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第五版)课件:劳动法_第1页
经济法(第五版)课件:劳动法_第2页
经济法(第五版)课件:劳动法_第3页
经济法(第五版)课件:劳动法_第4页
经济法(第五版)课件:劳动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法经济法第五节劳动争议的处理方法第一节劳动法概述第二节劳动者的主要权利第三节劳动合同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CONTENTS一、劳动法的概念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它是我国第一部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三、劳动就业原则劳动就业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原则有以下几项:(一)促进就业原则(二)平等就业原则(三)双向选择原则(四)照顾特殊群体原则(五)禁用童工原则第一节劳动法概述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下列人员不适用《劳动法》: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包括: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者保护法、职业培训法、劳动纪律法、社会保险和福利法、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监督检查法等。第二节劳动者的主要权利

一、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一)工作时间(二)加班加点我国《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三)休息休假休息休假制度,是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以外,自行支配的时间。休假是休息时间的一部分,它往往是较长休息时间的称谓。工作时间又称劳动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或一周内从事生产或工作的时间。工作时间包括每日工作的小时数和每周工作的天数和小时数。我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后来国务院又规定从1995年5月1日起,实行职工每周工作5天、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制度。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点是指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日以外的时间从事生产或工作我国《劳动法》第4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41条规定的限制:1.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2.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根据我国《劳动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休息休假时间有以下几种:1.公休假日。2.法定的节假日。3.年休假。4.探亲假。5.女职工保护休假第二节劳动者的主要权利

二、工资制度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等。我国《劳动法》第50条和第51条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三、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劳动条件而制定的劳动安全卫生保障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包括:(一)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制度;(二)劳动安全措施管理制度;(三)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和管理制度;(四)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处理制度我国《劳动法》第47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我国《劳动法》第48条还规定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所谓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不包括加班加点、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津贴、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最低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按时支付。第二节劳动者的主要权利

四、对特殊主体的劳动保护制度(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有以下内容:1.工种保护。2.经期保护。3.孕期保护。4.产期保护。5.哺乳期保护。(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我国对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是因为未成年供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重的体力劳动和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劳动法》确立的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有以下内容:1.工种保护。2.健康检查。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是指由于女职工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结构与男职工有很大差异,因而有必要对女职工进行特殊保护。这不仅关系到女职工本身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特征第三节劳动合同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二、劳动合同法(一)劳动合同法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它是我国第一部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专门性法律。该法于2012年12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修改,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二)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三、劳动合同的订立(一)劳动合同的订立和生效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并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除了具有一般合同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合同主体的特定性。2.劳动合同客体的单一性。3.劳动合同内容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合同关系,明确劳动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劳动合同法》。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执行。3.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依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三节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二)劳动合同的种类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则会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拒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3)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第三节劳动合同(三)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在两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约定违约金。《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7.社会保险6.劳动报酬3.劳动合同期限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一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双方可以约定如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如劳动者违反了竞业限制约定,应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第三节劳动合同(四)试用期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相互了解、确定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招聘条件或求职条件而约定的考察期。1.试用期期限类型劳动合同期限为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为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第三节劳动合同2.试用期的限制性(1)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2)在试用期间,除劳动者有不符合录用条件、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不能胜任工作等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五)劳动合同的无效劳动合同的无效是指劳动合同不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而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的效力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第三节劳动合同四、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一)劳动合同的变更(二)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以后、合同期限届满之前,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解除有三种情况。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后,由于约定条件或者法定事由发生变化,而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正或者补充。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合同期限、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的改变。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1.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一般情况下,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2)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要求的,劳动者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了如下劳动者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主要情形:(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5)因本法第26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3.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可分为三种情况(1)过失性辞退;(2)无过失性辞退;(3)经济性裁员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①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④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⑤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剪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①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②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③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④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第三节劳动合同经济性裁员有以下限制:一是用人单位应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方可裁员。二是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①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②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③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抚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三是用人单位依照规定裁减人员后,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应当通知被裁减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同时,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无过失性辞退劳动者或进行经济性裁员:第三节劳动合同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五、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企业的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与所在企业以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为主要内容而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减少劳动纠纷发生,协调、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集体合同的特点第三节劳动合同1.集体合同的一方是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或者职工推举的代表,另一方是企业或事业组织。2.集体合同的内容是以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为主,它主要规定的是企业义务方面的内容。3.集体合同一经订立,即适用于企业全体劳动者,对企业全体劳动者和企业、事业组织产生法律约束力。集体合同不能代替劳动合同,劳动者个人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另订劳动合同。(二)集体合同的订立我国《劳动法》第33条和第34条规定,订立集体合同应当遵循下列程序:1.协商拟定草案。2.征求意见。3.签订合同。4.报送审查、备案。第三节劳动合同六、劳务派遣企业单位员工与单位之间除了存在劳动关系外,劳务派遣关系也较常见。劳务派遣关系中存在三方主体:被派遣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用人单位也称为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约定派遣岗位、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等事项。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被派遣劳动者的主要权利1.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2.依法组织或参加工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3.依约或依法解除与劳务派遣单位的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的主要义务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劳务派遣协议内容不得克扣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用工单位的主要义务1.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2.告知劳动者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3.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4.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次派遣到其他单位第三节劳动合同﹝填空题﹞劳动合同期限为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__。劳动合同期限为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__。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3)__。(4)_______,不得约定试用期。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5)__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答案:(1)1个月;(2)3个月;(3)6个月;(4)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5)一次解析:《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知识点:试用期。难度:2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概念和形式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社会保险虽然与商业保险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社会保险有着根本不同于商业保险的特点:社会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对于保障社会的稳定,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单位补充保险、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险制度。它的适用范围广,项目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都是统一的且强制程度高。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为劳动者投保高于社会保险标准的补充保险。它是第二层次的保险,以用人单位具有经济承受能力为前提条件,是自愿投保。是指劳动者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以储蓄的形式参加社会保险。它是第三个层次的保险。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投保。1.保险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则是等价交换的买卖行为。2.保险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薪金劳动者;而商业保险的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全体社会成员。3.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属于国家强制性保险制度,其保险当事人不得自行确定是否参加保险、选择保险项目以及选择缴费标准;而商业保险是任意性保险制度,其保险当事人可以根据自愿决定是否参加商业保险的投保。4.缴费主体不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一般由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并且相当部分是由国家负担;而商业保险费完全由被保险人缴纳。5.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根据基本生活需要原则和物质帮助原则确立,通常在一般水平以下;商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一般比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高。6.保险目的不同社会保险旨在保障劳动者由于年老、患病、伤残、生育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中断劳动时,从社会获得必要的帮助和补偿,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经营的一种金融活动,以营利为目的。7.保险功能不同社会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以维护社会安定;而商业保险的功能主要在于当被保险人遭受保险事故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减轻其损失,这种补偿只是意味着保险方与被保险方之间金融活动的结算,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三、社会保险法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第一部调整社会保险关系的专门法律。本法涵盖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险。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养老保险概述所谓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因年老或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满足其老年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涵盖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不属于《社会保险法》的调整范围,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社会保险法是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覆盖范围2.费用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企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范围包括(1)企业职工(2)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照国家规定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3.基本养老金的领取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国家将适时调整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嘱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4.个人跨区域就业的特殊情况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法》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具体规定,仅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6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城镇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和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城镇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行属地管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的。《社会保险法》明确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对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变革。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该意见还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是年满16周岁、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该意见还规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五、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概念医疗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因工病伤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覆盖范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的范围包括:(1)企业职工;(2)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2.费用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的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的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3.费用的支付和结算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1)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2)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3)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4)在境外就医的。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更为具体。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的参保范围是: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参保居民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对职工家属参保缴费给予补助。国家对个人缴费和单位补助资金制定税收鼓励政策。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重点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1.自愿参加。2.以收定支,保障适度。3.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由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民办公助社会性资金,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必须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不得挤占挪用。六、工伤保险制度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一)概述1.概念2.覆盖范围(二)费用的缴纳工伤保险,是指对在工作中或者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的劳动者或其遗嘱给予经济赔偿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1.缴费主体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2.费率的确定工伤保险的费率涉及行业的差别费率、行业内费率、用人单位缴费费率三个层次。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和所属行业费率档次等情况,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3.费用的确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三)工伤保险待遇职工因工作原因收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1.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立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2.费用的支付3.垫付与追偿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该费用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向用人单位追偿。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七、失业保险制度(一)概述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因公死亡的,其遗嘱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劳动能力鉴定费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足差额。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拒绝治疗的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1.概念2.覆盖范围失业保险保障的是在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可以工作,并且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寻找工作,但又暂时没有工作的劳动者。失业保险覆盖的范围包括城镇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职工。(二)费用的缴纳职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的规定共同缴纳失业保险费。(三)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指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再就业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第四节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死亡的规定,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满5年不足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