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4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4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4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4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70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如图为某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工程的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原理B.沼渣、沼液还田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提供有机物C.该生态工程中应用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D.建立沼气池可提高人类对光合产物的能量利用率2、下列有关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生态工程中,依据协调原理需要移除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来降低水体污染B.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体现了整体原理C.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防护林要充分考虑协调原理D.我国古代先民的“无废弃物农业”充分体现了循环原理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一只狼捕食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D.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4、将陆地生物群落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的主要依据是()A.植物高低B.地势高低C.科学家的设想D.植被分布情况5、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

个体数[来源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6、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人类共同的命运承担起大国责任。碳达峰是指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后一直稳定在峰值以下水平或逐年递减的情形;碳中和是指通过自然的植物光合作用、人工的营造林活动等方式固碳,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B.生态系统中CO2的释放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D.植树种草、秸秆还田等都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属于物理信息B.影响温带地区树木年轮形成的主要因素属于化学信息C.日照长短影响植物开花,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信息传递不都是双向的8、种间关联是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通常是由群落生境的差异影响了物种的分布而引起的。若将群落均匀分成若干样方,两个物种出现在同一样方中的概率较高,二者为正关联,反之则是负关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捕食和竞争往往会导致负关联B.互利共生往往会导致正关联C.物种之间的关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关联、负关联的物种之间均存在信息传递9、生态净化方法是在水体中构建健康的微型生态系统,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景观水体水质净化方式。研究者利用构建模型的方法,探究了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湖内放入底栖动物田螺后,向湖内投入不同量鲤鱼时,鲤鱼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田螺的加入提高了主湖中鲤鱼的出生率B.模型2中鲤鱼生物量将维持在16g/m2不再变化C.生态净化方法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利用田螺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垃圾实际是“被人们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C.“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11、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可能变化1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生物会利用不同的策略来生存和繁衍,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以“量”取胜,如昆虫和杂草;K对策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生殖率低,但有较高的竞争力,以“质”立足,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又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C.在种群基数较少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不可能为负值D.K对策生物的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13、科研工作者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给某自然保护区中3只野生大熊猫佩戴内置传感器的项圈来记录活动情况,研究春季取食竹笋期间的昼夜活动特点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熊猫的眼作为信息受体接受光照强度这一物理信息B.大熊猫在光照强度高的时间段活动强度大C.午夜的活动率说明野生大熊猫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点D.光线较强的中午前后是大熊猫最主要的休息时段1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出生率和死亡率、λ(等于Nt+1/Nt)、增长率及增长速率是判断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列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的是()A.B.C.D.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5、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6、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17、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18、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______19、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0、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9分)2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22、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23、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4、下图1是可作为基因载体的质粒;图2是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

(1)若将图1中质粒和图2中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通过限制酶处理后进行拼接形成重组质粒,那么最好应选用___________限制酶。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用SmaⅠEcoRⅠ和HindⅢ三种酶同时进行酶切,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则可得到___________种DNA片段。

(2)若选用EcoRⅠ处理后,形成重组质粒,经检测,部分含有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中目的基因不能正确表达,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婴儿技术为许多不孕夫妇解决了不育问题,而设计试管婴儿技术必须获得政府部门的相关批准证书,以防该技术的滥用。设计试管婴儿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将此技术用于设计婴儿性别及________。一般我们所说的试管婴儿技术与设计试管婴儿相比,不必经过___________这一步骤。

(4)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走生态经济之路,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材以及收入等问题,其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只填一个)。25、如图为某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原理。该工程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整体性原理。

(2)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________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26、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杜会关注的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山西省为产煤大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实施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2)某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中心,各类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喂养畜、禽、鱼,人、畜、禽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返还农田菜园、果园、苗圃、鱼塘,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该生态工程建设中,鱼塘中每一种鱼苗的投放量都不宜超过其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把鱼塘、农田、果园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3)在上述的生态工程中,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饲养多种畜禽,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分析】

图示是某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图;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从而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

A;整体性原理的含义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从图中呈现的“农作物和家畜可为人类提供食物”等信息可以看出,该生态工程的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原理,A正确;

B;农作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沼渣、沼液还田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提供含N、P、K等的无机物,B错误;

C;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工程充分利用了农作物秸秆、人与畜的粪便等废弃物中的物质,应用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C正确;

D;建立沼气池;其中的沼渣、沼液能为农作物提供肥料,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人类对光合产物中的能量利用率,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某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图,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尤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A【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在湿地恢复生态工程中;依据协调与平衡原理,需要引种一定数量适宜本地环境的物种,通过物质循环再生来降低水体污染,而不是简单移除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A错误;

B;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整体性原理,以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B正确;

C;生态工程建设时考虑环境承载力;所以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防护林要充分考虑协调原理,C正确;

D;“无废弃物农业”指的是生态农业中一些物质被循环利用;没有直接作为废弃物抛弃而污染环境,这一成就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A。3、D【分析】【分析】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物质可循环,能量不可循环,并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详解】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散失到大气中不能被植物利用,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B错误;

C;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蜣螂作为分解者利用的是大象粪便中的能量,而大象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大象的同化量,C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4、D【分析】【分析】

陆生群落分类主要依据群落组成;并非地势或者植物高低,群落的组成即群落中不同动植物和微生物,主要依据应该是植被分布。

【详解】

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它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根据植被分布的情况不同可将陆地生物群落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5、A【分析】【分析】

本题是根据种群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判断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的类型.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多,老年的个体比例少,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稳定性是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比例相当,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衰退型是幼年个体比例少,老年个体比例多,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相等,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

甲种群幼年个体比例高;老年个体的比例低,属于增长型;

乙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

丙种群幼年个体比例低;老年个体比例高,属于衰退型。

故选A。

【点睛】6、B【分析】【分析】

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实现“碳中和”,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CO2排放总量,同时促进CO2消耗总量;具体做法有: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

【详解】

A、碳循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主要是以CO2的形式;A正确;

B、生态系统中CO2的释放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燃烧;B错误;

C、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2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C正确;

D;通过植树造林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与焚烧秸秆相比,秸秆还田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见植树种草、秸秆还田都属于实现碳中和的方法,D正确。

故选B。7、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

A;“燕燕于飞;上下其音”,燕子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影响温带地区树木年轮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日照时间的长短为物理信息;其对植物开花期的调节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

D;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异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有些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B。8、A【分析】【分析】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2;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原始合作的生物分开后可以独立生存;但互利共生不一样,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若缺少一方则不能独立生存,或者生存受到影响。

【详解】

A;竞争往往会导致负关联;捕食会出现正关联,只有被捕食者增多,捕食者才会增多,A错误;

B;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因此两个物种出现在同一样方中的概率较高,导致正关联,B正确;

C;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物种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正关联、负关联的物种之间均存在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9、C【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据图可知;加入田螺后,鲫鱼的干重增加,但不能据此推测田螺的加入提高了主湖中鲤鱼的出生率,A错误;

B;模型2中鲤鱼生物量将在16g/m左右波动;而非不再变化,B错误;

C;自生原理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生态净化方法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

D;利用田螺净化水质是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B:C【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施用的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无废化生态社区”生产模式;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改变,D错误。

故选BC。11、C:D【分析】【分析】

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进入该群落的总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的总量,当一个群落中Pg大于R时,群落会发生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当一个群落中Pg约等于R时,群落演替至顶级群落,当一个群落中Pg小于R时,群落会发生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

A;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

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会改变,D正确。

故选CD。12、A:B: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r对策生物没有绝灭点(X点),K对策生物有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结合题干信息“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进行答题。

【详解】

A、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在种群数量低时可迅速回升,没有X点,因此该类生物难以彻底清除,A正确;

B;K对策生物生殖率低;根据题干信息,K对策动物有一个绝灭点(X),其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从而导致物种灭绝,B正确;

C;当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低于X点;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进而灭绝,所以增长率可以为负值,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说明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BD。13、A:C:D【分析】【分析】

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是动物自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性适应,其中包括对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适应。

【详解】

A;大熊猫的眼作为信息受体接受光照强度这一物理信息;A正确;

BD;由图可知;光线较强的中午前后是大熊猫最主要的休息时段,B错误,D正确;

C;夜晚转为黎明和黄昏转为夜晚时段是大熊猫的活动高峰;午夜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大熊猫仍表现出活动与休息交替的规律,说明具夜行性动物的特点,C正确。

故选ACD。14、C: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减少。

2;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详解】

A;图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A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当0<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所以B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图中种群的增长率为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正确;

D;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增加地越来越慢),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5、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6、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19、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20、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3题,共9分)21、略

【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前者需要理想的条件,后者出现的原因是由环境阻力。

【详解】

(1)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

【点睛】

K值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数量。S型曲线中K/2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Sa/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22、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

(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解析】消费者寄生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fbfdghi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23、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4、略

【分析】【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1)据图分析;根据不同限制酶在目的基因和质粒上的识别位点可知:①不能用SmaⅠ切割,因为用该酶切割后将导致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被破坏;②不能用SnaBⅠ和BamHⅠ切割,因为这两种酶的酶切位点没有同时出现在质粒和目的基因上;③也不能用EcoRⅠ一种酶来切割,因为切割之后形成的片段易发生自身环化现象。因此只能用EcoRⅠ和HindⅢ两种酶同时切割。用EcoRⅠ和HindⅢ两种酶切割后经重组形成的符合要求的重组质粒上含有2个SmaⅠ;1个EcoRⅠ、1个HindⅢ识别位点,因此经SmaⅠ、EcoRⅠ和HindⅢ三种酶同时进行酶切,该环状DNA分子将被切割成4种小的DNA片段。

(2)若用EcoRⅠ处理;因为同种限制酶切割形成的末端相同,部分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故导致部分含有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中目的基因不能正确表达。

(3)设计试管婴儿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将此技术用于设计婴儿性别及不适合的胚胎处理问题。一般情况下试管婴儿技术与设计试管婴儿相比;不必经过遗传学诊断(基因检测)这一步骤。

(4)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生态工程;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材以及收入等问题,其同时兼顾了社会、经济和自然,因此其遵循整体性原理。

【点睛】

本题结合基因结构图和运载体结构图,考查基因工程的技术和原理,重点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要求考生认真分析图1和图2,能根据图中和表中信息选择合适的限制酶,准确判断使用DNA连接酶连接的结果,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解析】EcoRⅠ和HindⅢ4同种限制酶切割形成的末端相同,部分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不适合的胚胎处理问题基因检测(遗传学诊断)循环经济生态工程整体性原理25、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蓝绿萍和蔬菜属于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人和家禽;家畜属于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沼气池中含有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