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38/wKhkGWd-otOAGKKxAAKyyuJ4vGI443.jpg)
![《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38/wKhkGWd-otOAGKKxAAKyyuJ4vGI4432.jpg)
![《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38/wKhkGWd-otOAGKKxAAKyyuJ4vGI4433.jpg)
![《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38/wKhkGWd-otOAGKKxAAKyyuJ4vGI4434.jpg)
![《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2025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1B/38/wKhkGWd-otOAGKKxAAKyyuJ4vGI44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古诗文梳理:《六国论》高考风向+素材积累+120个实词积累之“去”“劝”“却”+挖空释义+理解性默写高考风向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关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而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看来,2024高考比以往要更注重教材梳理乃大势所趋、提分必备、关键一招、制胜法宝。现在,助攻来了!素材积累1.素材提取:不畏强敌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争相“抱薪救火”般地割地赔款,以求一夕之安寝。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六国从此一蹶不振,终至覆灭。苏洵以此作喻,劝诫宋朝执政者不要因畏惧强敌而主动送去财货来换取一时太平。运用示范:一个国家在强敌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被吞并。正所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假如六国能不畏强秦,积极壮大自己,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2.素材提取:团结一心六国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各自保持独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由于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它们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国,殊不知“唇亡齿寒”,“搬起石头终究要砸自己的脚”。运用示范:(1)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沃土的给予及阳光的馈赠;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就离不开众人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沟通与合作。无数的历史故事说明了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不团结、不合作的弱点。故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一致抗秦,六国之亡或许能够避免。六国灭亡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2)两点构成一根直线,三点构成一个平面,四点构成一个立体。两点少一点,直线不成,三点少一点,平面不见,四点少一点,立体不稳。在一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他固有的岗位,所有成员坚守岗位,大家共同进退,则这个团体将是牢不可破稳如泰山的团体。相反,如果其中有个别人目光短浅,临阵退缩,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则很易将团体置于万分危险的境地,战国时六国先后为秦所灭,即是明证。苏洵大声感叹:“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铿锵之声,言犹在耳,我等今日之中国人,而对美国的强权,而对日本的挑衅,如能团结一心,其利必定断金。3.素材提取:①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②奋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③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写作素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4.素材提取:①善始还要善终;②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写作素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素材提取:以史为鉴《六国论》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运用示范: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苏洵是真的不明白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吗?不是的,他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的危害,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结果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他乡。“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避免错误,少走弯路;只有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制定正确的治国理政之道,促使国家长治久安。练有所得请以“不震慑于权势”为主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要求引用《六国论》中的句子。示范语段: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但是,个人在权势面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暴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团体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许多难得的机会,从而无法求得发展,更有甚者会被“大鱼”吃掉,正如苏洵在《六国论》里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擎一把熔铸着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实词积累去①离开;使离开,驱赶例1: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例2: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例3: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周《逍遥游》)例4: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韩愈《祭十二郎文》)例5: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例6:又废申后,去太子也。(《史记·周本纪·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褒姒)》)②除去,去掉;损失,失去③距,距离例1: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司马迁《鸿门宴》)例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连绵的山峰离天还不满一尺;枯松老枝倚着陡峭的山壁倒挂在那里。④jǔ收藏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儒藏去(《元史.胡长儒传》)“去”文言小故事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劝①勉励,鼓励,奖励例1:劝学例2:劝课农桑,课,督促。农,农事。桑,指蚕桑之事。②受到鼓励,奋勉,勤勉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周《逍遥游》)③劝说,劝导。“劝”文言小故事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却①退例1: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涵相如列传》)——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例2: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原处)坐下】(促弦:把弦拧紧。促,紧、迫)(转:更、越)。例3:望而却步②使退,击退;回,返例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例2:谪官后却归(返回)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刘长卿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③拒绝,推辞却之不恭④回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⑤除,消除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隋书.杨素传》)⑥还,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⑦反,反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⑧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例如:①上却征车再回首,了然尘土不相关。②忘却。“却”文言小故事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挖空释义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
)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
)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颠覆。理固宜(
)然(
)。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
)祸焉。赵尝(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
)又在六国下矣。参考答案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弊端)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用,凭借)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它)实(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丧失),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他们的)先祖父,暴(同“曝”,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矣。至于颠覆,理固宜(应该)然(这样)。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成语,如同抱柴火去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所以)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赵尝(曾经)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量。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被动句。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势所挟制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其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中“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中“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萌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关于荆轲刺秦王一事,历来颇多赞语,也有非议,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到底用武力抗秦的句子是“,,”。【参考答案】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是又在六国下矣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3.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芥”“犹”“薪”。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国论》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六国论》中,作者之所以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3.《六国论》中,描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3.暴霜露
斩荆棘
苟以天下之大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弊”“赂”“暴”“荆棘”“苟”的书写。【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悲夫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3.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哉”“弊”“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贿赂秦国而导致六国灭亡的原因。2.在《六国论》中,“________”交代了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却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________”则交代了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结果。3.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5.在《六国论》中,先指出齐国因与秦交好却不帮助五国而灭亡,随后又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六国论》中,苏洵对治理国家的人提出的建议是“________”。7.在《六国论》中,苏洵以古鉴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告诫宋朝统治阶级不要以贿赂的方式谋得一时之安。【答案】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2.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子孙视之不甚惜3.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4.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斯用兵之效也5.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赂、予、芥、赢、效、略、义、劫、苟、矣。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可再生能源并网合同范本
- 金华浙江金华永康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工作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西安2025年陕西西安音乐学院专任教师招聘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舟山2025年浙江舟山市定海区昌国街道招聘公益性岗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3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西城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人才引进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温州浙江温州平阳县科学技术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温州2025年浙江温州永嘉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永嘉县妇幼保健院招聘(一)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泉州2025年福建南安市卫生事业单位招聘编制内卫生类工作人员5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普洱2025年云南普洱第二中学招聘编外教学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金点子活动总结汇报
- 原料验收标准知识培训课件
- 江苏春节风俗 南京夫子庙、盐水鸭与昆曲
- Unit4MyfamilyStorytime(课件)人教新起点英语三年级下册
- 《麦田怪圈探密》课件
- 物流运作管理-需求预测
- 《电机与电气控制(第三版)习题册》 习题答案
- 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案
- 医疗器械采购方案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交通运输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 旅行社导游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