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部分地理逻辑思维——演绎推理1.定义逻辑思维包含有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地理逻辑思维的考查比较容易体现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等,是高频考点,也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难点。演绎推理就是通过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或具体陈述的过程。包括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关系推理四种形式。从广义上说演绎推理的实质是依靠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去认识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把演绎法和地理教学融合起来则形成了地理演绎法这一地理逻辑思维方法。2.试卷中的呈现方式①题干中给出一段被假设是正确的陈述,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备选答案。如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第9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第10题“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②题目深层隐藏着已知的一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题干是特殊应用情境。如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第36题(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018全国文综I卷第37题(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③应用某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2015新课标文综I卷第37(3)题“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3.学生在学习和解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学生演绎思维能力的试题屡见不鲜,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如果对规律和原理没有完全理解、掌握、吃透,用起来就会产生失误,找不到正确的答案。(1)基础不牢,应用知识欠灵活。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就会在实际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时逻辑关系混乱,不能够理解基本的因果关系。在解题分析中就会没有主思路,遗漏许多答题要点。(2)做题没有章法。每个地理现象和事物中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有一因一果,也有一因多果。所以只要掌握因果之间的联系就有了解题思路。4.应对策略(1)平时要求学生要通过专项训练,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2)要注意融合于生活实际中,在生活实际中延伸、演绎,用实例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知识、能力的和谐统一。(3)牢牢掌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挖掘知识间的联系,结合题干特殊情境,准确获取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5.典型试题吉林省梅河口市是世界最大的松子集散地,“梅河价“影响着世界果仁市场,表1是梅河口松仁产业发展历程。据此完成1-3题。表1时间发展历程1980年前后梅河口农民从附近收购松子,手工加工成仁后出ロ2000年前后向全国以及俄罗斯、巴基斯坦收购松子,机械加工成仁后出口2010年前后国内产松子的省份以及众多国家都将其松子运到梅河口加工,再销住世界各地1.1980年前后,梅河口发展松仁加工业,主要依靠A.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康B.松林面积广靠近原料地C.环境优良,松子品质好D.面向东北亚的地理位置2.2000年前后,梅河口面向国内外收购松子,主要得益于A.交通条件的改善B.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C.市场需求的扩大D.机械化生产能力的提高3.2010年前后产松子各省以及众多国家都将松子运到梅河口加工,再销住世界各地,是由于梅河口A.全球松仁的价格垄断B.松仁生产的技术控制C.对松仁的品牌影响力D.销售网路和信息渠道立地指数是森林中优势木的平均高度,多用于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它能够反映出与森林生产力直接相关的土壤和气候等固有的立地特征差异。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与内蒙古接壤,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基地,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是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的森林类型,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在生长和适应性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图?示意塞罕坝华北落叶松在不同降水和土壤条件下的立地指数,据此回答4-6题。4.华北落叶松的生长习性是A.喜湿,中偏酸性土壤B.喜湿,中偏碱性土壤C.喜干,中偏酸性土壤D.喜干,中偏碱性土壤5.森林生产力最高的地区位于塞罕坝的A.西北部B.中部C.南部D.东南部6.春季降水量超过70mm之后,立地指数反而降低,原因可能是A.降水量较大,气温偏低B.土壤孔隙减少,影响呼吸C.降水量较大,侵蚀较严重D.土壤孔隙减少,土温偏高变水植物没有良好的保护组织,体内水分完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干燥时,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丧失,全株风干处于休眠状态。图3示意北非地区的荒漠气温、地衣含水量、地衣叶状体温度和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60604020000.40.8-0.2403020200481216温度(℃)含水量(%)CO₂吸收量(mg/g.h)时①②③④图图27.表示地衣气体代谢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8.12时前后,地衣A.无呼吸作用、有光合作用B.有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停止D.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较强9.地衣的水源主要来自A.露水B.地下水C.冰雪融水D.雨水慕尼黑地处德国西南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为满足都市居民在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在郊区农村实施了“绿腰带”项目。在慕尼黑的部分地区,尽可能做到退耕还绿,构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群落生境组合,充分利用大都市所带来的可能性与机会实行“直接市场化”与“休闲休养区”,促进整个郊区农村在休养、农业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据此完成6~8题。10.发展“绿腰带”项目的前提是当地拥有A.大量可利用的荒地B.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C.发达的高速公路网D.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11.德国发展“绿腰带”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A.保持农业用地B.满足农民文化休闲C.美化农村环境D.增加农作物的产量12.在“绿腰带”地区适合种植A.柑橘和水稻B.蔬菜和玉米C.小麦和鲜花D.牧草和马铃薯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位于湖南省南部新田县的石古湾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该村三面环山,植被较为茂密。村内有一口泉眼,全年水量充盈,且每天会出现数次潮汐一般的涨落现象,被称为“潮汐泉”。其形成与虹吸作用有关:当蓄水溶洞水位达到甲水位时,地下水会通过曲管越过高处流出,形成泉涌;当洞内水位降至乙水位时,泉水水位回落(如图3所示)。潮汐泉在全国目前仅发现22处,且多处遭到破坏。图3图3(1)分析潮汐泉冬、夏季每次涌出的水量以及一天内水位涨落频次的异同。(8分)(2)说明当地植被对潮汐泉现象的作用。(8分)(3)你是否赞同“潮汐泉是当地脱贫的金钥匙”这一说法,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8分)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由我国科学家创立的青藏高原气象学,是研究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中国青藏高原这个特殊地区气象状况的科学。青藏高原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复杂。研究表明,高原上大气热量的收支包括:地面辐射、湍流输送、太阳短波辐射、水汽凝结潜热、大气长波辐射。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全年平均每平方厘米每天向四周大气输送约335焦耳的热量:冬季从四周大气吸取热量,最强时段每平方厘米每天向四周大气吸取约586-627焦耳的热量;夏季向四周大气输送热量最多,其中6月每平方厘米每天向四周大气输送约879焦耳的热量。高原地表面的冷热源作用,对亚洲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图4为青藏高原与周国区城大气环流简图。(1)说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4分)(2)推测图中热力环流势力最强的月份,并简述其形成过程。(8分)(3)简析图示热力环流对亚洲夏季风形成的影响。(6分)(4)概括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特点在其水文、植被、动物、土壤等环境要素上的反映。(4分)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知识密集型企业与传统生产型企业有所区别,更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国际化战略。在国际投资中,知识密集型企业往往通过战略性的选择进入方式,以获取东道国的市场、人力资源、知识技术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同时将自身的资本、技术、产品和管理体制引入东道国。图5为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进入我国时间分布图。图11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进入我国时间分布图11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进入我国时间分布(1)概述德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征。(8分)(2)分析上海市吸引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进入的主要优势条件。(6分)(3)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参考答案1.B
2.C3.D4.A5.D6.B7.C8.B9.D10.B11.A12.D13.(1)由潮汐泉的形成原理可知:每次潮涌的涌出量等于甲、乙水位之间的水体容积,因此,无论什么季节,潮汐泉每一次的涌出量是相同的(2分)。当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夏季降水较多,入渗补给量更大(2分),因此一天内发生涨落现象的频次较多(1分);冬季降水少,因此频次更少(2分)。(2)当地植被比较茂密,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2分),使得潮汐泉全年充盈(1分);在雨季有利于地下水的入渗(1分),涌出次数增多(2分);旱季,可维持地下水的补给,依然形成潮涌现象(2分)。(3)赞同。依托龙王井这种独特的自然现象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旅游开发(2分),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应好(2分);增加当地就业(2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2分)。不赞同。潮汐泉虽然现象独特,但观赏价值小(2分),集群性不强,影响力较小(2分)。且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较差(2分),旅游产品等相关服务开发不足,距离客源地较远,难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2分)。14.(1)太阳辐射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高,大气厚度薄、密度小,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2分)。气温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小。(2分)(2)最强月份:六月。(2分)形成过程:(从全年平均尤其是夏季热量收支看)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四周的热源,(依据热力环流原理,)青藏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四周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是低压,水平气流近地面四周流向青藏地区(高空反向),形成青藏地区与四周地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六月份势力最强。(6分)(3)图示青藏高原近地面的热低压与夏季亚欧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叠加在一起,使得低压势力更强,吸引太平洋、印度洋湿润气流,进入亚洲大陆,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势力。(6分)(4)冰川广布,河流结冰期长;青棵、耗牛等具有耐寒特点;土壤贫瘩,土层薄。(4分)15.(1)地域分布广,其进入城市基本遍布中国各大省份(2分);大多集聚在上海、苏州、北京、广州和深圳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