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初三语文一模说明文议论文阅读【25一模徐汇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一14题(17分)读书的方法论喻军①关于读书的方法论,历来各有说法,实际上因人而异,只能择其大端,难以形成笃论。比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好读书”对于读书人而言不抱疑义。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指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想必许多人也有此体会,惟“不求甚解”容易产生争议。有人把它解读为领会读书要旨,不必抠字斟句穷究其理的意思。诸葛孔明好像就是此说的践行者,其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同读书时,他们三人务求精熟決备,独诸葛亮“观其大略”即止。③然我们从历史文本中,更多发现的还是清代王士禛那样的苦读派。其每读一书,必深究其得失、版本、真伪、字句、作者、源流诸要素,还要加以批注和评语。积数十年之功,竟有五六百部之多。特别是清乾嘉学派那些辛劳治学、详考甄辨的训诂考据大师们,都属“好读书”且务求“甚解”的,为了做学问十分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及无征不信式的辨析技能。④对于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他们不必像学者专家那样,而纯把读书当作一种闲暇时的消造。“不求甚解”不失为一种既增长知识又能自娱自乐的闲读方式。⑤大多数的读书,处于基础阅读、凭兴趣浏览的状态,只有极少数的阅读,才能进入系统阅读、主题阅读和深入阅读的层面。以治学论,学有所专、思而能精、知且入深为学人上乘之境。这就不能不讲究“求甚解”读书的方法。⑥a不过这样的阅读,固然令人起敬,却不能以此涵盖所有的阅读。b于今而言,对于泛泛而读、粗略而读,甚至仅是“书皮报题”随手翻翻式的阅读,个人以为还是不能轻视。c毕竟,不是以学术为业或以文化为生。d在繁杂的社会生态中,能建立起这一最基本的阅读习惯已属不易。e而且阅读的方式也变得日新月异,电子信息储存技术的运用,开辟了更多的阅读途径,使得读者能很便捷地进入海量的无纸文字仓库。⑦如此说来,世间大致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一为浏览式阅读,只求了知梗概大意,遇不解或滞碍处大可扫眼略之,未必求什么甚解。陆九渊读书诗云:“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二为精思熟读,更兼广泛搜罗,有据可查。同样是陆九渊,且在同一首诗中又云:“读书切记太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前者或能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获取无形收益、长期效应:后者则以学同的精进及某些专业领域剔肤见骨为要旨。在我看来,此二者亟有不同,然于心得神会处,似皆能通达陶潜所言“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境。(有删改)11.作者发现历来人们对“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容易产生争议,认同“不求甚解”者主张:而务求“甚解”者则认为。(6分)12.填入第⑤段横线处最恰当的道理论据是()(2分)A.元代李冶曰:“学有三:积之之多不若取之之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B.南宋陈善说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C.汉代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读书法,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D.春秋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3.能准确呈现第⑥段句子之间关系的结构图是()(4分)14第⑦段中,引用陆九渊看法相左的两句诗作为论据,是否会导致作者的论证自相矛盾呢?请表达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5分)【25一模金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6分)“文物表情包”走红网络①彩陶瓶上,脸部“伸出”了舌头,并配文“略略略”;猪面纹彩陶壶上,眼睛“转”了起来,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在网上走红。博物馆负责人称,表情包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举措之一,希望通过此举让大家更了解文物。②彩陶瓶、三彩俑、铜博戏俑,这些历史久远的瓶瓶罐罐,与“小拳拳捶你胸口”等网络流行语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文物表情包,将严肃的文物和大众娱乐“混搭”在一起,勾画出一种别致的画风,深受网民喜爱。这种看似“不着调”的搭配,实则非常用心,契合了文化审美上的冲突美。③在传统视角里,“冲突”两个字往往充满争议。一些人在艺术审关上过分强调匹配、协调、柔和,笼统地认为有冲突就不好。实际上,在一些主流美学学派中,“冲突美”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现当代,“冲突美”在文学、绘画、电影等视觉艺术作品中非常常见。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断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一度被人们视为“戏剧定律”。梳理研究我们会发现,包括《赵氏孤儿》《雷雨》在内的很多中国戏剧、小说都饱含着浓郁的冲突美。④包括“文物表情包”在内的文物宣传推广,有的虽算不上正儿八经的文艺创作,但其创意和设计也需遵从审美规律。否则,难免给人暮气沉沉之感,提不起公众的兴趣。“文物表情包”把庄重严肃的文物与俏皮的网络流行语“拉郎配”,二者在强烈的对冲中,达到了寓历史文化于网络流行语之中的“中和”。此前,网上很火爆的康熙“朕知道了”纸胶带、“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照片等,之所以迅速蹿红,也是因为“冲突”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⑤赞赏“文物表情包”的冲突美,并不意味着此类创意可以无的放矢。相反,它必须谨慎着手、小心为之。一是精心推敲文物与网络流行语的内在联系,确保二者实现顺畅融合,避免不搭调。二是拿捏好尺度,防止戏谑太过对文物的严肃性造成亵渎,产生违和感。文创作品可以活一些,但文物毕竞相对传统严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握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⑥文物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期待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让文物焕发新气象,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12.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3分)A.“文物表情包”走红网络B.文物表情包展现了严肃与娱乐的冲突美C.表情包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举措之一D.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传统庄重与流行诙谐“混搭”,契合了文化审美上的冲突美。B.和协调美一样,冲突美也一直备受推崇,在文学、绘画等视觉艺术作品中很常见。C.“文物表情包”达到了寓网络流行语于历史文化之中的“中和”,让静态的文物变得鲜活生动。D.赞赏“文物表情包”的冲突美,意味着可以突破传统视角,大胆创新,娱乐性越强越好。14.请简析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8分)15.给文物拍大头照,再搭配上合适的句子,已成为人们逛博物馆的新玩法。以下是小语同学暑假逛博物馆拍的两张文物照片,请结合你对第④⑥段的理解,选择其中一张,为其配上合适的句子,15字以内。(2分)【25一模嘉定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7分)“读屏”带来了什么①近日,“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新闻再次受到关注。据各高校图书馆统计,最近三年,纸质书借阅量呈断崖式下降,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纸质书借阅量下降,跟手机阅读等数字阅读的增加有关。②过去,在通勤的公交、地铁上,在远行的高铁、飞机上,总有很多人如痴如醉地捧着书、拿着报。如今,这样的画面已经很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满车厢、满大厅的人都在低头刷手机、看平板。不管是读电子书、听有声书,还是浏览资讯、刷视频、玩游戏、聊天、看影视剧,每个人都在电子屏幕里寻找着自己的乐子,人们将这种现象统称为“读屏”。③读屏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读屏时代,电子书、有声书、讲书视频等多形态的数字化阅读载体不断涌现,人们的阅读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二是阅读方法发生了改变。读屏时代,碎片化阅读、轻阅读、浅阅读成为典型特征。④读屏给传统的纸质阅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阅读方式的不足。⑤纸质书虽然比古代的竹简轻便很多,但一个人能随身携带的数量还是十分有限。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等数字化阅读载体突破了字数的限制,一屏可藏万卷书,海量的资源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⑥在传统阅读中,有些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想阅读却有心无力。而听书软件的发展、讲书视频的出现,让这些人看到了希望。⑦还有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了解一本书又实在看不下去。而讲书视频能用极短的时间生动展现巨著的概况或精华,让人倍感亲切,看了还想接着看,读纸质原著的热情也被重新点燃。⑧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读屏”与以纸质阅读为代表的“读书”并存的局面早已形成。两种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有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但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生活中,多数爱读书的人既会常备纸质书在床头、在包里,也会在手机、平板上下载不同的读书、听书软件。有的人因出门携书不便,【甲】:有的人读完纸质书不过瘾,【乙】。总之,对爱读书的人而言,无论读屏还是读书都是为了更好地阅读。⑨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所说,选择哪种形式要视情况而定。比如,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就选择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有些了解即可的,则可用数字阅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读屏,还是读纸质书,只要坚持读下去并且读的是优质内容,总能乐在其中、有所收获。总之,如何发挥两者的优势,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有删改)12.根据文意,第⑧段【甲】处填入的句子应选(),【乙】处填入的句子应选()(4分)A.还要再到听书软件上听一遍,在对比中细品文字背后隐藏的奥秘与丰富信息B.选择让电子书“替补出场”,事后仍要拿起纸质书重读一遍,这是他的专属仪式感13.以下图表可以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4分)
【25一模杨浦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5分)树叶飘落,哪面朝上?李青为①初冬时节,片片落叶为大地铺上地毯。欣赏落叶美景时,有心人会发现:一些落叶正面向上,一些落叶却背面朝天,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呢?②落叶是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主动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入秋后,随着日照时间的减少和气温的降低,许多植物通过精确调节其内部激素的水平和分布,来实现叶片与树木的分离。③叶片的生理特性是影响落叶朝向的因素之一。植物叶片的两面构造不同:叶片的正面,紧贴上表皮的一至数层圆柱状薄壁细胞排列紧密,被称为栅栏组织,紧实度高,其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能够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当失去水分时,栅栏组织细胞变得更加紧密,难以伸展,叶面卷曲成凹形;叶片背面,细胞形状不规则,含叶绿体较少,排列疏松,被称为海绵组织,主要提供水分和营养,保障光合作用顺利进行。失水时,海绵组织易拉伸,叶背会保持微凸的状态。所以,许多落叶会呈现出向内卷曲的生理特性。④当叶片飘离枝头,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地面。有观点认为,叶片的正面因密度大而更容易朝下着地,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研究表明,叶片的下落过程并非简单的直线下落。因为叶片形状并非完全对称,加之空气阻力差异、涡流和风等因素影响,叶片以翻滚和旋转的复杂运动形态下落。虽然叶片存在内部结构差异与外在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叶片的飘落状态,但旋转动能和空气阻力才是决定叶片在下降过程中朝向的主要因素。在静态条件下(如无风环境),叶片也会不停旋转,但由于受到气流的影响较小,落地时哪面朝上通常呈随机分布状态,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比例接近相等。⑤在特定环境中,落叶朝向会出现偏向性。风速较高时,例如公路上有车辆行驶或林间小路上有人活动时,会产生气流,让落地的叶片继续移动甚至翻转。相比而言,凹面朝下的叶片更稳定,因为它消减了更多的空气阻力,并且其形态使受力分布更均匀,不易被再次吹动或翻滚。最终,凹面朝下的状态占据主导地位。⑥由此可见,落叶朝向是植物生理特性与物理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植物的落叶机制赋予叶片初始状态,而空气动力学决定了叶片在空中的运动轨迹,环境条件则进一步决定了地面落叶的最终状态。当你在林间漫步,不妨驻足观察地上的落叶,它们无声地讲述着植物的生存智慧与空气动力学的奥秘,也提醒我们,每一片落叶都有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0.请在实验设计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1)(2)11.选用“长、宽、高均2米以上的透明塑料箱”的目的,不包括()(3分)A.利于模拟无风的飘落环境。B.防止落叶发生过多的自然旋转。C.避免落叶在飘落时撞击到箱壁。D.便于观察飘落过程和记录结果。12.“结果预期”中划线句的表述存在问题,请你修改并说明理由。(3分)13.小浦认为:实验前,应先以图示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落叶向内卷曲的生理特性。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阐述理由。(5分)
【25一模浦东区】(一)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3分)告别“高冷”,让博物馆不断释放活力①近期,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完整展示了距今3900年至4300年的陶寺文化考古发描与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程的重要支点。无独有偶,今年断开的博物馆属实不少,北京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浙江衡州的中国清水鱼博物馆、湖北荆门的苏家垄遭址博物馆……博物馆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厚重记忆,从历史的纵深走来,却不能在岁月里国步自封。②如何让“过去”更好地拥抱未来,不断释放博物馆活力?③“链接”大众生活。远观“高冷”的博物馆可以是“体验馆”,可以是“寻梦游”,也可以是网红“打卡地”。博物馆内可组织各种接地气的活动,如文物拼图、修复体验,让观众动手实操,深入了解文物魅力,化“静态参观”为“动态参与”;博物馆可携手社区,通过开展科普讲座、流动展览、文物修复体验工坊等把文化送上门的方式,拓宽受众面,让更多人感受文化洗礼;各种链接古今的新奇文创产品也是博物馆掀起文博热潮的好帮手,含有藏品元素的文具、饰品、生活用品等让文物“跃入”日常。④用好“科技”小助手。博物馆要与时俱进,要拥抱科技力量,比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能打破展柜与时空的限制,让观众“穿越”到文物诞生的时代,感知过去;数字化存储、3D建模让海量文物以高清姿态呈现在网络平台,爱好者足不出户便能沉浸式“云游”博物馆,拓展文化辐射范围。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展览,借科技勾勒紫禁城四季流转、宫延盛景,吸粉无数,便是生动范例。⑤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博物馆长远发展的基石。讲解员不能仅靠背讲解词“照本宣科”,还需深抡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脉络,以生动演绎答疑解惑:文物修复师、策展人更要与国际前沿理念与技艺接轨,用现代视角重审馆藏、策划展览,让文物“活”出多元精彩。⑥未来的博物馆,应是科技、人文、生活交相辉映的文化综合体。当文物借科技之翼跨越山海,当文化扎根生活沁润人心,当专业人才接续传承、守正创新,博物馆定能穿越历史风沙,在时代洪流里笃定前行,把珍贵记忆永续传递,为后人铺就回溯文化根源、瞭望文明前景的坚实道路,持续焕发生命力,奔赴熠熠未来。1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高冷”一词的含义?(3分)12.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A.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13.如以下面这段文字作为论据,论证哪一段的观点最为恰当?请说明理由。(6分)丽水博物馆馆长胡兴旺说:“当下博物馆亟需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科研人才的缺乏导致博物馆在研究领域遇到阻碍,策展人才的青黄不接影响了高品质展览的推出。”【25一模奉贤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一14题(15分)当植物受伤时①整理文件时,手上被A4纸划了一个口子:不慎摔一跤,膝盖被地面磕出伤口没关系,只要消消毒,没几天就结痂、愈合了。很多动物受点小伤,会舔舔伤口,晒晒太阳,过不了几天又生龙活虎。大家有没有想过,动物可以如此,植物受伤又该怎么办呢?②说到受伤,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痛”,但植物作为一种拥有纤维素细胞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并不像动物那般拥有专门的神经系统,也不会像人或很多动物那样“疼痛”。神奇的是,它们仍然能“知道”自己哪儿受了伤,并采取应对措施。③当受到伤害时,植物会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释放电信号、化学信号是植物受伤时最先作出的反应,比如很多植物叶片被人为采摘或者动物啃食而受伤时,受损部分会释放谷氨酸,这种物质会让植物受伤处产生钙信号,并在短时间内传递到植株全身。随后植株便在体内开启防御机制,提醒植株的其他部位有危险降临,要做出防卫。而它们的防卫手段通常是释放防御激素,如受伤的植物会释放一些吸引寄生蜂的臭味激素,这些寄生蜂会吃掉攻击植物的昆虫,或者触发释放味道难闻的化学物质,使得昆虫对它们失去胃口,以此来保护自己。④植物受到伤害时,还能发出人类听不到的声音。科学家做过大量实验,番茄挤榨和烟草茎切断后,这些植物其实能够发出超声波。据统计,当番茄被挤榨的时候,在1小时内发出了25种超声波,烟草茎被切断后则发出了15种超声波,而没有被切割和挤榨的植物,只是偶尔发出超声波,平均每小时测不到一次。可见,植物对伤害还是有反应的,只是我们平时很难感知到。当一棵植物被害虫啃食而受伤发出超声波时,还能够提醒周边植物,使其提前部署防御机制,从而显著提升植物社群的整体防护力。⑤由此看来,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它们拥有复杂而独特的感知与反应机制,会感知到自己受的伤害并做出反应。⑥面对伤害,植物该怎么“疗伤”呢?事实上,植物还有一套高效的修复机制。植物受伤后会分泌植保素,植保素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它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起到防御病害的作用。例如,豆科植物在受到真菌感染后,会分泌大豆植保素,对真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植物还会通过分泌一些物质来封闭伤口。比如松树受到伤害后,伤口处就会分泌出松脂保护伤口。此外,植物受伤后,伤口附近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会被激活,这些细胞能够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来填补受损的部分。如树木的树干受伤后,形成层细胞会加速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细胞,使树干的结构逐渐恢复。有一些草本植物,根尖和茎尖的分生组织细胞也可以参与受伤组织的修复,它们就像“修复小能手”,用细胞再生的方式确保植物伤口修复,直至“痊愈”后继续生长。⑦正是依靠着这些独特的生物学机制,植物在遇到各类伤害后能够迅速修复伤口,从而在环境压力和外界威胁下继续生存下去。⑧植物伤口的愈合有利于植物本身,而研究植物伤口的愈合机制,人类也能从中受益,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存策略,也为农业等诸多领域带来广泛的应用价值。11.第⑤段横线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为但是所以B.虽然但是所以C.虽然只有才D.因为只要就1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对第④段画线内容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植物受到伤害时能发出人类听不到的声音。B.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番茄被挤榨的时候发出的超声波比烟草茎被切断后发出的超声波种类更多。C.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番茄被挤榨和烟草茎被切断后能够发出超声波。D.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植物对伤害是有反应的,且能发出更多人类听不到的声音。14.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第⑦段和第⑧段之间,请说明理由。(5分)人类研究植物伤口的愈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植物受到伤害后,不仅可以进行自我修复,有的还能再生。人们将植物再生现象运用到农业技术中,如扦插、嫁接等,这些技术可以在保持优良品质的同时加速植物的繁殖。此外,园艺工人在修剪时,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植物的伤口愈合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修剪带来的病害感染风险,帮助植物快速恢复生长。【25一模闵行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6分)纪录片的真实性不可撼动①最近,被称为业界良心的BBC纪录片陷入舆论风波,其2011年出品的《人类星球》被质疑“造假”——“关于科罗威人的一集出现了有违准则的情况,特别是关于部落搬进树屋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说《人类星球》造假有些夸张,若从纪录片专业的角度判断,这种做法其实属于业界长期以来常见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就已经把消失的爱斯基摩人冰雪上捕鱼、狩猎的生活方式通过场景再现模拟了出来。②影像的表达需要物理化空间,哪怕是动画模拟或者人造场景。现实当中正在发生的事;事件周围的环境、空间可以随时拍摄,但历史事件或已经逝去的东西,其物理化空间也已经消逝,我们只能通过场景再现进行影像记录。仅通过口述或者文字记录,是无法对历史事件或已经逝去的东西进行影像传播的。③真正的纪录片,核心原则是真实,其实这也是纪录片的灵魂和生命。界定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有无注观造假动机。看纪录片有没有造假,要看它的主创团队价值追求在哪,作品的核心意义是什么。假如一部纪录片标明实拍,内容却是通过影像技术实现的,主创团队特意遮盖影片背后的技术手段,具有造假主观意图,就能说它造假”。但是,若主创团队没有说纪录片是实拍的,人们却说其造假,可能就是因为不了解这种影像表达方式而造成的。将来,影像将有越来越多的表达方式,人们须找准纪录片的价值追求和核心意义,认清真假。④另一个层面,是纪录片的专业性是否足够。一部纪录片,要通过再现手段还原历史中的真实存在,一定要有科学、专业的观点作为支撑,并由专业团队描述这种观点。人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还原历史,但我们要无限接近那根鉴定线。纪录片中呈现的专业科学认知,是否在过去的时空中真实存在过是最主要判断依据。⑤对于广大受众来说,纪录片也是一种消费产品。大家关心和自己利益相关的内容,如涉及药物、健康方式的纪录片,对一些常识性的假象较为敏感。但是,当受众观看和自己没有实质性利害关系的纪录片时,关注点就从纪录片的真实性转移了,大家更看重的,是纪录片的真实感。现在有些纪录片,哪怕是实景拍摄的现实题材,镜头中人物说的话和展示的场景给人一种假的感觉。纪录片是把现在的生活记录下来成为将来的历史。因此,作者用影像展示生活故事时,应该秉承历史的态度,以纪录片的良心为底线,真实地表达真情实感。⑥我们讨论纪录片的造假问题,就不得不说说故事戏剧化的问题。商业纪录片有自己的叙事要求,它称作故事化。如探索频道把故事讲得有情节、戏剧化,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这与朴素纪实原则并不相悖。拿捏好戏剧化叙事技巧这个度很重要。一部有趣的、大家愿意看的纪录片,其戏剧化是为传播知识而存在的。哪怕纪录片戏剧化,它的核也应该是真实的。⑦现在,纪录片慢慢放下了姿态,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受众看纪录片、消费纪录片,也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要保证纪录片永远充满生命力,真实性,不可撼动。1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小语学校的电视台要拍摄部纪录片《百年老校的变迁》。诸根据②—④段的内容,给他们提出拍摄要求和建议,使其达到本文所说的“真正的纪录片”的标准。(7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读⑤—⑦节,以下对“真实性”、“真实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纪录片的“真实感”不等同于“真实性”。B.实地拍摄的真实素材也有可能被拍得没有“真实感。”C.纪录片采用戏剧化方式叙事,会失去“真实性”。D.纪录片也是一种消费产品,有时候观众不关注“真实性”而看重“真实感”。【25一模宝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一14题(16分)春节申遗成功,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世界孔德淇①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②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心中无可替代的盛事。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此次申遗成功,无疑是对春节深厚文化底蕴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是在世界舞台上为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节日树立起了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对这一传统节日全方位、立体式的价值彰显。③毫无疑问,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申遗成功,对于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年俗文化发展和展示意义重大。当然,非遗既要有历史的厚重,也要在当下保持鲜活,更要走向未来。④这也意味着,非遗(ji)需要代代传、人人享,也需要常常新。虽历经时代变迁,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情感纽带不会断,但与春节文化相关的传承与推广,一定要推陈出新,才能让古老民俗在当代生活中续写。⑤与观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不同,公众体验春节文化,有更强的情感共鸣与群体参与性。每一声鞭炮炸响,每一次红包传递,每一句新年祝福,都能直击心灵深处,唤起中国人内心最柔软、最炽热的情感回应。如今,通过重新注入时尚元素和互动体验,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拜年”创意互动等活动,满足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交需求。近段时间,“国潮春节市集”成为文化消费界的“宠儿”,正契合了年轻人期望在传统节日中感受新意与乐趣,在古老习俗中探寻时代精神的追求。⑥事实也表明,类似用潮流方式推广传统聚人心,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文化魅力,激发其在新时代的传承活力,刷新中国传统春节是“古老旧俗”的刻板印象,在年轻的群体中枝繁叶茂,成为一种融入血脉、深入灵魂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标识。⑦无论怎样创新,申遗的核心目的是“守遗”,守护的最佳途径则是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当然,春节文化的传承保护仍需相关部门不懈努力推进,在深挖春节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创新发展、动态传承、多元交融等方式,使其回归本真、回归大众,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成为春节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同时助力中国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推动春节文化及相关产业“走出去”,让古老的非遣在现代社会中跨越国家界别和文化差异,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神风貌。11.根据拼音,第④段“”处应填入的汉字是。(2分)12.第②段首先强调了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4分)13.联系上下文,请分别简析第③段与第⑥段的作用。(4分)14.有人认为,文章标题“春节申遗成功,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世界”太长,可以删去“春节申遗成功”这几个字。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阐述理由。(6分)【25一模崇明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7分)与时间赛跑助古籍重生石羚①古籍修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②做好古籍修复,对于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记忆至关重要。岁月流转,书阙有间。不少古籍由于年代久远,会出现酸化、絮化、老化、霉变等问题,影响保存及传世。目前,我国尚有1000多万册古籍亟待保护,抢救保护珍贵古籍刻不容缓。③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古籍修复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近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以来,建立了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和1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古籍保护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超过40所高等、中等专业院校培养古籍保护方向专业人才,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从不足百人增至超过千人。专业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半数以上为硕士研究生。也要看到,古籍修复人才匮乏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收藏单位还是缺兵少将,有的单位甚至面临“10人保护百万卷馆藏档案”的困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④(A)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并不容易。明代周嘉胄曾以“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概括古籍修复师的职业素养,这并非夸张。古籍病害十分复杂,有虫蛀鼠咬,需用同色同性纸补缀;有水湿油污,可采用洗书法、熨烫法等分类施治;古籍霉烂糟朽,常在书页背后裱纸,再截齐装订成册……修复程序复杂繁琐,一招一式皆有道理。这考验着古籍修复师“一双妙手补千年”的工艺,也磨炼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⑤(B)修复一本古籍,除了需要古典文献学知识,还可能用到材料分析等方面知识及美术、历史、考古、少数民族语言等学科知识。古籍修复门槛较高,理论扎实、经验丰富、视野宽广的研究人员一直是稀缺资源。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必须运用学历教育、办培训班、师徒传习等多种方式,培养更多高学历、复合型人才,提升古籍修复水平,同时要鼓励有一定基础的图书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参与一般性修复。⑥(C)近年来,随着《古书复活记》《穿越时空的古籍》等纪录片热播,更多年轻人将古籍修复作为专业与事业,与先人对话,助经典流传。一位90后古籍修复师表示:“只要我喜欢,它就不是冷板凳。”也要看到,让这群为古籍续命的人择一事终一生、耐寂寞守初心,要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也要靠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应在提高待遇水平、拓展晋升通道、加强评奖推优等方面加大力度,让古籍修复师可以安心埋首故纸堆,心无旁骛干工作。⑦(D)从一个镊子、一把排刷、一只喷壶,到pH测试仪、脱酸机、纸张拉力仪,科技创新为传承千年的修复技艺注入新的生机。古籍修复不再仅仅限于一人一桌埋头伏案,还包含了技术攻关、设备研制等新的工作内容;从业人员也不再仅仅限于“书医生”,还包含“检验师”“药剂师”等工种。全方位夯实古籍修复的人才基础,让更多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入其中,在传承技艺、改进工艺、研发材料、人工替代等方面发挥优长,定能抢救保护更多文化瑰宝,让更多古籍“重获新生”、绵延书香。(《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9日)11.第③段加点的“缺兵少将”在这里的意思是。(2分)12.根据论证思路,完成思维导图。(10分)13.下面这句话放回原文哪个括号最合适?简要阐明理由。(5分)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科学。放回【25一模虹口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6分)从“李约瑟之问”到未来之问①为什么在科技上一直领先的中国文明,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从“李约瑟之问”出发,我们的疑问仿佛更多了:“李约瑟之问”是否源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在21世纪,“李约瑟之问”是否已经被消解?从“李约瑟之问”出发,中国又该如何融入科学发展的未来?要回答这些问题,应该先回到文明的开端。②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这样写道: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中国文化从早期就展现了开放性、善于融合的特点。但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系统性科学研究的萌芽?一方面可能源于中国文化与皇权结合得过于紧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中历来不注重总结对自然界进行观察的方法论——这导致了直到明朝,人们依然寄希望于通过语义模糊的“格物致知”来达到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自省。③所谓“格物致知”,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所谓“格物”,可以理解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致知”则是升华到了理性思维的程度。问题在于,当涉及到人究竟该如何从“格物”上升到“致知”的方法论时,这部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做出清晰的解释。④以现代眼光看,这种既缺乏一定的逻辑基础,也没有方法论指引的“格物”方法,很难帮助人对自然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为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以数学为基础,通过对外部世界分类、分科,通过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进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⑤中国文化自成体系,但它似乎并没有找到一条通往现代科学的道路。而在世界的另一边,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欧洲思想家们也感受到了多方面的困境,欧洲同样需要外来文化的注入以解决自身的难题。从17世纪开始,中西方文化一次剧烈的碰撞和融合开始了,至少有两位从未到过中国的思想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⑥伏尔泰堪称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相信中国的历史开端早于欧洲,而且因为中国人的历史记载都是以天文观测为基础,也就更为可信。当时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与牛顿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学。他意识到中国文明是一种独立于西方世界的古老且高度发达的文明。他曾经热情地学习《易经》,并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二进制数学。可见当时欧洲知识界希望能够与中国文化交流、互补的积极态度。⑦虽然中国文化中缺乏对逻辑学和数学的重视,很难从中产生现代科学,但经过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之后,人们有些意外地发现,中国文化可能在现代社会为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国文化历来习惯于把人自身的存在与外界看作一个整体来统一对待,所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到了科学高度发达的21世纪,这种包含观察者自身的整体性思维反而可能对科学发展产生西方文化无法起到的引导作用。⑧百川归海,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认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补、融合,早在几百年前伏尔泰和莱布尼茨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如今更应该探究的,也许是中国文化在和世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凭借其特质,将如何影响此前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人类科学发展。(有删改)【注】李约瑟(1900-1995):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10.根据文章的论述,完成下表。(4分)11.写出第⑥段列举两个论据的作用。(6分)12.全文“以问求解”,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与立场。(6分)【25一模普陀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7分)追寻科学的第一推动①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②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③的确,科学活动,特别是自然科学活动,比起其他的人类活动来,其最基本特征就是不断进步,哪怕在其他方面倒退的时候,科学却总是进步着,是缓慢而艰难的进步。这表明,自然科学活动中包含着人类的最进步因素。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堪称为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⑤科学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堪称为使人进化为现代人的“第一推动”。⑦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意识到,强国富民再造中国离不开科学技术,他们为摆脱愚昧与无知做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的科学先贤们代代相传,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的进步献身于科学启蒙运动,以图完成国人的强国梦。然而可以说,这个目标远未达到。今日的中国需要新的科学启蒙,需要现代科学教育。只有全社会的人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以科学的精神和思想、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作为探讨和解决各类问题的共同基础和出发点,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和进步。因此,中国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是毋庸置疑的。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可以说,科学已被公认是中国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推动。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精神也同样地被公认和接受。虽然,科学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科学的价值和地位也更高了,但是,毋庸讳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或某些特定时候,人们只是承认“科学是有用的”,只停留在对科学所带来的结果的接受和承认,而不是对科学的原动力科学的精神的接受和承认。此种现象的存在也是不能忽视的。⑩科学的精神之一,是它自身就是自身的“第一推动”。也就是说科学活动在原则上不隶属于服务于神学,不隶属于服务于儒学,科学活动在原则上也不隶属于服务于任何哲学。科学是超越宗教差别的,超越民族差别的,超越文化和地域差别的,科学是普适的、独立的,它自身就是自身的主宰。11.下列填入第③段横线的选项,语义最恰当的是()(2分)A.即使B.但是C.所以D.而且12.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科学作为“第一推动”的意义。(6分)(1)科学的本质就是以怀疑的态度探求真理,推动人类进步。(2),推动人进化为现代人。(3),推动中国进步。13.以下对第⑩段画线句的阐释,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科学的进步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B.科学是超越宗教差别的,超越民族差别的。C.科学的内在精神推动科学不断进步和发展。D.科学价值被公认接受,也彰显科学的精神。14.有人说,现在有了AI技术,学习科学知识已无必要。对此你如何看?请结合文章中的相关信息阐述你的看法(80字左右)。(5分)
【25一模长宁区】(一)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3分)别让剧场的边界限制戏剧发展①近年,丰富多样的新演艺形态不断出现,如:沉浸式剧场、旅游剧场、景观戏剧、全息剧场、环境式戏剧、游戏剧场等。有观点认为,如果把这些也归入戏剧的范畴,会使戏剧艺术的边界模糊,这些新演艺形态只能被称为“含有戏剧元素的娱乐体验活动”,不能被称为“戏剧”。但我的看法是,这些新演艺形态,其特征并没有溢出戏剧的边界,并且正在推动戏剧艺术不断发展,②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是:戏剧是什么?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在其著作《空的空间》里这样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其中蕴含着戏剧的核心要素——“角色当众表演”,只要满足这一核心要素,就可以称之为戏剧。③明白了什么是戏剧,就会发现戏剧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拓展的。现代人审美观念目新月异,传统戏剧模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新演艺形态层出不穷。新演艺形态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以强沉浸式的体验感、高度的参与感,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为基础,构成区别于传统演出场馆的“非标剧场”空间,给予观众全新的欣赏体验。例如在巡游式戏剧《式康路19号》中,观众全程戴着耳机,在小女孩声音的指引下走出刷场,和演员们一起在武康路上穿梭时空。这类新演艺形态,仍体现了“角色当众表演”这一基本特征,这是它们能被称之为戏剧的关键,④在一些人看来,这些新演艺形态使用的不是“正式”的演出空间—专门为戏剧演出而设计建造的标准化剧场,一个通常将舞台和观众席分离的空间。然而戏剧演出空间可以是古希腊的酒神剧场,可以是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也可以是明清时期的酒馆茶园。这些存在于中西戏剧史上的演出空间,与标准化的镜枢式舞台然不同,它们不也同样能上演经典戏剧吗?⑤所以,戏剧可以发生在剧场舞台,也可以发生在公园、广场、博物馆、书店、咖啡店、商场、办公楼宇、观光巴士乃至山川湖海间,只要符合戏剧的核心要素,我们就应当认可它属于戏剧。这些戏剧新形态打破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物理界限,观众可以在特定的表演空间中自由移动,甚至参与戏剧的演绎过程,以不同的观剧视角感受剧情。⑥这些走出室内剧场、演员与观众零距离的戏剧新形态,拓展着戏剧演出的物理空间,丰富了观众的欣赏体验,其多样化、实验性是值得被接纳和认可的。戏剧的流动与变化是戏剧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戏剧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有删改)11.根据第①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12.以下关于第④段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该段先介绍部分持不同看法者提出的理由,使随后的反驳更具针对性。B.该段指出标准化剧场并不是“正式”演出空间,使对方论述自相矛盾。C.该段以不同时代中外“非标准化”剧场作为论据,使反驳更有说服力。D.该段的结尾使用反问句,语势强烈,使得作者看法的表达更具有力度。13.文章以第②段作为展开具体论述的起点,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25一模静安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4分)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专业记者挺身而出①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②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为什么还需要专业记者?数字化生存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奔赴现场的采访?流量为王的时代,旷日持久的调查报道到底值不值?这是新闻业在技术时代的自身求解,也是我们作为新闻行业的一分子,对自我的拷问。③尤瓦尔·赫拉利说,历史真正的主角一直都是信息。认为信息流通越自由,信息数量越丰富,社会就会变得越好,这无疑是“天真的信息观”。事实上,站队撕裂替代了严肃讨论,置身信息的海洋,人们却常常感到迷茫无助。正因如此,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专业记者挺身而出,这是这份职业的意义和使命。④关注公共议题,才能有力回应现实。越是在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越是要聚焦社会问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当下专业记者最核心的价值,不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直面质疑,接受审视,为舆论场廓清迷雾,用高品质的报道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⑤提升观念水位,才能凝聚社会共识。多主体、多平台生成了新的舆论文化,媒体和记者不该成为旁观者,而要积极搭建公共对话的桥梁,引导公众理性思考。过去一年,在“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中,记者率先发出质疑之声;对“炫富网红”“体育饭圈化”等现象,媒体连续推出深度评论。用理性对冲舆论场中的非理性情绪,才能为公开而广泛的社会交往提供有力支撑。⑥勇敢承担职责,才能维护专业权威。当真相开始扑朔迷离,舆论开始无所适从,人们仍会将目光投向媒体、记者。此时此刻,新闻何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支持媒体采访报道”,被写入了严肃的法条,记者奔赴现场采访报道,既是法律要求,也是职业要求。⑦有人断言,如今的新闻传播业已是“夕阳行业”;还有人预言,AI将取代记者但不管技术如何进步、环境如何变化,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勇敢的奔赴和持续的追问。不必犹豫,不必徘徊,挑战促进改变,改变激发责任。()说互联网已经“去中心化”,()有品质、有深度的新闻仍会将社会“再中心化”。(),总有一条主线贯穿无数个新闻现场,那就是对真相的记录、对问题的揭示、对人心的抚慰。⑧技术的进步让人猝不及防,时间的洪流总是浩浩荡荡,新闻传播业和职业新闻人需要保持对世界的洞察和时代的瞭望。我们也坚信,写下的每一个汉字、敲击的每一个符码、拍摄的每一个镜头,终将成为历史的底稿。(有删改)11.将关联词语填入第⑦段括号,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那么因为B.不是而是因为C.虽然但是所以D.不仅而且所以12.梳理文章思路,完成填空。(8分)13.以下文字应放在之后。(3分)A.第③段B.第④段C.第⑤段D.第⑥段在“3·15”直播中关注被网络时代抛下的老年群体;用系列报道让“房间里的精神病人”被看见;长达30天做卧底去揭秘催收江湖的凶残;连续三年“逐冰而上”记录冰川保护。认认真真、干干净净做新闻,专业记者才能无愧于良心,主流媒体才能无愧于社会责任。【25一模黄浦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5分)“己所欲,勿施于人”①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②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即使在一个家庭内部,家庭成员间改造对方趣味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的。③事情的这一个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视。人们似乎认为,以已所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已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已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已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④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人们在精神信仰领域和私生活领域都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合理化的进程,而那些以己所欲施于人者则是这个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倘若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丝毫不会感到意外的。10.(1)随手乱扔垃圾的行为是属于()(2分)(2)自己喜欢吃辣,每次聚餐都强烈推荐大家尝试最辣的菜品是属于()(2分)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己所不欲,施于人C.己所欲,勿施于人D.己所欲,施于人11.下列对“己所欲”的理解,与本文作者的看法不相符的是(3分)A.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见第②段)B.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见第②段)C.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见第③段)D.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见第③段)12.第③段画线句要证明的观点是(3分)A.以己所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B.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是好的C.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不可施于人D.“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13.黄同学读完文章后,质疑道:“己所欲,施于人,未必不可,只要尊重他人,并注意态度和语气。”请改写下面的事例,以求能证明黄同学的观点。(5分)【事例】一位旅行达人,总是喜欢向朋友推荐自己认为最好的旅游路线和景点,并且认为别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计划行事。【25一模松江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一14题(15分)勇于“和自己较劲”陈凌①2024年巴黎奥运会,18岁的中国攀岩运动员骆知鹭拿到了两项全能项目(包括攀石和难度攀岩)的奥运参赛资格,引人关注。经历过比赛失手,遇到过状态起伏,骆知鹭却始终坚持步履不停、目光向前,在训练时经常“和自己较劲”,这才换来了参赛机会。一句“和自己较劲”,道出了许多运动员的心声,也蕴含着朴素却不失深刻的人生道理。②“和自己较劲”,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不敷衍、不应付的认真劲;一层是不服输、不畏难的精气神。90后快递小哥李庆恒坚信“作为快递从业者应该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法学教学大纲
- 2025有限公司员工试用期合同
- 2025商业地产销售代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地质灾害应急土方运输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养殖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同3篇
- 2025年度科技创新园区拆迁房产分割与产业扶持协议3篇
- 2025年度林业产业发展竞业禁止模板木方交易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个人地基买卖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承包协议3篇
- 2025年度水上旅游安全事故处理与救援服务协议3篇
- 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工作总结
- 总磷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护理部工作计划
- DB35T 2153-2023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数据传输及应用要求
- 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2 口语交际 做手工教案 新人教版
- JJF 2143-2024 微波消解仪温度参数校准规范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高等数学基础》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1-4单元(1-12课)复习
- 消防改造期间消防应急预案
- 酒精依赖综合征的护理
- DL-T 380-2010接地降阻材料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