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3 古诗词考查热点提炼(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要点梳理+内容梳理)-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_第1页
考点03 古诗词考查热点提炼(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要点梳理+内容梳理)-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_第2页
考点03 古诗词考查热点提炼(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要点梳理+内容梳理)-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_第3页
考点03 古诗词考查热点提炼(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要点梳理+内容梳理)-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_第4页
考点03 古诗词考查热点提炼(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要点梳理+内容梳理)-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备考考点03古诗词考查热点提炼(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要点梳理+内容梳理)1.了解古代诗歌分类。(1)从体裁分:古典诗歌首先分为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包含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乐府诗(题目上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和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共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或末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偶句都押韵。绝句:一共四句,又叫“截句”,是律诗的一半。词:句子长短不一,词牌限定了词的字数、音韵、文字的形式,词中用典较多。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分为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秦观和李清照)。(2)从题材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此外还有爱情诗、说理诗、感怀诗等。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写景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咏物诗: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等。(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4.理解和把握一些常用的诗歌意象内涵,对精练、深刻地回答诗歌鉴赏题也非常重要和必要。(1)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白雪、玉壶、冰心--高洁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杜鹃、磁针--坚贞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青鸟、鸿雁、雁足、尺素--音信、书信(2)常见的人物意象特点: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常见题型解题技巧】1.品味炼字类(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1)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2)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3)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这个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或情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名句赏析类:(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应对策略答题前先判断出诗句的类型,从景、情、理三方面分析。一般来说,诗句具有这三种类型,分别如下:(1)写景:景重,情浓,意淡。如果是写景,用了xxx的写景方法,描绘了xx的优美景致等;景致优美,让人心怡。(2)抒情:情重,景散,意明。如果是抒情,思考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色彩与思想感情等;情真意浓,格调高亢。(3)言理:意重、情浓、景淡。如果是哲理,思考理-趣的融合、哲理给人的启示和思考等。蕴含哲理,气人心智。描写类答题格式:A、本诗在描写上成功的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烘托了诗人……感情。B、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抒情方法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抒情手法,全诗主要写出了……(诗句内容解说),抒发了……情感,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抒发得……(用术语)。修辞类答题格式:本句或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地写出了……(诗句解说即字面含义),表达了诗人……情感。3.主旨情感类(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思路:借助题目、词前小序、关键词、注释、作者的生平、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找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主旨类答题格式: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象、风光、画面等),抒发(表达、表现)……的感情(情怀、抱负等)4.想象描述类:(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应对策略:描述画面其实就是创造性地合理想象的翻译句子。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根据诗歌的语境,抓住主要景象或形象并概括出这一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分析出诗歌表达了诗人xxx的思想情感或给怎样的启示和思考。注意: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回答要具体:比如不能只说“表达了感伤的情怀,应回答出为什么而感伤。5.表达技巧类:(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艺术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工笔、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忧国忧民等。(6)语言特点: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等。(7)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平淡、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等。(8)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应对策略: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运用典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记叙;(4)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诗歌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表达技巧类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表达技巧表现了……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了……的道理。【注意: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6、理解词语类理解词语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结构上作用:从词语在诗歌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诗词具体内容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开篇的铺垫、烘托;中间的过渡、照应;结尾的深化、升华主题等。内容上的作用:即词语在诗词表达的内容或诗人表达的情感中起到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在结合全诗内容解释词语的作用。7.选择题答题技巧(1)考试说明能力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典诗歌。具体要求:①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为什么写?写了什么?)②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怎样写的?)(2)现存问题分析问题之一:读不懂诗问题之二:只懂大概,阅读粗糙不仔细,客观题丢分问题之三:答题不具体,缺少翻译与分析(3)方法指导设题方向:在翻译、概括和手法上设置问题解题策略:①先审清题干,弄清单选还是多选,正确还是错误。②寻找敏感点。圈出明显的敏感点,带问题去比对排除③好处:可以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纠结内容,在审题过程中你已经大概了解诗歌内容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按解读诗歌的方法去比对排除了。(4)错因归类①词句翔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关注选项中的“意谓”、.“描绘”、“写出”等词。回归文本,从整体上把握写作对象。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②概况有误。对诗歌语言风格、意境、情感分析不到位。关注选项中的“语言”“表达”“抒发”等词。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要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情感。注意结合注释分析。③手法判断失误,效果分析不准。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5)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①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②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③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④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⑤.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思亲念友;·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如:王维《渭城曲》;·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歌按内容分类及其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1.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2.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3.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4.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5.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6.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7.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8.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流水、落花: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子规、猿啼: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鸿雁:常借指书信,常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折杨柳:送别、留恋、伤感。篱笆、鸡啼、犬吠:田园的闲适、悠然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三、《黄鹤楼》(一)主要内容1、首联扣题,神话起笔,吊古(仙人驾鹤经过)伤今(鹤去楼空)。2、颔联承上,抚今(黄鹤不复返)追昔(白云千年飘),抒岁月易逝、怅惘之情。3、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历历树、萋萋草,境界阔大,色彩鲜明。4、尾联抒情,描写夕阳西下、烟波浩渺之景,抒发思乡之情。(二)艺术手法1、虚实结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2、用典:昔人已乘黄鹤去由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伤今,写出了无限怅惘之情。3、寓情于景(1)颔联:选取了悠悠千载的白云,描绘了一幅空寂寥落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感。(2)颈联:描写了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三)思想感情: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思乡之情。2、作者情感与景象变化的特点。(1)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2)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四)语言赏析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1)描绘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2)运用手法: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描写了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2、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运用典故,虚实结合,由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伤今,写出了无限怅惘之情。3、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描绘画面: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满怀愁绪。(2)写法角度:由景生情,借景抒情,借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抒发了诗人因远离故土而生发出的怀乡之情。4、炼字角度(1)空:首联中的“空”指只、只有,表达了现在鹤去楼空,重在写景;颔联中的“空”指空空的,空荡荡,表达了诗人因仙人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而导致的内心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重在抒情。两个“空”字,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2)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和草木茂盛的特点。(3)“黄鹤”连用:诗歌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是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4)愁: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在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四、《使至塞上》(一)主要内容1、记叙:(1)首联交待出使任务及所到地点;(形单影只,孤寂心境)(2)尾联途中得知军情,显示出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呼应首联,暗示战争胜利,赞叹都护。(自豪达观)2、写景:(1)颔联以蓬自比,以雁反衬(动态);(激愤抑郁,飘零之感)(2)颈联描绘宏大苍凉的边塞风光图(静态)。(意境雄浑、壮阔深邃)3、既言事,又写景,更寓情于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二)艺术手法1、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关,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2、用典:都护在燕然。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3、寓情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之笔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三)思想感情:1、这首诗描写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孤独、郁闷和失意、飘零之感。。2、作者情感变化。(1)单车问边,形单影只,孤寂心境。(2)看到蓬草、归雁,激愤抑郁,飘零之感。(3)看到孤烟、落日,慷慨悲壮,苍凉孤寂。(4)得知前方胜利,赞扬都护,自豪之情。(四)语言赏析1、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描绘画面: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2)运用手法: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以传神之笔刻画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3)构图角度: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手法,寓情于景,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关,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3、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运用典故,以东汉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前方战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4、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点题,交待出使任务及所到地点,“单车”表达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心境,“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5、炼字角度(1)“单车”表达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心境。(2)“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写出了沙漠的广阔无垠。“孤”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衬托大漠的雄浑。“直”写出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表现出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坚毅,突出塞上景色苍凉雄浑壮阔的特点。“长”写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圆”写出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表现塞上景色苍凉雄浑壮阔的特点。五、《钱塘湖春行》(一)主要内容1、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大处落笔勾勒景色:春水初涨,云脚低垂。2、颔联具体描写早春景色:早莺争树,新燕筑巢。3、颈联具体描写早春景色:乱花初放,浅草初生。4、尾联呼应首联,再点游踪,直抒胸臆,赞美早春美景。(二)艺术手法1、拟人:几处早莺争暖树。形象地描写出早春时余寒未尽,黄莺争落向阳枝头的状态,突出了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2、动静结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和对花草静态化的描写,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3、寓情于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游春的喜悦之情。4、俯视仰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仰视的角度来写高处争春的莺燕,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迎春的花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三)思想感情: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游春的喜悦之情。2、尾联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四)语言赏析1、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1)描绘画面: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不知谁家新来看燕子正啄呢衔草,营建新巢。(2)运用手法:运用拟人、对偶手法,寓情于景,形象地描绘了早莺争树,新燕筑巢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2、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1)描绘画面: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渐开渐多,让人目不暇接,马蹄在新生的野草里时隐时现,诗人信马由缰,沉浸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里。(2)运用手法:运用对偶手法,寓情于景,形象地描绘了乱花初放,浅草初生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3、炼字角度(1)“初平”准确地写出春水初涨,略与堤岸平齐的状态。(2)“低”写出白云低垂,与湖水相接的情景,生动地勾勒出了西湖早春湖水初涨时的情形。(3)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争”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出早春时余寒未尽,黄莺争落向阳枝头的状态,突出了早春的生机活力。“几处”“谁家”准确地写出了早春时节鸟儿还少,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4)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形象地写出早春时节各种花竞相开放的特点。“渐欲”“才能”形象地描绘了乱花初放,浅草初生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早春的季节特点和早春的生机活力。六、《饮酒(其五)》(一)主要内容1、记结庐之事(1)记述自己生活状况:身居尘世,没有喧嚣。(2)自问自答,揭示原因:精神超脱,心灵宁静。2、写田园之景(1)东篱采菊,闲适自在;(2)飞鸟投林,怡然自得。3、抒隐居之情: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真意: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二)艺术手法1、设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一问一答中,揭示了诗人能远离俗世,不受世俗事物干扰的原因:只要心情闲适、心志高远,即使身居闹市也能获得内心的宁静,给读者以深远的思考。2、寓情于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用简淡的语言描写了诗人在东篱采菊,看飞鸟归林的画面,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心境,表达了对田园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之情。(三)思想感情:1、这首诗描写诗人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田园)风光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1)怡然自得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对自然(田园)风光的喜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哲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揭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启示人们只有思想上远离世俗的喧嚣,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四)语言赏析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炼字角度:“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2)运用手法:寓情于景,用简淡的语言描写了诗人在东篱采菊,见南山美景的画面,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心境,表达了对田园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之情。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1)描绘画面:傍晚时分,山林中云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回巢,飞归山林。(2)运用手法:寓情于景,用简淡的语言描写了诗人望云气升腾,看飞鸟归林的画面,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心境,表达了对田园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之情。(五)语言风格:淡而有味1、语言角度:“采”“见”等词,用词平淡,但经诗人锤炼,充满了生活情味,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心境。2、选材角度:诗中描写的东篱、南山、菊花、飞鸟等景物,寻常可见,但经诗人组合,营造了一种闲远散淡的氛围,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心境。七、《春望》(一)主要内容1、首联:起笔写景,望中所见巨大反差: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国都残破,乱草丛生。2、颔联:承上启下,感时恨别,移情于物,看花溅泪,听鸟惊心。3、颈联:转写家人,战火持续,思念亲人。4、尾联:落笔自身,白发稀疏,苍老之态,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二)艺术手法1、反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反衬哀情,花本美丽,但因伤心国事,诗人见花反而落泪;鸟鸣悦耳,但因思念亲人,诗人听后反而心惊,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思念家人的感情。2、寓情于景(融情于景、移情于物):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首联:通过描写春天长安城中荒芜破败,人烟稀少,乱草丛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2)颔联:因伤心国事,诗人见花盛开反而落泪;因思念亲人,诗人听鸟鸣叫反而心惊,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思念家人的感情。3、借代、夸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代指战争,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抵万金”突出了战乱时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表达了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感情。(三)思想感情:1、全诗围绕“望”字,描写了诗人在国破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2、忧国伤时:(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感时花溅泪(3)烽火连三月3、念家:(1)恨别鸟惊心(2)家书抵万金。4、悲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四)语言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炼字角度:“破”形象地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写出了城市里人烟稀少、乱草遍地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运用手法: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春天长安城中荒芜破败,人烟稀少,乱草丛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寓情于景,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反衬哀情,花本美丽,但因伤心国事,诗人见花反而落泪;鸟鸣悦耳,但因思念亲人,诗人听后反而心惊,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思念家人的感情。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描绘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破败不堪的国都,满头白发的诗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已经稀疏得无法插簪了。(2)运用手法:运用动作、外貌的细节描写,借搔头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刻画出诗人忧愁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亲、悲己的心情。(五)语言风格:沉郁顿挫1、沉郁:感情的悲慨、浓郁、深厚。《春望》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深沉悲慨。2、顿挫: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春望》中反复以迂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主要是融情于景,从起笔写远景的山河草木,到近景的花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将宏大的家国之悲、身世之痛,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八、《雁门太守行》(一)主要内容1、首联:白天,写兵临城下,戒备森严,渲染战前紧张氛围,表现将士临危不惧的气概。2、颔联:黄昏,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秋色之美丽,反衬战争之惨烈。3、颈联:夜晚,写援军乘夜奔袭,渲染悲壮气氛。4、尾联:抒情,用黄金台、玉龙剑的典故,抒发将士们誓死奋战、报效朝廷的决心,含蓄点明主旨。(二)艺术手法1、比喻、夸张、对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云”比喻敌军气焰嚣张,借阳光下铠甲的金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色彩对比鲜明,运用夸张,把敌军的来势凶猛与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进行对比,渲染了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了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2、用典:(1)半卷红旗临易水:借用荆轲《易水歌》的典故,既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又增添了战争的悲壮色彩,表现了诗人对无所畏惧、紧急驰援前线的将士们的敬佩、关切、担忧之情。(2)报君黄金台上意:借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含蓄地点出诗作的主旨。(三)思想感情:1、全诗描写了一场悲壮惨烈的边关战争,高度赞扬了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抒发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誓死报国的情怀。2、主旨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四)语言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1)炼字角度:“压”“摧”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开”借阳光下铠甲的金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展示了我军将士严阵以待、英勇应战的画面。(2)运用手法:用“黑云”比喻敌军气焰嚣张,借阳光下铠甲的金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色彩对比鲜明,运用夸张,把敌军的来势凶猛与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进行对比,渲染了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了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3)描绘画面:城头上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守城将士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1)描绘画面:战斗的号角声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暮色中凝为紫色。(2)运用手法:视觉与听觉结合,从听觉角度表现战争的规模,从视觉角度表现战争的惨烈。用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形势,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1)描绘画面:夜寒风大,驰援的将士们半卷着红旗,长途奔袭,轻兵夜进,悄悄临近易水;秋霜浓重,战鼓声音低咽,将士们士气高昂,伺机突袭。(2)运用手法:用荆轲《易水歌》的典故,既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又增添了战争的悲壮色彩,表现了诗人对无所畏惧、紧急驰援前线的将士们的敬佩、关切、担忧之情。(3)炼字角度:“半卷红旗”细节描写连夜奔袭之状;“鼓寒”声音的细节描写,表现天气的寒冷,渲染悲壮的气氛。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含蓄地点出诗作的主旨。(五)语言风格:工于设色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黄金、玉龙。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面,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气氛,衬托了将士们视死如归、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九、《赤壁》(一)主要内容1、记叙:凭吊古迹,发现折戟未销,辨认前朝遗物。借物起兴,自然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2、议论:托古讽今,怀古伤今。感慨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东风”之力,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二)艺术手法1、借物起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一件折戟,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2、以小见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表现战争的胜败,以小见大,含蓄、形象地表达了对周瑜的不屑与嘲讽,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三)思想感情:1、诗歌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2、“东风”含义:(1)实指自然界的东风;(2)特指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3、哲理:时势造就英雄。(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四)语言赏析1、描绘画面: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沙里沉埋着一支铁戟,历经岁月,铁还没有完全销蚀,诗人把它拿起来磨洗一番,仔细辨认发现它原来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2、人物描写: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运用动作描写,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形象描写出一个在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3、易考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小见大,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表现战争的胜败,含蓄、形象地表达了对周瑜的不屑与嘲讽,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赏析格式、要点:手法+情感+哲理(五)语言风格:于寻常处见深刻(看似平淡实则不平淡)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戟,点出了此地曾是战场,有过历史风云变幻;折戟沉沙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用语平实却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的“认前朝”和抒怀做铺垫。十、《渔家傲》(一)主要内容1、上片写景:描写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浪漫境界。(1)梦中所见:海天相接的壮阔景象星海茫茫、天河流转、风帆舞动。(2)梦中所闻:美好归宿的愿望。回到帝所,天帝垂问。2、下片抒情:对现实生活的苦闷,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词人对答:日暮途远,感叹作诗无用。感叹自己空有才华,但战乱年代,身为女子,诗文无用,(2)词人愿望:厌弃现实,追求理想境界。大鹏展翅飞往三山。(二)艺术手法1、想象: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云海茫茫,晓雾弥漫,星河流转,风帆舞动,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性,虚实结合,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2、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大鹏鸟一样乘风高飞,奔向海外仙山,寻找幸福的愿望。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三)思想感情:1、这首词通过记梦,描绘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浪漫境界,抒发了对现实的苦闷和厌弃,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现实的苦闷: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1)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2)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3)有怨嗟,有感慨,有对现实的厌弃,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3、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四)语言赏析1、炼字角度:(1)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晓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2)转、舞:将词人在风浪中颠簸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性,虚实结合,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3)嗟、谩、报:“嗟”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显现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词人对人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流露出词人内心的哀怨惆怅,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报”是对上文中“问”字的回应,给人以笔断意连、一气呵成之感。(4)归:好像词人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又回到天帝身旁;表达词人经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2、想象: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云海茫茫,晓雾弥漫,星河流转,风帆舞动,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性,虚实结合,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3、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大鹏鸟一样乘风高飞,奔向海外仙山,寻找幸福的愿望。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4、描绘画面:(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上云海茫茫,层层叠叠的白云就像奔涌的波涛,和漫漫的晨雾连接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空中的银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着云涛起伏。(2)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看,大风刮起来了,那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她大声疾呼:大风啊,你不停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的仙山去吧!5、天帝形象:慈爱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形象。作用:反映了遭逢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孤独无依的词人对国家安定、百姓安康以及人生美好归宿的渴望与追求,自然地引出下片内容。(五)语言风格:气魄雄壮的豪放风格,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名家点评黄苏评此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梁启超评此词: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十一、《浣溪沙》(一)主要内容1、上片因今思昔:(1)描写景物:新曲、杯酒、旧亭台、夕阳西下。(2)感情变化:①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②对年华将逝的伤感,③对美好事物能够重现的期望。2、下片借景伤今:(1)描写景物:落花、归燕、香径。(2)感情变化:①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奈,②对燕子归来的喜悦,③物是人非,独自徘徊的孤寂伤感(二)艺术手法1、对比:(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新”是唱新词,“旧”是旧亭台,新词旧景的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去”的是落花,“来”的是新燕,在来去的对比中,突出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之情。2、寓情于景:词中通过对夕阳、落花、归燕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对美好生活的眷恋.注意格式:选取了……景物,描绘了……景象,表达了……情感。(三)思想感情:1、全词寓情于景,描写了词人填词饮酒的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抒发了词人对世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感慨。2、全词的感情变化:上片:①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②对年华将逝的伤感,③对美好事物能够重现的期望。下片:①对春花消逝的怜惜无奈,②对燕子归来的喜悦,③物是人非,独自徘徊的孤寂伤感3、哲理:美好的事物终会消逝,同时会伴随着其他美好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虚无。(四)语言赏析1、炼字角度:(1)独:独自,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孤寂伤感,伴随着萧条的春色及光阴流转,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词人的孤独寂寞与凄凉之感。(2)徘徊: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心绪不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2、意象角度:(1)落花:暮春之景,表达惜春的伤感和无奈。(2)归燕:表达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3)酒、旧亭台、夕阳:点明地点时令,描绘出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独自饮酒的景象,营造出伤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3、易考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情于景,“花落去”“燕归来”对比鲜明,描绘了暮春时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具有音乐美。同时给人哲理的启示:美好的事物终会消逝,同时会伴随着其他美好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虚无。黄鹤楼【文学常识】崔颢,唐代诗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奔放。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诗集》。【写作背景】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即创作了这首诗。原文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昔人①/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炼字:“空”字表达了鹤去楼空的无限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内容:颔联是首联的延伸,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前两联中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炼字:“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晴川③/历历④/汉阳树,芳草/萋萋⑤/鹦鹉洲。晴日里的原野中汉阳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③〔川〕平川、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⑤〔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内容:颈联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语言: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⑥〔乡关〕故乡。炼字: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表达了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情感: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使至塞上【文学常识】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原文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单车①/欲问边②,属国③/过居延④。(我独自)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行进在辽远的边塞地区。①〔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②〔问边〕慰问边关守军。③〔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④〔居延〕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情感: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征蓬⑤/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进入胡人的地方。⑤〔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修辞、内容: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炼字:“出”“入”二字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二字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感,意境深远大漠/孤烟⑥直,长河⑦/落日圆。茫茫大漠上一柱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夕阳西下,黄河上一轮落日又大又圆。⑥〔孤烟〕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⑦〔长河〕指黄河。炼字:“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出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长”字表现了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之大,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四个景物,描绘了雄浑辽阔、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萧关/逢候骑⑧,都护⑨/在燕然。在萧关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⑧〔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⑨〔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内容: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用典:运用典故“燕然勒功”,“燕然”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借指最前线,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主旨】本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钱塘湖春行【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同期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原文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①平/云脚/低。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①〔初〕刚刚。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景,从大处落笔,描绘了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几处早莺/争/暖树②,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泥在筑巢。②〔暖树〕向阳的树。内容:颔联写禽鸟的活动。炼字:“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繁茂又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才长出来的小草刚刚能够遮盖住马蹄。内容:颈联写植物的变化。炼字:“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初春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炼字:“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情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饮酒(其五)【文学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陶渊明曾做过几次官,但因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后辞官回家,归隐田园。《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原文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结庐①/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②?心远地自偏把房舍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远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①〔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②[尔]意思是如此、这样。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奇绝不可及之语”。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揭开了虽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谜底,表明因为自己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情感:写诗人虽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③/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③〔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炼字:“悠然”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这两句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表现手法:以景物衬托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山气/日夕④佳,飞鸟/相与还。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秀丽,成群的小鸟结伴而归。④〔日夕〕傍晚。内容:前句承上启下,承上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飞鸟结伴归林。这两句描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情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内容:“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以哲理句结尾,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主旨】本诗融情入景,描写了物我合一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春望【文学常识】本诗是一首古体诗。作者是杜甫。【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原文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国破/山河在,城①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内容: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炼字:“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情状,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内容:本联以“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章法分明。炼字:“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诗人移情于物,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愁思。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事持续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修辞: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③欲/不胜簪④。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③〔浑〕简直。④〔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炼字:“白头”是写实,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以想见诗人的苍老之态。“搔”字是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雁门太守行【文学常识】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世称“诗鬼”。《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写作背景】《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唐人好用这样的诗题写当时的题材,作品极多。原文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黑云压城①/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守城将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①〔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内容:描写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炼字:“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角②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③。号角声中冲锋陷阵,秋风为之助威,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②〔角〕军中号角。③〔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铺垫。表现手法: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惨烈,用“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将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进行点染,衬托出战地的悲壮之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军队半卷着红旗悄悄靠近易水,夜寒露重连进攻的战鼓也难擂响。内容:写夜晚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表明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暗示将士们具有悲壮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援军到来立即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鼓寒”的声音细节,使悲壮的气氛更浓了。报君/黄金台④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手持宝剑奋力杀敌,视死如归。④〔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⑤〔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忘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主旨】本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出悲壮的战争场面,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和爱国热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爱国情怀。赤壁【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诗文多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写作背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原文参考译文及词解鉴赏折戟沉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