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62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以下地理现象能够作为全球气候变暖证据的是A.阿尔卑斯山区的积雪增多B.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大量融化C.大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高D.南极附近上空的臭氧洞面积扩大2、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地月系—总星系B.银河系一河外星系—太阳系一总星系C.地月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一河外星系D.地月系一太阳系一河外星系一总星系3、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中的曲线表示的是()A.臭氧层的高度B.对流层的高度C.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D.平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4、下列地理现象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的是()A.水循环B.岩浆活动C.太阳风D.极光现象5、依据下图“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中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该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是。

A.抬升为主B.下降为主C.没有运动D.水平运动6、2019年8月,亚马孙雨林遭受严重火灾,整个亚马孙雨林地区烟雾浓重,远在千里之外的圣保罗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运用图中示意的太阳地理原理解释,主要是由于()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7、下图中(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D.海水侵蚀8、下列各项防御和减轻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措施中;比较可行的有()

①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②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③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④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9、读美国西部区域略图(图甲)及图中①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海岸山脉是美洲板块与_____板块挤压而成;死亡谷的地质构造类型是______。

(2)图中①地的降水特征是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控制强。

(3)图中M洋流的性质是___________;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

(4)“水果和灌溉农业带”体现了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_________。简析该地区进行水果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________。10、分布: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________向两侧的________和________海域递减。11、观察描述。

(1)选址:选择视野较开阔的地方。

(1)顺序: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________。

(2)手段:利用________图、________影像等辅助观察。12、如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

(1)这是以______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D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是_____。

(2)此时D点是______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昼长是____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

(4)这个季节我国东部盛行______风,气候特征是____。13、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公转轨道上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写出①②③④代表的北半球的节气。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四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______,速度最慢的是_______。

(4)由②点到④点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转到①位置时,南半球正值____季节。

(6)地球从②位置开始公转,沿③、④、①,又回到②所用的时间是____。14、如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

(1)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上图所示是北半球的____(季节)。

(2)写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气候类型:

①____⑤____⑥____

(3)据图分析,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气候类型④的成因是____。15、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图中深度,说出各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A______B______C_______

(2)b1和b2间是________层,这里可能是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

(3)组成岩石圈的是图中的(字母)__________。

(4)A层的上部为_________________层,下部为___________层。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6、总星系是指除银河系以外的天体系统。(_____)A.正确B.错误17、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_____)A.正确B.错误18、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_____)A.正确B.错误19、地球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不大。(_______)A.正确B.错误20、石油、煤炭、风能、水能等能源均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_____)A.正确B.错误21、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稠密,表明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小。(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4题,共20分)22、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

(3)近地面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什么?

(4)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5)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23、下图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地,空气____(运动方向);冷却的是____地,空气____(运动方向)。

(3)用箭头(→)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____

(4)若图中所示A、B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滨海地区,B为陆地,A为海洋,则图中所示地区的季节是____季。24、左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生物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左图中河流地貌②地为____、⑤地为____。

(2)左图中①处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④处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

(3)右图中箭头代表的过程:A为____过程,B为____过程,C为____过程。

(4)____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5)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的气候区是____。(选择填空)

A.热带雨林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25、下图中A点纬度为75°;北京时间为某日8时;且A点位于晨线与昏线的交点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晨昏线主要是____(晨线/昏线)。此时图中①点的时间为____时。此时,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根据图示条件判断,地球上有极夜现象地区的纬度范围是____;此时新的一天的经度范围是____。

(2)简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3)若图中晨昏线与经线之间的夹角逐渐缩小,简述此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该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会造成阿尔卑斯山区的积雪减少,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大量融化,A错误,B正确;大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高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现,与全球变暖没有关系,C错误;南极附近上空的臭氧洞面积扩大是人类向大气中释放的氟利昂造成的,D错误。故选B。2、D【分析】【详解】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地月系仅由地球和月球两颗天体构成,为级别最低的天体系统,比地月系高级的为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形状不同的星系和各类星云等,统称为河外星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构成总星系,因此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

故D正确,A、B、C错误。3、B【分析】【分析】

【详解】

读图可知;曲线反映出该地理事物随着纬度升高,高度在降低,范围大约在8-18千米内,结合大气垂直分层可知是对流层的高度,B正确;臭氧层的高度在22-27千米,A错误;未体现气温的变化,C;D错误。故选B。

【点睛】4、A【分析】【详解】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A项正确;岩浆活动来源于地球内能的释放,不是来自太阳辐射,B项错误;太阳风和极光属于太阳活动,是太阳释放能量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现象,不属于太阳辐射,C、D错误。

故选:A。

【点睛】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不属于来自太阳辐射;太阳风是日冕成高能带电粒子脱离太阳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极光是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发光现象。5、A【分析】【详解】

图中化石形成的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哺乳类化石。一般而言,越先形成的化石,位置应越低,而图中三类的位置由高到低依次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哺乳类化石,说明地壳运动以抬升为主,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6、A【分析】【详解】

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及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直接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亚马孙雨林遭受严重火灾,火灾产生的烟雾飘向圣保罗上空,使得当地上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很少有太阳辐射透大烟雾到达地表,从而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即①增强的结果,A符合题意;白昼如夜时,直接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②)不会增强,大气逆辐射(③)不会减弱,地面辐射(④)也不会减弱,而且这些不是产生白昼夜景象的原因,排除BCD。故选A。7、A【分析】【详解】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不断侵蚀地表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景观。故选A。8、C【分析】【分析】

【详解】

对于防御和减轻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以加强科学研究,及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同时,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减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次,①③正确;大量开采山石会加剧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③错;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成本太高,并不现实可行,④错。故选C。

【点睛】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9、略

【分析】【详解】

(1)根据世界六大板块分布规律得知;美国西海岸的褶皱山脉(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均是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后隆起形成的。死亡谷作为北美陆地最低点之所以能存在于群山中,主要是因为巨大的挤压力导致地壳断裂形成断层,之后部分岩块下沉,其本质为断块谷地(地堑)。

(2)通过对图乙中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可知;大部分月份降水量都小于10mm,全年累计降水量不到150mm,属于全年少雨型气候。因其纬度位于30°N附近,判断其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

(3)M洋流位于美国西岸;根据洋流分布知识可知该洋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4)美国因地制宜发展了不同的农业带,如东北部的乳畜带,南部的棉花带,中部的小麦玉米带等。美国这种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该地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且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解析】(1)太平洋地堑(或断层)

(2)终年少雨副热带高压。

(3)寒流降温减湿。

(4)地区专门化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充足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两极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1)宏观微观面点。

(2)地形遥感12、略

【分析】【详解】

(1)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因此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是A>B>D。

(2)图中D点所在经线将夜弧等分;因此地方时为0点。图中显示北半球昼长夜短,因此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故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B。做出过B点的纬线,昼弧所占比例为3/4,故昼长是18小时。

(3)图中北极圈出现极昼;因此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N,读图可知D经度数为135°E,地方时为0点,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W。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图中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季,我国东部盛行东南风,夏季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解析】北A>B>D0B18(23°26′N,45°W)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东南高温多雨(气温高,降水多)13、略

【分析】【详解】

(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图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是夏至日;故③为夏至日,直射点在南半球的是冬至日,故①冬至日。依据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方向,②是春分日,④是秋分日。

(3)地球公转速度快在近日点附近(临近冬至日);即图中①;公转速度慢在远日点附近(临近夏至日),对应③。

(4)图中要经过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先变慢,远日点后公转速度变快,故是先变慢再变快。

(5)地球转到①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南半球正值夏季。

(6)地球从②位置开始公转,沿③、④、①,又回到②所用的时间是1回归年(365年5时48分46秒)。【解析】(1)画图略(逆时针)

(2)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

(3)①;③

(4)先变慢再变快。

(5)夏。

(6)回归年(365年5时48分46秒)14、略

【分析】整体分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信风带控制天气一般降水较少;赤道低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天气一般降水较多。

(1)读图;甲位于30°N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区域,据图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应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随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2)根据所学知识①为热带雨林气候;③是热带沙漠气候、④是地中海气候、⑤是温带海洋气候;⑥是温带季风气候。

(3)读图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成因为:终年受西风带影响;④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成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点睛】气压带风带位置随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解析】(1)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

(2)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图中深度,地球内部圈层地下平均33千米处是地壳;地壳以下到地下2900千米处是地幔,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故图中A为地壳,B为上地幔,C为下地幔。

(2)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b1和b2间是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范围。组成岩石圈的是图中的A、b1。。

(4)A层(地壳)的上部为硅铝层,下部为硅镁层。【解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软流层岩浆A、b1硅铝层硅镁层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6、×【分析】【分析】

【详解】

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部分称为总星系;它是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构成,银河系以外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此说法错误。

【点睛】17、√【分析】【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潮汐是由天体之间的引力产生的,故钱塘江大潮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点睛】

钱塘江大潮除了受天体引力影响之外,还受到海湾形状的影响,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口状向海洋敞开,向陆地推进的潮水在前进过程中受到海湾约束挤压,水位逐渐升高,从而形成罕见的大涌潮。18、√【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红色岩层一般是在气候炎热的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含黄铁矿的黑色页岩一般是在温湿气候下的湖泊;沼泽的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所以该说法正确。

【点睛】19、×【分析】【分析】

【详解】

地球公转的周期适中、自转的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周期适中,则白天不会升温过高,夜晚降温不会过低,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不大,故上述结论错误。20、√【分析】【分析】

【详解】

石油、煤炭是历史时期生物体固定太阳能;风能是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水能是水的落差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动能,来自于太阳能。太阳辐射是维持大气和水体运动的动力,题目说法正确。21、×【分析】【分析】

【详解】

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稠密,表明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故错误。

【点睛】四、综合题(共4题,共20分)22、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详解】

(1)根据图中大气热力作用关系;从①指出的箭头指向大气吸收和地面吸收,说明为太阳辐射,②因为射向宇宙空间,推断是大气辐射,③因从大气射向地面,推断是大气逆辐射,④因为被大气吸收,应是地面辐射。

(2)③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吸收的地面辐射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是③。

(3)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二氧化碳能强烈的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地面辐射为红外线,所以能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加强大气的“温室效应”。

(5)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大棚对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阻挡作用小,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而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几乎又是不透明的,保温作用强,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大棚技术还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解析】(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③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5)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23、略

【分析】【分析】

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详解】

(1)据图可知,图示①、②、③位于同一个等压面上,故气压相等,④的海拔较③低,故气压较③高,⑤的海拔较①高,故气压比①低,故气压值大小为④>①=②=③>⑤。

(2)⑤地等压面下凹;为低压,故A地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④地等压面上凸,故为高压,所以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

(3)A地近地面为高压;B地近地面为低压,故近地面大气由A往B运动,高空由④往⑤运动。热力环流如下。

(4)B为陆地;A为海洋,海洋气流下沉,陆地气流上升,说明海洋上是高压,气温低。陆地是低压,气温高。所以为当地的夏季。

【点睛】【解析】④⑤B膨胀上升/上升A收缩下沉/下沉夏24、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和生物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及生物循环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左图中河流地貌②位于山麓;形状为扇形,故为冲积扇,⑤地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因此为三角洲。

(2)左图中①处是河流流经在山区;地形起伏大,河流的流速快,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④处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河流的流速慢,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

(3)在右图的生物循环示意图中;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很容易被淋失,而植物根系能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又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其他元素逐渐淋失,而养分元素则在土壤表层富集起来。故A箭头代表淋失过程,B箭头代表吸收过程,C箭头代表循环过程。

(4)土壤的肥力使之能够生长植物并使植物扎根立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矿物质转化为有机质。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把有机质转化为无机物,这种能量与物质的连续转化过程,使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