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开发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开发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开发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开发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开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开发方案TOC\o"1-2"\h\u29461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4214341.1绿色建筑发展概述 4312321.2智能化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4257261.3项目目标与意义 411072第2章建筑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 5106832.1建筑功能需求 5178482.2建筑环境需求 5154602.3用户需求 61449第3章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原则 6149523.1可持续发展原则 6248823.1.1生态平衡: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降低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6311533.1.2资源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6137723.1.3环境保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6112983.2节能减排原则 6222343.2.1高效节能: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 7175283.2.2清洁能源: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7116473.2.3智能调控: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建筑内的能源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调控,实现能源需求与供应的平衡。 7110633.3用户友好原则 7236393.3.1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提供舒适、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730893.3.2健康环保: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保障室内空气质量,为用户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 7117193.3.3智能交互: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人与建筑之间的信息交互,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和生活品质。 718913.3.4灵活拓展:系统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拓展性,以满足用户在不同阶段对建筑功能的需求。 72562第4章智能化系统集成架构 7124784.1系统总体架构 7230244.1.1感知层 7190954.1.2传输层 798854.1.3平台层 8288144.1.4应用层 82214.2硬件系统设计 8115124.2.1传感器及监测设备 8233624.2.2通信设备 870424.2.3控制设备 842524.3软件系统设计 826034.3.1数据存储与管理 8254974.3.2数据处理与分析 8212314.3.3智能分析模块 8266854.3.4决策支持模块 8153124.3.5用户界面设计 93662第5章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9225635.1能源监测与数据分析 9317175.1.1监测系统构建 9320765.1.2数据分析方法 986425.2能源优化与调度 9118515.2.1能源优化策略 9325425.2.2能源调度方法 9155645.3能源管理系统实施策略 9309775.3.1系统架构设计 950135.3.2技术选型与集成 1024175.3.3人员培训与运维 10321355.3.4政策支持与推广 1027893第6章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1055216.1环境参数监测 10269356.1.1监测内容 10120996.1.2监测技术 10240256.1.3监测系统设计 10176296.2环境调控策略 1163166.2.1调控目标 1179626.2.2调控方法 11289116.3智能控制系统实现 11194576.3.1系统架构 1123736.3.2关键技术 11259826.3.3系统实现 1222134第7章建筑设备管理与维护系统 12280567.1设备运行监测 12146607.1.1监测系统设计 12300757.1.2数据处理与分析 12112237.1.3运行优化建议 12116977.2设备故障诊断与预警 12183137.2.1故障诊断技术 12126047.2.2预警系统设计 12199997.2.3预警信息推送 12108687.3设备维护与管理 13311477.3.1维护策略制定 13101937.3.2维护计划实施 13124657.3.3设备管理平台 13266337.3.4人员培训与考核 1326695第8章智能化系统集成与调试 13246238.1系统集成技术 1331338.1.1集成框架设计 1350458.1.2硬件设备集成 13178168.1.3软件平台集成 13218808.1.4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 13312128.2系统调试与优化 145828.2.1系统调试方法 14292568.2.2系统调试流程 1421738.2.3系统优化策略 14201898.3系统验收与评价 14280828.3.1系统验收标准 14216388.3.2系统验收流程 14190748.3.3系统评价方法 14194138.3.4评价结果分析 1413819第9章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案例 1495619.1案例一:某绿色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 1495379.1.1项目背景 14300029.1.2系统构成 15105819.1.3应用效果 15102929.2案例二:某绿色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 1510739.2.1项目背景 15100179.2.2系统构成 1560279.2.3应用效果 162029.3案例分析与发展趋势 167759.3.1案例分析 16148659.3.2发展趋势 1613471第10章项目实施与展望 16694710.1项目实施策略 16140510.1.1项目组织与管理 161930410.1.2技术研发与攻关 16376110.1.3合作与交流 173182710.1.4试点示范与推广 173237210.2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 17694510.2.1技术风险 173254010.2.2市场风险 173163610.2.3政策风险 171885210.2.4资金风险 17792810.3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未来展望 1767510.3.1技术创新 17156310.3.2应用拓展 17920810.3.3产业融合 173034010.3.4政策支持 181936710.3.5国际合作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绿色建筑发展概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绿色建筑理念应运而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但是绿色建筑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建筑智能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提高绿色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1.2智能化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智能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建筑物进行智能化设计、施工、管理和服务的一种系统。在绿色建筑中,智能化系统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智能化系统,可以对建筑内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实现能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2)优化室内环境:智能化系统能够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为用户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3)降低运维成本:智能化系统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效益。(4)提高建筑安全性:智能化系统可以对建筑物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和处理安全隐患。1.3项目目标与意义本项目旨在针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以下目标:(1)分析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2)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能源管理、室内环境优化、运维管理等。(3)设计一套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架构,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4)通过实际应用案例,验证所提出智能化系统的有效性,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支持。本项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绿色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2)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助力我国绿色发展。(3)提升建筑物的使用价值,为人们创造更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4)为我国绿色建筑智能化领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第2章建筑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2.1建筑功能需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管理:实现能源消耗的监测、分析、优化,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环境监测: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为用户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3)设备监控:对建筑内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寿命。(4)安防监控:构建全方位的安防监控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巡更管理等,提高建筑安全水平。(5)信息通信: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通信环境,满足用户在信息传输、远程办公等方面的需求。(6)智能控制:通过智能控制策略,实现建筑内各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提高建筑运行效率。2.2建筑环境需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环境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环保:建筑智能化系统应遵循绿色环保原则,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2)舒适宜居:通过智能化系统优化室内外环境,为用户提供舒适、宜居的空间。(3)灵活扩展:建筑智能化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适应建筑功能变化和未来技术发展。(4)安全可靠:保证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稳定运行,降低故障风险,提高建筑安全性。(5)节能降耗:建筑智能化系统应通过优化能源管理,实现节能降耗,降低运营成本。2.3用户需求建筑智能化系统需满足以下用户需求:(1)便捷性:为用户提供简单易用的操作界面,降低用户使用门槛。(2)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智能服务,如家居自动化、环境调节等。(3)互动性:建立用户与建筑智能化系统之间的互动机制,提高用户体验。(4)信息透明:向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提高用户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信任度。(5)售后服务: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用户权益。第3章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原则3.1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具体包括:3.1.1生态平衡: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降低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3.1.2资源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3.1.3环境保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3.2节能减排原则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应遵循节能减排原则,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和减少排放为目标,具体包括:3.2.1高效节能: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3.2.2清洁能源: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3.2.3智能调控: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建筑内的能源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调控,实现能源需求与供应的平衡。3.3用户友好原则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应遵循用户友好原则,以满足用户舒适、健康、便捷的需求为目标,具体包括:3.3.1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提供舒适、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3.3.2健康环保: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保障室内空气质量,为用户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3.3.3智能交互: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人与建筑之间的信息交互,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和生活品质。3.3.4灵活拓展:系统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拓展性,以满足用户在不同阶段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第4章智能化系统集成架构4.1系统总体架构本章主要阐述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架构设计。系统总体架构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以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灵活扩展和良好维护。4.1.1感知层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和执行器,用于实时采集建筑内外环境数据、设备运行状态等。感知层设备需具备高精度、低功耗、易于安装和维护等特点。4.1.2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平台层,同时将平台层的控制指令下发至感知层设备。传输层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4.1.3平台层平台层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分析和决策。平台层包括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智能分析模块和决策支持模块。4.1.4应用层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展示系统运行状态、监测数据和报警信息等。应用层包括Web端、移动端和第三方接口,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4.2硬件系统设计4.2.1传感器及监测设备选择具有高精度、低功耗、抗干扰功能的传感器及监测设备,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4.2.2通信设备根据建筑环境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设备,如光纤、无线AP、网关等,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4.2.3控制设备选用具备高可靠性、易于扩展和兼容性的控制设备,实现对建筑设备的高效控制。4.3软件系统设计4.3.1数据存储与管理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4.3.2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为决策支持提供有力保障。4.3.3智能分析模块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能耗预测、故障诊断和优化控制等功能,提高绿色建筑的运行效率。4.3.4决策支持模块结合专家系统、优化算法等,为用户提供最佳运行策略和优化方案,实现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管理。4.3.5用户界面设计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简洁、直观、易用的用户界面,提高用户体验。界面包括数据展示、设备控制、报警提示等功能模块。第5章建筑能源管理系统5.1能源监测与数据分析5.1.1监测系统构建在建筑行业中,能源监测是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讨论监测系统的构建,包括硬件设备部署、数据采集与传输、监测指标设定等方面。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对建筑内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5.1.2数据分析方法对采集到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能耗模式识别等。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挖掘潜在的节能空间,为能源优化与调度提供依据。5.2能源优化与调度5.2.1能源优化策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能源优化策略,包括设备运行参数调整、用能设备控制策略优化等。同时引入先进的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提高能源优化效果。5.2.2能源调度方法结合建筑内能源需求,制定合理的能源调度策略。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对各类能源设备进行智能调度,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提高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率。5.3能源管理系统实施策略5.3.1系统架构设计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构建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兼容性的能源管理系统架构。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能源优化与调度模块、用户界面等。5.3.2技术选型与集成针对建筑能源管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云计算平台等。同时实现各技术组件的紧密集成,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5.3.3人员培训与运维针对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运维需求,开展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包括系统操作、设备维护、故障处理等。同时建立健全的运维管理制度,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5.3.4政策支持与推广加强与部门、行业协会等的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通过示范项目推广、技术交流等方式,促进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第6章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6.1环境参数监测6.1.1监测内容建筑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光照、噪声等关键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实时监测,为环境调控提供数据支持。6.1.2监测技术采用高精度传感器,结合现代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建筑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具体技术包括:(1)空气质量传感器:监测室内CO2、甲醛、PM2.5等有害气体浓度;(2)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温度、湿度;(3)光照传感器:检测室内光照强度;(4)噪声传感器:监测室内噪声水平。6.1.3监测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特点,设计分布式环境监测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功能。系统包括以下部分:(1)传感器节点:布置于室内关键位置,负责实时采集环境参数;(2)数据传输网络:采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处理单元;(3)处理单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为环境调控提供依据;(4)监控平台:实时展示环境参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查询和报警功能。6.2环境调控策略6.2.1调控目标环境调控策略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保持室内空气质量优良,满足人体健康需求;(2)维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提高居住舒适度;(3)合理控制光照和噪声,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6.2.2调控方法结合监测数据,采用以下调控方法:(1)通风换气:根据室内外温差和空气质量,自动调节新风系统;(2)温湿度调节:通过空调、地暖等设备,实现室内温湿度的自动控制;(3)照明控制:根据室内光照需求,自动调节照明设备;(4)噪声控制:采用吸声、隔声等技术,降低室内噪声。6.3智能控制系统实现6.3.1系统架构采用分层架构,将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划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1)感知层:负责环境参数的采集;(2)传输层:实现数据的传输与交换;(3)处理层: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制定调控策略;(4)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控和调控。6.3.2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选用高精度、低功耗的传感器,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2)通信技术: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3)数据处理技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环境调控的智能化;(4)控制系统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6.3.3系统实现结合建筑特点,开发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智能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1)选用成熟可靠的硬件设备;(2)开发高效稳定的软件系统;(3)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4)加强系统安全防护,保证数据安全。第7章建筑设备管理与维护系统7.1设备运行监测7.1.1监测系统设计针对建筑内的主要设备,如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HVAC)、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等,设计一套全面覆盖的运行监测系统。该系统应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至监控系统。7.1.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为设备运行优化提供依据。7.1.3运行优化建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设备运行提供优化建议,实现能源消耗降低和设备寿命延长。7.2设备故障诊断与预警7.2.1故障诊断技术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等,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诊断设备潜在故障。7.2.2预警系统设计根据故障诊断结果,设计预警系统,对设备运行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报警,提前采取措施,降低故障风险。7.2.3预警信息推送将预警信息及时推送至相关人员,保证问题得到快速响应和处理。7.3设备维护与管理7.3.1维护策略制定根据设备运行状况、故障诊断结果和预警信息,制定合理的设备维护策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7.3.2维护计划实施按照维护策略,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包括维护时间、内容、人员等,保证设备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7.3.3设备管理平台建立设备管理平台,对设备运行数据、故障诊断、维护记录等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7.3.4人员培训与考核加强对设备维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设备维护质量。第8章智能化系统集成与调试8.1系统集成技术8.1.1集成框架设计在本节中,我们将阐述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框架设计。该框架主要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数据接口及通信协议等组成部分,以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8.1.2硬件设备集成针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我们将介绍其集成方法、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以保证硬件设备在系统中稳定、高效地运行。8.1.3软件平台集成本节主要介绍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中软件平台的集成,包括数据管理、算法处理、界面展示等功能模块。同时对软件平台之间的接口规范、数据交换格式等进行详细阐述。8.1.4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为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高效、可靠,本节将详细介绍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主要包括数据接口的设计原则、通信协议的制定以及相关技术标准。8.2系统调试与优化8.2.1系统调试方法本节将阐述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调试方法,包括单元调试、集成调试和现场调试等,以保证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达到预期效果。8.2.2系统调试流程介绍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的流程,包括调试计划、调试步骤、调试工具及调试记录等,以提高调试效率。8.2.3系统优化策略针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节将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包括参数调整、算法优化、结构改进等,以提高系统功能。8.3系统验收与评价8.3.1系统验收标准本节将详细阐述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验收标准,包括功能功能、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以保证系统满足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的要求。8.3.2系统验收流程介绍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验收的流程,包括验收组织、验收方法、验收内容和验收报告等。8.3.3系统评价方法本节将提出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以全面评估系统的功能、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8.3.4评价结果分析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系统改进、优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同时为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研发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第9章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案例9.1案例一:某绿色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9.1.1项目背景某绿色办公建筑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该项目以绿色建筑理念为核心,运用智能化系统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办公效率及舒适性。9.1.2系统构成该绿色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内各种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实现能源优化配置;(2)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线及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降低能耗;(3)通风空调系统:采用变频技术,实现室内温度、湿度的自动调节,提高舒适性的同时降低能耗;(4)智能安防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等,保证办公环境安全;(5)信息发布系统:实时发布办公、交通等信息,提高办公效率。9.1.3应用效果通过实施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该办公建筑实现了以下效果:(1)节能:能源消耗较传统建筑降低约%;(2)环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舒适:室内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办公环境舒适度;(4)高效:信息发布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提高了办公效率。9.2案例二:某绿色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9.2.1项目背景某绿色住宅建筑位于我国某生态示范区,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该项目旨在打造绿色、环保、智能的住宅小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9.2.2系统构成该绿色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门锁、家电控制、环境监测等,实现远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2)能源管理系统:对住宅内各种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为居民提供节能建议;(3)绿色出行系统:设置充电桩、共享单车等设施,鼓励居民绿色出行;(4)垃圾分类与回收系统: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垃圾分类、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9.2.3应用效果通过实施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该住宅建筑实现了以下效果:(1)节能:能源消耗较传统住宅降低约%;(2)环保: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3)舒适:智能家居系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4)便捷:绿色出行系统、垃圾分类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