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二)-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解析版)_第1页
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二)-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解析版)_第2页
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二)-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解析版)_第3页
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二)-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解析版)_第4页
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二)-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浙教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考试模拟(二)考试范围:第一、二章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1.《代代相传的生命》这一章前面三节内容告诉了我们,生命的诞生、成长、繁殖、死亡这一切都是生物共有的特性。通过学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细胞,卵细胞是女性的生殖细胞B.精子由睾丸产生,卵细胞由卵巢产生C.受精时,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接受一个精子D.一个壮年男子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而一个成年女子一天只产生一个卵细胞【答案】D【解析】A: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细胞,卵细胞是女性的生殖细胞,正确;

B:精子由睾丸产生,卵细胞由卵巢产生,正确;

C:受精时,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接受一个精子,正确;

D:成年男子每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而成年女生每月产生一个卵细胞,故D错误。故选D。2.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①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②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③讲话时将手指轻轻放在声带处,可以感受到振动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答案】C【解析】①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②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是因为声音通过固体和气体传播;

③讲话时将手指轻轻放在声带处,可以感受到振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3.“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科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有些植物的花颜色鲜艳,有助于美化环境B.有些植物的雌蕊柱头成羽毛状,有助于提高传粉的成功率C.精子的体积小,有长长的尾,有利于完成受精作用D.卵细胞的体积大且富含营养,有利于受精卵的早期发育【答案】A【解析】A.植物的颜色除了能够装饰这个美丽的世界外,有些植物的花颜色鲜艳主要是为了吸引昆虫,便于繁殖后代;故A错误;

B.雌蕊的柱头成羽毛状,更有利于接受花粉从而提高成功率;故B正确;

C.精子长长的尾是为了移动,与卵细胞相遇,从而完成受精;故C正确;

D.受精卵早期分裂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卵细胞的卵黄;故D正确;故选A。4.如图所示,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01”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波具有能量B.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C.护航官兵配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答案】B【解析】A.声波具有能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能够被我们听到,不是次声波,也不是超声波,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护航官兵配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5.如图所示,人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A.入射角是30°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C.反射角是60°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为30°,根据“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与入射角的和等于90°”可知,入射角为:90°-30°=60°,故A错误;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为60°,根据“反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与反射角的和等于90°”可知,此时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90°-60°=30°,故B错误,C正确;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角增大5°,则反射角也增大5°,故D错误。故选C。6.变形虫和水螅的生殖方式的相同点是()A.都是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生殖B.都是通过从母体上长出芽体的方式生殖C.都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方式生殖D.都是通过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生殖【答案】D【解析】变形虫属于单细胞动物,进行分裂生殖。水媳属于腔肠动物,进行出芽生殖。故选D。7.(2021七下·台州期末)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计时的日晷B.海市蜃楼C.露珠下叶脉D.水中“城墙”【答案】D【解析】A.计时的日晷,利用中央直针的影子计时,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露珠下叶脉,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再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水中“城墙”,是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符合题意。故选D。8.(2021七下·杭州期中)素有“水果之王”之称的草莓(如图)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A.种子繁殖 B.有性生殖 C.植物嫁接 D.营养繁殖【答案】D【解析】营养生殖是由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营养生殖属于无性生殖。草莓借助匍匐茎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D选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9.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刷牙时,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刷牙时,人们听到的“滋滋”声就是牙刷发出的超声波【答案】A【解析】A.刷牙时,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从而将口腔中的脏污振掉,故A正确;

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因此音调很高,所以人听不到,故B错误;

C.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刷牙时,人们听到的“滋滋”声就是牙刷牙刷毛与牙齿的摩擦声,而不是超声波,故D错误。故选A。10.(2021七下·萧山期中)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A.“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过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答案】A【解析】A.“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光从水里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引起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大气本身并不均匀,越靠近地面越稠密,则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时不沿直线传播,而发生折射而成的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过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其实就是平面镜成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其实就是树木的影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11.下列关于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酿酒、蒸馒头等离不开酵母菌B.细菌能够使食物腐烂,所以细菌都是有害的C.制作豆酱、腐乳等食品离不开霉菌D.细菌和真菌主要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答案】B【解析】A、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作用,如酿酒、做面包、蒸馒头等离不开酵母菌,酿酒时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蒸馒头、做面包时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遇热膨胀,使馒头、面包暄软多孔,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多数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如制作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等细菌。少数细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有的细菌能够使食物腐败、伤口红肿化脓等,B错误,符合题意;

C、制酱要用到霉菌,制作腐乳也要用到霉菌,霉菌发酵把有机物分解成氨基酸等物质,利于人体的吸收和提高食品的鲜度,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2.(2021七下·拱墅期末)人的耳廓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如图所示,人对着声源的方向把手掌卷曲起来放在耳廓旁。这样做可以使听到的声音()A.响度增大 B.音调升高 C.音色改变 D.频率变大【答案】A【解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向四面八方分散,如果用手掌卷曲放在耳廓旁,可以将分散的声音聚拢,从而增大声音的大小,也就是增大响度,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13.(2021七下·柯桥月考)如图甲是来自远处的光线经某人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下列关于该人远视眼、近视眼的判断及矫正所需配戴的眼镜片的正确选择的是()A.近视眼乙 B.远视眼乙C.近视眼丙 D.远视眼丙【答案】B【解析】根据甲图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应该为远视眼。远视眼应该用凸透镜矫正,故选乙,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14.(2020七下·柯桥期末)如图是小科观察到的瓜渚湖夜晚喷泉的美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科看到喷泉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到空气,再进入小科的眼睛B.小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喷泉变模糊了,是因为喷泉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C.小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湖中的桥,看到了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D.小科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远,“取景”范围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答案】A【解析】A.小科看到喷泉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从空气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再进入小科的眼睛形成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因此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小科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远,“取景”范围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15.据报道,泰国“人妖”有一些是男孩很小就做了睾丸切除手术,并注射雌性激素产生的。手术后“她”的皮肤逐渐变白,身材更苗条,长相更美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她”有正常的月经周期B.“她"体内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C.“她”第二性征的改变是雌性激素造成的D.变性手术对人的心理、个性的形成没有影响【答案】C【解析】A.月经是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与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因此他没有子宫无正常的月经周期,A错误。

B.“她"体内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其第二性征的改变是由雌激素造成的,C正确。

D.变性对人健全的心理、个性的形成都会有影响,D错误。故选C。16.吃完糖后马上开始吃橘子,你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没有甜味,下列解释比较合理的是()A.吃了糖后各种味觉的灵敏度降低了B.吃了糖后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C.橘子汁不能碰到舌上的感受甜味的区域D.橘子汁本来没有甜味【答案】B【解析】吃完糖后马上开始吃橘子,你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没有甜味是因为吃了糖后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故选B。17.(2021七下·拱墅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C.人离平面镜越近,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就越大D.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答案】D【解析】A.凸透镜对所有的光线都有会聚作用,但是只有与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后才会通过焦点,故A错误;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B错误;

C.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距离无关,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故C错误;

D.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的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故选D。18.(2020七下·越城期末)如图表示人体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对其描述不合理的是()A.①表示精子 B.②代表子官C.③是新生命的开始 D.④在输卵管内完成【答案】B【解析】A、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故①表示精子,说法正确。

B、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故②表示卵巢,说法错误。

C、③是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说法正确。

D、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是在④输卵管内完成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19.(2020七下·温州期中)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AO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O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A.绕ON前后转动板E B.绕ON前后转动板FC.改变光线AO与ON之间的夹角 D.改变光线OB与ON之间的夹角【答案】C【解析】绕ON前后转动板F,这是在研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B错误,A的转动错误,A错误;要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记录反射角的大小,AO是入射光线,改变后入射角变化,C正确,OB是反射光线,是随入射光线变化而变化的,D错误。故选C20.(2019七下·椒江期末)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根据成像情况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B.凸透镜成的是虚像C.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 D.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答案】C【解析】因为凸透镜所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所以这时成的肯定是实像,故B错误;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20cm>2f,即f<10cm,故A错误,C正确;

与主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经过另一侧的交点,即折射光线与主轴的交点肯定在10cm以内,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共7题;共40分)21.(2021七下·浦江期末)预防近视,珍爱双眼,注意用眼卫生,青少年要从我做起。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2)课间休息时经常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在远眺过程中,如右图所示结构[5]可以得到充分放松。【答案】(1)甲、丙(2)睫状肌【解析】(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因此甲是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因此丙是矫正近视眼的图。

(2)课间休息时经常远眺可以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即图中5睫状体放松,使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有利于促进眼的血液循环,加强眼的营养,保护视力、预防近视。22.(2021·余杭月考)如图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以上生物,乙的细胞结构与甲、丙相比,最大差异是没有。(2)甲的细胞结构中因有,自己能制造营养,而乙、内细胞结构中则没有,所以乙、丙与甲的营养方式不同。(3)酿酒、做面包时,离不开丙,图丙显示的生殖方式是。【答案】(1)没有成型的细胞核(2)叶绿体(3)出芽生殖【解析】(1)由分析可知,甲植物细胞、乙动物细胞和丙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中都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成形细胞核。

(2)植物细胞不同于其它三种细胞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其它三种必须以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营养方式为异养。

(3)酿酒、做面包时,离不开丙,图丙显示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23.(2021·余杭月考)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根据青蛙的发育过程图,尝试着用箭头的形式写出青蛙发育的过程:。(2)青蛙的发育方式是变态发育,其原因是,生殖和发育要在水中进行。(3)青蛙的生活离不开水,因为蝌蚪的呼吸是依靠来进行呼吸的。【答案】(1)受精卵→蝌蚪(先长出外鳃→外鳃消失长出内鳃)→蝌蚪长出后肢→长出四肢的蝌蚪→尾没有全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或: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2)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别(3)鳃【解析】(1)由上图可以看出,受精卵→蝌蚪(先长出外鳃→外鳃消失长出内鳃)→蝌蚪长出后肢→长出四肢的蝌蚪→尾没有全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或: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2)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青蛙,并且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别,所以为变态发育。

(3)雌蛙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完成生殖。接着受精卵进一步发育成蝌蚪,蝌蚪进一步发育成幼蛙,幼蛙又进一步发育成青蛙,所以,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蝌蚪的呼吸是依靠鳃来进行呼吸的。24.(1)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屏上的ab范围内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b处色光应是色。

(2)如图所示,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一个(填“正立”“倒立”)烛焰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紫(2)倒立;变大【解析】(1)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屏上的ab范围内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b处色光应是紫光;

(2)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上面的光线经过小孔到下面,下面的光线经过小孔到上,因此在半透膜上看到的是倒立烛焰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此时物距不变但像距增大,因此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大,因此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25.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果实在发育过程中的体积变化,选择了两种黄瓜雌花,坚持每天定时测量果实的体积,并绘制了果实体积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曲线a中,幼果体积增大是花的迅速发育的结果。(2)当黄瓜体积达到A点时,将它剖开发现有很多粒种子,这是因为每个子房里有。(3)曲线b形成的原因是。(4)在大棚里种植黄瓜时,为避免出现曲线b的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答案】(1)子房(2)多个胚珠(3)没有传粉和受精(4)人工授粉【解析】(1)曲线a果实体积呈直线生长,说明受精成功,子房逐渐发育成果实;

(2)西瓜中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很多粒种子是因为子房里面由很多的胚珠;

(3)b曲线的果实未发育,说明没有受精成功,在开花期间授粉受阻导致的;

(4)避免出现b的现象,提高授粉成功率,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方法给农作物传授花粉,这就是人工授粉。26.(2021七下·滨江期中)像的成因有三个:直线传播成像、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列出了部分成像实例:①小孔成像;②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物体的像;④照相机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其中属于折射形成的是;属于实像的是。(填序号)【答案】③④;①④【解析】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中看到物体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照相机影像传感器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因此属于折射形成的是③④,属于实像的是①④。27.(2016七下·杭州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将它们的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1)如图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现一个清晰的像;若在光屏一侧用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会看到一个烛焰立的像;(2)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的实像。【答案】(1)不能;正立(2)缩小【解析】(1)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由图可知,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左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一个清晰的像;(2)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共36分)28.(2021七下·上城期末)为了探究月季营养繁殖的环境条件,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取15个同样大小的花盆,装满同样的土壤后,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②将健壮、无虫害的同种月季枝条剪成同样长度的15段(每段均留有相同数量叶片),用生长素溶液浸泡过后,在15个花盆中各插入一段。③三组花盆按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两周后观察并记录月季枝条的现象。花盆组别培养条件现象甲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长出新叶乙1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发黄枯萎丙20℃、光照充足、不浇水发黄枯萎(1)月季扦插相较于通过种子播种繁殖有哪些优势;(2)通过对比甲、乙两组得出的结论:;(3)若要探究月季营养繁殖是否需要光照,请补充花盆组别丁所需的培养条件。【答案】(1)繁殖速度快,且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月季的营养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3)20℃、黑暗环境、适量浇水。【解析】(1)扦插的好处是繁殖速度快,且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甲、乙两组温度不同,适宜的温度使甲组长出新叶,因此通过对比甲、乙两组得出的结论:月季的营养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3)探究光照对月季营养繁殖的影响实验中,所要探究的条件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必须相同,因此花盆组别丁所需的培养条件为:20℃、黑暗环境、适量浇水。29.(2019七下·余杭期中)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选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答案】(1)会聚;11.0(2)像距;光屏上不是最清晰的像,像的位置确定不够准确【解析】(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1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光屏上不是最清晰的像,像的位置确定不够准确。30.(2021七下·滨江期末)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妍和小柯一起设计了如下实验: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再在棉花上各放大小相近的30粒菜豆种子,然后将4组种子放在不同条件下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装置ABCD场所日光下黑暗中日光下黑暗中温度25°C25°C25°C25°C棉花干湿状态潮湿(含适量水分)潮湿(含适量水分)干燥干燥种子萌发数量272800(1)幼苗的茎和叶是由胚中的发育而来。(2)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设计,可以推测,本实验探究了和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你是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由。(4)关于种子萌发的营养来源,小柯认为:“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容易发芽。”小妍认为:“不管是在肥沃的土壤还是在贫瘠的土壤中,种子都容易发芽。”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们利用60颗菜豆种子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一:在铺有棉花的A、B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30颗大小相近的菜豆种子;步骤二:在适宜温度下,定期给A培养皿中的种子浇适量的土壤浸出液(含植物所需的营养),给B培养皿中的种子浇等量的蒸馏水。根据你所学习的知识,预测A、B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答案】(1)胚芽(2)水分(3)不同意;种子数量太少会使实验结果具有偶尔性(4)A、B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相当。【解析】(1)幼苗的茎和叶是由胚中的胚芽发育而来。

(2)AB两组形成对照,其他条件相同,唯一变量是有无光照,BC两组形成对照,其他条件相同,唯一变量是有无水分,因此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设计,可以推测,本实验探究了水分和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3)每个培养皿只有一粒种子做实验,种子数量太少使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应当增加种子的数量。

(4)种子萌发时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自身,在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条件下,不管在肥沃的土壤还是贫瘠的土壤中的种子都可以萌发。31.(2021七下·拱墅期末)现有两枚透镜A和B,已知一枚为凹透镜,另一枚为凸透镜(f=10cm)。小乐想利用其中的凸透镜(f=10cm)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其过程如下:(1)将不同方向的入射光束分别穿过透镜A和B,其光路图如图甲所示,则透镜(选填“A”或“B”)为凸透镜。(2)如图乙所示,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将凸透镜放置在16cm刻度线处,此时蜡烛的像应为(选填序号)。(3)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成像规律的应用是(选填“照相机”“放映机”或“放大镜”);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答案】(1)A(2)④(3)放映机;40【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A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为凸透镜;B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凹透镜。

(2)此时的物距u=16cm-10cm=6cm<10cm,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④;

(3)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放映机。此时的物距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将二者对调时,此时凸透镜的位置为:10cm+30cm=40cm,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32.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播的。(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