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技术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技术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技术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技术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技术方案TOC\o"1-2"\h\u32379第一章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概述 222021.1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简介 290791.2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分类 2265971.2.1驾驶员辅助系统 2229041.2.2环境感知系统 236751.2.3自动驾驶系统 3164601.2.4车载网络通信系统 312379第二章感知层技术 3101052.1感知层硬件设备 385582.1.1毫米波雷达 4138462.1.2激光雷达 4202782.1.3摄像头 488292.1.4车载超声波传感器 484182.2感知层数据处理 41182.2.1数据预处理 4182132.2.2数据融合 486472.2.3目标检测与识别 4104992.2.4轨迹预测与跟踪 593032.2.5环境建模与地图匹配 515349第三章定位与导航技术 5251493.1高精度定位技术 5189903.1.1卫星定位 5234113.1.2车载传感器定位 573.1.3融合定位 5117903.2导航与地图匹配 686753.2.1导航算法 664253.2.2地图匹配 656343.2.3导航与地图匹配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610135第四章控制层技术 625884.1控制算法 6195024.2控制执行机构 731429第五章数据融合与处理技术 7152405.1数据融合方法 7212135.2数据处理与分析 8627第六章通信技术 8193606.1车载通信网络 8323226.2车与外部设备通信 914861第七章智能决策与规划 10207417.1系统决策算法 1073637.2路径规划与优化 1130852第八章安全性与可靠性 1155088.1安全性评估与验证 1197708.2系统可靠性分析 125110第九章标准与法规 13100559.1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标准 13254459.1.1国际标准 13266989.1.2国家标准 1370519.1.3行业标准 13130309.1.4企业标准 13134869.2相关法规与政策 1315969.2.1法律法规 13167859.2.2政策支持 1385789.2.3管理办法 1497419.2.4安全监管 14237489.2.5标准制定与修订 145963第十章发展趋势与展望 14221310.1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发展趋势 142328610.2行业应用前景与展望 15第一章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概述1.1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简介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车载网络通信技术等,对车辆进行辅助驾驶、提高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及效率的一套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环境,对驾驶员进行辅助决策,降低交通发生的风险,提升驾驶体验。1.2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分类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根据其功能和应用场景,可分为以下几类:1.2.1驾驶员辅助系统驾驶员辅助系统主要包括疲劳驾驶监测、注意力监测、驾驶员行为分析等功能,旨在提高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的注意力和安全性。1.2.2环境感知系统环境感知系统通过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为驾驶员提供实时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前方碰撞预警系统(FCW):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前方车辆的距离和速度,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碰撞。(2)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在检测到前方障碍物时,自动启动制动系统,降低碰撞风险。(3)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通过摄像头监测车辆行驶轨迹,提醒驾驶员保持车道行驶。(4)盲区监测系统(BSM):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监测车辆周围的盲区,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1.2.3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是实现车辆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根据前方车辆速度和距离,自动调整车速,保持安全距离。(2)车道保持系统(LKA):通过摄像头监测车道线,自动调整方向盘,使车辆保持在车道内。(3)自动泊车系统(AVP):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自动完成车辆泊车过程。(4)无人驾驶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自动驾驶。1.2.4车载网络通信系统车载网络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功能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车与车通信(V2V):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提高道路安全性。(2)车与基础设施通信(V2I):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交通基础设施的信息交换,提高交通效率。(3)车与行人通信(V2P):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行人的信息交换,提高行人安全性。第二章感知层技术2.1感知层硬件设备感知层硬件设备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基石,其主要功能是收集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以下为几种关键的感知层硬件设备:2.1.1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是一种用于检测车辆周围障碍物的传感器,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距离远、分辨率高等优点。它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提供精确的距离和速度信息。2.1.2激光雷达激光雷达(LiDAR)通过向周围环境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反射回来的光信号,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三维扫描。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和远距离探测等特点,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提供丰富的空间信息。2.1.3摄像头摄像头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最重要的感知设备之一,主要用于识别道路标志、车辆、行人等目标。摄像头具有高分辨率、宽视角、低延迟等特点,为系统提供实时的视觉信息。2.1.4车载超声波传感器车载超声波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车辆周围的障碍物,如行人、车辆等。它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超声波传感器具有探测距离短、精度高等特点,适用于车辆近距离探测。2.2感知层数据处理感知层数据处理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采集到的硬件设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融合,为后续的决策层提供有效支持。2.2.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信号去噪、数据同步、坐标转换等操作。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数据中的误差和干扰,为后续的数据处理提供准确的基础。2.2.2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将来自不同硬件设备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感知图像。数据融合技术主要包括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方法。通过数据融合,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感知精度和鲁棒性。2.2.3目标检测与识别目标检测与识别是对感知层硬件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出道路上的车辆、行人、障碍物等目标。常用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包括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雷达信号处理等。2.2.4轨迹预测与跟踪轨迹预测与跟踪是对识别出的目标进行运动状态分析,预测其未来运动轨迹。轨迹预测与跟踪技术主要包括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多目标跟踪等方法。通过对目标轨迹的预测,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提前做出决策,提高行车安全性。2.2.5环境建模与地图匹配环境建模与地图匹配是将感知层硬件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与高精度地图进行匹配,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建模。通过环境建模与地图匹配,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准确获取车辆的位置信息,为导航和决策提供支持。第三章定位与导航技术3.1高精度定位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是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度直接关系到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高精度定位技术主要包括卫星定位、车载传感器定位和融合定位。3.1.1卫星定位卫星定位技术是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来实现定位的技术。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汽车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卫星定位具有全球覆盖、全天候、高精度等特点,但受限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多路径效应、信号遮挡等问题,单独使用卫星定位技术无法满足智能驾驶的高精度要求。3.1.2车载传感器定位车载传感器定位技术主要包括惯性导航系统(INS)和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惯性导航系统通过测量车辆的运动状态,结合车辆的初始位置信息,推算出车辆的实时位置。车载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可以识别道路标志、车道线等特征,从而实现定位。车载传感器定位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高等优点,但精度较低,难以满足智能驾驶的高精度要求。3.1.3融合定位融合定位是将卫星定位、车载传感器定位等多种定位技术相结合,实现高精度定位的方法。通过融合不同定位技术的优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定位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目前常见的融合定位方法有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等。融合定位技术在智能驾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2导航与地图匹配导航与地图匹配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车辆当前位置、目的地和行驶路径,为车辆提供准确的导航信息。3.2.1导航算法导航算法主要包括最短路径算法、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等。最短路径算法主要有Dijkstra算法、A算法等,它们可以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则考虑实时路况信息,为车辆提供动态的行驶路径。3.2.2地图匹配地图匹配是指将车辆实时定位结果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确定车辆在地图上的位置。地图匹配算法主要包括基于路网结构的匹配算法、基于地图数据的匹配算法等。地图匹配技术在导航、路径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3.2.3导航与地图匹配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导航与地图匹配技术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图数据更新不及时、定位误差、地图匹配算法的实时性等。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如地图数据实时更新、多传感器融合定位、高效地图匹配算法等。定位与导航技术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导航与地图匹配技术的研究,可以为智能驾驶提供准确、实时的位置和导航信息。第四章控制层技术4.1控制算法控制算法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感知层获取的环境信息和决策层的驾驶策略,实现对车辆运动的精确控制。控制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辆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车辆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建立准确的车辆动力学模型,为控制算法提供基础。(2)路径跟踪算法:根据预设的路径和速度,通过路径跟踪算法实现对车辆行驶轨迹的精确控制。目前常用的路径跟踪算法有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3)速度控制算法:根据驾驶策略和实际道路状况,通过速度控制算法实现对车辆速度的精确控制。常见的速度控制算法有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4)横摆角控制算法:通过对车辆横摆角的实时调整,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稳定性和舒适性。目前常用的横摆角控制算法有LQR控制、滑模控制等。4.2控制执行机构控制执行机构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实现控制指令的关键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将控制算法的控制信号转换为车辆的实际行动。控制执行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转向系统:转向系统负责根据控制算法的转向指令,调整车辆的方向。目前常用的转向系统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和线控转向系统(SBW)。(2)制动系统:制动系统根据控制算法的制动指令,实现对车辆制动的控制。常见的制动系统有电子制动系统(EBS)和线控制动系统(EBC)。(3)驱动系统:驱动系统根据控制算法的驱动指令,实现对车辆驱动的控制。目前常用的驱动系统有电机驱动系统和燃油驱动系统。(4)节气门控制:节气门控制根据控制算法的节气门开度指令,调整发动机的进气量,实现对发动机输出的控制。(5)灯光系统:灯光系统根据控制算法的灯光指令,实现车辆照明和信号传递。常见的灯光系统有前大灯、尾灯、转向灯等。(6)仪表盘显示:仪表盘显示系统负责将车辆的实时状态信息(如速度、转向角度、制动状态等)反馈给驾驶员,辅助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常见的仪表盘显示系统有液晶显示屏和多功能显示屏等。第五章数据融合与处理技术5.1数据融合方法在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数据融合技术是一项的技术。数据融合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传感器数据融合:通过将多个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加权最小二乘法等。(2)多源数据融合: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进行整合,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环境信息。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包括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像素级融合等。(3)时序数据融合:对连续时间段内的数据进行整合,以消除数据噪声和不确定性。时序数据融合方法包括滑动平均滤波、中值滤波、自适应滤波等。(4)深度学习融合: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数据进行融合,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深度学习融合方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等。5.2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实现对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执行等环节的关键。以下是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主要方法:(1)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滤波、去噪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预处理方法包括均值滤波、中值滤波、高斯滤波等。(2)特征提取: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以降低数据维度,提高处理速度。特征提取方法包括边缘检测、角点检测、形态学处理等。(3)目标检测与识别: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目标检测与识别,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如YOLO、SSD、FasterRCNN等)和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目标检测算法(如HOG、SIFT、SURF等)。(4)决策规划:根据目标检测与识别结果,对车辆的行驶轨迹、速度等进行决策规划。决策规划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决策、基于优化理论的决策、基于深度学习的决策等。(5)控制执行:根据决策规划结果,对车辆进行控制执行,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控制执行方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6)功能评估与优化:对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进行功能评估,以优化算法功能,提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整体功能。功能评估与优化方法包括交叉验证、评价指标分析、参数调整等。第六章通信技术6.1车载通信网络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提高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车载通信网络作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稳定性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车载通信网络主要包括控制器局域网络(CAN)、局域网(LIN)、以太网(ETH)和FlexRay等。以下分别对这些通信网络进行简要介绍:(1)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的串行通信协议,具有高抗干扰性、高通信可靠性和高通信速率等特点。CAN总线通过差分信号传输,有效降低了通信过程中的噪声干扰。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CAN总线主要用于车辆内部各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交换。(2)局域网(LIN)局域网(LIN)是一种低成本的串行通信网络,主要用于连接汽车内部各传感器和执行器。LIN总线具有较低的数据传输速率,但满足了车辆内部通信的需求。LIN总线采用单线通信,降低了线束成本,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3)以太网(ETH)以太网(ETH)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局域网技术,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良好的实时性。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以太网主要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如图像和视频数据。以太网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4)FlexRayFlexRay是一种高功能的汽车通信网络,具有高通信速率、时间同步和冗余通信等特点。FlexRay总线适用于高速、高可靠性的通信场景,如线控制动系统、发动机控制单元等。FlexRay总线的引入,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提供了更高的通信功能。6.2车与外部设备通信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实现车辆内部通信的同时还需要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以下介绍几种车与外部设备通信的技术方案:(1)车与车(V2V)通信车与车(V2V)通信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V2V通信有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实现协同驾驶等功能。V2V通信技术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网络通信(CV2X)等。(2)车与基础设施(V2I)通信车与基础设施(V2I)通信是指车辆与道路、交通信号灯等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V2I通信有助于实现智能交通管理、道路状况监测等功能。V2I通信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3)车与行人(V2P)通信车与行人(V2P)通信是指车辆与行人之间的通信。V2P通信有助于提高行人安全性,实现行人导航等功能。V2P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无线通信、蓝牙通信等。(4)车与网络(V2N)通信车与网络(V2N)通信是指车辆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V2N通信有助于实现远程诊断、在线升级等功能。V2N通信技术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通过车与外部设备的通信,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实现更丰富的功能和更高的功能,为驾驶者提供更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车与外部设备通信将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七章智能决策与规划7.1系统决策算法系统决策算法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根据车辆周围环境信息、车辆状态以及驾驶意图,为车辆提供合理的行驶决策。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系统决策算法:(1)模糊逻辑算法:通过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将输入的精确数值转换为模糊变量,利用模糊规则进行推理和决策。该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适用于处理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2)神经网络算法: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从而实现非线性映射和决策。神经网络算法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3)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通过迭代优化搜索解空间,从而找到最佳决策方案。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适用于求解复杂优化问题。(4)强化学习算法: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学习获取最佳策略。强化学习算法在无人驾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能够在实际驾驶过程中不断优化决策策略。7.2路径规划与优化路径规划与优化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为车辆规划出一条安全、高效、舒适的行驶路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路径规划与优化方法:(1)基于启发式搜索的路径规划:启发式搜索算法如A、D等,通过评价函数对路径进行评估,从而找到最优路径。这类算法具有较快的搜索速度,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2)基于图论的路径规划:将道路网络抽象为图,利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如Dijkstra算法、Floyd算法等)求解最优路径。这种方法适用于道路网络较为规则的场景。(3)基于优化理论的路径规划:采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优化方法,对路径进行优化。这类方法能够处理复杂的约束条件,适用于求解多目标路径规划问题。(4)基于机器学习的路径规划:通过学习大量历史行驶数据,构建预测模型,为车辆提供最优路径。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自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在实际应用中,路径规划与优化算法需要综合考虑道路条件、交通状况、车辆状态等因素,以实现以下目标:(1)安全性:保证规划出的路径避开障碍物,满足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要求。(2)舒适性: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和摇晃,提高乘坐舒适性。(3)效率性:缩短行驶时间,降低能耗,提高行驶效率。(4)灵活性:适应不同道路条件和交通状况,为车辆提供灵活的行驶策略。通过不断研究和优化路径规划与算法,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能够为驾驶员提供更加安全、舒适、高效的驾驶体验。第八章安全性与可靠性8.1安全性评估与验证在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安全性是核心关注点之一。安全性评估与验证旨在保证系统在各种驾驶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估与验证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分析:根据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需求,明确安全性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故障诊断、系统冗余、环境感知、决策制定和执行控制等。(2)安全等级划分:参照国际标准,如ISO26262,对系统进行安全等级划分,确定安全关键等级,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3)建模与仿真:利用仿真工具对系统进行建模,模拟各种复杂驾驶场景,验证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4)硬件在环测试(HIL):将实际硬件与仿真环境结合,进行硬件在环测试,以验证系统在实际硬件条件下的功能。(5)软件在环测试(SIL):通过软件在环测试,检验系统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整车测试:在实际道路上进行整车测试,全面评估系统在实际驾驶环境中的表现。(7)安全认证: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对系统进行安全认证,保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要求。8.2系统可靠性分析系统可靠性分析是保证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稳定可靠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对系统可靠性的分析:(1)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通过FMEA方法,识别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及其对系统功能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2)可靠性模型建立:基于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可靠性模型,预测系统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3)故障树分析(FTA):利用故障树分析,从系统顶层开始逐层向下分析,找出可能导致系统故障的根本原因。(4)可靠性试验:通过实验室和现场试验,验证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的可靠性,并据此改进设计。(5)冗余设计: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采用冗余设计,保证在某一部件或子系统出现故障时,系统仍能正常运行。(6)故障诊断与处理:建立故障诊断与处理机制,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觉并处理潜在故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保证智能化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达到高标准,为驾驶员提供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第九章标准与法规9.1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标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汽车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相关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成为保障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以下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主要标准:9.1.1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共同制定的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信息安全提供了基本框架。9.1.2国家标准我国国家标准《道路车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31467.12015)规定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等。9.1.3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功能要求和试验方法》(JT/T8052014)明确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指标和试验方法。9.1.4企业标准各汽车企业根据自身研发和生产需求,制定了一系列企业标准,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设计规范》、《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测试规范》等,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功能。9.2相关法规与政策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法规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2.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如要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才能投入使用。9.2.2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智能驾驶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到25%。9.2.3管理办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明确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道路测试的申请、审批、监管等程序,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