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二中华民族的危机觉醒与复兴-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四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民族独立第8讲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民国前期1912-1927年课件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二中华民族的危机觉醒与复兴-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四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民族独立第8讲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民国前期1912-1927年课件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二中华民族的危机觉醒与复兴-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四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民族独立第8讲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民国前期1912-1927年课件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二中华民族的危机觉醒与复兴-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四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民族独立第8讲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民国前期1912-1927年课件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二中华民族的危机觉醒与复兴-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四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民族独立第8讲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民国前期1912-1927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讲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民国前期(1912—1927年)主题一PART01第一部分主题一辛亥革命与社会转型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1.清末新政:1901年,清政府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____”改革,最后还推进到“预备立宪”体制层面的改革。这场自救运动,客观上促进____________发展,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加速了革命的爆发。2.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最终立宪运动失败。新政民族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______,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4.官员选拔管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官员选拔方面,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以________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同盟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试制度经济与社会生活1.经济:在中华民国建立、实业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________等因素影响下,民族工业迅速发展。2.交通: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3.社会生活: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平等思想传播、外来文化影响、政府推行改革。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________的法律等兴办实业废止缠足文化传承与交流1.三民主义:孙中山将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服饰文化:民国早期设计的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民族民权民生中山装√考向一辛亥革命的兴起与爆发

角度1素养与能力——对清末宪政的认识(2024·高考全国甲卷,T29)20世纪初,清廷正式宣布考察政治的决定后,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朝廷对立宪政治认识的大转变。“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一时间内国内外革命的风声也都消失。由此可见清末宪政(

)A.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B.使得知识分子意见趋向统一C.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

D.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解析:材料“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时间内国内外革命的风声也都消失”等信息说明清政府宣布立宪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故选A项。“意见趋向统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末宪政的作用,不是探讨其目的,排除C项;从全球视角来看,虽然清末宪政符合时代潮流,但它毕竟是清廷为了维护统治的被迫之举,不能说其符合政治需求,排除D项。√角度2素养与能力——辛亥革命前夕社会阶层的变化(2023·高考全国新课标卷,T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期间,地方士绅和谘议局“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说明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增强,故选D项。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如预备立宪骗局等,造成了立宪派的离心,并未强化清廷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谘议局只是行使其建议权、监督权,并没有架空督抚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仅指出了地方士绅的请求,并未体现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排除C项。√角度3素养与能力——清末新军的影响(2024·高考新课标卷,T29)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类别部别国内学生留学生士人行伍总计第九镇(驻江宁)3401527287714第八镇(驻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534733133总计547318421131533解析:清末新军中的军官主要来源是国内学生和士人,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留学生在军官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可能会受西方政治理念的影响。这种军官队伍的构成,使得新军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许多军官后来成为革命党人或革命的支持者,从而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故选D项。1.辩证地认识评价清末新政(1)清末新政是慈禧集团为克服危机,巩固统治而开启的,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阻止革命的发生,这是由其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决定的。(2)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从新政可以看出晚清近代化的特点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四大原则(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考向二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角度1知识与能力——辛亥革命对商业发展的影响(2024·高考湖南卷,T8)右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解析:据材料可知,这则广告突出了留声机在授课方面的应用,并暗示了使用留声机是一种世界进步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广告将留声机与“世界进步”和“授课”相结合,明显是在迎合当时社会对新技术和知识的启蒙需求,故选C项。题干信息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留声机等西方商品与国货在市场中的对比或竞争关系,排除A项;留声机是西方技术的产物,但材料未体现西方借助留声机进行文化入侵,排除B项;广告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新型授课手段已经“广受大众欢迎”,排除D项。√角度2素养与能力——辛亥革命爆发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特点(2024·高考广东卷,T8)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刊连续刊载如图(原图部分字迹不清)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C.共和理念得到推崇 D.租借权益部分收回解析:据材料“欢迎同胞”“中华民国”“民国光复”可知,该广告以“同胞”和“民国”为主体,强调民众对“民国”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共和理念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推崇,故选C项。从时间信息“1911年12月7日”可知,当时中华民国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荡涤净尽”的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习俗,排除B项;北伐战争期间,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排除D项。√角度3知识与能力——对辛亥革命成果的认识(2022·高考湖北卷,T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解析:据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这本质上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从材料“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中看不出其对革命的态度,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1.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转型(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2.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1)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2)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亚洲的觉醒的主要标志。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且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党人还积极支持和援助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3)辛亥革命在世界上有巨大思想影响,尤其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振兴亚洲思想以及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思想和主张,对亚洲及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演练1知识拓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贴告示通告盐价加价,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关系税法,不交局议违背局章,要求总督取消告示。李经羲不理,咨议局再次要求取消,并决定停止会议,若不能取消,则全体辞职,并告知资政院。材料体现了(

)A.咨议局有效地抵制了督抚的侵权行为B.清末新政维护了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C.咨议局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制约解析:咨议局是清末时期的地方审议机构,类似于西方的议会,资政院是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由材料信息可知,咨议局态度坚决,如果政府不取消盐价加价,咨议局全体成员辞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咨议局代表的立法机构对政府行政机关的制约,故选D项。演练2知识拓展——孙中山的革命思想(2024·广州调研)1906年,孙中山演讲说,欧美各国“文明进步”却引起“社会革命”,“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据此可知,孙中山(

)A.明确提出了反帝救国思想B.倡导实行民生主义C.克服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D.主张摒弃西方制度√解析:20世纪初,孙中山肯定了欧美国家的“文明进步”,但同时也认识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贫富悬殊的弊病,故孙中山倡导实行民生主义,B项正确。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的革命要求,排除A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发展不充分,在革命中具有历史局限性,这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排除C项;孙中山认识到西方社会存在问题,但是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D项。演练3知识拓展——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2024·深圳模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B.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C.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D.总统制符合发展趋势√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变化,实行责任内阁制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总统制则有利于扩大袁世凯的权力,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C项正确。演练4学术观点——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解析:据材料“民国初年”“政治生活沸腾……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可知,中国完成了政权更迭,进行政治变革,推动了中国人思想解放,故选B项。材料是谈民国初年思想解放,与三民主义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传播开来,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不久,就解散了国民党和议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排除D项。主题二PART02第二部分主题二北洋政府的国家治理、经济与文化转型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1.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2)军阀割据混战:军阀混战与割据,导致北京政权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引起“________”。(3)维护共和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4)政党政治: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被镇压。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5)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府院之争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2.官员选拔: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考试: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_等法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2)甄别: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能否留任。3.五四运动:1919年,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一场__________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官考试法草案》反帝反封建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5.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______________正式形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一次国共合作经济与社会生活1.民族工业: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新的社会力量。2.社会生活: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除旧布新文化传承与交流1.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高举__________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和解放思想,促进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2.马克思主义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__________,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3.文化传承的载体(1)学校教育: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2)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考向一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局势与国家治理

角度1知识与能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救亡图存的特点(2024·高考甘肃卷,T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国耻日从5月7日变为5月9日,反映出人们对于“国耻”认知的变化,从关注日本的侵略行为转变为关注政府如何应对侵略,这表明人们开始更多地从国家自强和政府责任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认为政府的无能和不作为是更大的耻辱,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这一转变显示了民众对国家自强和政府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期望,故选B项。√角度2素养与能力——近代国家治理的特点(2024·高考湖北卷,T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解析:中国近代外交官从不懂外语、对西方了解有限,到外语能力增强、对西方有深入了解,这体现了中国外交在逐渐适应和融入近代化的国际环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演变与外交官的教育背景和外语能力有关,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排除A项;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关系并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中的演变更多的是受国内外形势及外交官个人的教育背景和能力影响,非受晚清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排除D项。√角度3素养与能力——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023·高考山东卷,T6)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解析:根据题干中时间“1919年12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题干内容可知,少年社会的含义有二,一是建立进步的社会,即进行社会改造,二是培养协助的少年,即解放少年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项。材料中提及社会的少年为协助的少年,但未涉及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故排除A项;材料指出了少年与社会的关系,但未涉及对社会主义的宣传,故排除C项;少年社会的含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性觉醒,但材料未体现教育革新方面的信息,故排除D项。√角度4素养与能力——早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特点(2024·高考江苏卷,T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由此可得出,此时周恩来等人在欧洲的刊物改名,是为了策应和支持国内的革命形势,故选A项。从材料信息可知其目的是支持国内的国民革命,并非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C项;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革命道路,排除D项。角度5知识与价值——中国早期探索的影响(2024·高考山东卷,T6)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26年1月”可知,此时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吴玉章强调“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说明国民革命不能仅局限于政治革命,而应该继续推进到社会革命,故D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工农群众不是革命主力军,排除A项;当时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排除B项;吴玉章强调的是要创造新的方法来适应新的环境和解决新的问题,而非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排除C项。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特征(1)对内独裁专制,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列强。如袁世凯解散国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在各自列强支持下进行军阀割据混战。(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3)帝国主义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在中国各自寻找代理人,对中国分而治之,加紧争夺中国,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力量。(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1)政治: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组织: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3)群众运动: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4)军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在国共合作的北伐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考向二北洋军阀时期经济、社会生活及思想的变化

角度1素养与能力——民国初期社会发展的特征(2023·高考湖北卷,T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日本趁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民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材料中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反映,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排除B项;1915年正值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中外商业竞争,排除D项。√角度2知识与能力——近代前期中国进口贸易的表现(2023·高考山东卷,T5)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A.钢铁 B.棉纱C.米 D.棉布年份货物甲乙丙丁1871—18732.830.20.90.91881—18835.822.80.31.11891—189314.620.55.91.81901—190318.619.74.21.71909—191112.816.74.83.01919—19219.618.42.45.0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棉纱开始涌入中国,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出现“纺”与“织”分离,中国进口西方的工业纱以织布,这造成棉纱进口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纺纱工业也随之不断发展,进口棉纱因而出现下降趋势。这符合表格中甲类货物的进口变化趋势,故选B项。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制枪炮、造战舰等,需要进口西方国家生产的钢铁,因而钢铁的进口不断增加,但钢铁不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因此比重不大,货物丁是钢铁,排除A项;近代中国米的进口会随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出现波动,但近代中国是传统农业国,粮食进口量不大,货物丙是米,排除C项;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是棉布,但廉价的棉纱的进口使中国的手工织布业得以生存,其存在一定程度上又抵制了棉布的进口,货物乙是棉布,排除D项。√角度3知识与素养——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2022·高考广东卷,T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解析:鲁迅所说的“鹰”等威胁到了出笼后的“小鸟”,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与鞭挞,所以“鹰”等指的是社会上的旧势力,D项正确。“小鸟”代表的是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指的是社会的束缚,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无路”指的是没有女性能够独立生存的社会环境,且1918年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角度4知识与能力——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2024·高考安徽卷,T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恩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先进的理论,但是我们对于该理论的运用应该参照现实情况(也就是要考虑当时中国的实际,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一味盲从,亦步亦趋。由此可见,当时的知识界已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故选D项。1.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经济政策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推动了民营企业、华资银行大规模兴起,民族工业得到发展。(2)民族工业取得合法地位。1912—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尽管这些法规和条例等大多仍停留在纸面上,但意味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合法地位。(3)基本奠定了近代工业的格局。该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奠定了近代中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产业的基本格局。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运动,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政治要求。(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巨大解放。(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演练1知识拓展——“宋教仁案”(2024·深圳模拟)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政党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C.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已成熟

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解析:根据材料“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可以看出,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依靠的是政党政治,袁世凯同样是依靠政党进行排除异己,体现出政党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演练2素养情境——民国初期社会生活的变化(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1918年,北京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将全国规划为五个时区,并以东经120度为标准经线,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191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历书》。这表明(

)A.西方殖民意识已渗入民众生活B.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体系C.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有序开展D.民众时间观念逐渐增强解析:据材料“北京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191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历书》”可知,中国在积极融入世界体系,B项正确。√演练3知识拓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2024·惠州模拟)1919—1920年,李大钊先后发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认为孔子之道适应了专制时代的社会生活需求,当社会物质生活发生激烈变动后孔子之道必然动摇。这表明当时(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B.新的思想理论得到传播C.国人救亡方式发生改变D.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李大钊从物质变动和经济方面来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观察分析中国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