《晨报》“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的头题文章(节选)。该文章旨在()人类在社会生活上有三大基本的权利。第一是生存权。第二是劳动权。第三是劳动全收权。……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我们要得这三种的权利,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A.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 B.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C.强调改造社会是生存的前提 D.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2.(2024•邯郸模拟)如表所示为西医传入中国后的部分指标统计。表中信息可用来说明晚清时期()1859年西医师28人1876年教会医院6所,诊所24所1897年教会医院50所1905年西式医院发展到166座,诊所241所,医师301人A.民众对西学的认识深化 B.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 C.医学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3.(2024•江西模拟)下面为1918年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少年月刊》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应该注重“人的生活问题”——精神的与物质的,换句话说,就是惠样适应环境的问题。我以为“少年中国”的少年要有三种新生活;创造的生活;社会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若不彻底使一般人了解社会的生活之意义,永远不能达到民主主义的目的。这表明该学会认识到()A.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 B.人的觉醒和社会改造的必要性 C.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 D.青年学生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4.(2024•江西三模)晚清留日学生创办了《四川》《江苏》《江西》《新广东》《新湖南》《浙江潮》等刊物。广东留日学生欧榘甲撰文称:“窥现今之大势,莫如各省先行自图自立……省省自立,然后公议建立中国全部总政府于各省政府之上。”晚清留日学生地方意识的觉醒()A.具有分离主义的色彩 B.推动了联省自治的变革 C.表明中央集权的衰落 D.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思想5.(2024•涵江区模拟)1903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弥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自由是“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絜矩之道”相通。这反映了严复()A.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 B.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政治主张的日趋保守 D.为维新变法制造社会氛围6.(2024•漳州模拟)1842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先后两次增订刊行。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这体现出()A.中体西用的变革策略 B.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 C.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 D.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7.(2024•江西模拟)如表为19世纪40年代中国士人翻译引用或自编书籍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部分表述。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作品路易十六的评价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分析《万国地理全图集》国主好色正义妾妇弄权,庶民怨之,废戕其主,而自择君。《地理备考》正义国势大乱、国人拥藏拿破仑。《外国史略》不修政事,国主好色正义国库耗于妃妾,乃议增饷以补国用,民心不服。《瀛寰志略》王好渔色,内宠擅权扰民正义民不能堪。A.开放与保守并存的时代烙印 B.学术研究视野得到拓展 C.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渐进性 D.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曲折8.(2024•濮阳模拟)19世纪末,孙中山提出,中国应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以农为经,以商为纬”,科学把握农工商之相互依存关系;“人事补天工”,大力兴修水利。这些观点()A.与传统民本思想相一致 B.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践行了民生主义的思想 D.擘画了农业现代化构想9.(2024•上饶模拟)1916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认为《青年杂志》易导致读者与《上海青年》混淆,要求其改名。改名后的第一期,陈独秀强调“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为取得新青年之资格也”。他在赋予新青年时代先锋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拔高了刊物的定位。陈独秀此举()A.助长了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B.体现了灵活的传播策略 C.剔除了旧思想对人们的羁绊 D.厘清了文化阵营的分歧10.(2024•辽宁二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孙中山致电列宁对其革命成功表示贺忱,1922年孙中山说“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惟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1924年1月,他按照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建议,在国民党一大上正式确立了“联俄容共”政策。这说明孙中山()A.思想转变深受国共合作影响 B.思想突破,属于民主革命范畴 C.将中国和世界革命联系起来 D.关注世界,正在实现阶级转型11.(2024•江西二模)王阳明“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而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理念,不啻是儒家历史上的划时代解放,其对儒家的意义,犹如马丁•路德之于基督教。马丁•路德与王阳明的相似之处是()A.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者 B.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C.都有助于主体意识觉醒 D.都对世界本源认识一致12.(2024•河南模拟)1920年9月,《新青年》新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的《谈政治》,文章指出:“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的工资以上,这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共对国情的认识加深 B.新文化运动思潮发生转向 C.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 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13.(2024•湖南模拟)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14.(2024•岳阳三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却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其中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故有人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人民的自由只是“猫口之鼠之自由”。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 B.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 C.缺失制约政府的机制 D.忽视人民的民主权利15.(2024•永州三模)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由此可知()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 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16.(2024•保定三模)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支持梁启超办时务学堂时指出,“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康有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强学会研究中西各种学问时“皆以孔子经学为本”。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 B.洋务派势力依然强大 C.维新势力受到政治打击 D.制度变革已成为共识17.(2024•赤峰二模)严复把英语中的soCiety翻译为“群”。康有为、梁启超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李大钊则指出,群体的道德破灭必然引发“亡群”的后果,知识分子必须意识到自身所负载的重任。“合群”与“亡群”共同反映出()A.知识分子在救国方式上达成共识 B.迂腐守旧的封建思想仍占据主导 C.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D.有识之士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18.(2024•湖北三模)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参议院迅速制定民国组织法,并将法制局局长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呈交参议院以资参考。然而参议院却将原案退回政府,并组成编辑委员会起草《临时约法》。3月8日,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3月11日,孙中山正式颁布《临时约法》。这表明()A.民主共和的根基不牢固 B.政党政治运作有法可据 C.分权制衡原则得到维护 D.革命党人缺少政治权威19.(2024•辽阳二模)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根据其组织人所翻译的国际法中“各国皆有当禁外国货物之例”等相关条文,证明了鸦片属于违禁品,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中国有权禁止外国人将鸦片输入中国。林则徐此举()A.蕴含着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有效抵制了英国对华的侵略 C.使清廷认识到国际法价值 D.实践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20.(2024•周口模拟)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时,林则徐将《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他;一些开明人士也纷纷出手相助,或将复制的有关资料送给他,或将被俘英军所画的英国地图寄给他。由此可见,当时()A.国人迫切寻求强国之策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D.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21.(2024•扬州模拟)陈独秀在1918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称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好人”。1923年12月,北京大学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497票中列宁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得51票居第二。该变化体现了()A.西方对中国的榜样力量彻底丧失 B.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失去了吸引力 C.中国知识界救亡之路出现了转向 D.以俄为师成为中国学人的共同追求22.(2024•黑龙江三模)陈独秀在《吾人之最后觉悟》一文中说:“我们如果要在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又要在伦理上维护纲常礼教,想收到新旧调和的功效,自家冲突,绝对不可能的事。”据此可知,陈独秀()A.旨在灌输民主与科学思想 B.坚持思想启蒙与政治革新并举 C.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D.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体系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4•潍坊二模)如图为1919年《晨报》“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的头题文章(节选)。该文章旨在()人类在社会生活上有三大基本的权利。第一是生存权。第二是劳动权。第三是劳动全收权。……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我们要得这三种的权利,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A.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 B.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C.强调改造社会是生存的前提 D.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我们要得这三种的权利,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材料提到“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保障这三种的权利,才算是完全的社会”、“我们要得这三种的权利,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由此可知,该文章认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上的基本权利是生存权、劳动权和劳动全收权,只有保障这三种权利的社会才是完全的社会,而要得到这三种权利,必须改造社会。因此,该文章旨在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改造社会以保障人类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我们要得这三种的权利,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但强调的是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改造社会是生存的前提,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改造社会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并没有提到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2.(2024•邯郸模拟)如表所示为西医传入中国后的部分指标统计。表中信息可用来说明晚清时期()1859年西医师28人1876年教会医院6所,诊所24所1897年教会医院50所1905年西式医院发展到166座,诊所241所,医师301人A.民众对西学的认识深化 B.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 C.医学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分析】本题考查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859年至1905年,教会医院数量增加,医师数量增加,体现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反映了西医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扩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没有涉及民众对于西学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增加的西式医院是中国人自建的还是列强投资的,排除B项;医学救国晚清时期是一种救国理论,但并非“社会共识”,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4•江西模拟)下面为1918年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少年月刊》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应该注重“人的生活问题”——精神的与物质的,换句话说,就是惠样适应环境的问题。我以为“少年中国”的少年要有三种新生活;创造的生活;社会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若不彻底使一般人了解社会的生活之意义,永远不能达到民主主义的目的。这表明该学会认识到()A.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 B.人的觉醒和社会改造的必要性 C.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 D.青年学生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征进行分析。【解答】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根据材料“应该注重‘人的生活问题’——精神的与物质的”“创造的生活”“怎样适应环境的问题”“使一般人了解社会的生活之意义……达到民主主义的目的”可知,该学会认识到促进人的解放和觉醒,使之真正地适应和改造社会,才能最终达到完成民主革命和实现民主的任务和目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革命的目的,而是实现完成革命任务的途径,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青年学生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4.(2024•江西三模)晚清留日学生创办了《四川》《江苏》《江西》《新广东》《新湖南》《浙江潮》等刊物。广东留日学生欧榘甲撰文称:“窥现今之大势,莫如各省先行自图自立……省省自立,然后公议建立中国全部总政府于各省政府之上。”晚清留日学生地方意识的觉醒()A.具有分离主义的色彩 B.推动了联省自治的变革 C.表明中央集权的衰落 D.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思想【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家国天下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从自我出发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强烈的“各省自立”的呼声,其最终的合法性落实在国家意识,符合先治地方“小家”,后谋国家独立之大业的“家国天下”传统,D项正确;各省自治是晚清国家主义思潮的一部分,其本身不足以导向欧洲式的国家独立运动,而是通过地方自立最终合成国家之大群,排除A项;“各省独立”是联省自治的先声,但不能说“推动”了其“变革”,联省自治是20世纪20年代一些政治家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也得到一些地方实力派的响应,最终在北伐革命中归于失败,排除B项;题干主语是“晚清留日学生”,不能对应“中央集权”的强化或弱化,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4•涵江区模拟)1903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弥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自由是“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絜矩之道”相通。这反映了严复()A.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 B.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政治主张的日趋保守 D.为维新变法制造社会氛围【分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严复主张自由,主张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并且与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思想相通,可见,他的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A项正确;严复主张维新,反对封建统治秩序,排除B项;据材料“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可知,他主张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不是保守思想,排除C项;维新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2024•漳州模拟)1842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先后两次增订刊行。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这体现出()A.中体西用的变革策略 B.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 C.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 D.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解题关键信息是“1842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解答】A.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与题干无关,排除;B.根据材料“1842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但并未受到国人的关注,相反国人关注的仍是康乾时期的盛世局面,这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正确;C.材料未涉及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排除;D.材料体现不出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7.(2024•江西模拟)如表为19世纪40年代中国士人翻译引用或自编书籍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部分表述。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作品路易十六的评价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分析《万国地理全图集》国主好色正义妾妇弄权,庶民怨之,废戕其主,而自择君。《地理备考》正义国势大乱、国人拥藏拿破仑。《外国史略》不修政事,国主好色正义国库耗于妃妾,乃议增饷以补国用,民心不服。《瀛寰志略》王好渔色,内宠擅权扰民正义民不能堪。A.开放与保守并存的时代烙印 B.学术研究视野得到拓展 C.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渐进性 D.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曲折【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思想萌发,解答本题需结合新思想萌发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步人士的著作一方面体现了当时他们“开眼看世界”的努力,将救亡图存的目光投向西方,加深了对西方国情和历史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理解中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君主无道——臣弑君”的历史,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归因于路易十六的暴政,是民众对暴君的反抗,这表明儒家伦理道德标准是他们评价法国大革命或选编法国大革命内容时的立足点,其认识未突破传统伦理道德从而达到阶级革命的高度,这折射出时代局限性,A项正确;学术研究视野得到拓展不能完全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近代民族意识,排除C项;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思想萌发,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8.(2024•濮阳模拟)19世纪末,孙中山提出,中国应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以农为经,以商为纬”,科学把握农工商之相互依存关系;“人事补天工”,大力兴修水利。这些观点()A.与传统民本思想相一致 B.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践行了民生主义的思想 D.擘画了农业现代化构想【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通过科技、水利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D项正确;传统的民本思想没有涉及到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排除A项;孙中山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的,而不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平均地权”,这与材料内容并无关联,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4•上饶模拟)1916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认为《青年杂志》易导致读者与《上海青年》混淆,要求其改名。改名后的第一期,陈独秀强调“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为取得新青年之资格也”。他在赋予新青年时代先锋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拔高了刊物的定位。陈独秀此举()A.助长了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B.体现了灵活的传播策略 C.剔除了旧思想对人们的羁绊 D.厘清了文化阵营的分歧【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为取得新青年之资格也”“赋予新青年时代先锋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拔高了刊物的定位”及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时,赋予了《新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的定位,表达了对青年学习新思想的期望,体现了陈独秀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救国的思想,厘清了文化阵营的分歧,明确表达了新思想与旧思想阵营的区别,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的积极作用,反映了陈独秀对于新思想的认同和宣传,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陈独秀直接提出宣传新思想的主张,并直接表达了对青年学习新思想的期望,并非“灵活的”传播策略,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仍旧存在旧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在偏远的内地和农村,C项夸大了《青年杂志》改名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0.(2024•辽宁二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孙中山致电列宁对其革命成功表示贺忱,1922年孙中山说“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惟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1924年1月,他按照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建议,在国民党一大上正式确立了“联俄容共”政策。这说明孙中山()A.思想转变深受国共合作影响 B.思想突破,属于民主革命范畴 C.将中国和世界革命联系起来 D.关注世界,正在实现阶级转型【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将苏俄视为中国革命的朋友,并接受苏俄和共产国际建议,确立了“联俄容共”政策,说明孙中山将中国和世界革命联系起来,C项正确;孙中山思想转变促进了国共合作,选项因果倒置,排除A项;孙中山只是提出了“联俄容共”政策,而其思想突破为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转型,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2024•江西二模)王阳明“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而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理念,不啻是儒家历史上的划时代解放,其对儒家的意义,犹如马丁•路德之于基督教。马丁•路德与王阳明的相似之处是()A.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者 B.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C.都有助于主体意识觉醒 D.都对世界本源认识一致【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材料可知,王阳明主张判断是非标准是内心,不是孔子的言论。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是致良知,心即理。马丁•路德主张人的获救依赖个人的信仰,反对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因此两人都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反对权威的束缚,C项正确;材料强调主体意识,未涉及唯心思想,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未涉及宗教思想,排除B项;王阳明认为世界本源是理,马丁•路德是上帝,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学生需了解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性。12.(2024•河南模拟)1920年9月,《新青年》新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的《谈政治》,文章指出:“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的工资以上,这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共对国情的认识加深 B.新文化运动思潮发生转向 C.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 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材料“工人劳力所生产的价值(远在他们每日所得的工资以上,这工资以上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了。而“中国人说的什么红利,工人照例得不着分毫”,可知,陈独秀认为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工人阶级应该起来反抗资本家,这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觉醒,C项正确;1921年,中共成立,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发生思潮转向,排除B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生需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影响。13.(2024•湖南模拟)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并没有结束封建帝制,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都出现于封建帝制结束以后,排除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2024•岳阳三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却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其中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故有人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人民的自由只是“猫口之鼠之自由”。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 B.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 C.缺失制约政府的机制 D.忽视人民的民主权利【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临时约法》“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且规定特殊时期人民的权利“得依法律限制之”,从而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人民权利不能得到真正保障,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人民自由保障问题,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与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无关,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需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主要内容、影响。15.(2024•永州三模)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由此可知()A.白话文运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B.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接轨 C.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 D.教育革新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第53号训令批准了钱玄同、胡适等人提交的《请颁行新式标点议案》”可知,白话文运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新式标点议案,没有涉及传统文学体裁与西方文化的接轨,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标点符号的改革,不能直接推断出文学革命推动了社会政治变革,排除C项;教育革新并没有成为救国的主要手段,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6.(2024•保定三模)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支持梁启超办时务学堂时指出,“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康有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强学会研究中西各种学问时“皆以孔子经学为本”。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 B.洋务派势力依然强大 C.维新势力受到政治打击 D.制度变革已成为共识【分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中体西用”的内涵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皆以孔子经学为本”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士大夫阶层包括维新派依然秉持中体西用思想,这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洋务派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已经失势,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维新势力受到政治打击,排除C项;当时士大夫阶层依然坚持中体西用思想,这表明制度变革并未成为共识,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7.(2024•赤峰二模)严复把英语中的soCiety翻译为“群”。康有为、梁启超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李大钊则指出,群体的道德破灭必然引发“亡群”的后果,知识分子必须意识到自身所负载的重任。“合群”与“亡群”共同反映出()A.知识分子在救国方式上达成共识 B.迂腐守旧的封建思想仍占据主导 C.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D.有识之士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依据材料“严复把英语中的soCiety翻译为‘群’……知识分子必须意识到自身所负载的重任”可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等有识之士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D项正确;材料中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等人的救国方式不一样,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迂腐守旧的封建思想仍占据主导,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8.(2024•湖北三模)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参议院迅速制定民国组织法,并将法制局局长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呈交参议院以资参考。然而参议院却将原案退回政府,并组成编辑委员会起草《临时约法》。3月8日,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3月11日,孙中山正式颁布《临时约法》。这表明()A.民主共和的根基不牢固 B.政党政治运作有法可据 C.分权制衡原则得到维护 D.革命党人缺少政治权威【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参议院退回政府部门起草的法案,独立行使立法权进行法律编撰,这体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制约与平衡,C项正确;材料符合民主与共和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运作原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革命党人政治权威问题,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024•辽阳二模)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根据其组织人所翻译的国际法中“各国皆有当禁外国货物之例”等相关条文,证明了鸦片属于违禁品,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中国有权禁止外国人将鸦片输入中国。林则徐此举()A.蕴含着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有效抵制了英国对华的侵略 C.使清廷认识到国际法价值 D.实践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