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专题10: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专题10: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专题10: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专题10:兰亭集序-(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页共3页课题课题:《兰亭集序》教案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学习目标【网】知识与技能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2.了解书序的特点。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背诵全文。3.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过程与方法1.以诵读教学法为主,辅之以点拨法。由于内容较深,仍需教师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力求当堂背诵。2.点评教学法。不对全篇鉴赏,在诵读中力求抓住几个鉴赏点,分析作者行文的妙处,在服务于诵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教学过程【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言曰“自由与爱情!我都为之倾心。为了爱情,我宁愿牺牲生命,为了自由,我宁愿牺牲爱情。”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与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课堂知识点拨】1.题解《兰亭集序》兰亭: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兰亭幽会: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宴集序、赠序。宴集序是古人聚会时咏诗作赋,然后请一人为这些诗文结集作序,如《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等。书序:又叫“序言”简称“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或“后序”。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整体感知:《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全文仅320余字,先记兰亭盛会,再论人间死生。情景互见,淋漓满纸,也启人思考。3.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4.《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等临写了几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5.王羲之的逸闻之一:《世说新语·雅量》:“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东床快婿)【译文】郄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赶回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很英俊。听说我为您选女婿,有的还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郄太傅闻听此言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太傅郄鉴后来又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这个青年是王羲之,便将女儿嫁给了他。

这个故事赞许王羲之处事坦然不慕权门;肯定郄太尉善于识人。之二:《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译文】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叫买.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又一天,老妇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都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啊!之三:《晋书·王羲之传》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译文】王羲之生性喜爱鹅,会稽(今绍兴)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擅长鸣叫,王羲之要求买下来却没有得到,就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又有山阴(今绍兴)一个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高兴地写完,用笼子装了鹅带回家,感到非常高兴.他任性率真的情况就是这样.李太白诗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预习检测】1.下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诞(dàn)癸(kuí)殊(shū)峻(jùn)B.殇(shānɡ)稽(jī)骸(hái)晤(wù)C.悼(dǎo)禊(xì)骋(chěnɡ)契(qì)D.嗟(jiē)觞(shānɡ)湍(tuān)曲水(qǔ)【答案】B【解析】A.癸:ɡuǐ,C.悼:dào,D.曲:qū。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暮春激湍倦怠流觥曲水B.修禊管弦烦燥放浪形骸C.感慨兴致俯仰情随事迁D.晴朗虚诞幽情游目聘怀【答案】C【解析】A.觥—觞,B.燥—躁,D.聘—骋。【天地之乐】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释义】永和:晋穆帝年号。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等。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癸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即“干枝”,干和支相配合如树干和树枝相配合。十干和十二支循环相配,最小公倍数是六十,所以能组成六十组,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2015)、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这六十种组合,为甲子一周,叫“六十花甲子”。一周之后,重新开始,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孟、仲、季),指农历三月。此时雨水较多。“三月季春,亦曰暮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暮春》(清)翁格“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会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修禊(xì)”古时候,人们心中最惧怕的莫过于洪水猛兽,治水成功后,也免不了举行一番庆祝。相传“尧舜千钟”,禹也有饮酒的嗜好,在欢庆时当然要喝点酒,这种庆祝活动自然在近水之地进行。禹召集治水中的得力助手,在治水模型(如秘图山:余姚县治内有一座小山,据说当年大禹治水经行到此,将治理姚江之图藏于此山山洞中,小山因此得名为“秘图山”,又称之为方丈山)环曲的水渠旁聚会,禹在上流亲自为他们斟酒,让酒杯顺流而下,流近谁的面前,谁即取饮。日久成俗,在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被后人称为“修禊”。古人修禊时间以三月上旬的巳(蛇)日最为流行。所以选取巳日,是因为在十二生肖中,蛇识水性,游动时又宛若弯曲而顺畅的河流,有点治水成功的象征意义。魏以后,修禊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绍兴兰亭最初的曲水流觞,就是为修禊而聚集的一次活动。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由于兰亭聚会名声很大,使后来的文人雅士竞相效仿。元时江浙行省郎中刘仁本驻节余姚州,他看到秘图山风景清秀幽静,和会稽山阴兰亭相仿,就在此举行了续兰亭雅会。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有才有德之人。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少者;长者。修:长,引申为“高”。映带:映衬、围绕。带:名词作动词。围绕。省略句:映带(于亭)左右。引(水)以为:把…作为。流觞曲水:流,使动用法。觞:酒杯。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当年王羲之邀集41位友人举行曲水流觞的地方。曲水全长30余米,想当年,王羲之与名

士们列坐在曲水两旁,装有酒的杯子(称之为“觞”)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飘流,由于水流曲折觞时流时停,按规定,觞停止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否则就要罚酒。这既是一种游戏,又颇含雅兴,令人神往不己。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其次:古今异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驻扎。虽:虽然。丝竹管弦:借代修辞,代指乐器。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盛:形容词,繁盛。觞:名词作动词,饮酒。咏:作诗。足以:足够用来。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释义】是:代词,这。也:句中,表停顿。惠风:和风。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盛:繁多。所以:用来。游:使……纵展。骋:使……敞开。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视听:动词作名词,耳目。信:副词,实在。可:值得。【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二.分析下列问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地点: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目的:修禊(xì)事也。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2.作者的快乐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群贤……集人和(贤)崇山……右美景一觞……情赏心天朗……畅良辰仰观……娱乐事可乐也!——诗意地栖居!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3.阅读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信可乐”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③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④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 D.①④⑤【答案】:C【解析】:①交代集会这件事;②是兰亭山美,是“乐”之原因;③兰亭水美,是“乐”之原因;④是这次集会天美,是“乐”之原因;⑤是集会人贤,是“乐”之原因。(2)对这两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段从时间、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等六方面记叙了这次盛会的状况。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暮春之初”,交代了聚会的时间,领起下文的“天”“气”及“宇宙”。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美景,是乐;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情真,也是乐。D.“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答案】:C【解析】:C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情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为景美。(3)这两段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一幅怎样的画面或场面)?【答案】描绘了一个山高林密,清流映带,惠风和畅,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小结: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人生之痛】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而生)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释义】夫:句首发语词,引起下文。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或:不定代词,有的人。诸:之于,兼词。怀抱:古今异义,胸怀抱负。悟:通“晤”。悟言:坦诚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面对面交谈。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趣:通“趋”,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于:介词,对。所遇:所字结构,所接触的事物。暂:一时。一时感到自得。快然:高兴的样子。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动词,往、到达。所字结构。系:附着。向:过去、以前。之:结构助词,的。俯仰:古今异义,形容时间短暂。陈迹:旧迹。犹:副词,尚且。以:介词,因为。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引发、引起,使动,使……产生。况:况且: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期:至,及。尽:形容词作名词,尽头。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大:形容词作名词,大事。【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二.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段中,作者为两种人生态度而“痛”,这两种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你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为什么?【答案】(1)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2)不可取。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政治严酷、社会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2.下面选项中能表现“乐”到“悲”的原因的一项是()A.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答案】:D【解析】:AB两项是人很快度过一生的两种方式(是魏晋时期士人消极处世的思想表现);C项是对前两种方式的一个总结。3.下列语句中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③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答案】:D【解析】:①表现人生之短;②表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③表现快乐满足却易忽视“人生之老”;④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⑤表现人难免一死。排除②即可。小结:抒发人生感慨。【古今之悲】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释义】由:原由,原因。契qì: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喻:明白。不言而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数词意动,把……看作(认为)一样;齐: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为:表判断。虚诞:虚妄荒诞的话。彭: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列:一个个。所述:他们所作的诗。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殊:不同。所以:……的原因。致:情致,情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一:数词作动词,一样,一致。也:表判断。览者:读者,看到这个诗集的人。于:介词,对。斯文:古今异义,这次集会的诗文。【译文】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二.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句子中能表现作者“生死观”的一句是()A.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答案】:B【解析】:A项,是作者读古人文章时的感慨;B项,是作者对“生死”的观点;C项,是后人对今人的看法;D项,是作者说后人也会因这篇序文产生自己的感慨。2.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译文: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答案】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同样,长寿与短命也不可相提并论。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评价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此句是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愿我们珍惜生命。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因为作者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作者“悲”古人,因为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3.对这段中作者的情感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紧承上段感伤的结尾,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B.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遗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C.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目的: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D.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答案】:A【解析】:A项,“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不相同”错,应是“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的完全相同”。小结:交代作序目的。【合作探究】1.本文是诗集的一篇书序,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印证并加以说明。【答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说明诗集的由来,作诗缘由;“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阐述作诗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全文最后一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明编辑的目的,指出本书的意义。2.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答案】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他们在经受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课堂小结】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课堂即学即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激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往)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既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答案】B【解析】修:高。化:自然。喻:明白。2.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B.言必信,行必果C.文信美矣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答案】C【解析】A言语真实;B讲信用;C实在,的确;D名词,凭证,信物。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知老之将至A.感慨系之矣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C.及其所之既倦D.若水之归下也【答案】D【解析】D和例句都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代词。B结构助词“的”。C.动词,达到。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悟言一室之内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答案】C【解析】A.趣—趋;B.悟—晤;D.景—影。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答案】B【解析】B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形容词活用作名词;C.使动用法;D.名词活用作动词。6.对下列句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是用干支纪年。B.“修禊事也”,“禊”,一种祭礼。C.“引以为流觞曲水”,“觞”是酒杯,“流觞”就是把酒杯浮在水面上流动,作为一种游戏。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中的“丝竹管弦”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各种乐器。【答案】C【解析】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7.下列关于“期”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希望)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D.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日)【答案】B【解析】期:一周〈年〉,满。8下列句子中,“一”都作数词的一组是()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②悟言一室之内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一夫不耕,或受之饥【答案】:A【解析】:B项,①中的“一”为形容词作动词,把……等同起来;C项,①中的“一”是形容词,相同;D项,①中的“一”是副词,相当于“多么”。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答案】:B【解析】:A项,“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C项,“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D项,“其次”,古义,其,代词一,指曲水;攻,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10.对下面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虽世殊事异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③所以游目骋怀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答案】:A【解析】:①②中的“虽”,都是连词,虽然;③“所以”,用来;④“所以”,……的原因。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不能喻之于怀B.当其欣于所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案】:A【解析】: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这种情感。B项,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都是动词,是。D项,都是介词,因。【课外拓展训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