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技术指南》行业标准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
2024年2月5日
I
一、工作简况
1.1编制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持
续推进了大规模国土绿化、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防沙治沙、水土保
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草原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效果显著,
河湖、湿地保护恢复初见成效,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积极成效,
生物多样性保护步伐加快。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
态系统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稳定性与服务功能逐步增强,重点生
态工程区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稳步
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总
体仍较为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水资源保障面临挑战,多元化投入机制
尚未建立,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
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更加迫切。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
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实施重要生态系
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加强生态系统保
护修复”,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生态
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
局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编制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
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双重规划》)。
1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
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双重规划》以全面提升国家生
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以统筹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重要生
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
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
品供给,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
进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
生态基础。
《双重规划》提出到2035年推进森林、草原、荒漠、河流、湖
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主要目标,以及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工程
和政策举措。按照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与长江重点生态区、东
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规
划部署了47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图1)。2021年,相继
发布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
(2021—2035年)》《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保
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长江重点生态区(含
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
(2021—2035年)》等专项建设规划,形成“1+N”双重规划体系。
为了落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目标,推进“1+N”
2
双重规划体系的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机制,构建重大工程规
划成效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指导各地开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重大工程,需要建立双重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的监测评估体系,针对
实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
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扩大”等
主要目标,分析双重规划在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生态系统质量、生态
服务功能、生态稳定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等方面的成效,以便定期
开展监测评估,适时发布结果。因此,特别制定本文件。
1.2任务来源
2020年9月,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推荐,中国科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与中国自然资
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成效评估规程》编制工作,列入2020年度自然资源标准制修订工作
计划的拟开展标准预研究项目。
2022年9月,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推荐,中国科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与中国自然资
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规划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列入2022年度自然资源标准制修订工作计
划,标准计划号为202217005。
1.3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
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家林业和
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
1.4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的主要起草人:葛全胜,黄麟,宁佳,肖春蕾,刘新卫,
樊江文,曹巍,王芳,李愈哲,梁梦茵,张海燕等。
3
1.5主要工作过程
本文件编制的主要工作过程包括:预研究阶段、正式编制阶段。
1.5.1预研究阶段(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
(1)成立标准编制组
2020年9月,组建了由生态工程监测与评估、生态系统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生态遥感等不同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组成的标准编制组,
编制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及进度,明确了编制人员任务分工。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2020年10~12月,根据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标准编制组开展
了文献资料查阅、相关标准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广泛收集调研
与本文件相关的其他标准、规范、文献、报告等资料,以及对收集资
料的汇总、分析、对比、归纳与评价,确定了本文件的基本方向。
(3)初稿研究讨论
2021年1~2月,结合双规划,调研管理部门需求,总结梳理各类
已有研究成果,标准编制组重点就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展开了多次线
上和线下研讨会,确定了本文件编制的总体原则、主要指标和评估方
法等。
(4)编制标准初稿
2021年3~6月,标准编制组开展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
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的初稿编制工作,形成了
标准初稿。
(5)实地调查研究
2021年7~8月,以退耕还林还、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西南石漠
化综合治理等作为国家重大生态工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实地调研研
究。同时,基于标准初稿确定的评估流程、指标和方法,利用编制组
长期积累的基础数据,开展了评估示范。
(6)形成标准修改稿
4
2021年9~10月,为了双重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技术指南的科学合
理,总结初稿及示范中存在的技术指标和核算方法问题,利用相关资
料和数据进行分析,进行了标准初稿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标准修改
稿。
(7)修改稿研究讨论
2021年11~12月,标准编制组与管理部门召开了多次修改稿研
究讨论会,明确了技术规程的定位、主体、对象、尺度、频次,重要
生态系统分类,生态参照系等内容。
1.5.2正式编制阶段(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
(1)标准草案编制
2022年1~3月,在预研究阶段形成标准修改稿的基础上,进一
步修改完善评估工作流程、内容、指标和方法,开展了标准草案及说
明的编制。
(2)评估单元示范
2022年4~6月,依据双重规划的空间布局,以四川省双重规划
重点工程区为评估单元,基于草案确定的评估工作流程、评估内容、
评估指标体系、指标计算方法、效果评估方法,开展了全国重要生态
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效果的示范评估。
(3)标准草案讨论
2022年7~9月,标准编制组与管理部门就标准草案及评估单元
示范进行了多次咨询和研究讨论,并修改完善了标准草案。
(4)咨询专家函审
2022年10~12月,通过函审方式征询了10位学术与管理专家对
于标准草案的意见和建议。
(5)形成修改稿
2023年1月~2023年6月,认真研讨了专家函审意见,修改了标
准草案文本、编制说明,形成了修改稿。
5
(6)征求各管理部门与省级单位意见
2023年7月~2023年9月,将修改稿送相关的管理部门、各省级
相关单位征求意见。
(7)形成征求意见稿
2023年10月~2023年12月,认真研讨了管理部门与省级单位意
见,修改了修改稿文本、编制说明,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二、行业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确定论据
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的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情况。
2.1标准编制原则
编写结构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
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结合生态工程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
范与标准,遵循以下原则编制起草本文件。
科学性。因地制宜选择评估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进
行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综合性。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开展生态、经济、
社会效果的综合评估。
可行性。经济合理、数据可得、方法可靠、技术可行,注重成效,
力求精准。
2.2标准主要内容及确定论据
本文件提供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
(2021—2035年)》(以下简称“双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总则、评
估工作流程、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计算、实施效果评估、效果对
比分析、报告编制与成果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
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
6
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生态保护和修
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效果评估,其他相关工作可参照使用。
为便于理解文件的技术内容,列出了7个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
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相关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重要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已有诸
多分类系统多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角度进行分类,基于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分类系统进行生态系统分类。生态系统分类体系需要充分
考虑自然环境参量的差异,然而,当前的土地覆盖分类体系对生态系
统参数反应不足。欧阳志云等(2015)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综合气候、
地形等要素,构建了包括9个一级、21个二级和46个三级类的全国
生态系统分类方案。刘亚群等(2021)以反映生态系统主导服务功能
和人类干预强度为主线,构建了包括9个一级和25个二级类的生态
系统分类体系。根据《双重工程规划》需要,即“到2035年推进森
林、草原、荒漠、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
复工作的主要目标”,同时,借鉴利用国内外生态系统长期研究成果,
本文件将重要生态系统定义为: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生态支撑作
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注:在双重
规划中,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
类型,以及涉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等以恢复自然生态空间为目标
的耕地。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生态工程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原
理和科学规律,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工程。20世纪
70年代,中国开始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
区建设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98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
确“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
7
恶化的势头”。2000年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陆续启动了一批重大生
态工程,中央财政投资超万亿,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
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退牧还草、退田
还湖、湿地保护与恢复、海域海岸与海岛保护和修复等国家尺度工程,
以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
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区域综合工程。
依据《双重规划》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
全面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科学布局和
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因此,本文件将重要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定义为:在双重规划范围内,遵循自然
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为主,因地制宜对原生或受损、退化、功能下降的重要生态系统(3.1)
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过程和活动。
保护保育、生态修复
按照李振基(2014)指出自然生态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和和自然
资源的保护。在狭义上,指保留某些地区使其处于不受人为干扰的自
然状态下,其目的包括供观赏、供科研及保存物种资源等。在广义上,
指对一切自然资源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其目的在于保证长久的人
类生活质量。其中心是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自然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是为人类服务的。沈国舫
认为,“生态保护”是针对人为活动造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
原、荒漠、湿地、海洋等)的退化、破坏甚至消失所采取的保护和修
复的活动,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环节。对于生态保护范畴和内
涵的认识上多有分歧,在称谓上出现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
“生态修复和建设”等不同用词。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宽广、内涵丰
富,不仅要面对各种自然生态系统,也要面对人工生态系统及多种生
态系统复合的景观、区域和全球层次的生态问题。
8
因此,本文件将保育保护定义为:对于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和珍
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地、去除胁迫
因素、建设生态廊道、就地和迁地保护、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繁育等途
径,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提高生态系统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维
护原住民文化与传统生活习惯。同时,本文件将生态修复定义为:采
用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生态修复方法,协助退化、受损
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生态修复目标可能是针对特定生态系统服务的
恢复,也可能是针对一项或多项生态服务质量的改善。
实施效果评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各种形式的工程、措施和政策为代表
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全球广泛实施。随着大量保护资金的投入,这
些项目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备受重视。21世纪初期开始,学
术界及相关行业开始对各地的生态保护恢复项目开展绩效评估。行业
管理部门通过工程实施面积、投入资金等统计数据简要评价工程执行
效果,学者多在站点尺度开展工程对植被、土壤的影响研究。管理部
门或地方政府联合科研院所开展较大尺度的工程效应评价,或聚焦工
程目标实现、或生态效应、或经济社会效应,相继发布了三江源、石
漠化、西藏、塔里木河流域、黑河流域、黄土高原等区域综合工程的
阶段性评估报告,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国家
尺度工程的年度报告。2020年,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京
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十年建设成效总结,《双重工程规划》发布并着
力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标志着进入生态工程综合成效
评估阶段。
《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指南》利用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比例和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率、人类活动影响面积和自然生态用地面积
比例、生态保护修复面积和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生态保护红线
制度与落实等指标反映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严格
监督管理,以评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的执行情况。《LY/T1758—
9
2008》利用工程实施及政策兑现情况评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执行
情况,包括人工造林计划等林业措施完成率、草地治理等措施完成率、
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项目完成率、生态移民完成率、工程投资到位
及政策兑现等指标。《GB/T39739—2020》利用建设管理任务反映保
护、科研、监测方面的完成情况,涉及管护巡护、工程项目、物种保
护、灾害防空等指标。参考《LY/T1756—2008》中对工程实施和政策
执行情况的评估采用了完成率指标,间接反映了工程的执行成效即为
工程的执行率和完成度
依据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2007),天
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
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效益监测评估主要从政策执行情况、工程实施后
的森林资源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工程运行总体评价四个方面开展生
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DB63/T1624—2017》《LY/T3098—2019》
工程评估主要涉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国退耕还林还
草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总体方案(2020)聚焦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因此,本文件将实施效果评估定义为:评价双重规划实施产
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果。
生态效果
生态效果评估研究从以环境评价为重心转型为以生态保护为重
心,即自然生态状况评估,以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量和经济价值评估
作为生态效果的评估主体,生态系统产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和生
物多样性保护等成为评估的主要指标。进一步,生态效果评估考虑资
源环境现状和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LY/T2573—2016》的工
程生态效益评估主要指运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
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护等生态效益进行评估。依据《LY/TXXXX—
2021荒漠化防治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规范》,工程生态效益指工程实
施后生态环境要素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状态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10
因此,本文件将生态效果定义为:在生态系统结构优化、质量提高、
功能增强、稳定性巩固等方面产生的作用。
经济社会效果
《LY/T1758—2008》的社会经济效益指工程对社会经济、自然资
源利用、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的效益与影响。《LY/T1756—2008》
《LY/T1757—2008》《LY/T1758—2008》中,社会经济效益指工程对
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社会福利变化等方面产生的效益与影
响。《LY/TXXXX—2021荒漠化防治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规范》的工
程经济效益指工程实施后取得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收益,工程社会效益
指工程实施后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及促进社会发
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为对人类社会整体有益的、除生态效益和经济
效益以外的那部分效益。因此,本文件将经济社会效果定义为:在产
业、就业、价值转化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产生的效益。
针对双重规划目标和“三区四带”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按照问
题引导、目标导向、指标响应的评估思路,聚焦双重规划目标实现、
主要生态问题解决、保护修复可持续这三个问题,明确数量、质量、
功能、效益四个方面的评估指标,建立双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
系,开展实施效果评估,评价双重规划实施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
性、持续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定期
开展评估,适时发布结果。
双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流程建议分为准备工作、评估工作、
成果管理三个阶段。
11
图1.评估工作流程图
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双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的
关键。从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评价,从单项效益到兼顾生态、经济和
社会综合效益,我国已在单项生态工程、综合治理工程区、生态脆弱
区域的成效评估方面形成了大量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工程水平上,
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构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的综合效益监测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
直接应用于年度、阶段的工程效益评估,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工
程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形成了生态
系统结构与支持、调节、供给功能组成的4大类75个工程生态效益
评估指标系统;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塔里木河流域综
12
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都针对各
区域特点构建了相应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区域水
平上,针对脆弱生态区、重大生态工程区,构建了面向区域特点及恢
复需求的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和驱动力组成的生态恢复综合效
益评估指标体系。然而,缺乏可概括全国共性、区域特点、工程特性
的工程综合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利于双重工程的动态监测与综合评
估。
由于评估目的、评估区域、评估对象、评估内容乃至评估执行者
不同,各界对效应评估的认识不统一,选取的评估指标不尽相同,极
大地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一种或几种指标简单直观,缺少整体
认识、不全面,设置多目标、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综
合性较强,但指标数据获取难度大。因此,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
双重工程,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系统、易操作的工程综合成效
评估指标体系,既能体现共性亦能体现特性,便于双重工程的统一动
态监测、评估以及不同区域生态工程之间的差异对比。本研究参考傅
伯杰等、王壮壮等、王效科等评估的概念框架与指标体系,借鉴邵全
琴等、朱教君等、刘纪远等对于不同区域、不同工程的成效评估理论
内涵及技术方法,结合双重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区目标,依据自然环
境与人类活动变化背景下工程实施对于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功能、
生物多样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了工程综合成效评估理论
框架、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方法,为双重工程的规划、实施、
评估、调整提供基础支撑。
考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遵循生态系统
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等原则,以及“自
然生态系统状况、质量、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产品供给
能力”等目标,基于生态学原理、目标与问题导向,构建双重规划实
施效果评估指标体。评估指标体系建议分为3个一级评估指标、36个
二级评估指标。
13
一级评估指标包括规划目标类、生态效果类、经济社会效果类。
指标分为约束性评估指标、预期性评估指标、其他评估指标三种类型。
规划目标类指标主要依据《双重规划》中提到的规划目标,包括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天然林面积保有量、森林覆盖
率、森林蓄积量、森林质量提升面积、营造林面积、天然草原面积、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退化草原综合治理面积、湿地保有量、湿地保护
率、湿地修复面积、重要河湖自然岸线保有率、河湖水域岸线修复长
度、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无居民海岛修复面
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沙化土地治理面
积、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国家
重点保护陆生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外来入侵物种治理面积
等24个二级评估指标。
生态效果类指标包括生态廊道连通度、河湖生态流量、植被生产
力、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防风固沙量、海岸带防护、碳汇量等
8个二级评估指标。
经济社会效果类指标包括生态产业产值、吸纳就业人数、吸引社
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后自然资源价值转化等4个二级评估指标。
在考虑地域差异、区域差异、生态保护修复类别的基础上,基于
空-天-地立体调查监测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
析法,针对重要生态系统类型,构建基于多来源、多尺度数据同化和
人工智能的结构、质量、功能、服务量化模拟技术。同一评估指标在
基期年和评估年计算时应采用相同来源的数据与方法,优先选择公开
数据或权威数据
规划目标实施效果评估首先对于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
积比例、天然林面积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天然草原面
积、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有量、湿地保护率、重要河湖自然岸
线保有率、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国家重点
保护陆生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等指标,通过评估年与基期年
14
指标值变化量,评估双重规划实施效果。
其次,对于森林质量提升面积、营造林面积、退化草原综合治理
面积、湿地修复面积、河湖水域岸线修复长度、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沙化土地治理面积、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外来入侵物种治理面积指标,利用
指标完成量与规划目标量的比值,评估双重规划实施效果。
关于生态效果评估,可采用生态廊道连通度、河湖生态流量、植
被生产力、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防风固沙量、海岸带防护、碳
汇量等生态效果类指标变化。也可利用生态效果类指标的变化幅度计
算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评估生态系统稳定程度。
经济社会效果评估,可利用规划实施衍生的生态产业产值反映其
经济效益。利用规划实施产生的吸纳就业人数反映其社会效益。利用
规划实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反映其综合经济效益。利用生态修复后自
然资源价值转化评估自然资源价值转化程度。
进一步开展效果对比分析。首先,根据实施效果评估结果,优先
选择约束性评估指标或重要评估指标,在三区四带之间开展不同生态
屏障区的效果对比分析,在同一区带内,可开展不同重点任务之间的
实施效果对比分析。其次,依据陆域生态基础分区,在同一分区内,
开展双重规划实施效果与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效果的对比分析。
报告编制与成果管理,首先建议参考附录F编制评估报告,要求
数据翔实、结论明确,重点说明双重规划实施概况、评估目的、评估
指标、生态效果、经济社会效果等,提出未来双重规划实施的举措和
建议。第二,利用数据表格形式表达评估的主要结果,对双重规划实
施效果评估结果按“三区四带”和重点任务进行分别展示。评估数据
表格主要包括现状数据表格和单项评估数据表格等系列。第三是图件
编制,用图件形式表达评估的主要结果,一般包括现状分析图、评估
成果图等。现状分析图表达双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中具体指
标的现状内容,评估成果图表达双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中各
15
项指标的结果。可利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风向玫瑰图、空间分
布图等形式。
在评估成果应用方面,评估报告、数据表格、图件等成果,通过
评估分析不同区域实施双重规划的生态与经济社会效果,调整下一步
双重规划实施目标,可用于指导全国及各省级、地级行政区域编制双
重规划实施方案,并为相关规划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最后,参照TD/T1068和TD/T1069,按照双重规划相关数据标
准和汇交要求,形成评估成果数据集和相关资料,完成成果整理归档
工作。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
预期的经济效果
3.1立项必要性
开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是深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
要保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
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
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
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更加迫
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
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
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
16
门共同研究编制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
(2021—2035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
科学地评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取得的
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认识和调整相关科学决策是践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思想
的重要保障。
开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是科学落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
国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稳定性与服务功能逐步增强,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国
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
本构筑。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仍较为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功
能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
水资源保障面临挑战,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以全面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
用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科学布局
和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
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全
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为维护
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
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生态基础。有效地评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
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认识和
调整相关科学决策,为全面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
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提供重要基础。
开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是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建设监测监管能力”的重
要抓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党
17
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升生态保护领域基础保障能力,在基础理
论和适用技术研究、生态保护监测监管能力、生态灾害应急保障和综
合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事业发
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然而,生态保护修复科技支撑作用尚需加强,
生态领域监测监管能力亟待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体系短板突
出、气象保障服务生态支撑功能不完善。需要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对生态治理能力的相关要求,立足尽快补齐相关领域
的突出短板,着力提升重点领域生态保护支撑能力。开展全国重要生
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
统保护和重大工程建设监测监管能力,乃双重工程实施中一个极为重
要的环节,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
(2021—2035年)》顺利实施的重要抓手。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技
术指南”的实施将能产生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标准实施讲
为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
2035年)》以及《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
规划(2021—2035年)》《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
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长江重点生态区
(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等“1+N”规划体系的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机制,发挥评估工
作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推动作用,按照问题引导、目标导向、指标响应
的评估思路,构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效
果评估技术方法体系,指导各地开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
程。定期开展监测评估,适时发布结果,将更为科学地实现规划目标,
18
更为有效地实现对重要保护对象、重要生态系统、重大生态工程的全
方位监管,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有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
和保障体系,适时调整规划有助于推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健全、
自然资源及其产品形成机制的完善,促进山区、林区、牧区及周边群
众就业和稳定增收,产生较大经济社会效益。
3.2项目可行性
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效果评估的理论、方法、实践皆处于国际
领先水平。生态工程需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过
程原理和科学规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我
国投资超万亿,持续推进了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
还草、退牧还草等系列大规模生态工程,以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
京津风沙源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
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区域综合生态工程。针对这些生态工程取得
的成效和问题,学术界就工程成效评估的理论、技术、方法等开展了
大量研究,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先后开展了各类生态工程的生态、经
济、社会成效评估,并发布了系列国家、区域、工程评估报告。形成
了较为统一的评估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理论内涵及技术方法,为《全
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
规划、实施、评估、调整提供基础支撑。
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效果评估技术体系较为成熟、
实用有效。从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评价,从单项效益到兼顾生态、经
济和社会综合效益,我国已在单项生态工程、综合治理工程区、生态
脆弱区域的成效评估方面形成了大量科学有效的技术体系。工程水平
上,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持续开展了年度、阶
段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
程形成了生态系统结构与支持、调节、供给功能评估技术体系;西藏
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
综合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都针对各区域特点构建了相应地
19
评价指标及技术体系。区域水平上,针对脆弱生态区、重大生态工程
区,构建了面向区域特点及恢复需求的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和
驱动力组成的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估指标及技术体系。
依据标准开展双重规划的“三区四带”和重点任务实施效果评估
所需的成本低。根据双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流程,首先需要组建
专门的评估队伍,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发展改革委、林业和草原
局负责评估的组织工作,包括责任分工、进度安排、协调机制、确定
第三方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应为长期从事生态评估的研究机构
或专业评估组织。评估队伍皆为非营利性单位和人员,因此所需人员
成本极低。评估所需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相关规划成
果等数据,主要来源于各部门常规的调查、监测、统计等数据,在数
据制备方面不需要投入额外成本。评估指标计算、实施效果评估、效
果对比分析等评估工作,已有成熟的技术、方法和平台,计算成本较
低。因此,从人员、数据、软硬件等各方面成本综合分析来看,成本
低、经济可行。
综上,已经具备了开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
划实施效果评估所需的研究基础、现实条件乃至急迫需求。国内外管
理部门和研究机构针对生态保护修复效益已开展了众多相关研究和
评估实践,积累了大量认知和经验。比如联合国2001年实施千年生
态系统评估(MA),加拿大实施战略性生态恢复评估(SERA),美国农
业部2002年发起生态保护效果评估计划(CEAP),国际林业研究中心
(CIFOR)对15个国家森林保护项目REDD+的实施效果对比评估,
欧盟实施沙漠化防治评估计划(PRACTICE)。国内,先后开展三江源
生态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贪食蛇游戏课课程设计
- 2025年度棉花采摘机械销售、租赁与市场拓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特色餐饮店员工劳动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金融数据分析临时雇佣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四山林树木碳汇项目融资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按揭转让与车辆贷款还款提醒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池塘养殖水域使用权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叉车采购项目合同样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空作业安全免责协议及高空作业现场安全检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安全文明施工与绿色建筑实施管理合同3篇
- GA 1551.5-2019石油石化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5部分:运输企业
- 拘留所教育课件02
- 冲压生产的品质保障
-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 2023年湖南联通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上海市徐汇区、金山区、松江区2023届高一上数学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护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
- 天津市新版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
- 产科操作技术规范范本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单元测试卷(含期中期末试卷及答案)
- 各种焊工证件比较和释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