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一、(2021·浙江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小径红稀宋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即将逝去,暮春气息很浓。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有移步换景之感。B.“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嘉树繁阴之景与日长闲静之状。C.“炉香静逐游丝转”中的“逐”“转”字写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反衬出整个室内的寂静。D.结尾两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传递出一种衰颓的情绪。2.本词是如何表现景物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D2.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②动静结合,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③以动衬静的写法.“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种幽幽的惆怅之情。④远景与近景交错,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⑤叠词,“阴阴”“蒙蒙”“深深”写出暮春的特点,并且具有音韵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传递出一种衰颓的情绪”说法错误。前面的描写中有春暮夏初的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的欣赏,而此时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又隐含有对已逝春光的惋惜。由于这种春愁只是一种时序流逝的惆怅,所以这种情绪体现的也不那么强烈,它归根到底不过是淡淡的轻愁,而非衰颓的情绪。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是问“本词是如何表现景物特点”,解答此类题目要从以下角度来鉴赏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人物感觉器官、空间顺序、色彩描绘等;表现手法的角度,如情景角度、动静角度、虚实角度;修辞手法的角度,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本诗中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这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此为远景图;再写“珠帘”“炉香”“游丝”,此为庭院、居室之近景,远景与近景交错,层次分明。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诗中既有“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描绘了花儿稀疏,几瓣残红,绿色漫山遍野,树木繁茂成荫的静景,又有“蒙蒙乱扑行人面”的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的杨花,是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中,“藏莺”“隔燕”似静实动,“炉香逐游丝”的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是动态描写,又显现出室内的闲静,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写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高台树色阴阴见”中的“阴阴”,“蒙蒙乱扑行人面”中的“蒙蒙”,“斜阳却照深深院”中的“深深”,多处运用了叠词,写出暮春的特点,并且具有音韵美。二、(2021·武冈市第二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魏万:肃宗上元进土。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第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两个字,点明送别是在秋深时节。B.第三、第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4.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3.B4.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感,虚度光阴;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错,这是虚写,是作者想象魏万在途中可能见到的景象。故B项错。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这两句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三、(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野宿常州城外①(其二)苏轼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②。[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于是作诗二首。②古俗,正月初一,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外放已三年,感叹自己恐将终生谪居在外,奔走于宦途中。B.第三句勾勒出年老的心境:人老了,易伤感于年华流逝,所以不想去看新的年历。C.辟邪的桃符一年一换,诗人准备学写旧桃符,表明他有抛却不如意的仕途的打算。D.颈联中将过去的青春美好和当前的容颜衰老相对比,流露出诗人历经沧桑的痛苦。6.这首诗的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5.D6.①尾联体现了诗人豪放旷达的情怀。②尽管此时被外放,政治上陷于困顿的境地,整日奔波,内心愁苦,但诗人此时却一扫胸中郁闷之情,表示要用“穷”和“愁”赢取长久的健康,每年正月初一时做最后一个饮屠苏酒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意思对即可)【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作者情感的能力。D.“将过去的青春美好和当前的容颜衰老相对比”理解有误,诗中“青春”指春季,颈联的意思是“自然景物已表露出春天的意味,我这病客的胡须偏被霜雪找寻”。.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问题“这首诗的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可知本题要根据诗文内容,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情怀。这首诗主要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首句“南来三见岁云徂”,三年之中,诗人虽然不断上陈己见,无奈与当权者多有不合,终不能回朝。诗人由此感叹恐怕自己一生都要在谪居在外,奔走宦途了。第三句写是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年华流逝的伤感。第四句中诗人自比“旧桃符”。桃符是民间新年时悬于门户、用以辟邪的桃木,上面刻有传说能食鬼怪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一般是一年一换。“拟学旧桃符”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这当然是一时之意。五六两句写自己的老态。而诗人以“老”、“病客”自称,实际上是就心境而言的,因为在年龄上他当时才38岁。末尾两句是全篇之眼。诗人一扫前面的郁闷,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屠苏酒来迎新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是一种习俗,饮用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不辞最后饮”,表明他不以岁月流逝为意,以豁达乐观待之。以此观照开篇,更见苏轼豪放旷达的情怀。四、(2021·浙江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寄公度(北宋)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故人”二句: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好友范晔之事。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7.词的上片描绘了日暮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8.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词中划线的诗句。【答案】7.抒发了诗人的别离思念之苦。8.①虚写或联想想象:想象远方的朋友每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②用典:化用南朝陆凯赠梅给好友范晔的诗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怀念。③对写法(或主客移位、移情于人):从对方着笔,不说自己思念而说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词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上片“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起首两句写秋日黄昏登楼所见,视野极其开阔,所写的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景物,透露出一种苍凉萧索之气。紧接着一句,写“背飞双燕”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则暗示朋友离别。一“寒”字,既见“高处不胜寒”之意,极言双燕飞行之高,又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歇拍把视线收回,凝聚在倚阑之人身上,“独”字进一步抒写出词人的孤独惆怅之感。据此分析,上片抒发了诗人的别离思念之苦。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划线的诗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意思是自己的老朋友每日都会登台眺望,期盼着我的归来,他也会折下一枝江南的早开之梅,赠与远方的我。此句中,赠梅以表祝福及思念,早在南朝就有诗《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与好友相隔遥远,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诗人折梅的时候正好碰上驿使,就寄梅问候,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舒亶在这里就借用此典故,抒发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江南的春天比起北方要来得早些,而最能代表春天到来的就属梅花了。当作者在“雪满长安道”的情境中,最渴望见到的就是融融的春色,于是想象远方的朋友每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便期盼着江南好友赠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运用虚写或联想想象。作者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但却不直接说,反而从对方着笔,说对方思念自己,且会为自己折下“一枝梅”,可见情谊之深厚。五、(2021·辽宁大连市·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颈联一“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包含了雪大、路艰、人稀多种意蕴。B.诗人以雪藏行径、风透卧衣的描写暗示邹明府前程艰难、仕途终结。C.尾联写诗人想象邹明府到达灵武之后的生活场景,与前文形成照应。D.全诗语言质朴,没有一句正面描写,却塑造了一个高洁的清官形象。10.诗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邹明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9.B10.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瘦衣单,宝剑偿债,唯载书归,这些都表明邹明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仕途终结”错。“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是说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衣裳,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所以,诗中并不能看出邹明府“仕途终结”之意。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邹明府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颈联中的“林风透卧衣”,是说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衣裳,“卧衣”表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高洁形象。六、(2021·辽宁沈阳市·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南海旅次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①。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注:①裁:排解。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脱出窠白,十分别致。B.颔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C.归思这样地折磨着诗人,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D.诗人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多次提到“忆归”“归思”等,直白地揭示出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读来感人至深。12.本诗颈联和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1.D12.①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亦可)。明月、晓角、残潮日复一日地唤起作者因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之情;②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归思之心,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这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多次提到”错误,诗歌仅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提到过一次;“直白地揭示”错误,这首诗迂曲婉转地揭示出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抒情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颈联和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答时可以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加以分析。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上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下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通过描写明月、晓角、残潮等意象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亦可),表达了作者因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之情。尾联“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用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作者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百花”每到春天竞相怒放,但“开未得”则说明作者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不但不能实现,反被不断刺激,尾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归思的纷乱、强烈、难以遏止。七、(2021·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3.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14.试比较《归园田居(其三)》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四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四句的异同。【答案】13.D14.同:都是对乡村生活的描写,都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回归田园的快乐。异:(其三)侧重于劳动的艰辛,(其一)侧重于环境的美好、恬静【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能力。D.“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错误,选项说反了,采菊时不经意地抬头,见到的是幽幽南山,与诗人当时宁静适意的心情十分和谐,采菊是漫不经心的;而豆种下后经意观察豆苗长势,起早贪黑地“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见种豆是认真的。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干要求比较诗句的异同。先看(其三)中四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是说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回来的路上,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理荒秽”“荷锄归”等都是是乡村生活,这些劳作显然要比做官辛苦得多,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但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苦,反而乐在其中,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再看(其一)四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描写村居的环境,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四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展现村居环境的恬静美好。最后分析二者的异同。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两首诗歌中都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但“其三”主要描写劳作,侧重劳作的辛苦,而“其一”主要描写环境,展现环境的恬静美好。八、(2021·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敌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自我观书经历和感受,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C.“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形象地写出了坚持读书的作用。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反衬等表现手法,盛赞读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乐趣,十分有感染力。16.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答案】15.A16.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一次具体的的自我观书经历”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读书的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之作用,并非写观书经历。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诗的首联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由此概括为: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颔联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由此概括为: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由此概括为: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由此概括为: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九、(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辛弃疾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③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④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⑤。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注)①《艺蘅馆词选》中梁启超语:此南渡之感。②刬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③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④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⑤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述说词人故地重游,追忆当年曾与一歌女在此离别情景,展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现实。B.“棠花”“东风”“垂杨”“飞燕”等意象的运用,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春风和煦、垂杨轻摆的春景。C.“旧恨”是指词人感叹春天已逝,“新恨”则是缘于凄风苦雨天气恶劣,本来不佳的心情更加糟糕。D.词人由借景抒情到直抒胸臆,由回忆而现实,由浅入深,起于抒情终于抒情,寄寓难以言说的理想。1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答案】17.C18.(1)对歌女的追寻与思念之情,(2)国破家亡、报国无门之恨,(3)人生无常、年华易逝之慨。【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C.对“旧恨”“新恨”的理解错误,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句的意思是:去年惜别的旧恨,已如流水之难尽;今日重访不见的新恨更如乱山云叠,令人无法忍受。所以旧恨是去年惜别,新恨是今日重访不见。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情感能力。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析诗词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仔细阅读本词,“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意思是说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曲岸”二句,写那位女子为词人饯行。临别前,系马登楼,举杯劝慰,然后就这样轻易地分别了。“此地”二字,绾结今与昔。“楼空”二句,活用燕子楼典故;也化用苏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句,借此交代离去是“佳人”。“旧游”,本应是回忆之重点,词人却只用虚笔轻轻一点,借典故中楼名燕子,化虚为实,用“飞燕能说”四字一结,以示当初两情欢好种种难忘情景,除却梁间燕子,无人知晓。而今故地重游,已是人去楼空,表现了词人对佳人的追寻与思念之情;“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意思是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在结合注释①“《艺蘅馆词选》中梁启超语:此南渡之感”,词人本有满腔的报国热忱,如今却英雄无勇武之地,只能信步野外,赏看野棠,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英雄投闲、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意思是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又匆匆过了”表现时光的流逝之感。“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意思是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词最后转至对将来的预料。想到今后即使在某次宴会上能再见到她,怕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随便亲近了。而她会惊讶我添了许多白发。抒发了词人人生无常、年华易逝之慨。十、(2021·江苏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魏万之京李欣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唱离歌”意谓魏万动身离京,“微霜”营造了离别时节深秋萧瑟的气氛。B.颔联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魏万作为游子在途中听到雁鸣和看到云山的感受。C.颈联写树色把寒气催来,暗含岁月不待之意,与尾联的“岁月易蹉跎”相呼应。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友人离别之时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9.A20.(1)“微霜”“鸿雁”等意象蕴含诗人深切的离愁别绪。(2)“愁里听”“客中过”表达了诗人对去京途中的魏万的担忧。(3)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魏万殷切的勉励和嘱托。【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魏万动身离京”错,诗歌题目“送魏万之京”意思是送魏万前往京城。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题目“送魏万之京”和“离歌”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从“昨夜微霜初渡河”可知,这是深秋时节;从“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可知,这里呈现出的景物是萧瑟、凄清的状态;“微霜”“鸿雁”两个意象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渲染了离愁;“愁里听”“客中过”写出他乡游子前路茫茫,黯然神伤的情态;第三联想象赴京途中的所见所闻,摹写友人一路的孤独寂寞,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情谊;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十一、(2021·安徽省安庆九一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醉蓬莱黄庭坚对朝云叆叇①,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注)①叆叇(àidài):指的是云彩很厚的样子,形容浓云蔽日。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一个“对”字领起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B.“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中的“锁”字,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C.下片开头四句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用未来的乡愁烘托现实的离情。D.词的上下两片都先写悲情,再入乐景,又抒悲情,对比鲜明,间接抒情。22.这首词的上片中“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画?这幅图画对全词感情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答案】21.D22.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春光明媚之中,官府的仪仗队行进,盛妆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行去。作用:①这样的盛况同下文所写的“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的作者所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②将诗人的一腔忧愤写得淋滴尽致。【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间接抒情”错误。应是直抒胸臆。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意思是春光明媚之中,宫府的仪仗队行进,盛装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走去。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作用:“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舞女之类。下文“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作者被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对影自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宫府的仪仗盛大,与作者所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的内心一片悲凉,一腔忧闷喷涌而出。十二、(2021·江苏南通市·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晏几道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起首两句总述。“醉”字领起,极力表现出心中郁结的忧思,牵动人心。“惜”字则饱含对旧香不再的惋惜。B.上片后两句选取秋草、夕阳的意象,冠以“年年”、“日日”,将自己绵密的情感交托于时空,流露出深切的思念。C.下片写云、水,将视野延伸,以天地之浩渺,说归途漫长难寻,再见无期,流露出主人公怅惘、伤感之情。D.全词通过对痛楚往事的追忆,流露出切身的离愁之感,意境深远,感人至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4.“离恨”是全词的词眼,词人是如何围绕“离恨”抒写诗词的?请简要分析。【答案】23.A24.①起首两句抒写离恨的无法排遣;②上片后两句实写为离恨折磨之苦;③下片前两句从云水渺茫、征人归路难寻中,突出相见无期,离恨无穷;④下片后两句突出离恨深重,言辞无法抒写,故“莫向花笺费泪行”。【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惜’字则饱含对旧香不再的惋惜”错误。“惜”字则饱含词人对旧情的深切怀念。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意思是着醉意拍春衫,回想着,旧日春衫上的香。天将离愁与别恨,折磨我这疏狂人。“旧香”是往日与伊人欢乐的遗泽,乃勾起“离恨”之根源,其中凝聚着无限往昔的欢乐情事,自觉堪惜,“惜”字饱含着对旧情的深切留念。而“醉拍春衫”则是产生“惜旧香”情思的活动,因为“旧香”是存留在“春衫”上的。句首用一“醉”字,可使人想见其纵恣情态,“醉”,更容易触动心怀郁积的情思。次句乃因“惜旧香”而激起的无可奈何之情。“疏狂”二字是作者个性及生活情态的自我写照。“疏”为阔略世事之意。这句意谓以自己这个性情疏狂的人却被离恨所烦恼而无法排遣,而在句首着一“天”字,使人觉得他的无可奈何之情是无由开解的。突出离恨的无法排遣。“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意思是路上年年生秋草,楼中日日进夕阳。“年年”两句选取最常见的秋草、夕阳,烘托思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念之情。路上秋草年年生,实写征人久久不归;日日楼中朝暮独坐,实写为离恨折磨之苦。“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意思是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在哪方。过片承“夕阳”而写云、水,将视野扩展,从云水渺茫、征人归路难寻中,突出相见无期。此二句即景生情,以景喻情,道出了主人公于楼上怅望时的情思。突出相见无期,离恨无穷。“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意思是相思话语无诉处,又何必,写在信纸上,费了泪千行。“莫向花笺费泪行”虽是决绝之辞,却是情至之语,从中带出已往情事,当是曾向花笺多费泪行。既然离恨这般深重,非言辞所能申写,如果再“向花笺费泪行”,那便是虚枉了。突出离恨深重。十三、(2021·湖北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B.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报国忠心,具有非凡的概括力。C.尾联的“英雄”既指诸葛亮,也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仰墓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笔墨酣畅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26.本诗颔联中的“自”“空”二字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25.D26.①“自、空”的意思为徒然,白白地。②颔联两句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也不过空作好音。诗人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诸葛亮已不可得见。③诗人通过“自、空”二字写祠堂的荒凉,寄寓了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赏析有误。奔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特点,杜甫诗歌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这首诗也不例外。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具体考查诗句的炼字。本题中,颔联写祠堂内的景色,是前文“寻”的结果。“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切,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十四、(2021·辽宁大连市·庄河高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B.本诗开头两句总领全诗,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等,互为映带,以结全篇。C.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心境。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中,“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空着的屋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整洁清幽。28.“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27.D28.(1)白描(简笔勾勒)。暖暖,模糊不清;依依,炊烟轻柔飘升,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2)以动写静。“鸡鸣”“狗吠”构成一幅宁静的村居图,充满情趣。【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等的能力。D.“尘杂”解释分析有误。尘杂,尘俗杂事。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它以动写静,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十五、(2021·浙江衢州市·衢州二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大热五首(其一)戴复古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鎔①,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注)①陶鎔:亦作“陶熔”,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2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写“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各司其职,可知农家生产是全家总动员,突出了插秧繁忙紧张的特点。B.杨诗中,有人招呼农人吃早饭并歇息一下,农人最后的答语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映了农事的劳身与劳心。C.戴诗开头两句写尽夏日酷热炎蒸带来的灼人之感,三四两句紧承前两句,表达炎热熔化了万物,怎能不惹人怨恨?D.戴诗七八两句写六月劳作的辛苦,可与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语言通俗质朴,贴近农人生活。30.请简析这两首诗构思和手法上的相同之处。【答案】29.C30.①都是开篇点题。杨诗开篇直叙插秧其事;戴诗开篇直接描写天气的炎热。②都使用了比喻手法。杨诗将农人的穿戴比作士兵的装束,突出劳动的紧张;戴诗将天地比作炽热的大窑,为后文农人的艰辛蓄势。③都借天气凸显农人的辛劳。杨诗借雨天来表现;戴诗借炎夏来表现。④都有对田间劳作的直接描写。杨诗前三联描写一家人插秧的场景;戴诗七八句描写了炎夏水田劳作的情形。【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三四两句紧承前两句,表达炎热熔化了万物,怎能不惹人怨恨”理解错误,诗歌前两句写暑热,但三四两句却突然转出新意:“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这里突出强调了“炎热”之功:陶镕万物,使之成长。这一转折,从大处高处着眼,把人的“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反倒应该感谢这暑热让万物生长。在全篇中,这是一个关键。有此一转,下面的内容便如顺水之舟,乘流直下了。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构思、表达技巧的能力。杨诗的题目是《插秧歌》,戴诗的题目是《大热五首(其一)》,从开篇来看,两首诗都在开篇点题,“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直叙插秧其事,“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写暑天大热。从修辞角度看,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把农人的劳作衣着比喻成战争的铠甲等装备,效果是使劳作场面也像战场作战一样紧张激烈;戴诗“天地一大窑”也运用比喻修辞,把炎热的天地间比喻成一个闷热的大窖,以突出天气闷热的特点,天气炎热,为下文写农人的辛勤劳作作铺垫。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都借天气凸显农人的辛劳。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天气是下雨,虽然是雨天,农人没有半刻休息,“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家人喊他们吃饭,都来不及直起腰来回答,因此更突出人们辛勤劳作;戴诗“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天气炎热,“农夫方夏耘”农人正在暑热之时辛勤耕耘,以天气热来衬托农人的辛苦。从表达技巧来看,两首诗都运用直接描写手法,杨诗“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对农人进行了正面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戴诗“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两句,对稻田里的水进行了直接描写,也对劳作的人汗流浃背进行了直接描写。十六、(2021·麻城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苹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3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32.清人陈廷掉《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答案】31.D32.①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②“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③“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陈廷焯所说的“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应分为两部分进行理解:一方面“龙吟虎啸”,表面上是“像龙在鸣叫,虎在咆哮”之意,常用来比喻相关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这里应是指词人所创作的词作读来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豪迈之感,联系词人是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同时结合原词“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等,可知词人借助诸葛亮和司马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期许。另一方面“和缓”恰与前所述“龙吟虎啸”相对,意为平和舒缓,原词“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儿女泪”“荆楚路,吾能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等,可知词人在送别友人时亦想到自身坎坷多舛的人生命运,不禁暗自神伤,怆然泪下,这又给人以婉约、悲愁、凄苦之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十七、(2021·河南洛阳市·高一月考)阅渎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早春寄王汉阳李白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主要围绕“春还”二字来描写早春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春还”的喜悦之情。B.第二句中“访”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传达出诗人急不可待地去探究春天归否的诗情。C.三四句中,前句以时间起,后句以空间起,先实后虚,色彩明艳,写出春色之美。D.七八句写诗人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静待友人来痛饮,表明邀请的殷切之情。34.五六句是如何来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33.C34.①第五句写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的春景,借景抒情;②第六句中美人指王汉阳,说王汉阳不来令诗人断肠,直接抒情;③春己回归,而友人未至,令人感怀,也更见二人友情的亲密。【分析】3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先实后虚”分析错误。“昨夜东风入武阳”是虚写,后句写眼前之景,为实写,应该是“先虚后实”。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的意思是:碧水浩荡云雾茫茫,王汉阳您不来呀,令我白白的愁断肠!“碧水浩浩云茫茫”是比兴用法,写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的春景,借景抒情,没有更多的意思,不过是用景语虚引而已;从而自然贯通到“美人不来空断肠”一句上来。既然春已回归,而美人未至,岂不辜负了一片融融春光!为此诗人才说他有“断肠”之恨。王汉阳不来令诗人断肠,直接抒情;春己回归,而友人未至,令人感怀;称友人为“美人”,亦不过是言思念之切,用这样戏谑俏皮的诗句寄给友人更见友情的亲密。
十八、(2021·上海市崇明区民本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凤林寺西岭[唐]孟浩然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注)①银箭金壶:古代计时工具,漏水多则夜已深。②高:同“皓”,明亮。35.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36.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典雅绮丽 B.清新明快 C.豪迈奔放 D.空灵飘逸3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答案】35.A36.B37.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解析】35.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的能力。A项,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此诗属于五言律诗。故选A。36.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B项,这首诗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故选B。37.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和技巧的能力。《游凤林寺西岭》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与年轻的伙伴们同游的逸兴。作者这次春游,正当良辰美景,所以心情极好。移情于景,于是满目青山,一片明丽。三联写与伙伴们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遄飞,种种情状都想象可得。尾联写游兴未尽,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写明月相照,下一“招”字,这种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游赏之乐,对后代诗人也有影响。“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颈联对仗工稳,直抒胸臆,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遄飞。“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尾联意渭让我们把月亮召唤来一道伴我们回家,“招”字将月亮拟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生物质发电监理服务合同三方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与安保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安装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影投资融资代理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初级农产品电商平台入驻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平台安全实验报告安全防护方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白酒销售区域保护与竞业禁止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专用防水材料招投标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研发合作与成果共享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钢结构工程节能合同范本下载3篇
- 2024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施工现场水电费协议
- 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正式版)
- 六年级数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
- 一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卡打印
- 真人cs基于信号发射的激光武器设计
- 【阅读提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要素解析 类文阅读课外阅读过关(含答案)
- 四年级上册递等式计算练习200题及答案
- 法院后勤部门述职报告
- 2024年国信证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道医馆可行性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