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文言文阅读
【典例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
学多通,遍习《手攀》,能文幸,龙好古学,教从刘歆、扬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
修威仪,而再非毁俗孺,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
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日:臣闻国之废兴,在于玫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
轴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
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昔斐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
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足,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日:“不定独在君,亦
在臣乎?”对曰:“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日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惑至失国而不悟
士或至饥赛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日:“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可定。
昔董仲舒言“理国髻若率慈,其不调者则解而更张”。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
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世虽有殊能而终莫敢谈者,惧于前事也。又见法令决事,轻重不齐,
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声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是为刑开二
门也。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那国,踢除故条。如此,天下
知方,而狱无怨滥矣。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懑,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诚决之,何
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诚。”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诚之非经。帝大怒日;“桓谭
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郎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
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级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
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B.君骄士臼/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日/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
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C.君骄士/日/士非我无从富贤/士骄君/日/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
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D.君骄士/F1/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F1/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后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
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常与“四书”并称。
B.“国之有是”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C.“所欲活则出生议”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活"字用法不
同。
D.“谶”是巫师或方士预示吉凶的隐语或预言。“一语成谶”中的“谶”则指不吉利的预
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做了郎官,爱好音乐,善于弹琴;同时乂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
B.世祖登上帝位后,桓谭被征为待诏,但因为上书议事不符合世祖的心意,没有被任用。
C.桓谭认为贾谊因为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
D.桓谭反对谶语,引来杀身之祸,后虽被免除死刑,但被贬为地方官,在赴任途中病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2)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答案】1.D
2.C
3.C
4.(1)桓谭爱好杂戏,为人简单平易不在意服饰仪表,而喜欢诽谤诋毁世俗儒生,由此常
被排斥和攻击。
(2)皇帝大怒说:“桓i草诋毁圣人,无视法纪,带卜去斩首。"槌弹叩头以致流血,过了
好久,(皇帝的怒气)才得以缓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君主对臣子骄傲,说臣子们离了我就无
从富贵:臣子对君主骄傲,说君主离了臣子就无从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国的地步还不醒悟,
臣子有的到了无衣无食的境地还不能进身朝廷。君臣不合,国家大政方针就无从定了。这段
是讨论君臣不合国是难定的道理,根据“君臣不合”中“君臣”不应断开,排除BC0再根
据对称法判断,“君骄士”与“士骄君”是对称结构,故排除A。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了解把握占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止确。B.是:方针,
政策:句意: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正确。句意:觉悟到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前的选择
是错误的。两个“是”含义不同,选项正确。C.两个“活”都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用法相同。句意:想让罪犯活下来就搬出能活的依据/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D.“谶”
本意指迷信的人认为要应脸的预言预兆。一语成谶: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也可指戏
言成真。选项正确。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述原文内容的能力0C.“览谊因为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
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夫更出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
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意思是:改弦更张难行,而违反众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贾谊因
才高而被逐,晁错因智多而被处死。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嗜”,爱好:“倡乐”,指倡优的歌
舞杂戏表演;“非毁”,诽谤诋毁;“见”,被:“排抵”,琲斥攻击。(2)“非”,诋
毁;“无法”,无视法纪;“将下”,带下去:“得解”,得以缓解。
参考译文:
桓谭宇君山,沛国郡相县人。他父亲在成帝时是太乐令。桓谭因父亲的关系任为郎,因
而爱音律,善鼓举。博学多通,把《五经》读遍了,擅长写文拿,尤其喜爱古学,多次跟随
刘歆、扬雄辩论分析疑难异义。桓谭爱好杂戏,为人简单平易不在意服饰仪表,而喜欢诽谤
诋毁世俗儒生,由此常被排斥和攻击。
哀帝、平帝年间,地位只是一个郎。世祖鳌上帝位,征召为待诏,桓谭上书陈述政事时
不合世祖旨意,没狗被任用。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由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
政事应注意的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在于辅佐的人。辅
佐的人贤明,那么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他们的治理能力与世务能吻合:辅佐之人不贤明,
那么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
能治理好,这就是所说的贤者不同的道理。以前是庄王问孙叔敖说:“我还不懂得用来治理
国家的原则。”叔敖说:“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果是大家都庆花的,恐怕大王也不能独自定
夺吧。"茏王说:“不能定只是由于君主呢,还是也在于臣子呢?“叔敖说:“君主对臣子
骄傲,说臣子们离了我就无从富贵;臣子对君主骄傲,说君主离了臣子就无从安身。君主有
的到了失国的地步还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无衣无食的境地还不能进身朝廷。君臣不合,国
家大政方针就无从定了。''庄王说:"好。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家大政方针。”那些善于
治理国家政事的人,是根据风俗施教,发现哪里有失误就设法防止,威德兼施,文武交错使
用,然后政事调节得切合时宜,而那些焦躁不定的人就可使之定了。以前董仲舒说“治理国
家好比零痍一样,如调节不过来就应改弦更张"c改弦更张难泞,而违反众人要求就必亡.
所以贾谊因才高而被逐,晁错因智多而被处死。世上虽有特殊才免的人却最终不敢谈论国是,
就是怕蹈前人的覆辙。又看到现在用法令来决定事情,较重各K相同,或一件事几种法,罪
相同而论处各异,这就让奸吏能够借机贩卖权力,收受贿赂,想让罪犯活下来就搬出能活的
依据,想陷罪犯于死地就以死罪和比较,这样就为刑法开了两扇门。现在可以让一批通义理
熟习法律的人,对法律条文逐条进行分析比较,统一法度,颁发到州、郡,把旧条文统统废
除。这样,天下人都知朝廷的政策,刑狱就无滥施怨恨了。
书奏了上去,没有被采纳。
这时,光武帝正迷信诚纬之说,用诚纬决定嫌疑。后来皇帝召集群臣讨论灵台的地址,
皇帝对桓谭说:“我想用诫来决定,怎么样?”桓谭沉默了很久,说:“我不读敬书。”皇
帝问原因,桓谭再次极力申辩诫怪诞不合常理。皇帝大怒说:“桓谭诋毁圣人,无视法纪,
带下去斩首。”桓谭叩头以致流血,过了好久,(皇帝的怒气)才得以缓解。外调为六安郡
丞,桓谭心情忽忽不乐,在路上痛逝,时年七十多岁。
【提分秘籍】
文言文考场阅读方法:
第一步,概览全文,确定文体。文言文很多篇目,一看文题,便知文体。
第二步,细读全文,理清层次。文章的层次,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层次的安排,
大体是三种常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这三种顺序有时在同一篇文章中兼用。记叙类文章多为时间或空间顺序,阅读时要特
别关注插叙或补叙的内容,文意分析概括类试题往往在时空错位这一点上设题。在梳理层
次时,一定要准确运用这些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
第三步,把握对象,勾面要点。记叙类文章中的主要对象,就是某人、某事、某物、某
景。确定了主要对象之后,就可以围绕主要对象勾画要点。如勾画人物的事迹,事件的过程、
因果等等,在勾画时,不要放过细节,因为概括、分析题往往在细节上设置了陷阱。同时不
要忘了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主旨,在解答题目时才不会出错。
第四步,审读题目,落实解题。完成了上面三个步骤的梳理,考生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整
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认真审读每道题目的要求,具体解答每一道题就较容易了。
【对点演练】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拿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
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日:“美哉乎河山之画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
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
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农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
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日:“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
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犀使
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日:“有
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日:“为之奈何?”
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几所
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之,喟然叹曰:“令
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
本也。“公笑,有喜包。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公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
稣寡之不室者,论而供铁焉。”景公日:“诺。”于是老弱有券,稣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日:“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
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战?“平公习:“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用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
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R.周公日/使各居其宅出其出/无变IH新/惟仁是亲/白姓有过/在予一人/或土口/广大乎平天
下矣/凡所以贤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
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
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者则发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摩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晋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K。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
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
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
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价,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
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戌现代汉语。
(1)武王克股,召太公而问日:“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省,论而供秩焉。
【答案】1.D
2.A
3.I)
4.(1)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
(2)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
况而供给他们财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
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
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
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
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从
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
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居其宅”和“田其
田”都是动宾结构,且结构一致,中间断开,排除及故选I)。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
力。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
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
同。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登内容的能力。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
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
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
存命。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克”,攻破;“召”,召见:“奈……
何",把……怎么办。(2)“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具体情况:“供秩”,供
给生活物品,供给财物;“焉”,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
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
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
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瓦
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
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双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
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
了商,召见吴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
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
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
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
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
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c百姓有了过
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
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柒,而有饥
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
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
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
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
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
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
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现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
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现之台的
工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超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日:“吾欲伐
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日:“王其为臣匀生并币,臣请试之。”张
仪南见楚王,日:“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
闭关绝齐,臣诗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丽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
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室声之于朝廷日:“不毅得商于之田,方
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运王曰:“不毅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两
于之地六百里客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日:“臣见商于之地不可
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更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
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不乌?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
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堂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是
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明令。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
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是王,是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日:“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笠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不合,处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
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毅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
B.不毅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
C.不毅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
D.不毅不烦一兵/不伤-•人而得/商于之地六仃里/塞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凝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I).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
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
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畛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
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
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戊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U:“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答案】1.B
2.A
3.B
4.(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2)
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
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
由此排除A、Do"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
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
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约车”的“约”是“拴套、
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
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
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
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蔑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
法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
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西德
于秦”的意思是''(因对秦国旅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形容词,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
(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是友好,
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是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
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
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
然而是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上她,
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荒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
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
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
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
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
“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
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
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
无梭的国家呢?何况是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雯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
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
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
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
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泰国接妆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
后,才出来接见斐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
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
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泰国手里的再
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泰、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
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
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
模拟检测,
一、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煌遣其茶从善来朝,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
优诏不许。伏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
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先是,唐主以4艮五万遗赵普,普以白帝,舟日:“此不可不受,但以书
答对。”普辞,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洌。”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
守林仁肇密陈:“淮南戍,兵少,宋前已火初,今又取岭南,道远师疲。愿隼臣兵数万,复江
北旧境。”江南主不听。又曰:“吴越,仇解也,他日必为北朝持角。臣请诈以宣、歙叛,
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取。”江南主亦不用。帝忌仁学威名,
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日:“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使
者归,白江南主。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七年九月,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
穆谕江南主人朝。江南主称疾耳辞。穆日:“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
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江南主不从而遭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
不答壶及金曾彬等将其十万以伐之至是士彬等人辞,帝诫彬日:“江南之事♦一以至卿.切
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
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遗学士徐铉求辍师。铉至,言于帝曰:“圭
煜以小事大,如子串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
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李理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干啰,命勿宣承布,止令煜
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封违命侯。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
兵十万以伐之/
B.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
兵十万以伐之/
C.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
兵十万以伐之/
D.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
兵十万以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假臣兵数万”的“假”指借,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于是人多以书假余”的“假”
相同。
B.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明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
统”,文中指“宋朝”。
C.“江南主称疾固辞”的“固”指坚决地,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靖函之固”的“固”
相同。
D.露布,意思是“不缄封的文书”,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
传递军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主李煜去国号之后,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建议希望趁宋朝攻取岭南、劳师远袭之机,
率兵收复江北旧土,但未被采纳。
B.林仁肇认为吴越是江南的隐患,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偷偷地
攻取吴越之地,也未被采纳。
C.曹彬讨伐江南之前,宋太祖告诫他,不可劫掠百姓,多造杀戮,而应通过树立威信使百
姓自愿归顺。
D.九年正月,再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
最终封其为违命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戌现代汉语。
(1)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
(2)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答案】1.C
2.C
3.B
4.(1)当时唐主侍奉中原,虽然对外显露畏惧臣服,对内实则修整军备。
(2)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江南主没有听从,而是派遣使者请求
册封。太祖没有答允,命令梁迥再次出使,劝江南主入朝,江南主没有答复。太祖于是命曹
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不许”的主语是“帝”,应在“帝”前断开,排除AB:
第二个“江南主”是“不答”的主语,此外,“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作“命”的宾语,
因此应在“不答”后断开,排除从故选C。
2.本题考杳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两个“假”都
是“借”。句意:希望能借给我致力兵马/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总把H借给我。B.止确。C.坚
决地;险固的地势。句意:李煜称病,坚决地推辞不去入朝/秦孝公占据着崎山和函谷关的
险固地势。D.正确。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恰逢宜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
错。结合原文“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
取“,可见林仁肇是向江南主建议自己假装凭借宜州、歙州反叛。故选B。
4.本题考杏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中国”,中原:“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为;“修备”,修整军备。(2)“小、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国,大国;“奈何”,为什么:“见”,被:“为”,语气词,呢。
参考译文:
太祖开宝四年,南唐主李煜派其弟李从羔前来朝见,太祖赏赐李从善府邸,把他留在京
城。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李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李煜,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当时唐主侍奉中原,虽然对外显露畏惧臣服,对内实则修整军备。等到南汉灭亡,李煜非常
害怕,就上表乞求废掉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之前,唐主李煜赠送给赵普五
万银钱,赵普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祖,太祖说:“这不能够不接受,不过要用书信回复他。”
赵普拒绝,太祖说道:“大国的气量,不能够自己削弱自己,应当(接受钱财)让他们不要
揣测(我们的意图)。“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上奏:“淮南踪守的军队数量
很少,宋朝已经灭了蜀国,如今又攻取岭南,军队远道而来十分疲乏。希望能借给我数万兵
马,收复江北故土。”江南主没有采纳。林仁肇又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以后一定会成
为宋朝的助力。我请求假装凭清宣州、歙州反叛,陛下公开讨伐我,我将去向吴越请求军队,
到那里就偷偷地进攻他们,吴越就能够被攻取。”江南主仍然没有采纳。太祖忌惮林仁堂的
威名,贿赂他的侍从,偷走了林仁肇的画像挂在房间中,邀请江南使者来观看,说:“林仁
学即将投降,先拿着这幅画作为信物。”使者回去告诉了江南主,江南主不知道这是反间计,
用鸩毒杀害了林仁肇。七年九月,太祖想讨伐江南却没有理由,于是派知制诰李居诏令李理
入朝。李煜称病,坚决地推辞不去人朝。李穆说:“入不入朝,国主自己决定就好。但宋朝
兵器精锐,恐怕不容易抵挡。应当仔细地考虑,不要留下遗感。”江南主没有听从,而是派
遣使者请求册封。太祖没有答允,命令梁迥再次出使,劝江南主人朝,江南主没有答复。太
祖于是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这时,曾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诚他们说:“平
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让百姓自己归顺。”
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
败江南军队。十月,李爆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接进兵。徐铉到了宋,对
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
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九年正月,智彬俘获江南王李
煜回到汴京。太祖亲至明德门,因为李煜曾经侍奉宋朝,命令不要用露布宣告,只让李思君
臣穿戴白衣纱帽在城楼下等待判决。最终下诏释放他,并封其为违命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句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王日:“为三者,奈何?”对日:“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袤不
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冷其功。夫圣人随时〃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
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
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戏王躬身。”
王弗听。
范蠡进谏日:“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
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日:“无是冢
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含僧。
王召范蠡而问焉,日:“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
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日:“与人奈何?”对日:“卑辞尊
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日:“诺。”乃令大夫种守于国,
与范袤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
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
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及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
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
梯。时将有反,事将有用,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
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日:“不毅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
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节选自《国语•越语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
殃
B.自若以处/以度天卜/待其来者而止之/因时之所宜/向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
殃
C.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
殃
D.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
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而不矜其功”与“犹蒙矜育”(《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
B.“靡王躬身”与“靡计不施”(《促织》〉两句中的“靡”含义相同。
C.“会稽”,指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D.“事将有间”与“彼节者有间”(《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间”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干.句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
政事等方面劝谏,句践不从。
B.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
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
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
D.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
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2)四封之外,故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越也。
【答案】1.C
2.B
3.I)
4.(1)如果天时没有发生变化,就不要攻打吴国:如果吴国人事没有发生变化,就不要挑
起事端。(2)在国境以外,应对敌国的策略,遇事当机立断,文种比不上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以如常态度处于当世,来揣度天
下事物,等到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变不利为有利,顺应适宜的时机而巩固有利条件。君王
夫妇应该如民众一样男耕女织,为民除去祸害,来逃避上天的祸殃。“待其来者而正之”中
“而”表示顺承关系,“之”指代前面的“待其来者”,作“正”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
A、D项。“因时之所宜而定之”与“待其来者而正之”句式相同,中间同样不可断开,排
除A、Bo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矜,夸耀,句意:辛劳而不夸耀
有功:矜,怜悯,句意: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B.靡,不止是,句意:不止是损害君王自身:
靡,无,没有,句意: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C.正确。D.间,间隙,句意:人事会有间隙可
乘的时候;间,空隙,间隙,句意:骨啰之间有空隙。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D."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错
误,从文章最后两段“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对曰:'四封之内,
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可见,应是越王句践从吴国为奴返回越国之后。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作”,起:“为人客”,攻打他国,
被攻者为主,攻者为客:“人事”,国家人事发生变化:“始”,事端。(2)“四封”,
四境;“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个人房产测绘服务合同标准范本
- 2025年个人货运车辆运输服务合同范本下载2篇
- 2025合同模板公司股权分配原则范本
- 2025合同模板客户名簿处理制度范本
- 2025印刷品合同样本范文
- 2025年度车间生产责任承包合同(含技术创新)规范范本4篇
- 2025工厂租房合同
- 2025年度别墅交易合同书(附庭院景观设计)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过户车辆违章处理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店长绩效考核聘用合同范本3篇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中医诊疗方案肾病科
- 2025年安庆港华燃气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玩具有害物质风险评估-洞察分析
- 2024年3月天津第一次高考英语试卷真题答案解析(精校打印)
- 2024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企业合规管理实务
- T-CHSA 020-2023 上颌骨缺损手术功能修复重建的专家共识
- Hypermesh lsdyna转动副连接课件完整版
- 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题100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