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方案TOC\o"1-2"\h\u15008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8798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点 225236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282701.1.2绿色建筑的特点 232254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3108871.2.1发展历程 3300941.2.2发展趋势 332321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321444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4157662.1生态优先原则 4218882.2节能降耗原则 441742.3可持续发展原则 44141第三章绿色建筑材料 561213.1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与特点 5251193.1.1分类 5145723.1.2特点 5182133.2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标准 530193.3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与应用 6149363.3.1推广策略 666243.3.2应用领域 622446第四章建筑节能技术 628489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6171144.2建筑设备节能技术 742724.3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 718050第五章生态修复技术 772335.1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7301645.2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8223615.3生态修复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811257第六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 9140116.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9245766.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974926.3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 1014638第七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 10116447.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方法 10283847.1.1概述 10113837.1.2评价方法 1162377.1.3评价体系 11104577.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指标 11297687.2.1概述 11284257.2.2评价标准 11114087.2.3评价指标 11234987.3绿色建筑认证流程与要求 127967.3.1概述 12268407.3.2认证流程 12298197.3.3认证要求 1227455第八章生态修复项目案例 1223958.1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 12311028.1.1项目背景 1252848.1.2修复策略 12245038.1.3实施效果 13192928.2河流生态修复案例 13313608.2.1项目背景 13196558.2.2修复策略 13217748.2.3实施效果 1393048.3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生态修复案例 1335298.3.1项目背景 13236728.3.2修复策略 13237028.3.3实施效果 1412329第九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4123759.1绿色建筑政策体系 1469229.1.1政策背景与意义 14177709.1.2政策体系构建 14169779.2绿色建筑法规与标准 14259099.2.1法规体系 14180969.2.2标准体系 15161279.3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15200309.3.1政策与法规实施 1532419.3.2监管体系 1520194第十章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的未来发展趋势 15255610.1绿色建筑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15942110.2生态修复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发展 161527810.3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的协同发展路径 16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点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因素,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人体健康和舒适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筑。1.1.2绿色建筑的特点(1)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建筑在建筑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运营管理等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3)生态平衡:绿色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持生态平衡。(4)健康舒适:绿色建筑充分考虑人体健康和舒适度,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5)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以满足当代人需求为前提,兼顾未来代际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2.1发展历程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绿色建筑概念,并逐步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绿色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2.2发展趋势(1)政策引导: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建筑立法、政策制定和标准体系建设。(2)技术创新:绿色建筑技术不断创新,包括建筑材料、节能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方面。(3)市场驱动:绿色建筑市场需求逐渐扩大,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可度不断提高。(4)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建筑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绿色建筑全球化发展。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衡量建筑绿色程度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指标: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建筑进行综合评价。(3)评价标准: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筑进行分级评价。(4)评价机构: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负责对建筑进行评价和认证。(5)评价过程:包括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价。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2.1生态优先原则绿色建筑的设计应以生态优先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即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场地生态本底。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场地内的植被、水体等生态资源。(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3)优化建筑布局,实现生态环境效益。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提高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性,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2.2节能降耗原则节能降耗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即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空调、供暖等能耗。(2)优化建筑设计,提高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减少照明和通风设备的能耗。(3)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如太阳能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2.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原则,即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提高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2)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3)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引导建筑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4)强化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传承和发扬地域特色。(5)关注建筑行业的社会责任,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第三章绿色建筑材料3.1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与特点3.1.1分类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产生较小影响,且能提高建筑物能效、降低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根据其来源、功能和用途,绿色建筑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1)天然绿色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材、竹材等,具有天然、环保、可再生等特点。(2)再生绿色建筑材料:如再生混凝土、再生砖、再生钢材等,通过回收、再生利用废弃物制备而成。(3)高功能绿色建筑材料:如高功能混凝土、高功能玻璃、绿色保温材料等,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防火等功能。(4)功能性绿色建筑材料:如自洁玻璃、防辐射材料、智能调光玻璃等,具有特殊功能。3.1.2特点绿色建筑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环保性:生产过程中污染小,废弃物可回收利用。(2)节能性: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3)健康性:对人体无害,不释放有害气体。(4)舒适性: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增加居住舒适度。(5)可持续性:资源可再生,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3.2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标准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应遵循以下标准:(1)符合国家环保、节能、健康等相关政策要求。(2)具有明确的绿色建筑材料标识和认证。(3)具备优异的物理功能和化学功能。(4)生产、运输、施工过程中污染小。(5)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方便。3.3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与应用3.3.1推广策略(1)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绿色建筑材料扶持政策。(2)完善绿色建筑材料标准体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3)加强绿色建筑材料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4)推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引导绿色建筑发展。(5)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建筑材料技术创新。3.3.2应用领域绿色建筑材料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1)住宅建筑: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居住环境质量。(2)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等,降低能耗,保障人体健康。(3)工业建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污染。(4)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隧道等,延长使用寿命。(5)生态修复:利用绿色建筑材料进行生态环境治理。通过推广与应用绿色建筑材料,我国建筑行业将逐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第四章建筑节能技术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技术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温隔热技术:通过选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室内外温差引起的能量损失。(2)气密性技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减少室内外空气渗透引起的能量损失。(3)遮阳技术:利用遮阳设施,降低太阳辐射对建筑内部的影响,减少空调能耗。(4)自然通风技术:通过优化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空调能耗。4.2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建筑设备节能技术是指在建筑设备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空调系统:选用高效空调设备,提高制冷和制热效率,降低空调能耗。(2)热泵技术:利用热泵原理,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降低建筑能耗。(3)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降低热水能耗。(4)绿色照明技术:选用高效节能灯具,降低照明能耗。4.3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建筑智能化节能技术是指通过智能化手段,对建筑能耗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耗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能耗,为节能措施提供数据支持。(2)能耗分析系统:对能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能耗高的原因,为节能措施提供依据。(3)能耗控制系统:根据能耗分析结果,自动调整建筑设备和围护结构的运行状态,实现节能目标。(4)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智能家居设备,实现建筑设备的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管理,降低能耗。通过以上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的目标。第五章生态修复技术5.1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生态修复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治理手段,其基本原理在于通过人工干预,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相对稳定、可持续的状态。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种多样性原则: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物种适应性,选择多种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2)生态位原则: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和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生态位原理,使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各得其所,相互协作,提高生态系统功能。(3)生态演替原则: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选择适宜的修复模式和植物种类,引导生态系统向良性演替方向发展。(4)生态适应性原则: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植物种类,加快生态修复进程。5.2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与特点生态修复技术根据修复对象和手段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植被恢复技术:包括人工植被恢复、自然植被恢复和植被重建等,主要目的是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系统结构。(2)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土壤稳定化、土壤脱毒等,旨在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3)水体修复技术:包括湿地修复、人工湿地构建、水体生态修复等,主要针对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受损问题。(4)景观修复技术:包括景观设计、景观重建、生态景观规划等,旨在优化景观格局,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各类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生态修复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2)系统性:生态修复技术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采用系统化方法进行修复。(3)可持续性:生态修复技术应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证修复效果长期稳定。(4)经济性:生态修复技术应充分考虑经济成本,采用经济、实用的修复手段。5.3生态修复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在建筑行业,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废弃物处理: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2)施工现场绿化:在施工现场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3)建筑景观设计:运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建筑景观格局,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建筑节能: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节能功能,降低能源消耗。(5)城市绿化:在城市绿化过程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在建筑行业广泛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有助于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第六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6.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环保、节能、高效的施工方法与工艺,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下为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1)建筑节能技术:包括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建筑照明节能技术等,旨在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绿色建材应用:采用环保、低碳、可循环的绿色建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建筑物的生命周期。(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通过分类回收、再生利用等手段,降低建筑废弃物的环境影响。(4)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如施工现场的扬尘控制、噪音治理、废水处理等,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6.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旨在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节能、高效,以下为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1)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体系:明确绿色建筑施工的目标、任务、责任,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保证施工过程中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2)强化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规划,优化施工流程,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3)加强绿色建筑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掌握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保证施工质量。(4)推广绿色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积极引进和推广绿色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建筑物的环保功能。(5)加强绿色建筑项目监管:对绿色建筑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保证项目符合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6.3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环境进行有效治理,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以下为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1)施工现场扬尘控制:采取洒水、覆盖、绿化等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排放。(2)施工现场噪音治理:合理布局施工设备,采用隔声降噪措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3)施工现场废水处理:设置临时污水处理设施,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保证废水达标排放。(4)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5)施工现场绿化:在施工现场合理布置绿化带,提高施工现场的环境质量。通过实施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有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环保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七章绿色建筑评价与认证7.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方法7.1.1概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方法是衡量建筑项目在节能、环保、舒适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旨在引导建筑行业走向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三个方面。7.1.2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定量评价法:通过对建筑项目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评价其绿色程度。(2)定性评价法:通过对建筑项目的绿色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评价其绿色程度。(3)综合评价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建筑项目的绿色功能。7.1.3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评价指标:包括节能、环保、舒适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指标。(2)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地区、建筑类型和建筑规模,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3)评价模型: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相结合,构建评价模型。7.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指标7.2.1概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指标是衡量建筑项目绿色程度的重要依据。以下将从评价标准和指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7.2.2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国家及行业标准: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等。(2)地方标准: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企业标准: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7.2.3评价指标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节能指标:包括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等。(2)环保指标: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噪声、水质等。(3)舒适性指标:包括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4)可持续性指标:包括建筑寿命、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影响等。7.3绿色建筑认证流程与要求7.3.1概述绿色建筑认证是对建筑项目绿色功能的权威认可,有助于提升建筑项目的市场竞争力。以下将从认证流程和认证要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7.3.2认证流程绿色建筑认证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申报:建筑项目单位向认证机构提交申报材料。(2)项目审查:认证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认证条件。(3)现场评估:认证机构组织专家对项目现场进行评估。(4)认证结果公布:认证机构根据评估结果,公布认证等级。(5)认证证书发放:认证机构向项目单位颁发认证证书。7.3.3认证要求绿色建筑认证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2)项目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3)项目单位应提供完整的申报材料。(4)项目现场评估应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5)认证证书有效期内,项目单位应按照认证要求进行维护和管理。第八章生态修复项目案例8.1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8.1.1项目背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城市废弃地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痛点。某城市一废弃地原为工业用地,由于长期污染,土壤及地下水质量严重恶化,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当地决定对该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8.1.2修复策略(1)土壤修复: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降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提高土壤质量。(2)植被恢复: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本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景观设计:结合地形地貌,设计生态景观,提高废弃地的观赏价值。8.1.3实施效果通过生态修复,该废弃地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实现了城市废弃地的重生。8.2河流生态修复案例8.2.1项目背景某河流因过度开发和污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体黑臭,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为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当地启动了河流生态修复项目。8.2.2修复策略(1)水质治理:采用人工湿地、微生物处理等技术,降低河流污染物含量,提高水质。(2)河岸整治:加强河岸植被建设,提高河岸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3)生态护坡:采用生态混凝土等材料,构建生态护坡,提高河岸抗冲刷能力。8.2.3实施效果经过生态修复,该河流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水体清澈,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8.3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生态修复案例8.3.1项目背景某地区因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当地决定对该地区进行生态修复。8.3.2修复策略(1)植被恢复:采用飞播、人工造林等方法,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2)水土保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3)生态补偿: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8.3.3实施效果经过生态修复,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得到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九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9.1绿色建筑政策体系9.1.1政策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绿色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建筑政策作为引导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旨在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转型,提升建筑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9.1.2政策体系构建我国绿色建筑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层面政策:国家层面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文件等,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总体方向和目标。(2)部门规章:各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应规章,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进行具体规定。(3)地方政策:地方根据国家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推动绿色建筑在当地的落地实施。(3)行业标准: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制定绿色建筑相关行业标准,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提供技术支持。9.2绿色建筑法规与标准9.2.1法规体系我国绿色建筑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国家层面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为绿色建筑提供法律依据。(2)行政法规: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促进条例》等,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进行具体规定。(3)地方性法规:地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地区的绿色建筑法规。9.2.2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绿色建筑相关国家标准,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2)行业标准: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发布的绿色建筑行业标准,如《绿色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绿色建筑运行维护规范》等。(3)地方标准:地方根据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