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73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二战后,英国出现了一批主题为叛逆青年的影片,主人公一般是劳动者出身,他们热切期盼的全新生活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实现,于是产生失望、愤怒等情绪。这类电影作品A.抒发了浪漫主义的情怀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倾向C.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物D.带有反传统反理性色彩2、下列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结合,逐渐中国化B.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产生深刻影响C.在汉代从古罗马经中亚传入中国D.丝绸之路沿线保存大量著名佛教石窟3、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4、从1933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陆续进入上海的欧洲犹太人难民总计约近30000的人,除了后又离开上海去第三国的那些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在沪的犹太难民数应在25000人左右。专门研究纳粹大屠杀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指出,当时上海接受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受的总和还多。材料反映了A.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B.上海成为欧洲犹太难民的最理想的避难所C.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和犹太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D.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限制犹太人入境5、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埃及祭司宣布他为太阳神的儿子,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在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皈依了犹太教。在巴比伦城,他派人把巴比伦最崇拜的拜尔神庙重新修建起来。这说明亚历山大()A.弘扬亚非地区传统文化B.利用当地宗教强化统治C.推动各区域间信仰融合D.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6、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7、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吕思勉(1884-1957)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学贯中西;治史严谨,一生著述宏富,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中国通史学科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1940年,他又出版了《吕著中国通史》,该书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文化史,下册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史。该书吸收了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吕思勉在该书的结尾时写道:“我们现在所处的境界诚极沉闷,却不可无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岂有教万万的大族,数千年的大国、古国,没有前途之理?”

——摘编自刘永祥《吕思勉与历史编暴的新探索》等(1)根据材料;概括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新吕思勉通史著作联搜风格形成的原因。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紫禁城分“前朝”与“后廷”两部分。午门以北;乾清门外以南,所有三大殿及文华;武英各殿廷均为前朝;乾清门以北,则称后廷。对帝王来说,前朝是“国”,后廷是“家”,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官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官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官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摘编自郑欣淼《“完整故官”保护的理念与实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建筑布局体现出的封建礼制和传统哲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说明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到了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材料二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源,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在于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缓冲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站稳中医的脚跟,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的乎中外”的发展之路。——摘编自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材料三到了现代,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在东向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由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医受到了中亚和非洲民众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正逐漸被认同;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摘编自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现代中医海外传播的影响。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材料二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格兰官方语言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的理由。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東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材料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3题,共15分)14、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5、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6、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详解】

二战后以叛逆青年为主题的电影,体现一般劳动者对现实的失望和愤怒等情绪,反映的是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特色,具有反传统反理性色彩,D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电影风格与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浪漫主义特色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并非现实主义的倾向,B项错误;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非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物,C项错误。2、C【分析】【详解】

在汉代,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C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D对佛教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很题意,排除。3、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自费留学生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放宽了出国留学的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家庭收入增加,使留学生家庭具备了自主支持留学的条件;同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综合性人才,故D项正确。恢复高考和出国留学无直接联系,且高考恢复于1977年,与材料现象无关,A项错误。出国留学生增加一方面与国家需求大量综合性人才有关,但并不是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没有涉及国民教育发展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项错误。

【点睛】

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弄清材料中留学人数和方式的变化,二是紧扣经济发展与教育制度改革的联系,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4、A【分析】【详解】

根据题文信息“当时上海接受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受的总和还多”,展现了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A项正确;上海成为欧洲犹太难民的最理想的避难所,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国人民救援犹太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没有提到儒家文化与犹太文化,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限制犹太人入境的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5、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埃及祭司宣布他为太阳神的儿子”“亚历山大皈依了犹太教”“把巴比伦最崇拜的拜尔神庙重新修建起来”,反映出亚历山大重视宗教相关问题,但其最终的目的是利用宗教来巩固新征服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宗教不等同于文化,二者范围不一致,排除A项;推动各区域间信仰融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C项;是否得到民众的支持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6、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可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先秦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7、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8、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吸收了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可知;将传统历史编纂方法的优点融于一体,史书体例有所创新;根据“我们现在所处的境界诚极沉闷,却不可无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岂有教万万的大族,数千年的大国、古国,没有前途之理”可知,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结合现实需要;根据“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可知,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语言通俗易懂。

 (2)原因:根据“吕思勉(1884-195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根据“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根据“学贯中西”可知,个人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解析】(1)特点:将传统历史编纂方法的优点融于一体;史书体例有所创新;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结合现实需要;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语言通俗易懂。 

(2)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个人学识渊博,学贯中西。9、略

【分析】【详解】

(1)封建礼制:根据材料中“紫禁城分‘前朝’与‘后廷’两部分”可知;尊卑有序,主次分明;根据“(紫禁城的)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可知,国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布局从整体上体现的是皇权至尊。传统哲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布局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

(2)原则:根据材料中“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根据材料中“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宫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宝贵资源,是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珍贵教科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典范,是认识明清历史的载体。【解析】(1)封建礼制:皇权至尊;尊卑有序;主次分明;国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传统哲学:阴阳五行学说。

(2)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价值: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典范;认识明清历史的载体;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宝贵资源,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珍贵教科书。10、略

【分析】【详解】

(1)据材料一“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以及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可归纳为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据材料一“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可归纳为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据材料一“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可归纳为包容性和本土性,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据材料一“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便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注重人伦秩序,即重伦理。

(2)据材料二“他们碱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可归纳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据材料二“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要求压抑人的个性,可归纳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为重视人的个性;据材料二“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归纳为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同时由重等级秩序的旧道德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的新道德。【解析】(1)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1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可知;历史悠久;根据“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可知,具有阶段性;根据“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可知,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等相关;根据“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可知,以亚洲国家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起到重要作用。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根据“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根据“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可知,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可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根据“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根据“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可知,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解析】(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阶段性;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相关;以亚洲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原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文明交流与进步。12、略

【分析】【详解】

(1)(1)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得出基督教的传播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得出英法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得出印刷术的引进;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得出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一“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得出庄园经济的独立性。

(2)(2)理由:根据材料二“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得出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得出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和材料二“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得出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结合所学得出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解析】(1)历史因素∶基督教的传播;民族国家的形成;英法战争的影响;印刷术的引进;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庄园经济的独立性。(任答四点即可)

(2)理由∶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言之有理即可)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趋势:根据表格人口迁移数量得出数量不断增加;根据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信息得出范围不断扩大;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所学,还可从被强迫进行的移民活动逐渐停止分析总结。

(2)趋势:根据“严格限制外来移民”“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得出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根据“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得出逐步消除种族歧视;根据“《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得出移民制度逐渐完善。原因:根据“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得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得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据“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并结合所学得出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3)特点:根据“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概括得出移民人数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根据“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概括得出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趋势扩大;根据“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得出海外华人结构改变,从业范围多元化。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海外移民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补充作用;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