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复习笔记】王华《针灸学》(第9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1页
【高分复习笔记】王华《针灸学》(第9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2页
【高分复习笔记】王华《针灸学》(第9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3页
【高分复习笔记】王华《针灸学》(第9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4页
【高分复习笔记】王华《针灸学》(第9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内容简介

目录

绪论

。1复习笔记

0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篇针灸基础理论

第1章经络总论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腌穴总论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经络喻穴各论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中篇针灸技术

第4章针灸技术总论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针灸技术各论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下篇针灸治疗

第6章针灸治疗总论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针灸治疗各论

71复习笔记

7.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绪论

0.1复习笔记

一、针灸、针灸学的概念★★

口针灸: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是指通过针刺(或艾灸)刺激经络脆穴,调节血气,疏通

脏腑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方法Q

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经络胸穴、刺灸技术以及治疗方法,探寻针

灸防治疾病的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6

二、针灸的发展简史★★★

口针灸的起源

针刺的工具源于此石。

艾灸源于先民对火的利用。

针灸学理论的建立

时期作者著作意义

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

战国末期—《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基了基础

对奇经八脉、五输穴、原穴、八会穴、俞募穴、

汉秦越人《南》

针刺补泻法的认识上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新证,主张针药并用

东汉华佗—创立“华佗夹脊穴”

表1-1针灸学理论的建立

针灸学术的发展

表1.2针灸学术的发展

时期作者著作意义

晋皇甫谕《针灸甲乙经》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蹒

收录了针灸医方,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

普葛洪《时后备急方》

官科30多种病证,尤以急证用灸见长

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取用阿是穴、指寸法,记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载灸法的具体应用

北宋王惟一《铜人猫穴针灸图经》规范了经穴的定位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导针灸兼药,重视灸术和压痛点的作用

用歌赋的形式阐述针灸理论和治疗,注重“八脉

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

交会穴”“流注八穴”“手指补泻”

继处经没侬乙经戏后对针灸学术的窸

明杨维洲《针灸大成》

清天谦《医宗金鉴》继承了历代针灸要旨,通篇图文(Si)并茂

强调耕证取穴,针药并重,将中枢、急脉两穴确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

定为经穴

0.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说明:本章为考研非重点章节,故未收录考研真题。

一、A型题

口《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皇甫谧

B.杨继洲

C.滑伯仁

D.王惟一

E.孙思邈

【答案】A

【解析】魏晋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佚)的针

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针灸甲乙经》。

❷下列哪本书的出现说明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针灸大成》

D,《内经》

E.《难经》

【答案】D

【解析】《内经》建立了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为主体的经络学说,

说明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针灸逢源》记载经穴多少个?()

A.356个

B.349个

C.312个

D.359个

E.361个

【答案】E

【解析】李学川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尤其是将中枢、急脉

两穴确定为经穴,使经穴总数达361个,并沿用至21世纪初。

二、B型题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U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答案】C

【解析】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

: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答案】D

【解析】北宋时期王惟一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具铜人孔穴针灸模型,外刻经络腌

穴,内置脏腑,供针灸教学和考试使用,规范了经穴的定位。

三、X型题

以下书籍中,为针灸学史上总结性的代表著作的()。

A.《内经》

B.《针灸大全》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难经》

【答案】ACD

四、填空题

我国最早铸造针灸铜人的是朝的O

【答案】宋:王惟一

【解析】北宋王惟一于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腌穴针灸图经》,并雕印刻碑,由

政府颁布。

上篇针灸基础理论

第1章经络总论

1.1复习笔记

C运行气血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是,联络脏腑

的通路

[沟通内外、贯穿上下

图1-1经络的概念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r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手感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f十手三阳经V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二J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

经f足太阴脾经直接属络关系

脉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

1是少阴肾经

r是阳明胃经

1足三阳经一

/经脉足少阳胆经

I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人脉:督脓、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线脉、阴跷脉、阳践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

经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

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可约束骨骼、屈伸关

i附属部分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可抗御外邪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告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计15支,有

络J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治濯气血

脉j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图1-2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D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称为“正经”,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表1・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总体分布左右对称

头面部的分布①解展行于面部,足阳明经行于额部;②太瞰行于面颊(手太阳)、头顶及

头后部(足太瞰力③少阳经行于倒头部

阴经行于内颠,幽行于外倒面。内仅分三阴,外分三阳。

①太阴、阳明在前绿:②少阴、太阳在后绿J③麻阴、少阳在中线。

四肢郃的分布注: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质阴在前,太阴在申,少阴在后J内踝尖

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破阴在中,少阴在后6

④下肢外例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熊干部的分布①手三阴经均从碉行于腋下,手三脸行于肩部和肩脚都;

②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

面。斐腋嘛于睇面

(2)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①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手三阴、三

阳互成表里,足三阴、三阳互成表里。

②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3)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JI络的一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喉咙

手阳明大胧经虐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央口、鼻

足耐胃经属胃,络髀起2HL入上告,环口夹后,御御龙

足太阴牌经属牌,珞胃,演注心中夹咽,连舌本,敢舌下

手少帆'经属心,络小肠,JJ5夹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国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施

足少阴肾经属,,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睢咙,夹舌本

手般阴心包经虐心包,络三焦一

手少阳三船属三焦,络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是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起于目神跳,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踢酬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环居内

表1・2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①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②交接规律(图1-3)

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交接一手足末端;

b.同名的阳经与阳经交接一头面部;

食指端鼻乳旁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一一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心中----------------------1

小指端日内眦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一人足太阳膀胱经——一足少阴肾经

---------------------------购中----------------------1

T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

手版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照经一》是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肺巾------------------------1

C.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交接T胸中。

图1-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5)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从肺经开始,肺经T大肠经T胃经一脾经一心经一小肠经一膀胱经一肾经一心包经一三焦

经T胆经一肝经(终于肝经),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

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

表1.3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

概念特点作用

奇督脉、任脉、冲脉'带①不直接隶属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①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脉、阴晓脉、阳映脉、

八②㈡or: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啊

阴维脉、阳维脉的总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

称,是十二经脉之外的腹部两僧;②与某些脏腑(皿

重要经脓,联络、统率、③督脉rf®般波,调节全身阳经脉气WOiizM

调节十二经脉④任脉Y阴㈱却调节全身阴经脉气;醺)关系密切

⑤冲脉Y士石Ml贰,靖调节十二

经气血

十十二正经寓、入、出、①高:从醐町节附近的正经另J出;①加强十二经脉的内

合的腑部分,是正经②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JM联知外联系,②加强经脉所

1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③出;再黜干体表上行头项勖属络的脏崩在体腔深

别④合;在头顶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部的联知③补充十二

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锄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

不足,扩大经穴的主治

范围

十即经筋,是十二经脉之

气结、聚、散、络于筋附于骨和关节,具有畸鼠谩振动的机能(谢翻涉)

1肉、关节的体系,受十

筋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

调节

十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

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络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

皮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有十五条,十二经脉各十二经脉的刘路均从本经酬雌蝴肝各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

五有一条,加上任陈督经赫

络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手太阴络脉一列抉、手阳麻各脉一偏历、足阳明络脉一丰隆

脉足太阳络脉一公孙、手少障各脉一通里、手太阳络脉一支正

足太阳络脉一飞扬、足少睡各脉一大钟、手照阴络脉一内关

手少阳络脉一外关、足少蹴脉一光明、足版阴络脉T沟

督脉之络一长强、任脉之络——鸡尾、脚之大给一大包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匹海

标本★★★★

(1)概念

“标本”是指经脉腌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2)十二经脉标本部位和相应腌穴(表1-4):

本标

十二经脉

部位部位相应皤穴

足太阳电上5寸中附阳两络命门(目)睛明

足少阳我阴之间足窍阴窗笼(耳)之前听会

足阳明厉兑厉兑籍下,夹就纵人迎

足少阴内踩下上3寸中交信、复滔背命与舌下两脉肾俞、麻泉

足戚阴行间上5寸所中时背翕肝物

足太阴中封前上4寸中三贩背翕与舌本牌俞、麻泉

手太阳外跟之后养老命门《目〉之上1寸攒竹

手少阳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中港耳后上角下外眦丝竹空

手阳明时骨中上至别阳曲池颜下合雷上迎香

手太阴寸口之中太渊腋内动脉中府

手少阴锐骨之瑞神1门目刖心俞

手厥阴事后两筋之间2寸申腋下3寸天池

表1・4十二经脉标本部位和相应腌穴

根结★★★

“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6

(足)六经跟(井穴)结

太阳至阴命门(目)

阳明厉兑颠大(钳耳)

少阳窍阴窗笼(耳)

太阴隐白太仓(W)

鼠阴大敦玉英(玉堂),络腹中

少阴涌泉麻泉(舌下)

表1・5(足)六经根结部位

气街★★

(1)概念: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2)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9

(3)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

四海★★★★★

四海是指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四每部位喻穴作用

髓海头(脑)百会'风府元神押,神气的本源,旗经络活动的主宰

气海胸柱骨、人迎宗气所聚之处,贯心麻行呼吸

血海下腹部(冲脉)大杼、上巨虚、下巨鹿十二经之根本,三麟气之所比人体生畲活动的原动力

水谷之海上腹部(胃)气冲、足三里气血生化之源

表1-6四海部位及相应瑜穴以及作用

1.2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口“阳脉之海”指的是()6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足阳明胃经

【答案】B

【解析】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之海工

目气街是经气()Q

A,组成和来源

B.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

C.布散的主要部位

D,蓄积停留之处

E.别道奇行路径

【答案】B

【解析】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包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

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

目十二经脉中“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2010复

试研]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少阳三焦经

【答案】B

【解析】A项,手阳明大顺经入下齿中,夹口、鼻;B项,手太阳小肠经循咽,至

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C项,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D项,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E项,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出耳上

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口奇经人脉中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2010复试研]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阳维脉

E.阳跷脉

【答案】C

【解析】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昌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及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0复试研]

A.阴经都可直达头面

B.依靠络脉联系

C.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于头面

D.I愉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

E.阴经经气可以直达头面

【答案】C

【解析】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

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

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的循行是分不开的。

3其循行多从肘膝以下分出的经络是()6[统考2010研]

A,别络

B.经别

C.奇经

D.经筋

【答案】A

【解析】别络:指十二正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属络脉之较大者,共有十五条。其

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十二经脉的另〔络都从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系,任脉

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于身体的侧部。

一足阳明胃经与它经相交的部位是()。[统考2009研]

A,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B.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脐胱经

C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D.在足小趾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答案】A

【解析】十二经脉有三种交接方式,分别为: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

交接,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故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

接于足大趾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鼻翼旁。

目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出的部位是()。[统考2009研]

A.头面部

B.胸背部

C.肘膝以上

D.肘膝以下

【答案】D

【解析】别络是经脉的分支,十二经脉的别络多行于身体的浅表部位,从四肢肘

、膝关节以下分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交接于目内眦的两条经脉是()。[统考2008研]

A.手太阳与足太阳

B.手少阳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足阳明

D.手太阴与手阳明

【答案】A

【解析】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

从足走腹。其中,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额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

颊、头顶及头后部。A项,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的分支从面颊部分出,经眼

眶下缘到达目内眦的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B项,手少阳与足少阳交接于目外眦

oC项,手阳明与足阳明于鼻翼旁相交接。D项,手太阴与手阳明交接于食指端。

[E十二经脉气血贯注的形式是()。[统考2007研]

A.循环贯注

B.手足贯注

C.左右贯注

D.上下贯注

【答案】A

【解析】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其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

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贯注

系统。

鹏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作用的是()0[统考2007研]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答案】B

【解析】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系统.具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如《素闻痿论》说:“宗筋主

束骨而利机关也。”

厘十二经脉气血有余则渗注于()。[统考2006研]

A.经别

B.经筋

C.奇经

D.别络

E.孙络

【答案】C

【解析】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其功能为:①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

联系:②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国经脉中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统考2006研]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经脉

E.奇经八脉

【答案】B

【解析】十二经别即别行的正经,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加

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1《素问・气穴论》称其具有“溢奇邪”“通营卫”作用的是()。[统考2005研]

A.皮部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大络

【答案】B

【解析】孙络是络脉的分支,是最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称其具有“溢奇邪”

“通营卫”的作用°A项,“皮部”,为皮肤按经络分布的分区,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

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C项,“浮络”,为循行于为表且常浮现的络脉;

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D项,“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有十五条,称为“

十五别络”;其主要生理功能;①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琰系;②加强人体前后

侧面的联系;③统率其他络脉以渗灌气血濡养全身。E项,大络即全身最大的络脉,包括

十四经各有一条大络,再加上脾脏有一条大络(以上又合称“十五络”)和胃腑有一条大络

(名“胃之大络”)。

一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的是()。

A.经别

B.别络

C,阴维脉

D.阳维脉

E.阴跷脉

【答案】A

【解析】经别,为别行的正经,其生理功能有五方面;①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

在体内的联系;②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③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

的联系:④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⑤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肱与心脏的联系。B项,

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其主要生理功能是:①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②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和统率其他络脉以渗灌气血濡养全身QC项,阴维脉有维系联

络全身阴经的作用。D项,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E项,阴跷脉和阳跷脉共

同主司下肢运动和眼睑的开合。

二、B型题

A.髓海

B.阴脉之海

C气海

D.十二经脉之海

口冲脉为()。[统考2009研]

【答案】D

@膻中为()。[统考2009研]

【答案】C

【解析】A项,髓海指髓聚之处,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所以脑为髓海。B项

,阴脉之海是阴脉汇集之处,阴脉指手足三阴经脉,背为阳、腹为阴,任脉循行于腹中线

上,能总任阴脉之气,所以任脉为阴脉之海。C项,气海是气汇聚之处,在肺的作用下,

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在胸中结合为宗气,宗气所在之处,称为气海;其中

膻中穴在胸中,为宗气积聚之处,所以膻中为气海。D项,十二经脉之海是十二经脉气血

汇聚之处。冲脉,起于胞中,上行于头,下至于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贯穿全身,

通受十二经之气血,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当脏腑经络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

贮藏;而在脏腑经络气血不足时,冲脉则给予补充灌注,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

活动的需要。故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又因与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故又有“血海”

之称。

三、X型题

仆气街”是指()o

A.头

B.胸

C.腹(背)

D.胫

E.四肢

【答案】ABCD

【解析】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

气有街。

且起于胞中的经脉是()。[统考2009研]

A,任脉

B.冲脉

C.带脉

D.督脉

【答案】ABD

【解析】冲脉、任脓、督脉均起于胞中而下出会阴。冲脓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

相并,挟脐上行;任脉则沿阴阜,沿腹胸部正中线上行;督脉则沿脊柱里面上行。因此称

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岐。C项,带脉则起于季肋,斜向下行至带脉穴,环行于腰腹

部。

目十二经脉中“四根”“三结”指的是()。

A,头面为结

B.胸腹为结

C.四肢为根

D,下肢为根

E,上肢为根

【答案】ABC

【解析】“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

、腹部。“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月十二经脉中与喉咙有联系的经脉有()。[统考2007研]

A.肺经

B.肾经

C.脾经

D.胃经

【答案】ABD

【解析】A项,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从肺系(喉咙部)横出腋下,

……出其端。B项,足少阴肾经:其之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络膀胱。

C项,足太阴脾经:从足趾走向腹、胸,交与手少阴心经,其经脉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

两旁,连舍本,散舌下,但未宜接经过咽喉。D项,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

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目奇经八脉的特点是()。

A,有各自所属的腌穴

B.不隶属于脏腑

C.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D,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

E.别道奇行

【答案】BCDE

【解析】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也

称“别道奇行”的经脉,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A项,奇经八脉中只有督脉和任脉有其所属

的胸穴。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阴经和阴经的交接部位有()。[统考2007研]

A.肺中

B.手指端

C.胸中

D.足趾端

【答案】AC

【解析】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于胸腔,其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

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B项,“

手指端”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交接部位。D顶,“足趾端”是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的交

接部位。

:十二经脉中,与牙齿有联系的是()。[统考2006研]

A.胃经

B.大肠经

C.小肠经

D,三焦经

【答案】AB

【解析】A项,足阳明胃经其主干循行“入上齿中、B项,手阳明大肠经其分支循

行“入下齿中二CD两项,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均与上齿和下齿无所经过和交会。

四、填空题

D《四总穴歌》说:“肚腹,腰背求,头项寻,面口收。”

【答案】三里留:委中:列缺:合谷

【解析】《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是循经取穴的具体体现。

:十五络脉由十二经脉及、各自别出一络,加上组成。

【答案】任脉;督脉;脾之大络

五、问答题

[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天津中医药大学2014、2016复试研]

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

食指端算旁足大趾内踹

XD手太阴肺经——A©手阳明大肠经——A③足阳明胃经——A④足太阴牌经

交接交接交接心中交接

足小趾端目内眦手小指端

⑧足少阴肾给1——⑦足太阳膀胱给"——⑥手太阳小肠纶•—⑤手少阴心经

n.人心交接交接交接

冲交接

*无名制H目外眦足大趾外端

⑨手厥阴心包经——►⑩手少阳三集经——A⑪足少阳胆经►⑫足厥阴肝经

交接交接交接I

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图1-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简述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不同点,奇经八脉的作用。[天津中医药大学2016复试研]

答:(1)十二经脉又称

“E经”,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肺、心包

、心)经,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经,足三阳(胃、胆、膀胱)经,足三阴(脾、

肝、肾)经。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

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

(2)奇经八脉的作用

①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统摄有关经脉气血

、协调阴阳。

②对十二经脉气血起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第2章腌穴总论

2.1复习笔记

一、瑜穴的分类★★★

喻穴概念人体脏帼经络之气愉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

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脆穴穴位懒称

输穴五梏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财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表2-1腌穴的概念及与输穴、俞穴的区分

分类特点作用

十四经穴具有蹄的名僦咐&归肝十四经脉系统治疗本经和相应脏帼病证

有酶的名称,有明确丽,但尚未归入或王治范围比较单纯,对某些病

奇穴

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的II穴证有特殊功效

阿是穴(天应穴、不无具体的名称,无固定的位国,无固定数目,

甘)以压编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

表2-2人体胸穴分类

二、腌穴的主治特点(即治疗作用)★★★★★

表2.3腌穴的主治特点

主治特点概念、特点举例

褊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容睛明、承泣、搜竹、瞳子髅治疗眼疾

近治作用育的病症,这是一切愉穴主治作用的共同点、

(“馀穴所在,主治所在'今

输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SEIh组织器育合谷穴,能治手腕部病症,又治顼部

远治作用病证,是十四经修穴壬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和疾面部扃症,还可治外感病的发热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瞬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针刺天枢既止泻又治便秘;复溜主治

特殊作用

治疗作用水肿、汗证(无汗或多汗)

三、腌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经名本经主冶W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曜肺、唯病

手三阴经手脚鹿心、胃病胸自漏

神志病

手少脂心病

手卿照削头、晏,口齿篇

手三阳经手少幽侧头、胁肋痛咽唯偶、财

眼痛、耳病

手太陶后头、腐脚,林志病

十二经脉际

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胃脂病

是三阳经是少阳经蜴头、耳、项、胁助、胆病艇赛、热角

眼病

足太啮后头、项、背腹、肛肠病

是太檄脾胃病

正阴经足脚鹿肝病腹部病、妇科痛

前阴病

足少脂肾、肺、咽喉病

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册—

任督二脉防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病、妇科病

表2・4十四经腌穴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腌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三、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殊称号的腌穴。包括五输穴、原穴

、络穴、那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在第6章针

灸治疗总论中详细总结.

四、腌穴的定位方法

口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

(1)概念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

确定胸穴位置的方法。

(2)常用骨度分寸表(表2-5)

表2-5确定腌穴位置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寸说明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申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酎的纵郁晴

眉间(犍)至前发际正印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拈嘴穴的纵向距离

头面部3

两领角发际(头维)之间9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雕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眠(完骨)之间9横寸用于确定头后部18穴的横向距离

胸骨上窝(天突)至剑胸结合中点

9直寸用干确定胸部任脉愉穴的纵向距寓

(鼓骨)

剑胸结合申点(岐骨)至黜8直寸用于确定上腹郁愉穴的纵向距离

胸腹协那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ftt)5直寸用于褊定下腹部脸穴的纵睡离

两肩胛醐突内恻缘之间12横寸用于确定胸部防的搐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8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崎穴的根向距离

背腰部肩脚骨横缘至后正中线3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瑜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至附根纹(平尺骨磨

9直寸用于艇上黯的纵向距商

嘴)

上肢部

时微(平尺骨毓)至蜿掌(背)

12直寸用于确定前臂滩穴的纵向距离

蜒端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至最底18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部龄穴的纵向距离

霞底至镀尖2直寸

最尖(膝中)至内踝尖15直寸

用于确定小腿内网部瑜穴的纵向距富

胫骨内侧邸方阴陵泉至柳尖B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瞰砰箧尖)19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前外恻部瑜穴的纵向距寓

下肢部

酩至胭横纹14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输穴的纵向距寓

胭横纹(平霰尖)至外踝尖16直寸用干确定小腿外削部瑜穴的纵向距离

械尖至足底3直寸肝确定足内脚献的纵向跄离

指寸定位法★★★★

(1)概念

指寸定位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腌

穴的方法。

(2)常用指寸(表2・6)

表2-6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患者分寸方法折量寸

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槎侧两端纹头屈曲呈环形之间的距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