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TOC\o"1-2"\h\u658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概述 2187261.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2185741.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 273921.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31149第二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3192902.1电池技术概述 3151902.2电动机与发电机 493642.2.1电动机 4267432.2.2发电机 4236572.3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418038第三章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 5267723.1能源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529713.2能源管理策略 5183863.3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与控制 67931第四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设施 6171574.1充电技术概述 6131924.2充电设施的设计与规划 71384.3充电设施的管理与运营 724729第五章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8171795.1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8193805.2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 8145875.3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 921920第六章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995296.1燃料电池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933326.1.1定义 9154366.1.2分类 10315316.2燃料电池技术原理 1057226.2.1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10173066.2.2燃料电池关键部件 10278756.3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与展望 1055306.3.1应用领域 10180956.3.2应用优势 1099676.3.3展望 113112第七章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系统 11269477.1电子电气系统概述 1139777.2电动汽车的智能控制系统 11307537.3电动汽车的安全监控系统 1212172第八章新能源汽车试验与检测 12274938.1新能源汽车试验方法 12124108.2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 13231828.3新能源汽车试验与检测标准 131739第九章新能源汽车政策与市场 14326059.1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 14265519.2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1468179.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 1522381第十章新能源汽车维修与保养 15514910.1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 152707310.1.1维修基本原则 152225210.1.2维修工具与设备 152088310.1.3维修工艺 151378510.1.4维修注意事项 163181310.2新能源汽车保养方法 161624710.2.1保养周期与项目 16868810.2.2保养操作流程 162662710.2.3保养注意事项 161440010.3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 162440810.3.1故障诊断方法 162587810.3.2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162341810.3.3故障排除注意事项 17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概述1.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能源作为动力来源,或采用新型车载能源转换装置代替传统内燃机的汽车。根据能源类型和驱动方式的不同,新能源汽车可分为以下几类:(1)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采用电动机作为驱动源,动力来源于车载电池。根据电池类型的不同,可分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2)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具备内燃机和电动机两种驱动方式,通过能量回收系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根据混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3)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通过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驱动电动机工作。(4)其他新能源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生物质能汽车等。1.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电动汽车已经问世。但由于内燃机汽车的迅速发展,电动汽车逐渐被边缘化。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重新受到关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和示范项目。(2)21世纪初:我国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3)2014年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1.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新能源汽车将继续朝着高功能、低成本、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动力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技术等方面将取得重要突破。(2)市场拓展:新能源汽车政策的不断完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持续增长。(3)产业链成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逐渐成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4)国际合作: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将不断加强,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5)政策引导: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2.1电池技术概述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是电池,其功能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加速功能以及整体安全性。以下是电池技术的基本概述:电池是电能存储装置,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在电动汽车中,主要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特点:(1)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较高,意味着在相同体积或质量下,可以存储更多的电能,从而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2)良好的循环寿命: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较长,可达5001000次以上,保证了电动汽车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的功能稳定。(3)较高的输出功率:锂离子电池具有较快的充放电能力,能够为电动汽车提供良好的加速功能。(4)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功能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过热、短路等。2.2电动机与发电机电动机与发电机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分别负责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和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2.2.1电动机电动汽车使用的电动机主要有交流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两大类。以下分别介绍这两种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1)交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采用交流电源供电,根据电磁感应原理,通过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电磁作用产生旋转力矩。交流电动机具有以下特点:(1)高效率:交流电动机的效率较高,可达90%以上。(2)良好的调速功能:交流电动机可以实现宽范围的调速,满足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不同速度需求。(3)较小的体积:交流电动机的体积较小,便于安装和布置。(2)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采用直流电源供电,通过电磁力原理产生旋转力矩。直流电动机具有以下特点:(1)良好的启动功能:直流电动机的启动功能较好,可以实现重载启动。(2)较宽的调速范围:直流电动机可以实现较宽的调速范围,满足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不同速度需求。2.2.2发电机发电机在电动汽车中主要起到能量回收的作用。当电动汽车减速或制动时,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存储到电池中。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与电动机相似,但工作方向相反。2.3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是指对电池、电动机、发电机等关键部件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动力系统控制策略:(1)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负责对电池进行监控和控制,主要包括电池状态估计、充放电控制、温度控制等功能。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保证电池在安全、高效的工作范围内运行。(2)电动机控制系统:电动机控制系统负责对电动机进行控制,实现电动汽车的加速、减速、制动等功能。主要包括电动机驱动控制、转速控制、转矩控制等。(3)发电机控制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负责对发电机进行控制,实现能量回收。主要包括发电机转速控制、转矩控制等。(4)能量管理策略:能量管理策略是指对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进行全局优化,以实现最佳的能量利用效率。主要包括电池充放电策略、能量回收策略等。通过对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功能、经济功能和安全性。第三章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3.1能源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是保证电动汽车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能源的分配与调度、能源的监控与保护、能源的优化使用等。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能源分配模块:负责将动力电池的电能合理分配给驱动电机、空调等各个用电设备。(2)能源监控模块:实时监测动力电池的状态,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以保证电池的安全运行。(3)能源保护模块:当动力电池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电池免受损害。(4)能源优化模块:根据电动汽车的行驶状态和需求,调整能源的分配策略,实现能源的最优使用。3.2能源管理策略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规则的策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对能源进行分配和调度。(2)基于模型的策略:建立电动汽车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从而实现能源的优化分配。(3)基于人工智能的策略: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从历史数据中学习能源管理规律,实现自适应的能源管理。(4)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策略:考虑多个优化目标,如能源利用率、电池寿命等,通过优化算法实现能源的最优分配。3.3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与控制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与控制是提高电动汽车能源利用效率、延长电池寿命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优化与控制方法:(1)电池管理系统(BMS)优化:通过改进电池管理算法,提高电池的监控精度和安全性。(2)驱动电机控制策略优化:根据电动汽车的行驶状态,调整驱动电机的控制策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3)能源管理策略自适应调整:根据电动汽车的行驶环境、驾驶员行为等因素,实时调整能源管理策略,以适应不同的运行条件。(4)能源回收策略优化:通过再生制动等技术,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5)能源管理系统硬件设计优化:通过改进硬件设计,降低能源管理系统的功耗,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第四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设施4.1充电技术概述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和推广普及。充电技术主要包括充电方式、充电接口、充电电流和电压控制等方面。充电方式分为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两种。有线充电主要包括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两种方式。交流充电是指将交流电源通过充电设备传输至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利用电池包内部的充电模块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进行充电。直流充电是指将直流电源直接传输至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充电速度快,适用于高速充电站等场景。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磁共振等方式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充电接口是电动汽车与充电设备之间的连接部件,其设计应考虑充电电流、电压、接触可靠性等因素。目前我国主要采用GB/T20234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尺寸、电气功能等要求。充电电流和电压控制是充电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电动汽车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充电效率。充电电流和电压控制策略包括恒压充电、恒流充电、阶跃式充电等。4.2充电设施的设计与规划充电设施的设计与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充电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保证充电过程中不会发生触电、火灾等。(2)可靠性:充电设施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保证充电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便捷性:充电设施应考虑用户使用习惯,提高充电设施的便捷性,缩短充电时间。(4)经济性:充电设施的设计应降低成本,提高充电设施的性价比。充电设施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桩(站)布局:根据电动汽车的使用需求,合理规划充电桩(站)的位置、数量和类型。(2)充电设备选型:选择合适的充电设备,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3)充电接口设计:根据国家标准和电动汽车的接口要求,设计合适的充电接口。(4)电气系统设计:包括电源系统、保护系统、监控系统等,保证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5)通信系统设计:实现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充电站管理系统等信息交互。4.3充电设施的管理与运营充电设施的管理与运营是保障充电服务质量和提高充电设施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充电设施管理与运营的主要内容:(1)充电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充电桩(站)的选址、建设、验收等环节,保证充电设施的建设质量。(2)充电设施的运行维护:定期对充电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充电设施的正常运行。(3)充电设施的充电服务:提供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满足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4)充电设施的收费管理:合理制定充电服务价格,保障充电设施的可持续发展。(5)充电设施的推广宣传:加大充电设施的推广力度,提高电动汽车用户的认知度和使用率。(6)充电设施的数据分析与优化:收集充电设施的运行数据,分析充电需求,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和服务。第五章混合动力汽车技术5.1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与分类混合动力汽车(HybridElectricVehicle,HEV)是指同时装备有内燃机和电动机两种动力源的汽车。它通过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协同工作,实现了车辆的动力输出和能量回收,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污染。根据动力系统的不同配置和工作原理,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在这种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中,内燃机仅用于发电,电动机则负责驱动车轮。电池组作为能量存储装置,储存内燃机发电和制动能量回收过程中产生的电能。(2)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中,内燃机和电动机都可以独立或同时驱动车轮。动力系统通过一个动力分配装置实现内燃机和电动机之间的动力切换和协同工作。(3)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兼具串联式和并联式的特点,动力系统通过复杂的控制策略实现内燃机和电动机的最佳协同工作。5.2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内燃机、电动机、电池组和动力分配装置等部分。(1)内燃机:混合动力汽车所采用的内燃机与传统汽车的内燃机有所不同,一般具有高热效率、低排放和低噪声等特点。(2)电动机: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电动机有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两种,具有高效、高功率密度和良好的调速功能。(3)电池组:电池组是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部件,用于储存电能,为电动机提供动力。目前常用的电池类型有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4)动力分配装置:动力分配装置负责将内燃机和电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到车轮。根据混合动力汽车类型的不同,动力分配装置也有多种形式,如行星齿轮式、固定齿轮式和离合器式等。5.3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是指根据车辆行驶状态、动力系统各部件的工况和能量需求等因素,对动力系统进行实时控制,以实现最佳的动力输出和能量回收效果。以下几种控制策略在混合动力汽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规则控制策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通过控制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工作状态来实现动力输出和能量回收。这种控制策略简单易行,但无法实现最优控制。(2)PID控制策略:通过调整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参数,使动力系统输出满足预定的功能指标。PID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动态功能和稳定性,但需要根据实际工况进行参数整定。(3)模糊控制策略:将模糊逻辑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根据车辆行驶状态和动力系统各部件的工况,实现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实时控制。模糊控制策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4)优化控制策略:以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污染为目标,通过优化算法求解动力系统各部件的最佳工作状态。优化控制策略具有较高的控制功能,但计算量较大。第六章燃料电池汽车技术6.1燃料电池汽车的定义与分类6.1.1定义燃料电池汽车(FuelCellVehicle,简称FCV)是一种以燃料电池作为能量转换装置,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驱动电动机,实现车辆行驶的汽车。它具有零排放、高效率、低噪音等特点,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交通工具。6.1.2分类燃料电池汽车根据燃料类型、电池类型和驱动方式等不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燃料类型分类:氢燃料电池汽车、醇类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燃料电池汽车等;(2)按电池类型分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磷酸燃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等;(3)按驱动方式分类:纯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等。6.2燃料电池技术原理6.2.1燃料电池工作原理燃料电池工作时,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其基本反应式为:燃料氧化剂→电能水热量6.2.2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燃料电池主要由以下关键部件组成:(1)电极:包括阳极、阴极和电解质;(2)集流器:用于收集电极产生的电流;(3)隔膜:用于隔离阳极和阴极,防止燃料和氧化剂混合;(4)辅助系统:包括空气供应系统、燃料供应系统、水管理系统等。6.3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与展望6.3.1应用领域燃料电池汽车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1)城市公共交通:公交车、出租车等;(2)长途物流运输:重卡、集装箱运输车等;(3)个人出行:乘用车、SUV等;(4)特种车辆:环卫车、叉车等。6.3.2应用优势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以下优势:(1)零排放:无尾气排放,减少大气污染;(2)高效率:能量转换效率高,降低能源消耗;(3)低噪音:运行安静,提高乘坐舒适度;(4)长寿命:电池寿命长,维护成本低。6.3.3展望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降低,燃料电池汽车将在未来汽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已将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发展,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高,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七章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系统7.1电子电气系统概述新能源汽车的电子电气系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信息传递、能量控制、故障诊断等功能。电子电气系统主要包括电源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传感器系统等。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对于提升车辆功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集成:电子电气系统将多种功能集成在一个系统中,减少了线束和连接器,降低了车辆故障率。(2)智能化:电子电气系统采用先进的微处理器和软件技术,实现车辆信息的实时处理和智能控制。(3)可靠性:电子电气系统在设计时考虑了恶劣环境、电磁兼容等因素,保证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4)安全性:电子电气系统具备故障诊断和预警功能,保证车辆在故障情况下仍能安全行驶。7.2电动汽车的智能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的智能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系统控制、能源管理、车辆控制、故障诊断等功能。以下是几个关键部分的介绍:(1)动力系统控制:动力系统控制单元(PEM)负责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发电机和逆变器等部件的控制,保证动力输出稳定、高效。(2)能源管理:能源管理系统负责监控和控制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包括电池的充放电、温度控制、电池状态估算等。(3)车辆控制:车辆控制单元(VCU)负责电动汽车的行驶、制动、转向等控制,实现车辆的四轮驱动、能量回收等功能。(4)故障诊断:故障诊断系统实时监控电动汽车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对故障进行诊断、预警和提示。7.3电动汽车的安全监控系统电动汽车的安全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车辆状态监测:车辆状态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电动汽车的行驶速度、加速度、转向角度等参数,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行驶信息。(2)电池安全监控:电池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防止电池过充、过放、短路等故障,保证电池安全。(3)驱动系统安全监控:驱动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负责监测驱动电机、发电机等部件的工作状态,防止故障引起的车辆失控。(4)车辆碰撞预警:车辆碰撞预警系统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环境,对潜在的碰撞风险进行预警。(5)紧急制动辅助:紧急制动辅助系统在驾驶员紧急制动时,自动增加制动力,缩短制动距离,提高行车安全性。通过上述安全监控系统的协同工作,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及时发觉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第八章新能源汽车试验与检测8.1新能源汽车试验方法新能源汽车试验方法旨在对新能源汽车的功能、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下为新能源汽车试验的主要方法:(1)台架试验: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进行台架试验,以评估各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2)道路试验:在道路上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实际驾驶试验,以评估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功能、经济性、舒适性等。(3)环境试验:将新能源汽车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湿度等,以评估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功能和可靠性。(4)耐久性试验:通过对新能源汽车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运行,以评估其使用寿命和耐久性。(5)电磁兼容性试验:检测新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对电磁环境的干扰,以及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抵抗能力。8.2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动力电池检测:对动力电池的容量、电压、内阻、温度等参数进行检测,以评估其功能和寿命。(2)电机检测:对电机的转速、扭矩、效率等参数进行检测,以评估其功能和可靠性。(3)电控系统检测:对电控系统的控制策略、响应速度、稳定性等参数进行检测,以评估其功能和可靠性。(4)充电设备检测:对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充电安全性等参数进行检测,以评估其功能和可靠性。(5)排放检测:对新能源汽车的排放物进行检测,以评估其环保功能。8.3新能源汽车试验与检测标准新能源汽车试验与检测标准是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和安全,以下是相关标准:(1)GB/T18488.12015《电动汽车通用要求》规定了电动汽车的基本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2)GB/T18488.22015《电动汽车电池系统》规定了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3)GB/T18488.32015《电动汽车电机及其控制器》规定了电动汽车电机及其控制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4)GB/T18488.42015《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5)GB/T18488.5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规定了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通过以上标准的实施,可以保证新能源汽车在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第九章新能源汽车政策与市场9.1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政策环境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的作用。以下是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的主要内容:(1)国家层面政策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这些政策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地方层面政策各地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主要包括购车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绿色车牌等。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在各地的普及。(3)行业标准与法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与法规,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提供了规范。9.2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保持高速增长,市场份额逐年提升。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5.5万辆,同比增长10.9%。(2)产品种类丰富新能源汽车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涵盖了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多种类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新能源汽车产品。(3)市场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该领域。市场竞争加剧,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功能、降低成本,以满足消费者需求。9.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的整车制造商和下游的销售与服务商。以下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现状:(1)上游原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上游原材料产业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上游原材料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电池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和技术水平提升,降低了成本;电机、电控技术不断进步,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功能。(2)中游整车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整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