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载货汽车》_第1页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载货汽车》_第2页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载货汽车》_第3页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载货汽车》_第4页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载货汽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43.040.20

CCST38

团体标准

T/CSAExx-20xx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载货汽车

Subjectiveevaluationmethodofautomobilecommodity—goodsvehicle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该标准所涉及要专利信息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Draftingguidelinesforcommercialgradesstandard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

T/CSAExx—20xx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载货汽车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载货汽车的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N类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按照本文件执行,其他类型汽车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12534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T/CSAEXX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急踩油门/急松油门Tipin/Tipout

指在极短时间内急踩油门/急松油门踏板的操作。

3.2

专用功能specialfunction

用于承担专门运输任务或专项作业以及其他专项用途的汽车所装备的专用设备的功能。

4评价项目和方法

4.1造型及感知品质

4.1.1外部造型

4.1.1.1整体风格

评价人员以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评价车辆各方向的造型美观程度,整车外观的图案色彩、色调与造型

搭配是否协调,外覆装饰功能件(如扰流罩、前后保险杠、侧防护、轮毂轮罩、后视镜等)的色彩及造

型搭配,整车的造型设计是否有车型的特征、风格;整体造型是否符合潜在消费群体的喜好和审美,是

否有原创性和设计感,有无当前流行元素或创新点。

1

T/CSAExx—20xx

4.1.1.2型面精细化

评价车辆外部造型的型面处理,线条造型是否简洁,搭接区域、连接位置型面是否显眼、有无隐藏,

评价外观造型的容差能力;正常视线下,型面以及分块搭接是否合适。

4.1.2内部造型

4.1.2.1仪表台造型

评价仪表台整体造型的美观程度,是否符合潜在消费群体的喜好和审美,是否具有时尚、新颖感,

是否符合车型的特征、风格;是否有原创性和设计感。

4.1.2.2中控台造型

评价中控台的布局是否整齐合理,与整个仪表台的造型搭配是否协调。

4.1.2.3车门内饰造型

评价各车门的内饰件是否具有时尚前卫感,内饰板上的零件布置及功能键是否合理。

4.1.3制造工艺

4.1.3.1漆面

评价车辆表面漆面处理效果是否良好,有无橘皮等瑕疵;喷涂层有无颗粒或气孔;水转印花纹有无

扭曲;电镀层有无发黄或起泡;转印膜花纹有无拉伤;热烫印图像边缘是否清晰,有无脱落;漆面饱和

度是否足够。

4.1.3.2间隙

评价各相邻零部件搭接处的间隙大小及均匀程度,左右对称部件间隙是否保持一致。

4.1.3.3面差

评价各零部件搭接处面差的大小及均匀程度,评价车辆外表面有无变形、紧固件外露等情况。

4.1.3.4对称度

评价前罩、前保险杠、入舱踏板、侧防护、后防护、货舱或车辆尾部等沿车辆纵向对称平面左右对

称的部件是否对称,两侧与其他零部件匹配处间隙、面差的均匀性。

4.1.3.5平行度

评价较长分缝区域,前、中、后部间隙和面差的平行均匀程度。

4.1.3.6透视遮蔽性

评价车身及多个零件搭接的特定部位,(如前罩、翼子板、大灯周围结合处、A柱、翼子板、驾驶

室门、外后视镜)搭接区域等是否合适;是否遮蔽孔洞、间隙、分型线、螺钉。

4.1.3.7焊点/焊疤,毛边/毛刺

评价内外饰的部件焊点、焊疤和工艺孔等的处理情况,是否有尖锐的棱角、毛边及咬边。

4.1.4感知品质

4.1.4.1视觉品质

评价车辆车身、内外饰的视觉焦点、色彩、皮纹、光泽度、色差情况。焦点是否集中,亮点元素有

无主次之分;色彩的饱和度及明亮度能否令人感到舒适,色调搭配是否合理,色彩是否有层次感,比如

驾驶区域储物箱等活动件样式是否新颖且与环境件协调;光泽度是否柔和,光泽度与环境件是否匹配合

理;相同颜色部件之间有无明显色差,如前后保险杠、舱门、侧后防护等零件与周围区域的色差是否能

够接受。评价车辆驾驶室各管路布置是否整齐,外露、凌乱的程度。评价驾驶室外部装饰物、扰流罩等

2

T/CSAExx—20xx

与整车的协调性,防护装置与整车造型的协调性,驾驶舱与箱体的整体协调性。

4.1.4.2触感品质

评价所能接触到开关、按钮和部件的触感良好程度。表面的压缩特性是否偏软或过硬,摩擦特性是

否具有柔和感。通过按压和摩擦产品表面,触感是否舒适。手部较常接触的部位,比如方向盘、换挡机

构、玻璃升降机构、驻车制动、中控台操作部件等,是否存在易导致割手的飞边、毛刺、分型线、尖锐

棱角等。

4.1.4.3嗅觉品质

车辆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环境下密闭12h后,评价人员从无异味的环境快速进入车内,评价车内

整体气味的浓度及刺鼻程度。

4.1.4.4声品质

评价开闭件、控制旋钮、按键、出风口等及所有可操作部件的声音品质,以及发动机、空调、喇叭、

雨刮等各部件工作时的声音品质。操作机构及执行机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刺耳、尖锐的响声;声音的厚

重感,是否出现浑浊、响度变化较大和音色变化较多的情况。

4.2人机工程

4.2.1区域空间

4.2.1.1驾乘空间

评价在每个座位上在乘坐、观察、驾驶、调节的过程中头部空间、肩部空间、肘部空间、臀部空间、

膝部空间、脚部空间等位置是否舒适,是否存在压抑感,活动空间是否充足;评价车辆座椅、车门内板、

歇脚板、座椅扶手等对驾驶员的支撑性是否舒适。

4.2.1.2储物空间

主要评价驾驶室内各处可放置的储物格、门内板、卧铺下、座椅下等区域内储物空间的数量、体积

是否足够,各储物空间的形状、深度是否合理美观、取放物品是否便利。

4.2.1.3卧铺空间

主要评价卧铺的宽度、长度、净空间是否充裕,进出铺位是否便利。卧铺的材质、软硬度是否舒适。

4.2.1.4货厢空间

主要评价货厢可供使用的容积及实用性,包括货厢的容积大小、货厢的地板是否平整、是否具有异

形结构、货物是否易于固定、在有积水情况下厢门开启时有无向内的流水。

4.2.2进出及移动便利性

4.2.2.1进出便利性

评价驾乘人员从车外进入驾乘位置和从驾乘位置下车的过程中,身体幅度是否过大,头部、身体、

腿部、脚部是否会碰到立柱、转向盘、仪表台、舱门、座椅等及其他部件。评价在进出一、二级台阶抬

脚高度、进出时的跨度、纵向深度是否合理;拉手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合理。

3

T/CSAExx—20xx

4.2.2.2驾驶室内移动便利性

评价驾驶室地板平整程度;在驾驶室内,驾乘人员由当前位置移动至其他位置过程中,地板、仪表

台、挡位杆、方向盘等部件是否会对移动形成干扰,头顶空间是否足够,评价对人员移动便利性的干扰

及触碰幅度的大小。

4.2.2.3装卸货物便利性

评价货物进出舱门、货箱门时的空间难易度。装卸货物的便利性,包括货厢的开口尺寸、装载门槛

的离地高度、门槛与地板间的高度差、货厢锁扣有无伤害性,在货品装卸时是否方便。

4.2.3视野性能

4.2.3.1驾驶员前向视野

主要评价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观察到的视野开阔程度。包括对前方下部视野盲区接受程度,以及发

动机舱罩、顶棚前端、高位箱、内后视镜、前挡风玻璃黑区、遮阳板对前向视野的影响;评价A柱饰

板、外后视镜安装支架、雨刮对视野是否有较大影响。

4.2.3.2驾驶员车内视野

主要评价驾驶员在正常坐姿下观察车厢内部的视野范围。评价中控台及中控面板的多媒体控制按钮

各显示屏、控制面板、应急警示开关等的视野范围,以及是否存在视野遮挡、视角安全。

4.2.3.3驾驶员内、外视镜视野

主要评价驾驶员通过内、外视镜所能观察到的视野范围是否足够宽泛、视野盲区的大小,以及内、

外视镜尺寸、调节、镜片位置、外后视镜曲率对视野的影响。

4.2.3.4驾驶员辅助视野

评价车辆辅助视野图像在白天及夜间是否清晰、倒车轨迹显示准确度及视野开阔程度。

4.2.3.5雨刮视野

评价车辆雨刷刮刷区域面积大小、刮刷干净程度、A柱附近刮刷残余面积、雨刷刮板的突出部分

等。

4.2.3.6乘员视野

主要评价乘员的前方、侧方以及驾驶室内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分别评价前方视野盲区接受程度,以

及发动机舱罩、仪表台、雨刮对视野是否有影响,顶棚前端、高位箱、前挡风玻璃黑区、遮阳板对视野

的影响。评价乘员视野能否接受以及窗台线、玻璃尺寸、车窗可视底边、车窗可视宽度、前后座椅(头

枕)的影响。

4.2.3.7炫目与反光

主要评价前挡风及后窗视野区域、后视镜区域、侧方区域、天窗区域、仪表台区域及车辆其他部位

是否反光,及对驾驶员视野干扰程度。评价夜间组合仪表、中控显示器、开关按键背光是否刺眼、炫目。

4.2.3.8视认性

4

T/CSAExx—20xx

主要评价人眼识别车内显示、操纵件标识的组合仪表数字、刻度、指针图像色彩照度是否鲜艳明丽,

亮度是否清晰醒目,对比度是否明显,组合仪表数字、刻度、指针图像的尺寸大小是否足够明显,指针图

像的辨识度是否易懂。

4.2.4操作便利性

4.2.4.1车门开闭便利性

评价车外开启车门时拉手高度位置是否合适、车门开闭力是否适中、车门开启角度是否合适、车门

开启时限位感是否明显;进入车内后开闭车门,评价把手的位置是否合适、握感是否舒适、强度是否合

适。

4.2.4.2货厢开闭便利性

评价货箱(或栏板)锁具的位置、大小、操作力是否合适,货箱门(或栏板)的开度是否足够、开

闭货箱门或栏板的操作力是否合适、货箱门开启后是否具有限位。

4.2.4.3车内开关、按键、旋钮操作便利性

评价车门区域、中控区域、座椅区域、天窗区域、卧铺区域的开关、按键、旋钮的位置、操作力、

开关行程、挡位感、阻尼感、有无松旷、声品质及外观质感。

4.2.4.4车窗升降便利性

评价车窗升降功能是否有一键升降系统、一键升系统等功能,是否配备全车一键升降系统。评价车

窗升降功能在运行时的速度是否合理,在上升、下降、上升变下降、下降变上升运行工况下是否稳定。

评价车窗升降功能在升降运行及结构翻转的过程中是否产生震颤,观察车窗升降时玻璃是否有晃动,升

降机、上升至顶、下降脱槽时声音的大小、升降噪音品质。评价车辆一键升降系统防夹功能是否有足够

的安全性及灵敏度。

4.2.4.5踏板反馈

评价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的位置、高度、大小、形状、踏板间距、踏板角度等是否合

理,是否便于驾驶员在不同踏板之间来回切换;评价歇脚板的位置、大小、角度等是否合理。

4.2.4.6挡位操作便利性

评价排挡位置设置是否利于驾驶员操作,排挡高度设置是否合理,挡位显示辨识度是否明显、是否

易于辨识,排挡是否贴合掌心、摩擦力是否是适中,车辆怠速工况下,评价换挡力是否合适,车辆换挡

过程中是否存在跳挡等异常情况。

4.2.4.7卧铺/遮阳帘操作便利性

针对设置有卧铺及遮阳帘的车辆,评价打开或收起卧铺和遮阳帘的操作空间是否足够、操作力是否

适中,操作行程是否合理。

4.2.4.8外接功能便利性

评价车辆内部USB接口、无线充电等外接功能是否使用方便,是否有合适的位置固定手机支架。

4.2.4.9生活设施便利性

评价简易加热装置、生活厕所、冰箱、加装空调、晾衣装置及其他生活设施的使用便利性。

4.2.5维修维护便利性

4.2.5.1舱盖开闭便利性

5

T/CSAExx—20xx

评价在驾驶室内引打开擎盖开关是否便利,操作力大小是否合适;引擎盖开启拉手是否易于接近,

引擎盖开闭力大小是否合理,引擎盖支撑杆是否易于接近、刚度是否足够、支撑是否可靠。

评价驾驶室翻转操作机构是否易于接近,操作力是否合适,翻转行程是否足够,翻转至极限位置时

锁闭功能是否可靠。

4.2.5.2充电操作便利性

评价充电口盖是否方便打开,插拔充电枪操作空间是否充足,评价插拔充电枪和开闭充电口盖的操

作力大小是否合适,评价车辆充电口是否有防雨水保护措施,防漏电等安全保护措施。

4.2.5.3维修便利性

评价更换轮胎、板簧等常见易损部件时,扳手、套筒、千斤顶等常见维修工具是否方便使用。

4.2.5.4维护便利性

评价机油检查标尺、冷却液加注口、制动液加注口、转向液加注口、尿素加注口、玻璃清洗剂加注

等处标识是否清楚,实际加注时是否方便。车辆维护时更换发动机油、变速箱油、空调滤芯、润滑油(脂)

等是否方便快捷。

4.3座椅性能

4.3.1座椅舒适性

4.3.1.1座椅外观造型

评价主驾及副驾的座椅整体造型是否美观、色彩是否协调。

4.3.1.2座椅坐垫舒适性

评价坐垫尺寸是否合适,对臀部的包裹性、固定性、支撑性是否良好,坐垫内填充物和面料软硬度

是否合适,长距离驾驶驾驶员大腿外侧是否有压迫感。

4.3.1.3座椅靠背舒适性

评价靠背尺寸是否合适,对背部的包裹性、固定性、支撑性是否良好,靠背内填充物和面料软硬度

是否合适。

4.3.1.4座椅头枕舒适性

评价头枕尺寸是否合适,对头部的固定性及支撑性是否良好,头枕内填充物和面料软硬度是否合适,

头枕位置是否便于调节。

4.3.1.5座椅调节便利性

评价座椅位置调节开关(旋钮)、靠背角度调节开关(旋钮)是否易于接近,调节范围及速度是否

合适,调节力大小是否合适,评价座椅位置移动过程中是否顺畅、有无与其他部位摩擦等现象。

4.3.1.6座椅配置丰富性

评价座椅记忆功能是否准确,设置是否方便;座椅通风、座椅加热、座椅按摩等按键是否便于识别

和接近,座椅加热是否快速,座椅按摩功能开启后是否让人感到舒适;

4.3.1.7座椅异响

评价座椅位置及靠背角度调节过程、车辆运行过程座椅异响程度。

4.3.1.8座椅扶手性能

评价座椅扶手的位置是否合理、形状大小是否合适、操作力大小及收放是否顺畅。

4.3.1.9动态舒适性

6

T/CSAExx—20xx

评价在短时、中时、长时驾驶车辆的情况下,座椅吸收、缓解振动的能力,以及在转向、侧倾、制

动时座椅的保持性是否良好。

4.3.2安全带性能

4.3.2.1安全带方便性

评价安全带织带拉出力是否合适、锁舌插入锁扣是否方便,解锁按钮操作空间是否足够,佩戴和解

锁过程中锁舌是否易被周边附件干涉和影响;上固定点的调整是否方便。

4.3.2.2安全带舒适性

评价佩戴好安全带织带后织带对评价人员身体是否有压迫感。

4.3.2.3安全带复位回弹性

评价安全带复位回弹速度是否合适、织带回卷是否顺畅,锁舌回弹时是否会碰到侧窗玻璃或其他部

位。

4.3.2.4安全带异响

评价拉出或收回安全带过程中是否产生异响。

4.4灯光性能

4.4.1外部照明性能

4.4.1.1远近光照度

夜间将车辆停在空旷平坦的场地,评价近光灯和远光灯在驾驶员位置的照度是否足够明亮,照射范

围内灯光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明显暗点,照明效果是否便于观察前方情景。

4.4.1.2照明距离

评价近光灯和远光灯在开启时沿车辆前方照射的距离,在可视范围内是否有昏暗、模糊不清感。

4.4.1.3扩散宽度

评价近光灯和远光灯在开启时沿车辆前方照射的横向距离范围,在可视范围内两侧的能见度是否足

够。

4.4.2外部信号装置性能

4.4.2.1灯光强度

评价应分别在白天和黑夜状态下进行。主要评价位置灯、示廓灯、制动灯、倒车灯、雾灯、回复反

射器、牌照灯、转向灯、昼间行驶灯、紧急制动信号等在开启工作时是否能够清晰可见。有无明显亮斑

和/或暗斑,亮度是否足够,制动灯的亮度是否明显大于位置灯,信号提示是否清晰。

4.4.2.2清晰度

主要评价位置灯、示廓灯、制动灯、倒车灯、雾灯、回复反射器、牌照灯、转向灯、昼间行驶灯、

紧急制动信号等是否有难以辨识开启和关闭情况,在开启状态下能否清楚观察。

4.4.2.3均匀性

主要评价位置灯、示廓灯、制动灯、倒车灯、雾灯、回复反射器、牌照灯、转向灯、昼间行驶灯、

紧急制动信号等在开启工作时发光度是否均匀,有无炫目情况,有无明显亮斑和暗斑。

4.4.2.4位置

7

T/CSAExx—20xx

主要评价位置灯、示廓灯、制动灯、倒车灯、雾灯、回复反射器、牌照灯、转向灯、昼间行驶灯、

紧急制动信号的布局是否合理,开启工作时是否在某方向上区域面积过小,不易于辨识。

4.4.3舱内照明装置性能

4.4.3.1灯光强度

评价车内顶灯、阅读灯、门灯、储物箱灯、氛围灯、货箱照明灯等装置亮度是否满足照明需求。

4.4.3.2均匀性

评价车内顶灯、阅读灯、门灯、储物箱灯、氛围灯、货箱照明灯等装置在相应照明区域内的照射范

围效果、明暗亮度的过渡性。

4.4.3.3舒适度

评价车内顶灯、阅读灯、门灯、储物箱灯、氛围灯、货箱照明灯等装置是否存在炫目感,灯体选用

的颜色是否令人感到舒适。

4.4.3.4清晰度

评价车内顶灯、阅读灯、门灯、储物箱灯、氛围灯、货箱照明灯等装置亮度是否满足照明需求,各

装置在相应照明区域内的照射范围能否清楚看清物体。

4.4.4舱内警示信息

4.4.4.1可视性

评价驾驶员位置警示信息视野范围内是否有遮挡,是否会出现不易于观察的情况,信息或标识的大

小是否合理。

4.4.4.2亮度

主要评价驾驶员位置警示信息在报警或提示状态下是否能轻易识别、背光亮度是否足够。

4.4.4.3色彩度

主要评价警示信息和警示标志是否足够鲜明,颜色是否纯正、具有品质感。

4.4.4.4对比度

主要评价警示信息和警示标志在工作状态、非工作状态以及二者切换状态下,色彩是否足够亮丽,

容易察觉。

4.4.4.5合理性

主要评价驾驶员位置警示信息视野范围内警示信息、标志所在的位置及大小是否合理,标志信息是

否能够易懂。

4.5空调性能

4.5.1调节及舒适性能

4.5.1.1调节便利性

评价驾驶员在正常坐姿下与空调调节操纵装置的距离是否合适,驾驶员操作空调过程中是否会影响

安全驾驶;评价控制面板上旋钮的大小、挡位的清晰度、操作的便利性,操作时与其他零件是否有干涉

等。

4.5.1.2风量分配

8

T/CSAExx—20xx

评价前后左右出风口是否分布均匀,通风系统是否涵盖整车的吹面、吹脚、吹面吹脚等功能,评价

通风系统是否能兼顾驾驶员视野范围内的除霜除雾。

4.5.1.3风速风量

评价在固定模式下(如吹面),各挡位的风量大小是否合适,风量的递增是否线性。

4.5.1.4空气质量

主要评价在内循环、不同风量下,开启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空气是否有异味,空调系统是否能够

阻隔外界环境干扰。

4.5.1.5空调异响

评价在不同模式、风速风量的调节过程中是否有异响,评价怠速、小油门时空调开关前后的声音品

质。

4.5.2制冷性能

4.5.2.1怠速工况

区分手动空调和自动空调,评价怠速工况下各挡位制冷是否迅速,分区控制功能是否正常。

4.5.2.2中低速工况

区分手动空调和自动空调,评价中低速工况下各挡位制冷是否迅速,分区控制功能是否正常。

4.5.2.3高速工况

区分手动空调和自动空调,评价高速工况下各挡位制冷是否迅速,分区控制功能是否正常。

4.5.3制热性能

4.5.3.1怠速工况

区分手动空调和自动空调,评价怠速工况下空调制热是否迅速,分区控制功能是否良好。

4.5.3.2中低速工况

区分手动空调和自动空调,评价中低速工况空调制热是否迅速,分区控制功能是否良好。

4.5.3.3高速工况

区分手动空调和自动空调,评价高速工况下空调制热是否迅速,分区控制功能是否良好。

4.5.4除霜除雾性能

4.5.4.1除霜性能

按照怠速工况、中低速工况、高速工况评价手动空调或自动空调的除霜时间和面积。

4.5.4.2除雾性能

按照怠速工况、中低速工况、高速工况评价手动空调或自动空调的除雾时间和面积。

4.6智能座舱

4.6.1组合仪表

4.6.1.1位置及布局

评价组合仪表总体位置布局及区域划分是否合理,仪表界面是否时尚前卫,是否易于识别,车速表、

里程表、转速表、油量表、剩余电量、车辆故障等车内仪表信息是否清晰可见。

评价车速表、转速表的刻度是否能清楚的辨认;油量表(电量表)的刻度是否均匀分布,显示值是

否通俗易懂;水温表的刻度排列是否适当;机械仪表、电子仪表显示的里程数值精确数位。

4.6.1.2清晰度

9

T/CSAExx—20xx

评价车辆组合仪表界面的色彩搭配是否合理,车辆组合仪表信息显示的清晰程度,各界面的背景颜

色、显示文字、线条图形等内容是否有模糊不清的现象。

4.6.1.3操作逻辑

评价车辆组合仪表菜单的排列逻辑性,菜单逻辑是否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4.6.1.4操作便利性

评价组合仪表的按键或开关标识是否清楚,操作起来是否便利,阻尼感是否合适。

4.6.1.5反应速度

评价车辆组合仪表菜单内容切换时系统的是否顺畅,时速和转速指针变化是否顺畅。

4.6.1.6声品质

评价未系安全带、超速警告、车辆转弯等警告提示音音质及声音的大小。

4.6.2中控系统

4.6.2.1视觉效果

主要评价系统界面设置是否合理,显示信息和功能集成是否丰富,评价系统界面UI的视觉感和清

晰度,能否体现厂商品牌或车型品牌的特点。

4.6.2.2开机速度

评价车辆中控系统从启动到正常使用操作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4.6.2.3操作逻辑

评价车辆中控系统进行交互的步骤是否简洁,功能切换操作是否符合常规逻辑,系统层级设计是否

易用、友好。

4.6.2.4反应速度

主要评价系统执行新的输入操作后,系统执行具体功能并产生反馈的等待时间,在模式切换过程中

的反应速度,U盘读取速度,导航搜索速度。

4.6.2.5操作反馈精准度

主要评价屏幕点选操作的精准度,点选情况下是否会有声音震动反馈,在执行当前指令下是否会跳

转至屏幕周边的功能。

4.6.3娱乐多媒体系统

4.6.3.1语音交互

主要评价多媒体系统的语音交互系统开启是否方便,语音识别度是否精准,语音控制功能丰富程度,

操作设置是否便利。

4.6.3.2收音机

评价车辆收音机调频、搜台、电台存储的便利性。

4.6.3.3多媒体播放

评价车辆多媒体播放操作便利性,播放图片、视频时是否流畅。评价播放视频/音乐、收听广播时,

声音层次、音场定位、声音纯度是否均匀。是否能够通过声音大致判断出声源位置,声音是否纯粹,车

内有无杂音及其他共振声音。

4.6.3.4蓝牙

10

T/CSAExx—20xx

评价车载蓝牙对不同型号手机的兼容匹配程度、蓝牙连接稳定性及语音清晰度,操作步骤是否繁杂,

有无页面的反复跳转操作。

4.6.3.5外部存储卡读取

评价车辆对外部存储装置的读取时间长短,读取是否顺畅无卡滞。

4.6.4导航系统

4.6.4.1操作便利性

评价导航界面是否易于调出,界面操作是否友好便利,系统是否能有效识别语音指令。

4.6.4.2导航精度

评价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及时性,是否有延迟卡顿等现象,导航时是否利于驾乘人员理解。

4.6.4.3导航智能化

评价导航系统对路线规划是否合理,能否根据实时交通情况规划合适路线以及行驶途中根据实际情

况更改路线规划。能否提醒附近的加油站、停车场、超市等常见生活设施。

4.6.5多功能方向盘

4.6.5.1功能性

主要评价转向盘的多功能布置是否足够,曲目、音量、音源、仪表信息、电话接听挂断、智能辅助

驾驶等功能的调节功能按键的覆盖性,操作各按键是否有效或失效。

4.6.5.2便利性

主要评价转向盘曲目、音量、音源、仪表信息、电话接听挂断、智能辅助驾驶等功能的调节功能是

否分配合理,按键容易按压或误触情况,是否满足日常功能。

4.6.5.3反应速度

主要评价转向盘的曲目、音量、音源、仪表信息、电话接听挂断、智能辅助驾驶等调节功能在按下

时系统的反应是否迅速,有无延迟情况。

4.6.6外界交互

4.6.6.1车机互联

评价carplay/carlife是否便捷迅速,互联系统是否稳定和功能体验是否友好。

4.6.6.2移动端显示/控制

评价车辆是否具备移动端显示功能及显示车辆状态信息的丰富程度以及重要信息,评价移动端界面

可以控制(包括远程控制)的车辆功能丰富程度(例如车门控制、车内功能控制、车辆启动、空调开启

等)以及车辆功能响应时间是否迅速。

4.7动力性能

4.7.1起步性能

4.7.1.1起步扭矩

在不同的驾驶模式中,评价起步的扭矩大小是否充足,起步过程中动力是否充沛。

4.7.1.2起步响应

小油门、中油门、大油门几种工况下,评价从踩油门到有加速感觉的时间长短,动力的响应是否及

时。

11

T/CSAExx—20xx

4.7.1.3起步后加速

在不同的驾驶模式中,起步后不同的油门开度下评价车辆的加速度是否足够,是否平顺,加速度是

否线性。

4.7.2加速性能

4.7.2.1低速加速性

在低速工况的适当挡位中,各种油门开度评价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是否有足够的加速推背感。

4.7.2.2中速加速性

在中速工况的适当挡位中,各种油门开度评价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加速性能是否足够。

4.7.2.3高速加速性

在高速工况的适当挡位中,各种油门开度评价加速性能和高速保持功能,评价加速过程中加速度的

大小。

4.7.2.4超越加速

车辆在不同速度下,全油门加速至最高车速的90%,不同挡位下的全油门加速两种工况,评价车辆

的超越加速性能、油门的响应是否合理、加速的平顺性。

4.7.3坡道性能

4.7.3.1坡道起步性能

车辆在不同载荷下,从坡底起步和坡道起步时动力是否充足,起步过程中是否平顺,有无耸动或抖

动。

4.7.3.2持续爬坡性能

车辆在相应的合适挡位下,评价在整个爬坡过程中动力的连续性,是否有延迟或动力不足,驱动轮

是否有动力分配不均、打滑等情况。

4.8驾驶性能

4.8.1动态换挡性能

4.8.1.1换挡平顺性

评价车辆在换挡的过程中有无冲击、延迟、卡滞、顿挫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出现的明显程度,以

及换挡后加速度变化是否线性。

4.8.1.2换挡逻辑

自动挡车型,从油门踏板开度控制升挡、降挡的工况评价换挡时机,换挡转速是否合适,变速器换

挡响应时长。

4.8.1.3换挡精准度

手动挡车型,评价在换挡过程中换挡力的大小是否适中、换挡行程是否紧凑、手感有无生涩卡滞、

换挡是否精确顺畅;自动挡车型换挡过程中,操作力大小是否适中、各挡位之间行程大小是否适中。

4.8.1.4挡位速比匹配性

评价不同挡位下的发动机转速与车速对应情况,以及不同转速下换挡的舒适性。

4.8.2踏板系统

4.8.2.1加速踏板

12

T/CSAExx—20xx

评价加速踏板力是否适中、自由行程、踏板总行程及行程分配是否合理,加速踏板开度大小与加速

度的线性程度。

4.8.2.2离合踏板

评价离合踏板操作力的大小是否舒适,自由行程、踏板总行程及行程分配是否合理,离合器是否易

于结合、离合器踏板的半联动点位置高低、半联动范围是否过大或过小、结合点是否清晰、油离配合是

否易于控制。

4.8.3启动和怠速

4.8.3.1启动/关闭性能

冷机/热机状态下,评价发动机启动时间长短及发动机启动过程中是否平顺,空调开启和关闭下,

评价冷机/热机时转速变动的稳定性,评价在启动/关闭发动机时,车身、方向盘的振动大小。

4.8.3.2怠速性能

分别在冷机和热机状态下,评价发动机启动后转速回落到怠速的时间长短,怠速稳定性、发动机转

速上升/回落的稳定性。

4.8.4行驶平顺性

4.8.4.1急踩油门/急松油门

在不同挡位(重点关注低挡位)、不同油门开度的快踩、快松油门(Tipin/Tipout)操作,评价

动力响应时长、响应平顺性以及加速度大小。

4.8.4.2匀速行驶

开启/关闭空调、大灯等负载,从最低车速开始,在车辆以不同速度的巡航下,评价车速的稳定性,

油门踏板是否易于控制,行驶过程整车是否有异常的抖动。

4.8.4.3加减速平顺性

评价车辆加速踏板开度的变化与速度增加的线性程度,以及车辆行驶中松开加速踏板后不踩制动踏

板减速时,车辆的减速平顺性,有无速度突变。

4.9转向性能

4.9.1驻车及低速性能

4.9.1.1转向力矩

评价车辆在静止及低速行驶时,转动方向盘至极限位置,静态、低速时转向力的大小、左右力的一

致性以及增益情况,有无力矩波动的现象以及程度。

4.9.1.2转向回正性

评价车辆在前进/倒车低速行驶时转向盘回到中间位置的一致性和流畅程度。评价回正时速度的快

慢,回正残留角大小及是否存在超调,回正过程是否存在不连贯等现象。

4.9.1.3转向机动性

评价转向盘至极限位置时转向盘圈数,掉头时转弯半径的大小,转向盘转角的实际需求与预期的感

觉是否一致。

4.9.1.4转向对称性

评价转向盘在左右极限位置时对应转角的对称性,以及在左右转向过程中的力矩是否对称。

13

T/CSAExx—20xx

4.9.2直线行驶

4.9.2.1转向响应

在车辆直线行驶时,评价转向盘的空行程大小,车辆横摆角和侧向加速度随转向角的增益是否线性,

增益大小是否适中。

4.9.2.2转矩反馈

在车辆直线行驶时,评价转向盘扭矩空行程大小,扭矩随转向角的变化及扭矩随车速的增益大小,

转向力随转角增加的线性感,评价转向摩擦力、阻尼的大小。

4.9.2.3转向控制

车辆在直线行驶时以小角度转向输入,扭矩的反馈和车辆的响应、方向盘转角是否一致,转向控制

是否准确,转向总体感觉是否自然。

4.9.2.4转向对称性

车辆在直线行驶时评价转向盘位置是否水平,左右小转向输入的响应程度,力矩的建立是否对称。

4.9.3弯道行驶

4.9.3.1转向响应

车辆在弯道行驶时,评价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随转角变化的响应程度,响应是否线性,转向输

入后车辆响应是否有延迟,评价延迟时间的长短。

4.9.3.2转矩反馈

车辆在弯道行驶时,评价扭矩随车速增加的变化,转角输入和扭矩增长是否线性,转向力和回正力

差异的大小,转向力是否清晰。

4.9.3.3转向控制

车辆在弯道行驶时,评价转向力矩、转向盘角度与车辆响应在转向中心区域是否一致。

4.9.3.4转向回正

车辆在弯道行驶时以不同速度释放转向盘,评价转向回正速度是否过快或过慢,转向盘回到中心位

置的能力、是否存在超调及超调后的衰减快慢。

4.9.4转向干扰

4.9.4.1跑偏

评价在直线行驶加速时车辆是否偏离原运动方向。

4.9.4.2助力不足

评价车辆左右快速转动方向盘导致的转向力矩增加程度。

4.9.4.3转向摆振

评价车辆在直线行驶加速时转向盘沿圆周方向的持续摆动量。

4.9.4.4路面冲击

评价不平整路面下的冲击引起的方向盘转动以及转向力矩的变化。

4.10制动性能

4.10.1常规制动稳定性

4.10.1.1制动踏板感

14

T/CSAExx—20xx

制动的力度和制动踏板的行程之间是否有线性的反馈和控制,评价制动踏板自由行程和有效行程的

分配是否合理。

4.10.1.2制动效能

评价车辆在不同的速度下,轻度制动、中度制动以及紧急制动时的制动效能和信心感。

4.10.1.3直线稳定性

车辆在不同速度下,轻微、中度及紧急制动,评价制动时车辆保持直行的能力、车身横摆稳定性以

及车身的俯仰状况,是否有跑偏情况。

4.10.1.4弯道稳定性

车辆在不同速度下弯道内行驶,轻微、中度及紧急制动,评价制动时车身横摆稳定性、有无甩尾。

4.10.2驻车制动(包含EPB)

4.10.2.1操作位置

评价驻车制动开关的布置位置是否顺手,易于操作,与周围零部件是否有干涉。

4.10.2.2操作力度

评价使用、解除驻车制动时操作力的大小是否合适。

4.10.2.3驻车效果

满载情况下,车辆在不同坡度的坡道上使用驻车制动,评价驻车制动效能、操作力、操作行程以及

解除的难易程度。

对于气压制动车辆,在车辆冷车状态下,评价建立及解除驻车制动的时长。

4.10.2.4振动噪音

评价驻车制动系统在工作时的噪音大小、是否有异常的振动情况。

4.10.2.5自动驻车性能

评价在车辆使用自动驻车(AUTOHOLD)时,建立制动的时间是否及时,解除时评价车辆释放的时

间长短及舒适性。

4.10.3防抱制动系统(ABS)

4.10.3.1触发时机

评价触发时机是否合理、有无提前或滞后现象。

4.10.3.2制动效果

在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评价触发后制动效果有无明显变弱。

4.10.3.3车身稳定性

评价触发后车身稳定性如何、有无共频振动。

4.10.3.4平顺性

评价触发后系统有无异常振动、工作噪声的大小,踏板反馈是否有强烈的弹脚感。

4.11操纵稳定性

4.11.1直线行驶稳定性

4.11.1.1直行稳定性

车辆由静止加速行驶以及高速行驶中,评价在没有转向输入或非常小的转向输入下车辆维持直线行

驶的能力。在车速提高过程中,观察车辆的横摆运动,是否出现车辆横摆运动明显増强的现象。

15

T/CSAExx—20xx

4.11.1.2加减速稳定性

评价车辆在加速和减速时,车辆保持直线行驶的能力,在减速过程中是否有点头的情况。评价车身

的俯仰情况及俯仰衰减的程度。

4.11.1.3横摆稳定性

在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从静止到稳定的速度行驶,中、大油门进行阶跃输入。评价车辆轮胎与路

面的附着能力,是否有打滑、跳动情况,评价其严重程度。

4.11.2弯道行驶稳定性

4.11.2.1固有转向特性

评价车辆是否具有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在较高的侧向加速度下,评价不足转向度的变化是否连贯,

是否与预期一致,评价车身侧倾角的变化程度。

4.11.2.2加减速转向特性

评价车辆在较大的侧向加速度下,进行动力中断、制动、油门踏板阶跃操作,评价车身侧倾角度的

变化程度。

4.11.3瞬态操纵稳定性

4.11.3.1变线稳定性

车辆在紧急变线时,评价车辆紧急变线的车身稳定性、有无侧滑、甩尾及整体稳定性水平。

4.11.3.2可控性

评价车辆在变线过程中,为了控制车辆不发生失稳所需的修正量和修正速度;在转向输入初期车辆

的响应速度和响应量,以及在变线过程中车辆的整体响应是否连贯。

4.12舒适性能

4.12.1车身舒适性

4.12.1.1前后俯仰

评价车辆通过不同路面时的车身俯仰表现,是否有明显的车身俯仰,车辆前后轴的运动是否协调。

4.12.1.2侧倾

评价车辆通过不平路面时的车身的侧倾程度以及乘员头部左右摆动的表现。

4.12.1.3垂向跳动

评价车身随路面上下低频起伏程度的大小,以及车身上下运动时驾乘人员的感觉是否舒适。

4.12.1.4肢体晃动

评价车辆通过不同路面时整车的摆幅程度,以及乘员肢体晃动的表现。

4.12.2悬架舒适性

4.12.2.1一般路面

评价车辆通过普通路面时悬架的隔振能力和平滑感,以及传递到方向盘、座椅、地板的振动大小。

4.12.2.2粗糙路面

评价车辆通过粗糙路面时悬架的隔振能力和平滑感,以及传递到方向盘、座椅、地板的振动大小。

4.12.2.3路感

评价车辆不同路面时悬架的隔振能力和平滑感,以及传递到方向盘、座椅、地板的振动大小。

4.12.3冲击舒适性

16

T/CSAExx—20xx

4.12.3.1大冲击

评价车辆较低车速经过大路障时候的冲击感、突然感、车身车轮运动控制、是否存在余振。

4.12.3.2限位冲击

评价车辆较高速度经过小路障时候的冲击感、突然感、车身车轮运动控制、是否存在余振。

4.12.3.3冲击声品质

评价车辆在各种路面障碍冲击下,冲击的声音音量大小及声品质。

4.13振动噪声性能

4.13.1车身振动噪声

4.13.1.1风噪

车辆在不同的车速下行驶,评价不同位置风噪声大小和风噪出现的车速大小及随着车速的上升风噪

的变化。

4.13.1.2整车隔音性

评价车辆在光滑/粗沥青路面、混凝土接缝路面等不同路面上运行时整车隔音效果。

4.13.2底盘振动噪声

4.13.2.1路噪

车辆在光滑沥青路面、粗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行驶,评价道路噪声。如行驶时底盘异响、急加减

速时的异响、悬挂噪声、溅水声、溅泥声、石子声。

4.13.2.2胎噪

车辆在光滑沥青路面、粗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行驶,评价轮胎噪声轮胎花纹噪声。

4.13.2.3转向系统

评价车辆转向系统在转向过程中有无异常振动噪声。

4.13.2.4制动噪声

评价车辆制动系统在制动过程中有无异常振动噪声。

4.13.3发动机振动噪声

4.13.3.1启动/熄火

评价发动机启动/熄火(包含启停)时有无异常振动及噪声。

4.13.3.2进气/排气

评价发动机进气/排气时有无异常振动及噪声。

4.13.3.3怠速

评价车辆怠速时(空调AC关/开两种状态,空调开的状态为温度适中,最小风量)发动机声音大

小、音品质是否纯正(有无杂音),怠速有无明显振动。

4.13.3.4行驶发动机/电机声品质

评价车辆正常加速时发动机声音大小、音品质是否纯正无杂音,加速有无明显振动,电动汽车电机

高频噪声。

4.13.3.5冷却风扇

评价车辆冷却风扇工作时,有无异常振动及噪声。

4.13.4传动系统振动噪声

4.13.4.1换挡机构

评价车辆加减挡位时有无异常换挡振动噪声。

17

T/CSAExx—20xx

4.13.4.2变速箱

车辆在加减速、匀速行驶不同工况下,评价变速箱内部有无啸叫、敲击等异常振动噪声。

4.13.5电器及其他系统振动噪声

4.13.5.1空调暖通

评价空调AC开启是否引起多余的振动、空调压缩机工作噪声、鼓风机工作噪声是否与出风量相匹

配。

4.13.5.2其他振动噪声

评价其它专用设备等电器及传动系统在运行工作中有无异常振动噪声。

4.14驾驶辅助

4.14.1自适应巡航控制

4.14.1.1人机交互性

评价自适应巡航控制图标指示器在车内或信号装置在仪表(包括抬头显示)和中控屏内易于辨认的

程度,是否便于驾驶员查看。评价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操作便利性,操作逻辑是否清晰易懂,是否为全

速自适应巡航控制。

4.14.1.2功能保持性

评价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退出功能和恢复功能的操作便利性,逻辑设置是否便于驾驶员操作,车辆

由驾驶员实施制动时,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是否及时退出。

4.14.1.3跟车控制性

评价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跟车距离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多挡位调节,各挡位之间差值设置是否合

理。

4.14.2自动紧急制动

4.14.2.1功能识别度

分别以移动车辆、静止车辆、假人为目标,评价系统的报警时机是否合适,系统控制的制动强度与

车速、目标物距离是否匹配;同时还应评价车辆在多目标识别、相邻车道车辆识别等场景中的表现是否

准确。

4.14.2.2预警时机

评价自动紧急制动预警时机与驾驶员心里预期差距,预警时刻是否适中。

4.14.2.3介入时刻

评价自动紧急制动预警时机与驾驶员心里预期差距,介入时刻是否适中。

4.14.2.4信心感

评价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作用过程中,系统制动时机和制动过程中给予驾驶员总体的安全感和信心

感。

4.14.3车道偏离预警

4.14.3.1人机交互性

评价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图标指示器开关在车内位置是否便于操作,或信号装置在仪表内、中控屏内

易于辨认的程度,在车道偏离预警不可用、待激活、已激活、退出时功能状态是否清晰易懂。评价车道

偏离预警功能设置或调节操作逻辑性是否便利,是否允许用户自定义预警的强弱程度。

4.14.3.2预警时机

18

T/CSAExx—20xx

将车道偏离预警灵敏度设置为中间级别或中间级别的更高一级(同等条件下,报警更晚的配置),

评价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预警时刻是否及时,车辆是否距离车道线适中距离开始预警。

4.14.3.3功能识别度

评价车辆对车道识别的清晰度,车辆对于车道在不同偏离速度下响应速度是否足够,精度是否准确。

4.14.4盲区监测

4.14.4.1人机交互

评价盲区监测信号装置尺寸大小、在车辆上的位置是否便于驾驶员查看,或信号装置在仪表内、中

控屏内易于辨认的程度。评价盲区监测是否具备合理的预警逻辑性(车辆在盲区监测预警时继续实施转

向或开启转向灯时,盲区监测预警是否明显增加预警强度)。

4.14.4.2功能识别度

主要评价实时监视驾驶员视野盲区,并在规定盲区内出现其他道路使用者时发出警告信息的系统。

评价车辆盲区监视系统在直线行驶和右转行驶状态时,探测试验车辆左、右相邻区域内的目标车辆是否

准确,在其进入监视范围时,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发出的警告是否及时。

4.14.5全景环视系统

4.14.5.1响应时机

主要评价系统的启动时间,画面切换的响应时间。

4.14.5.2功能识别度

主要评价系统识别区域内的目标是否准确,响应速度是否足够,精度是否准确。

4.14.5.3画面清晰度

评价全景环视系统的影像显示的清晰度,色彩的还原度,以及是否有闪烁、锯齿等现象。

4.14.5.4失真度

评价全景环视系统影像的成像区或拼接区域是否出现缝隙、重影、严重变形等问题。

4.15专用车功能系统

4.15.1专用设备

4.15.1.1人机布置与操作空间

主要评价在操作专用设备时,操纵机构的人机布置是否合理、操作空间是否充足。如各类取力设备

的操作机构,各类房车的内部空间布局等。

4.15.1.2功能及性能

主要评价专用设备的功能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性能是否满足用户预期,如房车的功能多样化,吊车

的起吊速度及平稳性,自卸车货箱的举升速度及平稳性等。

4.15.1.3安全性

主要评价专用设备的安全措施是否充足、合理,如吊车的支腿设计、各类防错措施、各类警示标识

等。

4.15.2先进技术

主要评价专用设备在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等方面的设计运用,是否能给用户带来更高的性能、更低

的使用维护成本。

19

T/CSAExx—20xx

附录A

(资料性)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表载货汽车

表A.1评价基本信息记录表

评价日期

评价地点

平均风速

平均温度

天气

评价人员

评价人员性别

评价人员年龄

评价人员身高

评价人员体重

评价人员实际驾龄

评价人员主观评价工作年限

车辆型号/名称

车辆VIN

燃料种类:□柴油□汽油□LNG□CNG

位置:□前置□后置□中置

发动机/电动机

布置:□纵置□横置

排量(ml):缸数□增压□自然吸气□电动机

变速器型式□MT□AT□CVT□DCT□AMT□固定齿比变速器

前悬架:□独立式□非独立式

弹性元件种类:□钢板弹簧□空气悬架

悬架型式

后悬架:□独立式□非独立式

弹性元件种类:□钢板弹簧□空气悬架

制动器型式前:□盘式□鼓式;后:□盘式□鼓式

轮胎型号

轮胎气压

轮胎数量(1轴/2轴/...)

车辆载荷

20

T/CSAExx—20xx

表A.2评价结果记录表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分数相关描述

整体风格

外部造型

型面精细化

仪表台造型

内部造型中控台造型

车门内饰造型

漆面

间隙

造型及感知面差

1

品质制造工艺对称度

平行度

透视遮蔽性

焊点/焊疤,毛边/毛刺

视觉品质

触感品质

感知品质

嗅觉品质

声品质

驾乘空间

储物空间

区域空间

卧铺空间

货厢空间

进出便利性

进出及移动

驾驶室内移动便利性

便利性

装卸货物便利性

2人机工程驾驶员前向视野

驾驶员车内视野

驾驶员内、外视镜视野

驾驶员辅助视野

视野性能

雨刮视野

乘员视野

炫目与反光

视认性

21

T/CSAExx—20xx

表A.2评价结果记录表(续)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分数相关描述

车门开闭便利性

货厢开闭便利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